当前位置:  > 自制飞机

2015莫斯科航展上的飞机图片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9-24 05:30:04

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015莫斯科航展上的飞机图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俄一共有多少驾安124大型军用运输机??


2、苏一34战机产于那年


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015莫斯科航展上的飞机图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俄一共有多少驾安124大型军用运输机??

82年12月安-124首飞,86年第五架原型机参加了英国范登堡国际航展,引起国际轰动。86年1月安-124交付使用,87年全面投产,至1997年已生产了54架,年均生产5架,至2000年其中26架在俄军服役。苏联解体后,该机主要作用商业租赁用途,为大量西方客户提供了空运服务。2007年俄军表示计划重新开始生产该机的改进型号。

1985年,安-124创下了载重171,219千克物资,飞行高度10750米的记录,打破了由C-5创造的载重高度原世界记录。此外安-124还拥有过20多项国际航空联合会FIA承认的世界飞行记录。安-124目前主要租赁给各国客户,提供超大、超重货物运输能力,据称每飞行小时的租赁费用为6000到8000美元。

安-124粗大的机身呈梨形截面,主翼为后掠下反式上单翼,翼展达73.30米。翼下4个短舱内,装有推力为23400千克的D-18T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由扎波罗什“进步”机器制造设计局研制,带有反推力装置。机头机尾均设有全尺寸货舱门,分别向上和向左右打开,货物能从贯穿货舱中自由出入。安-124机腹贴近地面,方便装卸工作。起落架为前三点式,采用24个机轮。

其货舱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舱室较狭小,6名机组人员和1名货物装卸员组成的机组的座位均在此,另外上层舱室还可载88名乘客。下层主货舱尺寸为36×6.4(宽)×4.4(高)米,容积1013.76立方米,载重可达150吨,起飞重量达405吨。这一指标约为美国C-17的2倍,C-5的1.25倍,安-22的1.875倍。

货舱前后舱门采用液压装置开闭,分别可在7分钟和3分钟内打开。货舱顶部装有2个起重能力为10吨的吊车,地板上还另外有2部牵引力为3吨的绞盘车。由于货舱空间很大,安-124能够运载普通飞机机身、化工厂塔件等大型货物。

安-124上安排有厕所、洗澡间、厨房和2个休息间,远程飞行时飞行员可以得到较好的休息。

机载设备包括气象雷达、导航/地图雷达、卫星导航仪、4套惯性导航装置、大型移动地图显示器及大型雷达屏。机组人数为7人。

安-124有多种改进型号,包括:安-124-100商用型,92年12月获独联体型号合格证,最大起飞重量392000千克,最大商载120吨;安-124-100M,与100型相似,换装西方电子设备,样机于1995年底完成;安-124-102,换装电子式飞行仪表系统,机组人员减至3人;安-124FR,灭火型,可装200吨水,也可改装成货机。

安-124-100于1992年12月通过俄罗斯官方认证,最大起飞重量392吨。该机改用利顿LTN92惯性导航系统、洛克韦尔公司的GPS导航系统、汉尼威尔公司的航电设备等西方电子设备。改进型的D-18T发动机可以提供6000小时维修周期,寿命24000小时,机组减少到4人。未来的130、140型改进型号可能采用西方发动机。

作为新一代大型运输机,安-124充分考虑了用于民航运输时的适航性,噪音特性符合国际民航组织的噪音标准。

俄罗斯早在1998年就启动了“空中发射”计划。最近,俄军酝酿已久的利用大型军用运输机在空中发射航天器的“空中发射”计划进入实施阶段,俄空中发射公司将正式利用安-124“鲁斯兰”重型运输机来开展卫星发射活动。安-124运输机是世界最大的战略重型运输机之一。此次用于空中卫星发射的是安-124的改进型为安-124-100VS。而直接将卫星送入太空的则是一枚“飞行”型两级运载火箭。根据发射方案,安-124型运输机将携带长30米、重约100吨的“飞行”型火箭飞至距地面11公里的高空。飞机进入预定位置后,飞机尾部的舱门将被打开,当机身与水平线呈76度夹角时,机舱中的大功率活塞会把火箭推向舱口,使其顺“斜坡”滑出。与此同时,运输机将作出紧急跃升的飞行动作,使火箭与飞机快速分离。“飞行”型火箭可携带各种小型卫星以每秒3.8公里的速度飞向预定的太空轨道。

近期安东诺夫航空科技联合体、“进步”设计局、乌克兰航空运输部和俄“伏尔加-第聂伯河”航空公司,联合研究了安-124-100型的英国航空委员会标准认证问题。2002年6月,上述公司联合启动这一计划。计划将于2003年底之前,完成安-124及其发动机的英国适航认证。届时安-124-100将符合西方货运飞机的标准要求,极大加强市场竞争力。

2003年中,安东诺夫设计局大力游说北约选择约20-25架安-124型运输机作为其大型空中运输平台。北约目前急需大型运输机,用于保障其需要快速部署能力支持的反恐、维和和人道主义行动行动。而原本北约各国给予厚望的空中客车公司A400M型运输机至今尚在字面上,首批A400M型机要在2008-2010年前才能装备北约司令部,各国对购买数量也有所保留。相比之下,安-124已量产多年,可以立即组建成建制的部队。实际上这几年间,北约与俄罗斯的"伏尔加-第聂伯河"航空公司,即安-124-100型运输机的持有者,进行了多次合作,仅去年就在阿富汗为北约部队飞行了260架次,利润超过1亿美元。

2003年8月,在莫斯科航展期间,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科技联合体总设计师巴拉布耶夫与俄罗斯“伏尔加-第聂伯河”集团公司总经理伊萨尔金表示,现在已经签署决议,决定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企业内恢复安-124-100型飞机的制造。据称,将在俄罗斯的“航星”厂和乌克兰的“阿维安特”厂恢复安-124-100型机的制造与改进,在乌克兰的“西奇发动机”厂恢复制造D18T型发动机,也将恢复制造用于安-124-100型机的材料、半成品和配件。实施这一决定的最一个步骤是制订恢复生产计划并分阶段将现有的安-124-100型机改进成安-124-100M型机,将载重量提高到150吨,同时满足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四级噪音与排放物要求,以及提高D18T型发动机的功率,配备改进型驾驶导航系统等。

安东诺夫航空科技综合体针对2003年开始大作宣传的载重150吨、续航能力为15000公里的欧洲空中客车A380型运输机,推出了相应的安-124-300型运输机研制计划,载重和续航里程和A380一样。整个计划经费预算至少为5至6亿美元。这个项目将是相当费时费事的。2005年后才能完成项目计划的制定工作,同时还要寻找投资者和市场。归根到底是要先确定项目的研制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然后再根据现有的资源条件不断调整目标,甚至包括缩短续航里程等。乌方乐观的认为,A380将不是安-124-300的对手,因为A380造价比它高,又只能装运集装箱,而安-124-300还能装运非标准大件货物。据悉,乌方打算依靠进口解决该项目的核心问题,在安-124-300上使用加拿大普惠公司或美国通用电气飞机发动机公司的发动机。因为乌方自己研制新发动机的代价非常昂贵,而这些西方公司有现成可用的发动机,并且它们都愿意出售给乌克兰。

2004年4月,乌里扬诺夫斯克“航星”工厂生产的安-124-100型开始进行飞行试验。该机由俄罗斯“飞行”航空运输公司于2001年4月10日签订合同订购这种飞机,但是主要的制造工作从2002年第二季度开始。该型号的研制费用由生产厂和订货方共同承担。根据航空运输公司的要求,飞机的载重量从120吨提高到150吨。目前该机已开始飞行试验,然后将投入使用。

2004年6月,除美、英两国之外的15个北约成员国的国防部长在伊斯坦布尔峰会上,签订了”战略空运过渡方案“(SALIS)谅解备忘录,授权各签字国使用安-124-100来支援盟国或欧盟部队。签订空运谅解备忘录的动议是北约组织国防部长在2002年布拉格峰会上提出来的,还提出了签订类似的海运谅解备忘录的动议。现在这个空运谅解备忘录有效期到2012年12月31日截止,但是在2006年1月1日之前必须签订有效合同,否则该谅解备忘录将失效。

将米-35运送到斯里兰卡的安-124运输机正在进行装卸作业

北约组织的维护供应局(NAMSA)将负责SALIS采办事宜。按照该谅解备忘录规定,各签字国若需要使用安-124-100战略运输机,必须先提供授权签订该合同的批准书。主承包商可能是商业运输公司,在获得通知之后的6天内,提交多达6架安-124-100战略运输机,可连续使用20天,飞行时间最少800小时。使用安-124-100作为欧盟的过渡性战略运输机,旨在填补10年前就已存在的战略空运的空白,直到空中客车军机公司正在研制的A400M战略运输机投入服役时为止。

目前,全球共有三家企业在生产“鲁斯兰”,分别为俄罗斯的“伏尔加-第聂伯”和“飞行”公司,乌克兰的“安东诺夫航空公司”。尽管招标结果还未宣布,但专家们均认为拥有10架安-124的俄“伏尔加-第聂伯”公司将会在招标中胜出。一位专家表示:“对频繁参加维和行动的北约来说,保持运输机在如何时候都能迅速投入使用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只有那些拥有足够飞机储备的公司才能办得到。”另外一家俄罗斯企业“飞行”公司也拥有8架安-124。尽管开始时北约认为乌克兰的安东诺夫公司更符合有关条件的要求,但该公司目前的机会已经非常小了。安东诺夫共拥有7架安-124,但其中的两架已被加拿大和比利时的法院扣押。

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航空起点-SP”公司将于2008年开始组装首架改进型安-124-100M-150运输机,其载重量将达到150吨。据悉,安-124-100M-150运输机的生产周期将长达33个月。乌克兰“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总经理安纳托利·梅里查表示,该公司下属的30家乌克兰航空制造厂中绝大多数将参与改进型机的建造计划。改进型安-124运输机载重量从原来的120吨增加到了150吨,其在负载120吨货物情况下飞行距离从原来的4600千米增加到了5400千米。与此同时,由于使用了最新型指挥控制系统,机组人员数量从6人减少到了3人。根据计划,2027年前俄乌将为订购商建造和提供55架安-124-100M-150运输机,而到2030年前还将交付30架该型机,未来世界航空运输市场对该型机需求至少为100架。据悉,因财政拨款问题,安-124运输机的批量生产工作于上世纪90年代收缩,目前共建造了56架该型机,其中有10架属于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伏尔加-第聂伯”航空公司所有,6架属俄“飞行”公司所有,另有7架属“安东诺夫航线”公司所有,其它归俄罗斯运输航空兵所有。此外,乌克兰“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正在开发另一种改进型安-124型机,其机身预计将加长5米,而翼展将增加13米。根据专家预测,实施这一方案预计需要20-25年时间,而第一阶段的拨款将需要4.07亿美元,第二阶段需要投资约11亿美元。

2002年12月,广州地铁为在二号线通车时能够使用德国新型列车首发,特别租用安-124运送该型列车前来广州。

美洛马航天公司正在研究可否用安-124运输机把宇宙神3和宇宙神5运载火箭从丹佛送到东、西海岸发射场。这两种新型火箭将使用俄罗斯设计的RD-180发动机,正常情况下应使用美国空军的C-5运输机运输。然而,随着今后几年内商业发射次数的增多,洛马需要有后备运输能力,以防因C-5供应不上而影响发射安排。

安-124座舱,与西方先进运输机相比有差距

2005年8月,"乌里扬诺夫斯克航星"股份公司执行总经理瓦列里-萨瓦特契科向记者宣布:航星股份公司正在恢复安-124的批生产。在过去20年里,乌里杨诺夫斯克航星工厂共制造了36架"鲁斯兰"飞机。恢复安-124飞机批生产计划在2005年莫斯科航展上开始,在航展上签订了"乌里杨诺夫斯克"股份公司、"伏尔加-第涅伯"航空公司和"飞行"航空公司之间的三方协议。2012年前,乌里杨诺夫工厂需要向每家航空公司提供5架飞机。萨瓦特契科解释说,"乌里杨诺夫航星"公司对生产"鲁斯兰"飞机有全面的准备。在财政充足的条件下,企业很快可以向订货人提供2架安-124飞机。对这种飞机的所有需求,包括国外需求,预计有50架。

2006年7月,报道指出安-124重型货运运输机在2020年前的市场容量预计为60~80架。这些俄罗斯和国外研究的数据是"航空工业"公司总经理康斯坦丁-卡杰诺夫在同记者谈话时提到的。如果考虑到未来东南亚国家快速发展的要求,那么对安-124飞机的需求可能更多。根据卡杰诺夫的意见,如果不研制新的改型也不生产安-124飞机,那么货运航空运输市场将被波音和空客公司的宽体货运改型飞机占领。卡杰诺夫提起,两年前已经讨论了恢复安-124飞机生产的问题,所有的计算都已经完成,进行了市场研究,制定了清晰的包括投资回报在内的商业计划,以便研制和生产载重量、航程增加的安-124型飞机,但是到现在为止没有通过任何决议。对于运输公司来说,恢复和改进安-124的项目是复杂的需要巨大投入的项目,同时也是回报很高的项目。他说:"国防部暂时不会购买这种飞机,但是现在,民用航空公司需要安-124。"当前联合国和北约组织都对安-124-100飞机表现了兴趣。

2007年5月,一架在挪威卑尔根(Bergen)Flesland机场停留的安东诺夫公司安-124-100飞机被迫进行了降噪改装,其发动机短舱带有V型罩。该机注册号为UR-82009,是一架服役16年的飞机,归属于安东诺夫航空公司(Antonov Airlines)。该机被观察到其所有4台Progress D-18涡扇发动机的喷管做了V型(chevron)改造,这一结构使经过发动机各处的气流平滑过渡,从而降低噪声。过去几年这种改装作为一种潜在的降噪方法进行了多次测试,并将应用到波音787和747-8的通用电气GEnx发动机上。静音技术验证(QTD)项目的波音777-300ER的GE90发动机也安装了类似V型罩。

2007年11月,使用俄罗斯的安-124飞机运送防地雷伏击车辆(MRAP)到伊拉克,在美国国会成为了一个热门政治话题。国会防务拨款小组主席John Murtha,当他与国会上层David Obey就11月20日的记者会勾画他们的战争经费立场时,明示借用俄罗斯的运输机。因为五角大楼暴出一项潜在有250亿美元的努力,今年生产、装备和空运MRAP到伊拉克,Murtha着眼点在他们的空运成本,这是因为他考虑到此前布什行政部门另一个完全失败的案例。Murtha说,如果拉姆斯菲尔德时代防务领导人要改变伊拉克的状况先行做出调整并因此而做出计划,那么MRAP可能早就及时生产出来,甚至节省费用装船运到中东了。替代方法,美国使用"由乌克兰人驾驶的俄罗斯飞机空运它们"。美国运输司令部告诉《航宇日报》,它已由运输司令部的民用预备空运机队(CRAF)的合伙人(Atlas航空和Lynden航空货运公司),通过两家俄罗斯公司(Volga-Dnepr航空公司和Polet Cargo航空公司)签下了安-124飞机。"MRAP运输的使用概念是,对于稳定状态的运输需求,最大限度的利用安-124飞机……"运输司令部在电子邮件中说。"安-124的使用反映出我们利用民用运输的能力,正像我们例行混用美国政府和商业海运资产支持我们的作战一样。"运输司令部声称,安-124是不出租的,这样国防部是"为此能力签约,而不用专用飞机来支持MRAP的快速交付。"据司令部说,近来与Atlas/Volga-Dnepr签下的一份长期合同是每天提供一架安-124飞机直到三月底,约值3亿美元。

2007年12月,俄罗斯空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泽林上将日前宣布,俄罗斯空军准备在乌里扬诺夫斯克的航空企业生产改进型“伊尔”-76MФ运输机,以及将在这里恢复生产“安”-124-100“鲁斯兰”运输机。“伊尔”-76MФ飞机将用来为空军军事运输航空兵补充一批重型运输机。将安装新的ПС-90经济型发动机,起飞重量为60吨,航程为8000千米。首架批量生产的“安”-124-100“鲁斯兰”运输机于1987年在基辅航空制造厂出产,共计组装了40架。有关恢复生产和改进“安”-124-100“鲁斯兰”运输机的决定,于2005年2月由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政府共同做出,并为此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间委员会。经现代化改造后,“安”-124-100“鲁斯兰”运输机的起飞重量将从原来的120吨提高到150吨,而机组乘员将由6人减少为4人,并将装备新型机载设备。2020年前计划组装80架。

2008年1月,乌克兰工业政策部宣布,乌克兰和俄罗斯计划成立一个联合工作组,负责制定解决安-124飞机知识产权问题的方案。双方就这一问题的最近一次商谈于2008年1月16日在莫斯科举行。俄罗斯代表指出,已经准备好了一份为恢复安-124飞机的批量生产而调解知识产权的俄罗斯政府和乌克兰政府间的协议草案。该文件已经由俄罗斯各部门批准,并提交给乌克兰方面协商。乌克兰方面则宣布,俄罗斯方面提出的协议草案与乌克兰法律相抵触,因为知识产权划分应在两个经济主体之间的条约关系框架内进行。

2008年2月,乌克兰国防部长尤里·叶哈努罗夫向记者宣布,俄罗斯将继续在“安-70”军用运输机项目上与乌克兰合作。俄罗斯方面证实,俄方将继续“安-70”军用运输机的研发工作。乌克兰防长宣布,目前为了使“安-70”投入批量生产需要完成一系列工作及试验。而为了完成该项目需要大约3亿美元,一年半的时间。制造“安-70”军用运输机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联合项目。飞机将用于运输重47吨的货物及空投伞兵和技术装备。2006年7月俄罗斯政府决定就中止“安-70”军用运输机的研制和批量生产与乌克兰开始谈判。2006年10月24日当时的俄罗斯政府总理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宣布俄罗斯最终退出“安-70”项目。2007年8月在莫斯科国际航展期间,俄罗斯的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与“乌克兰航空”国有航空制造公司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发展在运输和客运航空技术领域的合作,特别是恢复“安-124”“鲁斯兰”飞机的批量生产和在“安-70”军用运输机计划上进行协作。

安-124三面图

尺寸数据

翼展 73.30米

机长 69.10米,

机高 21.08米,

机翼面积 628.00平方米

货舱长×宽×高 36.0米×6.4米×4.4米

使用空重 175,000千克

最大商载 150,000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 230,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405,000千克。

最大巡航速度 865千米/小时

正常巡航速度 800~850千米/小时(高度10000~12000米)

进场速度230~260千米/时

起飞滑跑距离2520米

着陆滑跑距离(最大着陆重量)900米

最大有载航程4500千米

最大燃油航程16500千米

苏一34战机产于那年

量产于2008年

苏-34双发重型战斗轰炸机最早型号为代号苏-27IB试验机。1990年苏-27IB的设计基本结束,1990年4月13日,苏-27IB的第一架试验样机——一架苏-27UB改装的T10V-1进行了首飞。计划用于替代苏-24和苏-25两种作战飞机。代号鸭嘴兽,原型机编号T-10B[1] 。

1994年1月6日,《消息报》首次发表了一篇名为《前线轰炸机苏-34》的文章,这使苏-27IB的军方正式编号——苏-34首次为外界所知。

1995年俄罗斯决定在当年的巴黎航空展上展出苏-34,该机以苏-32FN的出口名称参加巴黎航展。

1999年,在莫斯科航展上该机采用了新的编号——苏-32MF,表示它是一种多用途作战飞机而不只是“海军战斗机”。

2006年7月27日,俄罗斯西伯利亚契卡洛夫航空生产联合体为俄国防部生产出首架最现代化的苏-34飞机机身。第一架生产型苏-34前线轰炸机于当年10月12日成功完成首次试飞。

2006年12月12日,俄罗斯空军宣布正式列装首批共2架苏-34多功能战斗轰炸机。此次交付使用的2架苏-34编号为“01”号和“02”号。

2008年1月开始,苏-34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俄空军声明到2015年将有70架苏-34生产完成。2010年,24架苏-34投入使用。2020年,俄空军将列装200架苏-34。[2]

苏-37的资料

S-37(俄文C-37,现已正式定名为苏-47)“金雕”(Berkut)验证机于1980年开始研制,是苏霍伊设计局瞄准俄罗斯空军对新一代战斗机要求设计的,旨在赢得空军对这种新型前掠翼布局战斗机的广泛兴趣。1997年9月25日,在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基地由俄空军试飞员伊戈尔瓦金采夫驾驶S-37完成了首次试飞。截至2001年8月,该机已进行了4次试飞,并完成了一系列飞行任务,总共飞行次数已超过110次。1999年8月17日,第四届莫斯科航展期间,这只黑身白头的“金雕”首次公开亮相,令世人瞩目。S-37技术性能优越,可与美国的F-22战机相匹敌,被视为“21世纪的主力战斗机”。

在苏霍伊战斗机系列中,以“苏”字头命名的是实用的战斗机和攻击机,以“S”打头的是前掠或后掠翼布局的试验机或原型机。以“T”打头的则是三角翼布局的试验机或原型机。所以作为一种下一代战斗机技术试验机,S-37将对各种将用于未来苏霍伊系列战斗机上的新技术进行飞行试验验证。预计,该机将于2010年后装备部队,以取代现役的苏-27、苏-35和米格-29歼击机。

80年代期间,苏联西伯利亚科学院和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在米格-29和苏-27原型机上制造出2架前掠机翼的模型样机(设计方案为S-32,亦称S-37),苏联航空专家经过近50年的研究,终于成功地解决了前掠翼飞机的“发散”问题。俄罗斯声称,他们的中央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前掠翼布局飞机的结构不安定性问题。目前正在用这架S-37进行前掠翼布局设计的实际飞行试验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证明,在超声速飞行时采用前掠机翼是可行的,俄在S-37的机体结构采用了大量最先进复合材料,从而解决了前掠机翼承受大过载的技术难题。鉴于前掠翼战斗机的优越性明显,期望保持空中优势和争夺国际航空武器市场的俄罗斯自然不会放过研制这种战斗机的机会。

S-37是俄罗斯目前唯一的一种全隐身战斗机。它采用多种隐身措施,具备与美国F-22相似的隐身性能,能避开敌方的雷达探测。该机机身、机翼、鸭式翼和尾翼大量采用了复合材料制造(机体总重量的90%),机体表面还涂有吸收雷达波涂料;武器置于机腹内部;为了减少红外辐射,飞机尾喷管两侧安装了一对倾斜的垂尾;进气道采用涂覆吸波材料的螺旋结构等。

S-37的尺寸与苏-27类似,但从气动布局看是为突出大迎角敏捷性而设计的,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和串联三翼结构。目前,S-37验证机装有2台D-30F6涡喷发动机,最终将在定型机上装备2台先进的AL-41F涡扇发动机,并采用推力矢量喷管技术。由于S-37采用非传统的前掠翼战斗机布局,该机与常规布局的战斗机相比有两大优势。首先,前掠翼布局能保持该机在亚声速飞行时具有最好的气动性能;其次,前掠翼布局与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的综合使用,能使S-37在空战中保持绝对优势。该机在试飞中以90°迎角飞行;完成各种高难度机动动作,可对来袭的空中目标实施攻击。俄刊称,该机同美国最新研制的F-22战斗机一样具有超机动性能,甚至比F-22更加灵活。

S-37采用新型高性能发动机及先进的气动设计,达成了发动机不开加力可进行超声速持续飞行的要求,即具有超声速巡航性能。S-37在试飞中最大时速为2200千米/小时。S-37前掠战斗机的起降性能优于现役的战斗机,与后者相比,起降距离可缩短35%。该机可在短距跑道及简易跑道和高速公路上起降,使其有助于减小对机场的依赖,便于出击、疏散和转移,提高了战斗机的地面生存力、机动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了空中截击、支援地面部队的作战能力。

采用前掠翼的S-37仍然由苏霍伊设计局投资,还没有得到军方的支持。然而,S-37受到苏霍伊设计局总设计师西蒙诺夫的宠爱和全力支持。西蒙诺夫正在把S-37用作未来战斗机而向俄罗斯空军大力兜售。俄罗斯的专家们认为,苏霍伊设计局可能会对目前的S-37作进一步改进,但是,要使之达到俄空军的要求,苏霍伊还将面临一定的困难,同时S-37还将面临与米格设计局设计的1.42战斗机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俄罗斯空军最终是否有能力支持一种先进攻击机的发展经费。

主要机载设备

S-37将利用其机腹内部空间大的特点,装备了俄最新研制的航空武器火控系统及电子系统。与俄罗斯先进的苏-35、苏-37战斗机一样,S-37装备有新一代一体化航空电子设备,包括相控阵雷达和后视雷达。武器控制系统、新型瞄准器、多功能电子指示器和记录器、新型卫星导航和通信设备,空中信号数据处理、电子战系统、RLS攻击防御系统等。该机将装备全高度、全方向、全距离的武器系统。武器系统包括最新研制的空对空导弹和多种空对地武器,它既有空中截击能力,又能攻击敌方纵深处的地面和海上目标。其中最新研制的相控阵雷达,是一种X波段无源相控阵雷达,其方位扫瞄为正负60°,作用距离为165~245千米,具有多目标跟踪功能,能跟踪24个空中目标,并可同时攻击8个目标;能发现400千米以外的空中目标、200千米处的地面目标。

动力装置

目前装有2台D-30F6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推力15500公斤。最终将在定型机上装备2台先进的AL-41F涡扇发动机,并采用推力矢量喷管技术。

武器

机载武器包括R-77M(AA-12)、R-73M、K-74、KC-172、RVV-AE中、近、远程空空、空(面)导弹和各种精确制导炸弹等。其中R-73M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系俄R-73的改进型,可实施全向攻击,具有发射后不用管及同时攻击多目标的能力。不仅能攻击飞行中的飞机,还可用于拦截中、远程空空导弹,射程可达160千米;KS-172系俄最新研制的远程空空导弹,最大射程为400千克,它与机载火控雷达匹配后,该机将具有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超视距攻击能力,可在敌防空火力圈外实施攻击。

尺寸数据

机长:22.6米转自铁血

机高:6.4米

翼展:16.7米

重量

最大起飞重量:34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25670千克

性能数据

标准耗油率:7.0千克/牛

最大飞行速度:1400千米/小时(海平面)�

航程:3300千米

使用升限:18000米�

最大过载:9g

我军有SU27SMK吗

SU-27SM战斗机是俄罗斯在SU-27基本型战斗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一款多用途战斗机,其出口型号为SU-27SMK。编号为305的这架飞机就是频频参加航展的SU-27SMK战斗机公开展示机,这架飞机于2002年10月27日首飞,2003年8月首次亮相于莫斯科航展。今年,这架305号飞机飞抵珠海参加第五届珠海国际航展。 SU-27SM战斗机主要使用出口型SU-30MKK战斗机的一些设备来进行改造,与SU-27SK 战斗机相比,其主要改进有四个方面: *玻璃化座舱。采用“一平三下”布局,安装了三个大尺寸彩色液晶显示器和一个新型平显。加装了卫星导航系统和一些通信设备。此外还采用了全数字飞控系统。 *新改型雷达。SU-27SM战斗机将SU-27/30原有的N001雷达换为N001V雷达,这是换装了相控阵天线的新型雷达,具有更远的探测距离、更强大的信号处理能力(目标识别、处理能力)和空对地工作模式。 *新型电子对抗系统。包括L150雷达告警系统,L175主动电子对抗系统,干扰箔条/红外干扰弹。另外可外挂电子对抗吊舱。 *光电雷达和空中加油装置与SU-30MKK的安装方式相同。SU-27SM能够使用俄罗斯全系列空对地武器系列,其外挂架数量与SU-30MKK相同,最大起飞重量也比SU-27SK增大了一些。  SU-27SM战斗机是俄罗斯空军的SU-27战斗机升级计划,俄空军打算在2008年前将现役的老型号SU-27战斗机更新为SU-27SM的标准。改进后SU-27SM将具备发射包括P-77主动中距弹、KH-29、KH-59空地导弹、KH-31反辐射/反舰导弹等一系列先进武器,其空战效能为SU-27SK的1.2-1.4倍,对地攻击效能为SU-27SK的16倍。目前俄罗斯空军已经装备了几架SU-27SM战斗机,此外,印尼购买的SU-30KI战斗机实际上和SU-27SM的技术标准也一样。 由此可见,SU-27SM战斗机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其更换的相控阵雷达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这实际上使SU-27SM成为一种对地攻击能力不亚于SU-30MKK、而空战机动性能比SU-27更好的先进多用途战斗机。这种飞机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战斗机来出售,同时也可作为SU-27战斗机的升级方案来予以实施。

苏-57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商场如战场,瑞幸自爆伪造交易22亿元,这家首个在中国市场挑战星巴克地位的咖啡品牌崩盘了。疯狂扩张的瑞幸栽跟头,其中离不开它的“烧钱式”运营,为了“流量”无节制。与之相反,俄罗斯的苏-57战斗机似乎从来不买“流量”,但是好酒还怕巷子深,苏-57想出口“变现”也更难了。

2019年12月24日,一架苏-57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附近坠毁,飞行员跳伞幸免于难。但这架战机备受各界的质疑,但更吃惊的是,截至2020年3月目前这家战机并没接到外国订单,苏-57为什么会变成“滞销品”呢?2018年印度退出第五代战斗机(FGFA)项目,该项目旨在打造印度版苏-57项目。

我国已经部署歼-20第五代战斗机,所以对苏-57战斗机的兴趣不大。唯一的风声是去年阿尔及利亚menadefense网站称,该国已经与俄罗斯签署14架苏-57战斗机和同等数量的苏-34前线轰炸机的购买合同,但没有官宣。无论如何,阿尔及利亚购买苏-57事件扑朔迷离,土耳其方面也没兴趣,尽管埃尔多安在莫斯科航展上对这架战斗机表示了兴趣。事实证明,除了俄罗斯,没有国家想买苏-57战斗机,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西方给出两条方向。首先是隐身效果,西方专家称苏-57的隐身效果不符合要求。其次是发动机,目前苏-57的量产型号并没有安装所谓的最先进“产品30”发动机,安装“产品30”发动机的苏-57只有一架原型机,正在试飞,什么时间能够完成,谁都没法确定。苏-57现用的AL-41F1引擎,是苏-27战斗机上的AL-31F引擎的深度现代化版本。

关于隐形,我们很难知悉苏-57、甚至F-22和F-35真正的低可见度指标;至于“产品30”发动机,它正在测试中,有可能在2022年以后投入使用。尽管俄罗斯航空工业说苏-57的一切技术问题都可以克服,副总理尤里·鲍里索夫于2019年6月表示:只要苏-35出口顺利,就没有必要扰乱自己的军事国际市场,俄罗斯手里一直握有一张王牌。但其实苏-35的出口情况并不顺利,除了俄罗斯,只有中国购买了24架苏-35(印度之前购买了数百架苏-30MKI战斗机)。

事实上,人们对苏-57缺乏兴趣可以从其外观中看出,外表无亮点。鲜为人知的苏-57也许是一匹“黑马”,埃尔多安曾在莫斯科航展上问普京:“这是苏-57?它已经能飞了吗?”但苏-57的亮相却寂寥平平、无甚反响。而苏-57潜在的竞争对手却不同,即使是相对较小的瑞典出口公关做得非常成功:

2016年5月18日,首架"鹰狮"E(Gripen E)多用途战斗机在萨伯公司林雪平亮相,现场展示投影换涂装,非常酷炫。此外去年,一群摄影师拍摄的米格-35战斗机的广告照片引起了公众的兴趣,让人印象深刻。总而言之,俄罗斯对苏-57的营销太少了,若想卖出去,大概只能“打骨折”卖给政治盟友了,当然这些盟国必须有资金和设施来支撑新技术。

第五代战机,相信军迷已经滚瓜烂熟。苏-57的性能一般般,价格太昂贵,与美国、中国类似战斗机竞争就没有优势,普京不得不下场直播带货了。在去年9月,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表示,他认为俄罗斯最新的第五代战斗机苏-57是世界上最好的军用飞机。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悲惨下场。

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 250公里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三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 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作为世界上第二种可重复使用的载人航天器,暴风雪号无 疑是苏联人民的骄傲。不料苏联解体之后,暴风雪号被尘封十几年,最终“不得善终”。

点击查看:暴风雪号剖视图

2012年,俄罗斯正在试图将损毁的"暴风雪"号原型机修复到可以公开展示的状态,计划让其参与一两年后的莫斯科航展。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 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 4.7米的大型货舱,能把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设计飞行寿命100次。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剖视图,点击图片放大

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要比1981 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腾 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姿态 不佳,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像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 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 50公里/小时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

暴风雪号被砸毁在倒塌的厂房中

从“螺旋”计划到“暴风雪”航天飞机

有翼航天器的先锋当属60年代初在著名工程师洛吉诺洛金斯基领导下研制的“50-50计划”,也称“螺旋”计划。1962年,米高 扬领导的第155设计局根据科罗廖夫下达的任务开始研制“50-50”计划,其中的“50号产品”为单座军用空天飞机,而“50-50”号产品”为高超音 速载机。“50”这一数字表示为即将到来的伟大十月革命50周年献礼,并计划在此时进行首期亚音速试验。高超音速载机由图波列夫设计局负责研制,它应在极 大的速度(M5.5~6)和24~30公里的高度上释放这架10吨重的空天飞机。

计算表明,该系统的有效载荷重量约为其发射重量的12.5%,且有85%的发射重量返回地球,而当时科罗廖夫设计的320吨重的联盟火箭只能将发射 重量的2.5%送上太空,返回地球的只有2.8吨重的着陆器。同时,“螺旋”不光能返回,它还可以再次飞行,而且无需航天发射场。当时制造了试验型轨道飞 机,并进行了首批计划内的飞行。在返回大气层时,它就像飞机一样,可在半径为600~800公里的范围内选择着陆点。它的用途极为广泛,既可作为航天轰炸 机或侦察平台,也可作为航天武器载机或作为有人驾驶的救援机,同时还可作为截击机或只是作为技术验证平台。

1967年开始制造有人驾驶轨道飞机的缩比试验器。在这些1/2和1/3模型中,代号“105.11”的模型用于亚音速大气层试 验,“105.12”用于超音速研究,“105.13”用于高超音速研究,但这一项目于1969年6月被中止,当时的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认为这简直就是 “天方夜谈”。1974年6月30日,在火箭发动机专家格鲁什科的支持下,“螺旋”计划恢复实施,并拟进行轨道飞机的亚音速飞行试验。1976年10月 11日,该轨道飞机完成了第一次飞行,一年后的11月27日也完成了“米格-105”试验机从图-95KM型机上在5000米高度上的第一次投放,总共进 行了8次试飞,从而确定了该空天飞机的亚音速气动性能和各系统在大气层中飞行的性能。

该空天飞机呈平底形状,采用升力体式机身,前部较大并向上翘起,因此该机又被戏称为“套鞋”。这种几何形状可大大降低机身在再入大 气层时的受热程度。该机的独特之处是其可变式机翼。机翼安装时与水平面呈60度角,在起飞、轨道飞行和再入大气层时用作垂直安定面。在再入大气层并将速度 降低到亚音速后,机翼转至水平状态,从而增加了升力。机身、机翼和巨大垂直尾翼的后掠角度分别为78、55和60度。“米格-105”安装有科列索夫研制 的RD-36-35K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轨道发动机由19台大小不一的发动机组成,以进行轨道粗定位和精确机动。该飞机长8.5米,高3.5米,重 4220公斤,翼展7.4米。这一方案最终被取消,但空天飞机的研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在70年代初,美国研制了“太空梭”轨道飞机,也就是目前正在使用的航天飞机。这一时间,前苏联也开始制造自己的“太空梭”,即“暴风雪”号航天飞 机。为研究从轨道返回时防热问题,设计者还研制了“布拉风-4”无人驾驶试验器,以“宇宙”系列的代号完成了4次轨道飞行,时间分别为1982年6月4 日、1983年3月16日和12月27日及1984年12月19日。最初两架空天试验机均溅落在印度洋上,其打捞工作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注意。于是,后两架 “布拉风”均着陆于克里米亚海区。“暴风雪”号于1988年11月15日发射升空,并完成了极其精确的自动着陆。暴风雪号首航成功,按计划应很快开始载人 飞行,后来,苏联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航天计划拨款急剧减少,于是,“暴风雪”号也就成了“多余之物”。

在这个过程中,前苏联总共制成了5艘航天飞机,其中两艘完全完工,一艘命名为“暴风雪”,另一艘命名为“小鸟”。另外3艘没有完全 完工,其中的一艘目前在莫斯科,用来做饭店。另一艘代号为“暴风雪OK-GLI”,后来被卖掉。专家估计,德国电视拍摄小组发现的航天飞机可能就是“暴风 雪OK-GLI”,但是现在还不清楚它如何到了巴林。“暴风雪OK-GLI”也并不简单,它曾经在地球大气层中进行了25次飞行试验,是“暴风雪”号航天 飞机中唯一的一架具有发动机的试验型航天飞机。那艘完全完工的“暴风雪”航天飞机后来闲置在拜科努尔火箭发射场的机库中,2002年5月由于机库房顶倒塌 而毁坏。

与“暴风雪”一起研制的是重型运载火箭“能源号(Energia)”。它可以用来发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也可以单独作为运载火箭使用,这与 美国航天飞机设计不同,主要是出自苏联没有开发大型固体火箭经验的考虑。这个设计是由能源联合体的负责人Valentin Glushko提出的。“暴风雪”号自身没有主推进引擎,只有两个小型引擎供调整轨道姿态用,起飞时它可以看作是“能源号”火箭的载荷。很多人认为,这一 设计实际上要优于美国的航天飞机,因为如此做法将降低航天飞机的事故率,并可提高其搭载的有效载荷。但在“暴风雪”与能源火箭对接并运送到发射台的过程 中,采用的是水平运输的方式,这显然没有美国的垂直运输来得方便。

另外,安东诺夫设计局还为解决“暴风雪”号的运输问题专门设计了 安-225“梦幻(Mryia)”大型运输机。安-225于1985年开始设计,1989年首次背负“暴风雪”号飞行,是目前已有的体积最大、载重能力最强的飞机,迄今只生产了2架。它的原形是安-124,但采用的是双垂直尾翼设计,运载能力比安-124提高了50%。

最初,“暴风雪”承担的角色是航天武器和空间站(尤其是日后的和平号空间站)运输工具。航天飞机的建造工作在1980年开始,第一架全尺寸航天 飞机模型完成于1984年。据信前苏联共建造了数架航天飞机,这是为了解决他们计算机模拟技术薄弱而作的。他们在不同的机身上安置了不同的电子设备,采用 了不同的设计以作测试用。其中供太空飞行用的几架编号分别为OK-1K1、OK-2K1、OK-1K2、OK-2K2和OK-3K2(后两架似未完工), 其他都是仅供地面试验的,有些机身还不是完整的。飞行测试始于1983年,但最开始只是用小型比例模型作试验。首架全尺寸模型在试飞24次后报废了;最后 一次飞行测试是在1988年春。参加测试的模型多用“宇宙****”为编号。1985年,“暴风雪”号的机翼运抵拜科努尔。同年还进行了“能源号”火箭的 第一次点火测试,但在点火后2.58 s,系统检测到引擎涡轮出了故障;随后的测试还发现了液氦泄露等问题。第二次测试是成功的,引擎运行了390 s。为保证有充足的冷却水做测试,附近的城市不得不停水10天。而“暴风雪”计划的弊病也逐渐暴露出来:几乎所有的研制进度都没有达到最初的要求。别的不 论,单是“暴风雪”号的零件运输也成了大问题:人手不足,经验不够。苏联政府召集了大量工人前往拜科努尔,使这里为航天飞机准备的211设施工作人员从 600人骤增到1 800人。1986年5月,刚刚组装好的“暴风雪”号开始进行电子系统的测试。8~9月开始进行“能源号”火箭的发射试验。在“暴风雪”号真正上天之前, 苏联共进行了140余次飞行试验,其中包括近70次自动着陆试验。

真正的轨道飞行是在1988年11月5日,承担任务的是OK-1K1。格林尼治时间3点,OK-1K1由“能源号”火箭从拜科努 尔发射场2号发射台发射升空,进入一条近地点247 km,远地点256 km的轨道。这是一次无人测试飞行,所以航天飞机的生命保障系统没有运转,其上也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由于计算机存储能力的限制,“暴风雪”号只环绕地球飞 行了2圈,3小时25分钟后成功返回地面。有传言说这次飞行使OK-1K1遭受的损伤无法再恢复,OK-1K1也不能重返太空;但此说法未被官方证实。这 次自动飞行的难度显然要比美国1981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有人驾驶的首航大得多。“暴风雪”号配备有小型引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动力返航,如果第 一次着陆失败还可作二次飞行;它还可以通过机翼舵面调整飞行姿态,着陆时机动性也比美国的航天飞机强。从第一次飞行执行的任务看,这显然不是计划中唯一的 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因为这次飞行连最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统都没有测试。自动飞行是很成功的,它顺利抵抗住了速度达34 km/h的侧风。“暴风雪”号的成功首飞给各国带来了很大影响,人们期待着它能够早日作载人飞行。同年,前苏联发行了一枚以“暴风雪”号为主题的邮票。

1988年首飞后,用于“暴风雪”计划的资金濒临耗尽:仅仅是开发航天飞机系统本身就花费了13亿卢布之巨,整个项目的开销超过了 200亿卢布。而前苏联当局也逐渐考虑起庞大的投资与发展航天飞机带来的益处之间的关系。“暴风雪”计划在某种意义上加速了苏联的瓦解;而苏联解体后,昔 日的计划更是彻底失去了经济支持。1991年,苏联军方停止了对该计划的拨款支持。1993年,“暴风雪”航天飞机机身的设计者,莫尔尼亚联合体被迫承 认,“暴风雪”计划就此结束。他们希望能够转向开发其他小型航天设备,但因资金不足,只能作罢。自1988年至今,“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没有再进行过太空 飞行,“和平号”空间站只能利用一次性飞船和美国航天飞机作为往返工具。按原计划,第二架航天飞机将于1991年首飞,第3架则是在1992年建造完成, 而首次载人飞行将在1994~1995年间进行。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这一切都没有实现。所有航天飞机只能存放在库房中,任灰尘飞扬,仪器老化。而未完 工的两架则已在90年代中期被拆解。2002年,“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中可以飞行的一架连同“能源号”火箭一道,因拜科努尔的厂房坍塌而被摧毁。至此“暴 风雪”计划在凄凉惨淡中彻底终结。 

关于《2015莫斯科航展上的飞机图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