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自制飞机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9-20 22:08:13

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战地4剧情 战地4讲了什么故事


2、冷战时期出现了哪些逆天的黑科技


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战地4剧情 战地4讲了什么故事

;

1、“墓碑”小队得到情报后在巴库的一位叛变的俄国将军处去执行一项搜集情报的任务,然而其小队却被俄军发现了,在俄军的炮火下逃离巴库。付上了车辆坠水后邓恩于车内溺毙的代价下,小队才得以回到代号“堡垒”的瓦尔基里号。同时情报确认了一项得到的机密情报——张将军会在中国发动“政变”,而俄罗斯将会全力支持他。

2、随后,墓碑小队将前往上海执行“护送一批VIP人员的撤离”任务,出于军事安全的考虑和需要,瓦尔基里号设定了任务完成后前往新加坡于第七航母舰队汇合的航线。随即目光转向位于中国经济、金融中心的上海,抗议者与公安武警发生冲突,街道一片混乱。墓碑小队计划在此保护目标VIP的撤离,他是张将军的军队搜查寻找的重要目标。在VIP列表中曾经负责审讯过布列克中士的中情局特工拉兹洛·W·科维特也被记录在案。

3、成功营救VIP,科维特一起回到瓦尔基里号。而张将军发射电磁脉冲(EMP)弹压制了上海周遭的电子设备。成千上万的平民开始逃离这座城市,作为难民的身份登陆瓦尔基里号。然而由于EMP的影响导致了情报的消失,所以瓦尔基里号必须要前往新加坡,与那里的第7美国航母战斗群旗舰泰坦号航空母舰汇合。但当到达后,这里却一片火海,第7舰队已经遭受攻击,

4、此时瓦尔基里号上人员并不清楚谁攻击了泰坦号。为了一探究竟,墓碑小队进入了遭中国反舰导弹击中几乎快沉没的泰坦号航空母舰。在这之后泰坦号航空母舰和神盾防空舰搁浅于西沙群岛(在多人模式“西沙风暴”中出现)。并且证实了美国海军太平洋中央指挥部己被中国导弹所摧毁,如今整个战略主导权落入张将军手中,瓦尔基里号已陷入孤军作战的困境。

5、为阻止张将军的阴谋,小队开始袭击被解放军占领的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然而小队在完成任务后被解放军俘掳,汉娜又“叛变”,整个小队(派克因为当时伤重昏迷,被以为阵亡,而并未遭到拘捕,后派克自行返回了瓦尔基里号)因此被捉捕到位于昆仑山的监狱。

6、在那里墓碑小队遇到前俄罗斯总参谋部情报局特工的迪米崔·帝玛·马雅可夫斯基,他帮助了墓碑小队一行和汉娜逃离昆仑山监狱后,因直升机机炮击中缆车的车厢导其致摔出缆车而坠地身亡。四天后,小队到了位于中国青海省的塔什格尔古城。作为交换帮助那里的指挥官格林兰夺回了古城的控制权后格林兰指挥官答应送小队回到回到了瓦尔基里号。

7、但当到达瓦尔基里号时,两栖攻击舰已经被人民解放军的海军陆战队所占领。在墓碑小队救出加里逊船长和金杰后,金杰向所有侵入舰艇的所有解放军士兵公开了自己存活的消息。然后张将军却派出驱逐舰企图炸沉瓦尔基里号以掩盖真相。爱尔兰佬、汉娜和瑞克又必须舍身去炸沉张将军的驱逐舰。由于引爆器的失效导致炸药未能引爆。此时,瑞克还有一包C4炸药,由其做出选择来决定结局。

冷战时期出现了哪些逆天的黑科技

1.1K17 Szhatie - 光棱坦克并非来自美国

1990年12月,1K17激光坦克在乌拉尔运输车辆设计局组装完毕。坦克上的激光炮采用固体三氧化二铝为激光源,使用重达30公斤的圆柱形人造红宝石晶体。该炮引导多路激光束投射到光滑目标表面,能产生强烈的烧灼效应。但它还不足以直接摧毁敌方设备造成伤亡,而是用来摧毁敌方观瞄设备、电子仪器等部件,令对方失去作战能力。1K17同时也配备了一款 12.7mm NSV 机枪来防御步兵的近距离攻击(该型机枪也可以高射用来防空)。

1K17在1992年正式生产,但由于经济上自身造价昂贵,政治上苏联解体,另这款坦克没有继续生产的必要。最终1K17只存放于博物馆中供展览使用。

与红警2中的光棱坦克相比,1K17既不能直接射爆对方坦克,也不能与光棱塔联合发生更强的光束。可以说完全是一款原型战车了。

Object 279/Объект 279 - 天启坦克真的是苏联货

相比于光棱坦克的群体效应,红警2中苏联的天启坦克则具备更强的单体作战优势。巨大的体积和火炮口径,超长的血量,使得天启坦克成为地面上的怪物级存在。现实当中的天启坦克虽然没有游戏中那么全能,但是其陆地移动堡垒的能力却是与游戏如出一辙。这就是 Object 279, 由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设计师托洛亚诺夫(L. Troyanov)在1957年所研发的原型坦克。

279坦克的想法来自1950年代初人类对核战争这一新型厮杀方式的探索。在1953年苏军进行了多项核子爆炸试验,同时在爆炸范围内放置了很多经过改装的坦克进行测试与评估。1954年9月在多茨科耶地区进行了一次有步兵参加的特种核爆试验,苏联军方发现在核爆一定的范围内,坦克全部被冲击波掀翻,这显然不合当时苏联领导人大打核战争的想法。

于是设计师托洛亚诺夫将坦克的设计终点放在超强的防护力上。Object 279具有超厚的护甲(全车重60吨),为了降低对地面的压强,采用四条履带设计。炮塔浑圆,以免被核爆引起的震波与暴风掀翻。坦克同时也考虑了当时出现的新型武器:中子弹,因此车体外圈内部使用多夹层填充防辐射物质,铸造的车体厚度达到269毫米。Object 279同时也是巨炮主义的代表,采用130毫米的M-65主炮,同时配备一架14.5毫米KPVT同轴重机枪。其他装备还有光学与雷达测距仪,以及红外、夜视设备等。

2.M65 - 核子加农炮并非来自中国

玩过命令与征服:将军的同学应该对其中中国核武将军的特色武器:核子加农炮印象深刻。由重型卡车运载的炮移动速度极为缓慢,但是一旦部署到敌军阵地周围并且将炮弹发射出去,游戏就基本结束了。但是这种炮在现实中并非来自于中国,而是来自于美国。

M65 核火炮,绰号“原子安妮”。美军于1950年冷战初期开始研制,并于1953年在欧洲和韩国装备使用。该炮重85吨,射程29公里,以水压装弹,单发炮弹威力约为广岛核弹的四分之一。1953年5月25日,M65在美国内华达州试验场进行了一次试射。这次发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使用火炮发射核武器。这次成功试射使 M65 开始量产,单台造价约80万美元。据估计,M65 生产了约20台,最后一台于1963年退役。

High Altitude Research Project (HARP) 是美国和加拿大军方于1961年启动的一项科研计划,目的是制造廉价的返回式武器,即离开行星大气层进入宇宙空间后再返回到行星表面的一类飞行器,以便增加发射反弹道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的方式。最初的试验品直接使用海军的 406mm 炮焊接而成,并成功将180公斤重的炮弹送至180千米的高空。HARP计划包含一系列的试验品,其中 Martlet 3A 型发射器将一枚火箭发射至500千米的高度。项目最终因越南战争的爆发而取消。

对战锤热衷的同学一定对星际战士的动力装甲印象深刻,同样的还有星际争霸当中人族步兵的动力铠。人类自身的体能有很明显的极限,要想突破这种几乎是先天决定的限制,就必须依赖科技。

1965年,通用电气公司 (GE) 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制造动力装甲的尝试。计划的初步目标非常简单:让一个人能够使用动力甲提起680公斤的物体。但是实验没有成功,因为动作控制太复杂了,这让人们认识到自动化水平远不足以制造这类装备。随后的实验仅集中在手臂的研发上,最终的样机可以提起约340公斤的物体。但是缺点十分明显:设备自重约750公斤,远高于可以提起物体的重量,这就造成了车轮式的难题:不存在技术可以推动这样的装备以供人穿戴。最终计划告吹,但这一想法却广泛出现在各类科幻小说中。

3.Yakovlev VVP-6 高机动防空飞弹阵地

与其说 Yakovlev VVP-6 是个阵地,到不如说是一架巨大的直升机。这是一个由六套旋翼、十二个引擎驱动,携带雷达和一整套 SAM 飞弹的垂直起降平台。全机设计长度49米,也可用作运输物资的飞行器。这一设计远超出人类的工程和制造水平,因此一直以来都只停留在图纸上而已。和动力装甲一样,这一概念却出现在各类科幻小说中,甚至魔兽世界中联盟方的“破天者号”飞船也借鉴了类似的外形。

4.SR-71黑鸟式侦察机

在二战时候出现了哪些逆天的黑科技?这一问题中就有同学提到了SR-71. 的确,黑鸟式侦察机聚集了太多的第一:第一架采用隐形设计的飞机、迄今世界上最快的有人驾驶飞机、纽约-伦敦航线的飞行速度世界记录保持者、量产但从未被击落过的飞机……

黑鸟侦察机由洛-马公司传奇般的臭鼬工厂设计制造,1964年12月22日首飞,1998年退役,共生产32架。飞机长达32.74米,翼展16.94米,最大速度3.35马赫(4062千米/小时),设计飞行高度24,285米。由黑鸟创下的世界最快有人驾驶飞机速度记录是在1976年7月28日,当时的飞行速度为3529.96千米/小时。SR-71也保有在1974年9月1日创下的从纽约到伦敦的纪录:1小时54分56.4秒。(协和式超音速客机飞行同样的路程要3小时20分,而最快的亚音速大型客机波音747则需要7小时。)(数据来源于Wikipedia.)

通常认为黑鸟是飞行高度的保持者,其实并非如此。黑鸟曾到达的最高高度是25,929米,但这一记录随后被苏联的米格 MiG-25 高空高速战斗机(就是那款不锈钢战斗机)超过,达到了恐怖的37,650米。

5.XB-70 女武神式战略轰炸机

@鲍赋劼已经在他的答案中提到了这架飞机,没有必要再重复一次。我补充一点,XB-70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机翼在高速飞行时向下弯折可达70度,将飞机在超音速飞行时机身前段处所造成的冲击波包围在机身下方无法自两侧扩散消逝,让整架飞机骑在自己产生的冲击波上,这种设计称作“乘波飞行器” (waverider)。XB-70 女武神式是世界上第一架载人乘波飞行器,当其以3马赫的巡航速度飞行时,约有35%的升力来自于压缩升力 (compression lift),而非传统机翼上的升力。

SVL(俄文高速试验车的简写)是加里宁车辆制造厂于1970年制造的。实在ER22型列车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主要的改进就是在列车的顶部加上了两个Yak-40型推进火箭。 在整个测试期间,SVL的最高时速达到了180mph(约288km/h),出于某种原因这一测试成为了这种列车的结束。现在这个列车锈迹斑斑的躺在加里宁车厂的库房里。

6.最萌的飞行薄饼:Vought V-173

最萌的飞机,F5U 飞行薄饼原型代号Vought V-173,是工程师查尔斯 H.齐默尔曼的发明,F5U 旨在找到一种能够降低舰载战斗机可操作速度的方法。F5U 外形怪异,没有机身,整个飞机像一个圆盘,尾端有一对小翼。F5U 的巨大螺旋桨由两具马力强劲的发动机驱动,整个圆盘状的机身都包裹在螺旋桨产生的高速气流中,这些特征结合后能使飞机以 64.36公里/小时的极低速飞行。飞机具有了惊人的短距起降能力,非常适合在航母上操作。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圆盘状机身也是一种翼身融合的设计,大大降低了阻力。并且降低了翼载,由于所有气动操纵面都处于螺旋桨气流中,操控效率更高,所以机动性好于常规飞机。

7.垂直起降的“甲虫”:SNECMA C.450-0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冷战铁幕将欧洲一分为二,华约奉行咄咄逼人的先发制人打击战略,在下一场全球性冲突中,西欧的军事基地和机场将不可避免地在华约的第一次突袭中灰飞烟灭。北约需要应对这一现实问题,才能在未来战争中保存空军的装备和有生力量。北约多国于是开展了垂直起降飞机的研制,这种飞机无需固定的基地,在一小段公路、一小块场地上就能起降。其中最为怪异和有趣的就是法国立式垂直起降环翼机了,这种飞机垂直升空后转换成水平姿态飞行,完成任务后再垂直降落。

五十年代末美国希勒直升机公司在“甲虫”的启发下提出研制VXT-8,也仅仅进展到全尺寸模型阶段。斯奈克玛C 450“甲虫”迄今为止仍然是航空史上唯一进行了飞行的立式垂直起降环翼机。

8.飞行的吉普:Piasecki VZ-8 Airgeep

它开发是为了满足美国陆军运输司令部的研究合同,在1957年飞行吉普被构想是体积更小,更容易比直升机飞行的飞行物,超低空飞行,用来躲避雷达。

单人直升机,最开始为让没有经验的人在20分钟能掌握技巧而设计,用途是侦察敌情。

最后因为很难控制而被放弃。

前苏联在冷战时期研制成功的聚光器406mm自行核火炮,重100吨, 该火炮是将SM-54 406mm加农炮加装在斯大林系列坦克底盘上,正式工程编号是271,装备编号是2A3.

1966 年,美国开始构思自已的“高速铁路”计划,在火车上装两个喷射引擎!这台昵称为“黑甲虫”的 M-497上装有两颗GE J-47-19喷射引擎,并在美国印地安纳州和俄亥俄州间的笔直铁轨上试跑,最高曾到过每小时 296km,

苏联,50年代末期喷气引擎探测/扫雷坦克---“加温-T”型 T54坦克的底盘,上面安装一台MIG-15的喷气引擎,利用燃气射流发现探测扫除碎石、沥青路面的地雷

美国贝尔公司的X-22四涵道短距起降验证机,起飞是有选择性地发生倾斜垂直向上,或在与前倾的发动机舱在大约45 °的螺旋桨或短的跑道。

9.美YF107驼背

"史奴比大鼻子",它的机鼻部分,还真叫史奴比大鼻子,本来是标准的 C-135 运输机,加了个鼻子,是特意装可移动雷达天线的,为 NASA 特制,用来监测阿波罗飞船

地效飞行器——作为集船舶与飞机性能于一身的高速交通工具,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制地效飞行器并将其应用在军事领域

在上个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在新的思维下设计出来的一型试验坦克-德国豹2型无炮塔双管RH120MM滑膛炮坦克GVT系列 GVT系列。装备两个105毫米的主炮 重33吨 发动机918KW的功率

瓦尔基里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算一个把。

比SR-71黑鸟还大,飞的和黑鸟一样快。3倍音速,飞行高度可达惊人的21500米。

阿凡达中的武装直升机

一:那个应该叫涵道旋翼.因为是主要提供升力的装置.飞行原理和直升机一样.只不过进行了些许改良.不算什么新想法了.很多人都提出来过.灵感来源是卡莫夫设计局的同轴反转双旋翼系统(代表作ka27,ka50)和米尔的双旋翼横列结构(mi12)。这点和V22有本质的区别。V22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给固定翼飞机提供垂直飞行能力。严格来说已经不算纯的直升飞机了。而阿凡达里出现的飞行器还是纯的直升飞机。

传统直升机一直面临着几个弱点:1.旋翼脆弱的结构弱点。又长又薄的翼片看起来就不怎么皮实。实际上这也是直升机身上寿命数一数二短的零件。为了缩短翼片长度就有很多人设计出来双旋翼。还有加上涵道的办法来压缩气流。可是依照现有发动机水平在主旋翼上加涵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试验中的无人飞行器才这么做。

2.旋翼本身带来的偏转力矩。发动机给旋翼旋转力的同时也会有反作用力。结果就是大多数直升机要在尾部加上一个垂直旋翼来中和这个反作用力。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用两个反向旋转的旋翼来彼此中和掉力矩。现实中同轴的ka50和双轴的ch47都基于这一想法。

电影中的直升机显然是以上各个设计思路的大杂烩。。。而且很多人很早就这么干了。比如命令与征服里GDI的直升机等等。。。

二:瓦尔基里是北欧神话里的女武神。她负责飞临战场将战死的英魂收集起来带到瓦尔哈拉也就是英灵殿成为诸神的战士,在那里日夜磨练武艺以迎接诸神的黄昏。并不是护卫舰的专用名称。用个神话里人物的名字命名什么都可以啊。

请问这是什么飞机?(回答详细点)(有图)

美国SR-71“黑鸟”高空战略侦查机. 在美国人设置的层层“黑幕”的笼罩下,长期以来人们无法了解“黑鸟”家族的真相。实际上,“黑鸟”家族,即“黑鸟”系列飞机有三代: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单座侦察机A—12“牛车”及其派生型、试验战斗机YF—12A和美国空军的战略侦察机SR—7l。这三种型别的飞机分别制造了15架、3架和31架。目前仍在使用的“黑鸟”只有4架:由美国空军第9侦察联队第2分遣队使用的两架SR—71A重新服役型、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德赖顿飞行研究中心使用的一架SR—71A和一架SR—71B。 在“黑鸟”家族这老少三代中,实际完成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中只有A—12“牛车”和SR—7l“黑鸟”,但SR—71的问世是与前两者密不可分的。清楚了解前两者的来龙去脉,自然就会了解SR—71的由来。 中情局的秘密侦察机A-12 A—12“牛车”,是1959年洛克希德公司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研制的高空高速侦察机。一些新闻媒体曾介绍的SR-71的原型机A—ll,实际上就是A—12“牛车”。早在1955年,在U—2侦察机首次试飞不久,洛克希德公司专门负责开发研究的“臭鼬工厂”,便开始对U—2的后继机,一种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的超音速侦察机进行基础研究。为了对付当时技术性能逐步提高的苏联雷达系统,在U—2飞机的著名设计师凯利.约翰逊的领导下,“臭鼬工厂”执行了一项代号为“热忱”的计划,以研究速度M3一级、且能极大减小机体雷达反射截面积的新式侦察机。 1957年,该公司首先提出了采用切尖三角形上单翼和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设计方案,代号“天使长1”(AIohangel l),简称A—l。 接着又提出了一种采用与F—104战斗机相似的具有菱形翼剖面、中单翼布局、装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方案,代号“天使长3”,简称A—2。 在“热忱”计划所研究的减小机体雷达反射截面积技术的A—3之后的各方案,都叫A系列方案,就不加“天使长”这个代号了。所以,后来研制出来并装备使用的A—12和美国长期以来对外宣传称为A—11的飞机,其编号中的A就是“天使长”英语一词的第一个字母,它不表示飞机的用途。 A—12是在A—ll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并且满足了军方提出的要求。与它竞争,是康维尔公司提出的子母机方案。该方案采用升力体外形、是速度M4一级的无人侦察机,绰号“鱼”,计划从B—58“超盗贼”飞机上发射。 美国国防部、空军和中央情报局对这两种竟争方案进行了对比审查,最后选定了A—12方案,并于1959年8月29日正式批准。1960年1月26日,中央情报局与洛克希德公司签订了制造和试验12架A—12侦察机的合同,A—12飞机随之也进入了研制阶段。1962年2月26日,A—12的一号机在洛克希德公司的加利福尼亚州伯班克工厂正式出厂,并被运往位于内华达州称为“死湖”的秘密试验基地。1962年4月26日,A—12进行了首次试飞。 该基地在拉斯维加斯西北,是一片辽阔的干湖,有1500米长的跑道,曾进行过U—2飞机试飞和有名的“红旗”军事演习。为作为A—12飞机的试验和使用基地,该基地于1964年进行了扩建,修建了长达2500米的新跑道。1962年5月2日,l号机在第二次试飞中速度就达到了M1.1。10月5日,开始把右发动机由J75换为推力更大的J58(即JT1lD—20A)进行试飞。1963年1月15日,把左右两台发动机都换成J58进行了试飞。换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后,A—12达到了设计速度性能:7月30日速度突破了M3;同年11月在高度4800米飞出了设计最大速度M3.2。 1964年2月3日,在高度25000米,该机以 M3.2速度飞行了10分钟。 A—12飞机翼展16.94米,机长31.17米,机高5.64米,机翼面积166.76平方米;着陆重量23586公斤,最大起飞重量53070公斤。机体为采用铣合金材料的硬壳式结构。机体外形的突出特点是三角翼和从翼根前缘开始向机头延伸的大边条,在两翼的半翼展位置各装一台发动机。在试验阶段,飞机装普?惠公司的J75发动机,推力为68.6千牛;生产型飞机改装推力为91.2千牛(加力推力为140千牛)的J58发动机。机翼油箱在发动机短舱内侧。机身上装有受油管,飞行中可由KC—135加油机加油。 A—12从1965年开始使用,曾执行过代号为“云雀”行动的侦察古巴的任务和代号为“黑盾”行动的侦察越南、中国和朝鲜等国的任务。1968年,随着美国空军装备SR—71,A—12便被SR—71所取代。 用A-11掩护A-12 在A—12系列飞机中,除了中央情报局订购的12架A—12之外,还制造了l架双座型的A—12B和两架用于空中发射D—21遥控无人驾驶侦察机的派生型M—21,其绰号为“鹅大妈”。所以,A—12系列飞机共制造了15架。 在1963年到1968年5年中,A—12共损失了6架,其中包括一架M—21。最初的一架是在1963年5月23日发生的飞行事故中损失的。当时飞机在飞行中突然发生上仰,失去控制,飞行员弹射出飞机后,飞机进入螺旋坠地。这次事故受到严格保密,所以外界仍不知道有A—12。后来,该机在一次飞行试验中因故障曾在新墨西哥州柯特兰空军基地紧急着陆。 1964年2月29日,约翰逊总统发表讲话,公布了代号为“牛车”计划的一些情况。其要点如下:美国成功研制了一种能在21336米高度,以3219公里时速飞行的新式喷气试验机A—11;现在几架A—11正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试验;既可军用又可民用的A—11,其优异的速度、高度和续航性能是先进技术的结晶,目前正在试验研究这些先进技术在远程截击机和超音速客机上的应用;该飞机大量采用钦合金材料,可以3倍音速飞行,该计划已从1959年开始实施,上、下议院议员都有资格充分了解该机的研制情况;机体由洛克希德公司伯班克工厂研制,J58发动机由普?惠公司研制,火控系统和空对空导弹由休斯飞机公司研制。 随着总统讲话的发表,还公开了该计划战斗型YF—12A的1号机照片。其实在总统讲话中,已经暗示了该截击型机的存在。而且,他在讲话中把A—12飞机说成是A—11,这不是一时疏忽,而是有意掩护该机的实际编号。这就是长期以来一些新闻媒体都把A—12说成是A—11的根本原因。 双座型A—12B,是在单座型A—12的基础上发展的教练型。主要改进是将其驾驶舱后面安置侦察照相机的“Q舱”,改成了第二乘员舱。为确保后舱乘员视界,改成的后舱明显比前舱高。A—12B仅制造了一架,绰号“钛鹅”。 1962年11月,A—12B在伯班克工厂出厂被运往于湖试验基地,1963年1月首飞。中央情报局在A—12首飞前,就开始从空军和海军选拔和训练该机的飞行员,以使他们能承担秘密试飞任务,同时还在干湖试验基地建立了第1129特别行动中队来实施训练计划。 A—12的制造编号从121开始,最初从121到125号机(其中第4号机是双座型A—12B)都装普?惠公司的J75发动机,但单座A—12的初期型和126号以后的批生产型飞机都改装了普?惠公司的J58发动机,唯有A—12B始终使用J75发动机。A—12B采用推力较小的J75发动机,实际上很难以M3的速度作巡航飞行,其目的就是便于使那些以前只驾驶过飞行速度在Ml至2一级飞机的驾驶员,通过该机的训练能够平稳地向驾驶A—12过渡。 "接线板"计划 A—12系列飞机的最后两架,工厂的制造编号为134和135,是洛克希德公司按“接线板”计划研制的D—12(原编号为Q—12)无人驾驶侦察机的运载母机M—21“鹅大妈”。M—21由A—12改装而成,具体改动是在A—12的后机身上设置了发射无人机的支架,并在原Q舱位置设置无人机发射操作员座舱,所以它是一种双座型机。 1960年5月10日,美国空军飞行员加利?鲍尔斯驾驶的U—2侦察机在苏联境内被击落,为此,美国人开始探索使用无人驾驶侦察机在极危险空域进行侦察活动的技术,“接线板”计划随之出笼。在编号D—12中,这个D,除含有遥控无人驾驶飞机(Dmne)之意外,还含有子机(Daud2ter)之意。而母机M—21中的M,则含有运载母机(Mother)之意。 D—21的翼展5.80米,机长13.06米,机高2.14米;最大重量4990公斤;采用BJ43—MA—11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推力6.672千牛;最大速度M3.25,续航距离5550公里。该机的照相设备装在机头下面被称为可回收舱的容器内。在飞机完成侦察任务后,该容器可按预设程序或据遥控指令抛投在一定范围内,然后由JC—130B飞机回收。D—21无着陆装置,在投下可回收舱后便自动爆炸销毁。 1964年12月22日,M—21首飞,原预定在1965年3月由它运载、发射子机,但由于它在试验中发生了种种故障,所以推迟了整整一年。1966年3月5日,由出厂编号为135的M—21发射了编号为503的D—21。1966年7月30日,在发射试验中,因子机未能正常脱离母机,致使子机与母机一起坠落,虽然母机驾驶员弹射逃生成功,但发射子机的操作员不幸丧生。 “接线板”计划因这次严重事故而被迫中止,取而代之的是由B—52H两翼下挂载2架D—21B的“老碗”计划。D—21原是与M—21配合使用设计的,所以从低速的B—52H上发射,难于增速到M3.2,为此就在它机体下部加装了火箭助推器;为便于与B—52H连接,还在它的机背上安装了挂载装置。从阿拉斯加的艾尔森空军基地出动的能发射D—21B的B—52H,实际上是在中国上空执行侦察任务。 D—21最终只制造了6架,制造编号为501至506,其中4架进行了试验发射。其余两架制造编号为501和502的飞机,被改装成D—21B进行了B—52H的地面和空中运载试验。D—21B共生产了32架,工厂生产编号为507至538,从1967年11月到1970年2月共发射了16架。剩下的16架和D—21的501、502号一道,由驻扎在亚利桑那州戴维斯—蒙塞空军基地的军用飞机保管处理中心封存,直到1977年这两种无人驾驶遥控侦察机才公开其身份。 M—21“鹅大妈”因事故损失了一架,另一架只服役了很短时间。 试验战斗机YF—12 YF—12A虽然仅以试制3架而告终,但毫无疑问,它仍是“黑鸟”家族排行第二的前辈。 1964年,虽然约翰逊总统在公布“牛车”计划时,曾以A—11来掩护A—12,并含蓄地透露了当时已开始研制的YF—12A远程截击机,但A—12的存在,直到80年代初才由该机的设计师凯利?约翰逊真正公诸于世。 “臭鼬工厂”很早就开始考虑把A—12“牛车”改为战斗机,但正式研制是从1959年9月开始的。当时,美国空军取消了北美公司XF—108“轻剑”战斗机研制计划。XF—l08是在仅以试制而告终的XB—70“瓦尔基里”轰炸机的基础上,按比例缩小来研制的一种速度为M3一级的截击战斗机。原计划该机将装备XB—70的ASG—18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和GAR—9空对空导弹(即后来的AIM—47),它们仍由休斯飞机公司继续研制。 由于研究、制造和使用经费过于庞大,空军取消了采用XF—108截击机的计划,相应配套的新式武器系统、ASG—18火控雷达和GAR—9导弹的研制工作也被搁置起来。在行将取消XF—108研制计划之前,当时正接受A—12研制任务的洛克希德公司说服了美国空军,用ASG—18火控雷达和GAR—9导弹来装备A—12,使它成为一种3倍音速的截击战斗机。这样做,既经济又可行。1960年3月16日,凯利?约翰逊向空军提出了名为AF—12的战斗机设计方案,并签订了试制3架飞机的合同。 1962年10月,美国空军向洛克希德公司提交了AF—12的订货书,由此拉开了试制3架飞机的序幕。 AF—12将A-12的Q舱改为火控系统操作员座舱,是“黑鸟”系列继A—12B之后的第二种双座型飞机。除此之外,它与A—12的最大区别在于,由于其机头内装ASG—18雷达,故原来一直延伸到机头的机身边条在驾驶舱侧面中断。并在边条前端根部设置了红外跟踪传感器。在该传感器后面,边条下面机身左右两侧沿纵向设置了4个武器舱,每个可各装一枚GAR—9导弹。风洞试验结果表明,切断原A—12的机头边条致使飞机方向稳定性下降,为此在机体尾部下面加装了折叠式腹鳍,并在发动机短舱下面加装了固定式腹鳍。1963年8月7日,AF—12的1号机首次试飞,1963年11月26日,2号机首飞,1964年3月12日,3号机首飞。 在2号机首飞的阶段,这种试验机仍称为AF—12。1964年2月,该机被正式命名为YF—12A。就在约翰逊总统宣布A—11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试验时,就有两架已经试飞过的YF—12A正从干湖基地运往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美国空军认为,为了对付苏联研制超音速轰炸机,必须装备2倍音速的截击机,因此要求装备93架F—12B。F—12B是计划中YF—12A的生产型,为增大导弹挂载量,机身有所加长。1965年3月18日,YF—12A首次进行了发射导弹攻击试验,并击落了Q—2C靶机。 此后,YF—12A又进行了12次发射AIM—47导弹的试验。该机还曾在另一次试验中,用ASG—18雷达成功地探测到了飞行在海平面上空457米高度的波音公司JQ—47“同温层喷气”靶机。YF—12A机翼翼展16.94米,机长3O.99米,机高5.64米,机翼面积166.76平方米;着陆重量30844公斤,最大起飞重量56246公斤。虽然它的机体长度比A—12稍短,但机体重量却增大了。 尽管YF—12A进行了一系列武器发射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但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以资金困难为由,没有批准空军采用该机的生产型F—12B。结果,YF—12A仅以试制3架而告终。1968年1月,美国国防部发布通告中止执行该机研制计划,随之1号机被封存,2号机和3号机则由NASA一直使用到70年代末。3号机曾在1965年5月1日创造了24468.86米的飞行高度记录、3331.41公里/小时的飞行速度纪录。 虽然F—12B是计划中的YF—12A的生产型,实际上并末真正制造过。该型加长了机身,可挂载8枚导弹,内部载油量也增大了。其生产计划被取消后,美国空军打算用由F—106A“三角标枪”截击机经现代化改进而成的F—106H,来代替F—12,但由于越南战争不断升级而中止。后来休斯飞机公司将被取消的ASG—18火控雷达系统和AIM—47导弹,发展成了AWC—9火控雷达系统和AIM—54“不死鸟”导弹,并将其装备F—14“雄猫”战斗机,以保卫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编队免受苏联超音速轰炸机的攻击。 RB—12也是原计划中YF—12的另一种生产型号,但并末进行研制。该机是将A—12机身内部的武器舱改装设置了旋转式投放装置,可携带4枚180公斤级的小型核弹,而且具有侦察能力,故称为RB—12。此外,YF—12还有一种纯粹轰炸机型的B—12方案。上述两种方案均只停留在计划上,并未进行研制。不过,B—12方案后来被用在了RS—71(公司名称为RS—12)计划中。 从RS—12到SR—71 在A—12研制计划实施时,“臭鼬工厂”就向美国空军提出了以A—12为基础的侦察/轰炸型方案RB—12。在A—12开始进行飞行试验时,洛克希德公司就在制造RS—12和B—12的模型。RS—12是A—12的按比例放大型,是一种既能执行侦察任务,又能实施核攻击的侦察/攻击飞机,其研制计划最终半途夭折。在它的编号中,R代表侦察(Reconnajssance),S代表攻击(Shike)。专用侦察型R—12是A—12的双座按比例放大型,它顺利地进入了实机研制阶段,最终R—12作为SR—71总计生产了31架。那么,R—12为什么又变成SR—71了呢?原来在洛克希德公司提出RS—12和R—12两个方案的同时,罗克韦尔公司则提出了以B—70“瓦尔基里”轰炸机为基础的RS—70侦察/攻击机的方案来竞争。所以,洛克希德公司的两个方案虽然在本公司内称为RS—12和R—12,但对外则称为RS—71和R—71。 实际上,研制出来的侦察机既不叫RS—71,也不叫R—71,而称为SR—71。其中原委与约翰逊总统将A—12对外称为A—ll完全一样,SR—7l也是由他亲自对外宣布的。1964年7月25日,约翰逊发表讲话,透露了洛克希德公司正在研制第二种速度3倍音速的军用飞机,编号为SR—7l,是一种可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先进远程战略侦察机。 总统的这次讲话没有隐藏SR—71的军内实际编号,但此时SR已无攻击、侦察之意,其含意已变为战略侦察(Strategic Reconnaissance)了。 1962年6月,美国空军对R/RS—71进行了模型审查,同年12月6日签订了制造6架试验机的合同。最后把侦察攻击型RS—71改为战略侦察型SR—71A,共制造了29架,其教练型SB—71B制造了2架。此外,还用YF—12A的l号机和地面试验机的部件改装了一架SR—71C。SB—71型总计制造了32架。 SR—71A是由YF—12发展而来的战略侦察机,也是“黑鸟”家族中生产架数最多的一种型号。该机于1963年2月开始研制。1964年10月29日l号机出厂,井被运往负责试验的加利福尼亚州旁姆戴尔工厂,在完成地面试验后,于同年12月22日首次飞行。1964年12月7日,美国空军决定将加利福尼亚州比尔空军基地提供给SR—7l战略侦察机使用,并组建了第4420战略侦察机联队。该联队即是美国空军第9战略侦察联队的前身。1965年SR—71通过了美国空军战略司令部的鉴定,并在1966年1月开始交付第9战略侦察联队使用。 与A—12和YF—12A相比,SR—71A机翼翼展、机高和机翼面积均与A—12和YF—12A相同,但机身加长了,为32.74米。机身两侧的边条一直延伸到机头,取消了发动机短舱和机尾下的3块腹鳍。该机机内载油量增大,飞行重量和航程也有所增加。机载设备包括简单的战地侦察设备、入侵侦察用的高性能探测装置,以及每小时能侦察面积为15.5万平方公里的战略侦察系统。 到1967年9月,29架SR—71A全部试飞成功。1968年3月8日,第一架SR—71A(64—17978号)部署到位于冲绳的嘉手纳空军基地,以取代A—12执行战略侦察任务。两周后,SR—71A开始执行对越南和中国的侦察任务。1990年1月21日,驻嘉手纳基地的最后一架SR—71(64—17962号)离开该基地返回美国。1990年1月26日,SR—71A的使命全部结束,所有飞机也随之退役。SR—71B是SR—71A的串列双座教练型,后座舱为教官舱,比前座舱高,这样前后座的乘员都有较好的视界。在该机发动机短舱下,又重新装上了两块固定式腹鳍。该型共生产了两架,分别于1965年11月18日和12月18日首飞,于1966年1月交付使用,用于培训SR—71A的飞行员。1968年1月11日,SR—71B的2号机因飞行事故坠毁,剩下的一号机后来作为NASA的831号机用于各种飞行试验,至今仍在使用。 SR—71C是经修改的教练型,只制造了一架。由于SR—71B的2号机失事,根据空军的使用需要,将YF—12A的l号机改装成了此教练型。 在29架SR—71A飞机中,有一架尾部稍有修改的飞机,它就是SR—7lA(BT)。因该机加大了尾梁尺寸,故有人称其为“大尾”(Big Tail)。采用这种大尾梁设计的主要考虑,是为给飞机加装改进的传感器等设备。该机于1976年10月29日首飞。 重新服役和退役 SR—71A还有一种重新服役型。1990年1月25日,SR—71A全部退役以后,除了少数被封存外,大多数都是直飞其永久的归宿地—各大型博物馆或公园,作为一代名机的代表作供游人观赏。然而,在1994年,美国国会批准SR—71重新服役。1995年6月28日,两架经重新修整后的SR—71A重新服役使用,这就是所谓的重新服役型。这两架飞机修整的内容主要是,对机体结构进行了加强,其次是装备了先进的机载设备,如第一代新型合成孔径雷达ASARS—l、技术研究目标照相机TEOC、高清晰度光学纤维照相机、电子信息系统和数据传输装置等。重新服役的1号机是NASA使用的NASA832,1995年6月28日,它率先恢复现役。1995年8月28日,拟重新服役的2号机开始试飞。1997年1月1日,空军提交了使两机处于任务状态的请求报告。 正当美国空军准备将重新服役的SR—7lA用于训练和执行任务时,在美国1998年财政年度的国防预算中,美国政府却没有批准SR—71A的使用经费。于是,现由美国空军第9战略侦察联队第2分遣队使用的两架SR—71A重新服役型,尚未使用一次又将重新退役。 SB—71极其高昂的使用费用,是其将退役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就连国会议员也有人认为它仍然是一架尚无其它飞机可以代替的战略侦察机。在美国空军提交的任务准备状态的请求报告中,曾提出两架重新服役的SR—71A按每月30天计算,每月所需费用为3900万美元的预算。而且,美国空军还计划对其进行现代化改装,如改进它的侦察设备和雷达系统,装备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等,这些都需要极大的投资,所以美国国会未批准这些投资计划。由此看来,6O年代问世的“黑鸟”即将走到其生命的尽头。不过,即使SR—71全部退役,但现在已经变成NASA飞行试验机的“黑鸟”,仍将在科研战线上超期服役。

麻烦采纳,谢谢!

军事问题

米格-25战斗机(MiG-25)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高空高速截击歼击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为“狐蝠”(Foxbat)。

研发背景

米格-25战斗机米格-25的研制主要是为了对付美国的研发中的XB-70“瓦尔基里”轰炸机与A-12/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这种侦察机的最高速度同样达到3马赫,普通的截击机根本无法追上更遑论跟踪监视拦截,只有米格-25可以轻松的尾随在SR-71的后面随时监视其航向,并在其有不轨举动时提出警告。 五十年代末开始设计,原型机于1964年首次试飞,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总产量约1200架左右,其中60%是侦察型,30%是截击型,10%是双座教练型。除在前苏联空军中服役外,还向利比亚、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印度、伊拉克等国出口。该机在设计上强调高空高速性能,曾打破多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世界纪录,可在24000米高度上以M2.8的速度持续飞行,最大飞行速度达M3.0,是目前世界上闯过“热障”(M2.5)的仅有的两种飞机之一(另一种是美国的SR-71)。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据米高扬设计局的型号副总设计师列.格.申格拉娅透露,米格-25的预研工作是在1958和1959年进行的。当时美国空军正开展M=3的战斗机F-108和轰炸机B-70的研制。 1960年,用米格-21改装的发动机试飞验证机E-150,对米格-25的动力装置R-15-300加力式涡喷发动机开始试飞。次年4月第二架验证机E-152上天。随后装生产型发动机R-15B-300的第3架验证机E-152M试飞。 1961年3月10日,米高扬签署研制米格-25原型机E-155的指令。1962年侦察机全尺寸样机审定委员会开审定会。1963年12月米格-25的第一架原型机(侦察型)E-155R-1出厂,1964年3月6日,苏联著名试飞员费多托夫首次驾机升空。同年9月9日第二架原型机(截击型)E-155P-1开始试飞。随后第三架原型机(侦察型)E-155R-3也参加试飞。三架原型机各装两台R-15B-300发动机,并在1965~1977年间,以E-266代号创造过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和6项爬升时间的世界纪录。

E-155R-1

E-155R-11967年7月,在莫斯科土希诺机场举行的苏联航空节检阅中,4架米格-25预生产型首次作公开飞行表演。 1968年,米格-25的教练型开始试飞。为简化设计,教练员舱设在原驾驶舱之前,以便将设计修改局限于前机身,为此,取消了机头雷达和武器。 1969年和1970年R型和P型先后通过国家验收并投产。后来分别于1972年5月和12月交付部队使用。

E-152M

E-152M1971年改型侦察机米格-25RB试飞并投产,所有的R型后来均按其改装。 1976年11月至1978年,设计局完成对改型米格-25PD设计、制造、试飞并投产。在随后两年内对部队服役的全部P型飞机按PD型进行了改装。 1984年,米格-25停产。

[编辑本段]设计特点

改进机型

米格-25有以下几种改型: 米格-25∏,高空高速截击型,主要装备前苏军,还输出到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 米格-25P,高空高速侦察型,在机头介电质雷达罩后面开有5个照相机窗口,机翼翼展略减小,翼前缘取直。 米格-25y,双座教练型,1975年底首次公开露面,两个座舱分开,各有独立的舱盖。 米格-25P电子侦察型,与P型大体相似,但具有较大的侧视雷达,安装在机头两侧较后部分。两架 MiG-25P 原型机 米-25M∏,先进截击机型,双座,前后座串置,它是米格-25∏的改型,雷达和机载设备作了改进,可带6枚主动制导的AA-9空空导弹和一门内装机炮; E-266M,改进型,是米格-25M∏的原型机,飞机改装了推力更大的P-31Ф涡轮喷气发动机,结构也作了加强。

动力装置

发动机选型是米高扬设计局面临的头一个挑战。当时,第一代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刚刚起步,在已有的加力式涡喷发动机中也选不出合适的型号,从头研制势必延迟飞机研制进度。于是决定以当时为高空无人驾驶飞机研制的低增压比试验型涡喷发动机 15K 为基础,由米库林/图曼斯基设计局按米格-25 的设计要求进行改进。据负责发动机改型的型号总设计师费·乌-苏霍夫称,改型设计的工作量很大:为增大喘振裕度修改了压气机;为适应高空工作重新设计了燃烧室;涡轮前温度提高了 50℃;消除了加力燃烧室的燃烧振动;采用了三种工作状态的可调喷口。改型发动机实际上只保留了原来的机匣,编号为 R-15-300。 生产型 R-15B-300 系采用 5 级压气机和 1 级涡轮的加力式涡喷发动机,增压比为 7,最大推力 86.24 千牛,加力推力 109.76 千牛。发动机原采用液压机械式推力调节系统,但 E-150/-152 试飞发现,在飞机急剧爬升时该系统表现出明显惯性,在由小油门(150 公斤/小时)迅速增加到大油门(15,000 公斤/小时)时不能保证充分供油。于是通过 1963~1964 年在图-16LL 发动机试飞台上试飞之后,改用了 RRD-15B 综合多功能电调系统,它能自动监测 6 个参数,十分可靠。飞机燃油系统中的主要执行机构也由液压助力器改为电磁阀。 为改进米格-25 的低空截击能力,曾试制过改型 R-15BF-2-300,加力推力提高到 132.3 千牛,井曾装在 E-155M(又称 E-266M)验证机上试飞,但未能投产。据称原因是 D-30F 加力涡扇发动机将其取代,改型飞机最后也演变为米格-31。

高温措施

高温是米格-25 研制中面临的另一挑战。最大速度下机体表面驻点温度高达 300℃以上,铝合金只能零受 140℃,必须选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当时钛合金的开发和应用尚处初期。而且苏联在这方面还落后于美国。米高扬设计局选用了不锈钢和焊接工艺来制造机体的主要结构,与美国的F-108 和 B-70 选择同样的技术途径。选用的是塑性好、不易开裂和便于补焊的不锈钢 VNS-2、-4、-5,占机体结构重量的米格-25战斗机80%,其余 11%为高温铝合金 D-19 和 8%的钛合金。除机翼采用焊接的整体油箱外,机身的焊接整体油箱结构占其容积的 70%,机体上的焊缝长达 4,000 米,焊点多达 140 万个。整体油箱结构使飞机的总贮油量高达 14.5 吨。侦察型还采用垂尾油箱,使油量增加 574 千克。 发动机在某些工作状态下,个别部件的温度超过 1,000℃,为防止热传入机体,发动机舱用镀银的防热隔板包住。镀层厚 30 微米,镀层吸热系数为 0.03~0.05,每架飞机耗银 5 千克。所吸的 5%的热量又借助于玻璃纤维隔热毯防止传给机身油箱。 驾驶舱和设备舱采用通风冷却。飞行员借专用的空气喷头提供的冷却空气降温,风挡由导流环喷出的空气冷却。虽然舱内温度仍较高,但飞行员认为可以接受,只是必须带手套才能工作。 冷却系统的设计功率为 18~24 千瓦。从发动机压气机引出的 700℃的空气,通过进气道内的空气-空气热交换器、燃油系统的热交换器(用耐高温燃油 T-6 作热沉)和空气-蒸气热交换器(蒸发水-甲醇混合液)后,至设备舱入口处时温度已降为 -20℃,从而使舱内工作温度保持在 50~70℃。

气动布局

米格-25 的气动布局与以前的米格式飞机的传统风格有较大差别,采用中等后掠上单翼、两侧进气、双发、双垂尾布局型式。这是该设计局与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共同的研究成果。 机翼的后掠角为42°,下反角 5°,相对厚度 4%,展弦比 3.2,翼面积 61.9 米2。翼面积满足在 20,000 米高空作巡航飞行的要求,而小展弦比和中等后掠角则为了保证机翼的刚度。原型机的机翼原来无下反,试飞后发现机翼有严重上反效应,遂改用 5° 下反角。米格-25战斗机 由于布局方案的尾臂很短,为保证航向稳定性采用双垂尾和尾部腹鳍。经过试飞多次修改后,加大了垂尾面积,减小了腹鳍,克服了原尾腹鳍过大对着陆的不利影响。 飞机采用矩形二元进气道,用水平调节斜板进行调节。这是米格式飞机首次采用两侧进气布局,但尚未解决在土质跑道上起降时外物进入的问题。 在一次高速飞行中偏转副翼时因机翼严重扭转而出现副翼反效,飞机坠毁,试飞员丧生。查明原因后规定在高速下不用副翼,改用差动平尾进行操纵。但因全动平尾的转轴位置安排不当,在个别飞行状态下助力器的功率不足,再次机毁人亡。经分析后将平尾转轴向前缘移动了 140 毫米。

[编辑本段]实战表现

米格-25在装备苏军初期由于其极高的性能参数,一直为西方世界所关注,西方甚至以此推测苏联的军用航空制造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直到1976年9月6日苏军飞行员别连科中尉驾驶米格-25飞机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该飞机神秘的面纱。美日的技术专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后运到东京以北100多公里的百里空军基地,经过彻底的检查,该机70%的部件是不锈钢,虽然极限速度很高,但是技术性能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可怕,从整体性能上说仅仅相当于美国的F-4“鬼怪”战斗机,和美国当时正在研制的F-15“鹰”和F-16“战隼”战斗机更是相距甚远。 但是不管怎么说,苏联工程师能用相对落后的技术生产出某方面性能突出的战机,某些设计理念至今仍为世人推崇。米格25在其服役期间击落过各类战机,甚至有消息说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米格25曾击落过美军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1] 米格-25携带的红外空空导弹米格-25在70、80年代的局部战场频频上镜,尤其是其侦察型。1971年秋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4架苏联米格-25R侦察型进驻埃及,不时前往以色列上空侦察。以色列空军派出了当时西方最好的战斗机——美国研制的F-4“鬼怪”拦截。米格-25P打开了加力燃烧室,一会就抛开了尾追的F-4.F-4连忙发射AIM-9“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试图导弹尾追米格-25,没想到连导弹都没追上。此时以色列地面站发现,这架米格-25的速度超过了马赫3.2!这让西方大为震惊。 前苏联出口伊拉克的米格-25侦察型全被伊拉克改装为侦察/轰炸型,并使用其多次轰炸了伊朗目标。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米格-25凭借高速性能,也给了美军不少压力。目前部分研究人士认为当时米格-25至少击落了一架F/A-18战斗机。“沙漠风暴”中的两架MiG-25成功用侧转以及降低高度的动作逼近F-15的视线范围,但当F-15进入缠斗动作时,便轻而易举地咬住MiG-25的尾巴,将这两架超视距空战动作漂亮,缠斗动作不及格的MiG-25打落到沙漠。此外,海湾战争中至少2架Mi-25在地面被美军缴获。(其中一架现在陈列在奈丽斯空军基地“侵略者的威胁”博物馆) 1992年12月, 伊空军一架MiG-25飞机在伊拉克北部禁飞区被美F-16战斗机使用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击落。但后来伊军在长期的对抗中总结了经验并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新战术,曾有米格-25战斗机在被美机发现并发射AIM-120中距空空导弹(此前该导弹在实战中从无失手)攻击的情况下居然能够以高速转弯迅速脱离,使美国人大跌眼镜。飞行中的前苏联空军MiG-25RB 2002年12月23日,伊军出动的米格-25战机成功击落了美军一架“捕食者”无人侦察机。2003年2月27日,一架伊军米格-25“狐蝠”战斗机更越境深入沙特领空大约30公里左右。不过,当这架飞机的驾驶员发现自己被高空迎面飞来的美军F-15C战斗机雷达“锁定”后,立刻调头返航。米格-25成为伊空军挑战禁飞区的有力兵器。

[编辑本段]性能参数

武器装备

无内装机炮,利比亚空军装备的MiG-25PD 翼下4个挂架带4枚AA-6空空导弹, 内侧两枚为红外制导型, 外侧两枚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型,可带AA-7、AA-8空空导弹各两枚。

尺寸数据

翼展13.95米, 机长22.30米, 机高5.70米, 机翼面积56.20平方米, 前缘后掠角(靠近翼尖)40度、(内侧)42度,展弦比3.50。

重量数据

空重15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36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7500千克, 载油量(机内)1400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带导弹)M2.8, 实用升限24400米, 最大爬升率(海平面)208米/秒, 作战半径1130~1300千米, 航程300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1380米, 着陆滑跑距离2180米。[2]

在哪里可以下载战地4标准版的离线包?

橘子游戏

在橘子里点击游戏下载,下载开始后暂停,然后关闭退出橘子。找到战地4的文件夹,然后将离线包里的文件直接覆盖在文件夹里面。接着打开橘子,继续下载 然后橘子会自己识别,然后你会发现下载进度条一下基本就快满了。

由EA DICE开发、发售于2013年的人气FPS系列游戏《战地4(Battlefield 4)》于近日公布了本作的第5弹DLC“最后一战(Final Stand)”,并且是以免费发布的形式登陆。第5弹DLC“最后一战(Final Stand)”中包含了4枚全新的地图以及新增了一些近未来相关的道具等。本次的DLC为完全免费内容,但需要玩家在PS4/Xbox One/PC(Origin)平台成为EA Access会员才能免费得到该DLC。

故事发生于2020年,和《战地3》是同一个世界观。

伊朗PLR危机六年后,世界已处于混乱边缘,中国的局势也一片混乱,玩家的小队则是关键,一有差错就会触发一场全球战乱冲突,玩家将扮演称为“墓碑”的精英小队成员——中士丹尼尔·瑞克,捍卫最后的和平希望。

游戏一开始,“墓碑”小队将会在巴库从一位叛变的俄国将军处执行一项搜集情报的任务,然而玩家的小队却被俄军发现了,在击退一波俄军士兵后逃离巴库。在付上了车辆坠水后邓恩于车内溺毙的代价以下,回到代号“堡垒”的瓦尔基里号(一艘胡蜂级两栖突击舰)。同时情报确认了一件事,那就是一位姓张的中国海军上将会在中国上海发动一场“政变”,而俄罗斯将会全力支持他。

为军事安全的考虑和需要,瓦尔基里号设定了前往中国上海的航线,玩家的小队将执行护送一批VIP人员的撤离上海。

中国对美国牵涉暗杀一名叫JinJié(音译,金杰)的人感到哗然,因为他是中国未来的领袖与和平代言人。

张上将派出军队镇压并且强制取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时宣布了戒严令,将13亿人处于压制之下,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抗议示威运动。随着美国海军和俄罗斯海军离开中国海岸,中国的局势便开始迅速升级。

目光转向位于中国经济、金融中心的上海,抗议者与公安发生冲突,街道一片混乱。墓碑小队计划在此保护目标VIP的撤离,他是中国军队搜查寻找的主要目标。在VIP列表中有一位叫拉兹洛·W·科维特的CIA特工,玩家将和科维特一起回到瓦尔基里号,同时张将军发射电磁脉冲(EMP)弹压制上海周遭的电子设备。成千上万的平民开始逃离这座城市,作为难民登陆瓦尔基里号。

但是随着情报的消失,瓦尔基里必须要前往新加坡,与那里的第7美国航母战斗群旗舰泰坦号航空母舰汇合,但当到达后,这里却一片火海,第7舰队舰队已经沉没。为了一探究竟,墓碑小队进入了遭中国反舰导弹击中几乎快沉没的泰坦号航空母舰,并且证实了美国海军太平洋中央指挥部己被中国导弹所摧毁。如今整个战略主导权落入张将军手中,瓦尔基里号已陷入孤军作战的困境。

为阻止张将军的阴谋,玩家的小队袭击位于新加坡的空军基地。但是小队袭击失败并被解放军俘掳,汉娜又“叛变”,整个小队因此被捉捕到位于昆仑山的监狱。

在那里玩家的小队遇到了前作中出现的俄国特工的迪米崔.帝玛.马雅可夫斯基,他帮助墓碑小队一行和汉娜逃离昆仑山监狱,但自己因直升机的流弹击中导致摔出缆车而身亡。四天后小队到了Tashgar,帮助那里的指挥官格林兰夺回了旧城的控制权后回到了瓦尔基里号。

就在墓碑小队救出加里逊船长和金杰后,侵入舰艇的所有解放军士兵知道了金杰存活的消息。然后张将军却派出驱逐舰企图炸沉瓦尔基里号以掩盖真相。爱尔兰佬、汉娜和瑞克又必须舍身去炸沉张将军的驱逐舰。此时,玩家扮演的瑞克还有一包C4炸药,由瑞克做出选择来决定结局。

关于《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