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黑燕子纸飞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哪种鸟能飞过大洋
2、这个战斗机头上是什么字母?
3、无人机型号~
4、阿拉曼战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黑燕子纸飞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哪种鸟能飞过大洋
- 2、这个战斗机头上是什么字母?
- 3、无人机型号~
- 4、阿拉曼战役哪国出动了“雨燕”战机?
- 5、什么鸟飞得最高最快?
哪种鸟能飞过大洋
雨燕 她们在睡眠时也可以飞翔 又是最能飞的。
另外还听说过一种鸟,衔一根树枝飞,睡觉的时候站上面,捕食也是,这样也能飞过去。
有一种小鸟。可以连续飞行几万里。它在飞越大洋时,只衔一根小树枝,累了就把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饿了它就站在树枝上捕鱼吃。困了它就在那根树枝上睡觉。它就是只凭着一根简单的树枝令人不可思议地成功越过了大洋,但它如果衔着过多的东西,它就会因疲劳而沉入大海。
有一种小鸟。可以连续飞行几万里。它在飞越大洋时,只衔一根小树枝,累了就把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饿了它就站在树枝上捕鱼吃。困了它就在那根树枝上睡觉。它就是只凭着一根简单的树枝令人不可思议地成功越过了大洋,但它如果衔着过多的东西,它就会因疲劳而沉入大海。
动物们真是利害。。。
目:雨燕目
科:雨燕科
19属92种。种类包括:高山雨燕(Apus melba)、普通雨燕(A. apus)、黑雨燕(Cypseloides niger)、烟囱雨燕(Chaetura pelagica)、爪哇金丝燕(Collocalia fuciphagus)、非洲棕雨燕(Cypsiurus parvus)、燕尾雨燕属(Panyptila)、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白喉雨燕(Aeronautes saxatalis)等。
分布:世界性分布,高纬度地区和某些岛屿除外。
栖息地:空中觅食的种类很少栖息。
体型:体长10-30厘米;体重9-150克。
体羽:大部分种类为暗淡的黑色或褐色,不少带有醒目的白色或浅色斑纹。
鸣声:尖锐刺耳。
巢:筑于岩石上、缝隙中或洞穴内,多种巢材用唾液粘合(Cypseloides属、Streptoprocne属和Hirundapus属的种类除外)。
卵:窝卵数1-6枚;白色;重1-10克。孵化期为17-28天,雏鸟留巢期34-115天。
饮食:飞虫和其他空中的节肢动物。
保护状况:关岛金丝燕(Aerodramus bartschi)为濒危种,另有3种金丝燕以及暗背雨燕(Apus acuticauda)和斯氏雨燕(Schoutedenapus schoutedeni)为易危种。
雨燕科的俗名为“swift”,这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种鸟最为人熟悉的一面――不停息地在空中快速盘旋、飞翔,几乎从不落到地面或植被上。而雨燕属的学名“Apus”也同样形象,这一希腊语的意思为“没有脚的鸟”。此外,雨燕目以前的名字为“Machrochires”,意思是“翅膀发达的鸟”(指前翅)。雨燕的突出特征是腿很短、翅特别长。一些候鸟种类在繁殖季节的身影使雨燕成为温带地区夏季的一个典型标志。雨燕的身影和声音对都市居民而言都不陌生。有些种类,如欧洲的普通雨燕,经常将巢筑于大城市的建筑物上或建筑物内。使用这些人工巢址对雨燕来说司空见惯,但并不是它们唯一的选择。虽然在英国几乎没有记录表明这种常见的鸟在“天然”巢址繁殖,但在欧洲其他地方的原始森林,如在波兰保留下来的原始森林(尤其是比亚洛威查森林),雨燕的巢被发现筑于高处的断树枝洞里及腐朽的老树树干中。
形态特征
雨燕的翅膀上有十枚长的初级飞羽和一组短的次级飞羽。狭长的镰刀形翅膀决定了它们的飞行模式,使之可以快速地扇翅飞行,而更重要的是让它们在滑翔时可以节省大量的能量。这种翅膀构造或许也可以用来解释雨燕相对较为缓慢的飞行代谢以及较低的胸-体重比,因为这样的翅膀不需要特别强大的胸肌。因基本生活在空中,雨燕不习惯飞落到地面。事实上,翼长与腿长的高比例决定了它们很难从地面起飞。
但尽管如此,雨燕小巧的足其实力量惊人,它们锋利的爪能够很好地抓持在垂直面上(接触过雨燕的人会深有体会)。其他的适应性特征还包括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很高,使它们在低氧条件下(即高空中)能够优化氧的输送。此外,这种飞行专家的喙很短,力量相对较弱,但张嘴很大,使雨燕可以在飞行中轻松地捕捉飞虫。
人们见到的雨燕几乎总是在飞翔,并且似乎飞得很快。其实,它们在觅食时为了看清猎物并在飞行中捕获,不会飞得过快,否则会增加捕食的难度。但在炫耀时,雨燕确实会飞得非常快,而且常常利用风向来迅速地掠过地面(即使它们那时的飞行速度并不突出)。
目前已证实普通雨燕经常在空中过夜。人们通过从飞机和滑翔机上观察以及用雷达定期跟踪,发现这些鸟在夜晚原本该找个巢栖息的时候却长时间逗留在空中。它们很可能除了繁殖就根本不回陆地,这意味着一些幼鸟从某个夏末开始会飞后直至两年后的夏天才首次着陆在某个潜在的巢址上,这期间它们需要不间断飞行500,000公里!
大部分雨燕的着色相当暗淡,少数种类的体羽在短期内呈现蓝色、绿色或紫色的彩色光泽。在营巢地,普通雨燕的个体相互之间通过鸣声(尖叫声)而非依靠视觉来辨认,原因很可能是巢址环境太暗的缘故。许多雨燕的尾为叉尾。而针尾型雨燕的尾羽羽干长于羽片从而形成一排“针刺”,这种坚硬的尾羽在雨燕附于垂直表面时可起支撑作用。如烟囱雨燕的名字便是因它们习惯在高高的工业烟囱内繁殖、栖息而得来――这无疑是一种近代才出现的栖息地。
所有雨燕都专食昆虫和蜘蛛,并主要在空中捕获。人们通过分析它们的胃内成份、排泄物、回吐物、咀嚼物来研究它们的饮食,结果发现,雨燕最主要的猎物是膜翅目的蜜蜂、黄蜂和蚂蚁、双翅目的苍蝇、半翅目的臭虫和鞘翅目的甲虫。
分布模式
由于雨燕依靠捕食飞虫为生,因此它们必须在气温能够保持足够数量的昆虫在空中飞行的地区过冬(见专题《在严寒中生存》)。于是,当它们在温带的分布区天气转冷时,大部分种类都纷纷向南撤退。如普通雨燕从英国迁徙至东非过冬,烟囱雨燕从加拿大飞往亚马逊河上游流域,白喉针尾雨燕从中国和日本前往澳大利亚越冬。这样的长途迁徙对雨燕而言不在话下。在所有陆地鸟类中,雨燕在空中是最游刃有余的;它们即使不迁徙,每天觅食都会飞上数百公里。在实验中,处于繁殖期的高山雨燕成功地在三天内飞越1,620公里返回营巢地;而另一只刚刚会飞的普通雨燕幼鸟同样在三天内从英国飞抵西班牙的马德里。
繁殖生物学
人们对部分温带候鸟种类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雨燕寿命颇长,对繁殖地和配偶都很忠诚。由于即使在它们经常繁殖的地区,空中食物大量存在的时间也只有12-14周,故雨燕的繁殖不得不速战速决。如普通雨燕于5月初来到英国开始繁殖,7月底便离开。通常雄鸟先行抵达,占据巢址;如今它们的巢址几乎均在屋顶上。雨燕会衔来一些巢材,在日后产卵的地方用唾液粘合起来筑起巢。雏鸟出生的前几天由亲鸟轮流喂食,亲鸟给它们带来的是“食团”,为存储在亲鸟喉部的昆虫咀嚼物,最重1.7克,可包含一千多只昆虫和蜘蛛。在晴好的天气,亲鸟每隔半小时左右喂食一次,一天可喂给雏鸟30-40克食物。在这种理想条件下,雏鸟最短的留巢期约为五周;而倘若天气变恶劣,则可延长至八周。群体繁殖会使数十对普通雨燕在同一个屋顶营巢,或更为常见的,在相邻的建筑物上繁殖。普通雨燕的雏鸟在出生后第一年很少返回繁殖地,并且直至第三年或第四年才开始繁殖。未成年的普通雨燕会在仲夏炫耀时形成大的群体,不断发出阵阵尖叫声,并常常极为兴奋地飞到有鸟繁殖的巢址上空,给那些鸟造成很大的干扰。
除了普通雨燕,约有70个雨燕种类包括一些金丝燕种类在亚洲广大地区的洞穴内群体营巢,数量可达数十万只。其中有些种类完全用唾液将巢筑于洞顶或洞壁,这些巢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为它们就是山珍海味“燕窝汤”的来源。收集这些燕窝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往往要借助摇来晃去的绳索和梯子爬到一百米高的地方。鉴于燕窝的价值,大量的雨燕巢被摘取――每年有超过350万个燕窝从马来群岛的婆罗洲出口至中国。同时,这样大规模的繁殖群迅速堆积起大量的鸟粪,人们从洞底掘出这些排泄物来用作肥料。
在繁殖期的筑巢阶段,即便是那些只用唾液来粘合其他巢材的种类,它们的唾液腺也会增大许多。而将细树枝巢粘于垂直穴壁上的烟囱雨燕,其唾液腺竟会扩大12倍。和其他用细树枝筑巢的种类一样,这种鸟也在飞行中从树上折断树枝。其他巢材如羽毛、种籽、草、禾杆等,则是被风吹来而集之。而在二战期间,用以干扰敌方雷对的金属碎箔片从飞机上飘下来后也被雨燕用来筑巢。
巢的形状和筑巢的方式,往往具体的种类各不相同。如旧大陆的棕雨燕种类(Cypsiurus属)仅见于有圆叶蒲葵生长的地方。它们的巢沿着蒲葵叶内面的垂直叶脉用羽毛和纤维筑起,下端有一巢缘,它们平时就栖于上面,孵卵时则垂直贴于巢――两枚卵紧紧地夹于巢中。
而新大陆的棕雨燕种类(Tachornis属)将巢筑于从棕榈树冠上垂下来的植被里面。它们的袋形巢粘于树叶上,鸟沿着叶侧面进入巢中,卵产于里面低位外侧面的杯形结构中。另有两个新大陆种类,即两种燕尾雨燕,也筑非常复杂的巢――形成一个长达70厘米的管状结构,从某个岩面上垂直悬挂下来。它们将巢营于管状结构的顶部,靠近粘附点。这些巢很耐用,可年复一年地使用。
烟囱雨燕的巢会沿垂直的烟囱而筑,相当于树洞巢的人工版(而它们同时也仍会在树洞中营巢)。其他有几个种类会飞到壶穴中营巢――可深至地下70米。而黑雨燕则会将巢筑于面对着汹涌海浪的悬崖上,每当浪花上涌飞溅时这种海蚀洞的入口就会被遮蔽起来。
上述各式各样的巢址和巢结构体现了雨燕这一飞鸟群体在无法获得大量巢材的情况下是如何充分利用安全的地方来完成繁殖
的。其中大多数雨燕的巢都为哺乳类或爬行类的掠食者所无法企及。这种难以接近性不仅保证了卵和雏鸟的安全,同时也保护了易受袭击的亲鸟,因为所有雨燕的成鸟在地面或栖木上时都缺乏机动能力。
保护与环境
雨燕目前面临着数种威胁。人类对栖息地的破坏导致其中一些种类觅食区域的缩小;因有利可图的燕窝交易而引发的过度收集使东南亚金丝燕的数量逐步告急;而许多地区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严重削减了它们的猎物――昆虫的分布范围和数量。不过,积极的一面是,部分因为这种自然栖息地的丧失,许多种类已然适应了人工环境中的现成巢址,以致有数种雨燕如今已很少再使用自然巢址。然而,这些种类几乎完全依赖于在人工建筑物上营巢(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带来了问题,因为人类在翻新楼顶时很少会考虑到鸟类因素。故有待人们广泛采取对雨燕有利的建筑物管理措施,以避免使它们的数量进一步下降。
这个战斗机头上是什么字母?
俄罗斯“雨燕”特技飞行表演队成立于1991年5月8日,隶属于俄空军第237空军团。这个团肩负正常飞行训练和为外国代表团进行飞行表演的双重任务,装备的是米格—29歼击机,擅长编队特技表演。其标志是红色圆形为底的一只“黑色雨燕”。1991年5月13日,“雨燕”飞行队到法国进行首次飞行特技表演,此后,频频在国际航空展览会上亮相。与其他顶尖飞行表演队不同的是,该队使用的不是专门用于表演的运动飞机或喷气教练机,而是真正的米格—29歼击机。 米格-29(MИГ-29,英文写成MiG-29)是前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高机动性战斗机。米格-29战斗机的基本作战任务是,能在任意气象条件下和苛刻的电子干扰环境中、在全高度范围和以各种飞行剖面摧毁距其200m~60km范围内的空中目标。米格-29战斗机的基本作战任务是,能在任意气象条件下和苛刻的电子干扰环境中、在全高度范围和以各种飞行剖面摧毁距其200m~60km范围内的空中目标。米格-29的基本特点如下:
整体气动布局为静不安定式,低翼面载荷,高推重比。机翼上有三维方向调节的增升襟翼。
米格-29的主进气口在起降和滑行时可以关闭,以避免吸入异物。在这些时候空气由进气道顶部的副进气口吸入。
米格-29采用专门为其设计的RD-33高性能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8300千克。机身部分结构采用复合材料。机身的部件划分非常便于批量生产。制造期间,广泛采用了数控机床、结构模块化和自动焊接技术等先进工艺。
米格-29装备了一个综合火控系统,包含三个互联的子系统,分别是雷达、红外和可见光系统。
米格-29的发动机和机载设备均具有非常合理的规划设计,测试和制造工作同步进行,使得飞机性能和用途具有可扩展性,代表着现代战斗机的新水平。将来也许我们不再需要任何地面测试设备,这样飞机设计和制造的周期就可以大大加快了。
1988年,米格-29成为第一种在国际航展上展出的苏联战斗机。
米格-29大致情况如下,翼展11.36至13.965米,机长17.32米。正常起飞重量1524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850O千克。大小、重量介乎于F-15与F-16之间。海平面最大速度1500千米/小时,最大马赫数M2.3,实用升限17000米,航程1500千米(不带副油箱)。执行空战拦截任务时,推重比达1.089,与F-16相近,稍低于F-15。
无人机型号~
美国:
美国在无人机的发展上一直是处在世界先进水平。机型和种类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目前,世界主要关注的是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工厂”研制的一种可从潜艇上发射的新型无人机“鸬鹚”。该机的总长度为5.8米,翼展4.86米,起飞重量略微超过4吨,其中包括453千克的有效载荷。该机的进气口位于机头部位,呈三角形。同时,由于机身由钛合金制成,其机体强度极高,可承受相当于50米水深的压力。为了增加飞行的隐蔽性,“鸬鹚”无人机的外形还采用了隐身设计。“鸬鹚”的最大飞行速度预计将达到88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为550千米/小时,最高飞行高度10.7千米,作战半径达926千米,可持续飞行3个小时。可以装备近程武器和侦察设备,由美国海军的“俄亥俄”级核潜艇使用。
“鸬鹚”是美国无人机战术发展的一个探索方向。如果“鸬鹚”研发进展一切顺利,美国海军最早可以在2010年左右装备“鸬鹚”无人机。
同时,美国军方正在研制新一代高空高速侦察机SR—72“黑色雨燕”。这种新型侦察机是著名的SR—71“黑鸟”高空侦察机的续任者,但飞行速度更快,最大速度超过5倍音速。此外,SR—72还具备隐身能力和极远的续航能力,能满足全球侦察的需求。将与美国U—2高空侦察机、“全球鹰”战略无人侦察机和侦察卫星系统一同监控全球,它还是美国全球快速打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空侦察机凭借其完善的照相设备从侦察目标上空掠过,拍摄高分辨率的地面图片,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高空侦察机飞行高度超过大部分战斗机和防空导弹的射高,而且飞行速度超过导弹飞行速度,因而极少遭到打击。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拥有专用的高空战略侦察机。
以色列:
以色列空军在使用无人机作战方面一直独领风骚。无人机最早在战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在1982年的贝卡谷地之战,战争中,以色列使用了自己研制的侦察兵无人机作为诱饵,进入贝卡谷地上空引诱叙利亚的萨姆—6防空导弹开火,同时测定了萨姆—6导弹雷达的诸多参数,根据这些参数,对叙利亚防空阵地进行无线电压制,结果取得了一边倒的战绩。贝卡谷地之战,可以说是第一次展示了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目前,以色列空军比较受关注的是以色列航空公司研制的苍鹭(Heron)TP无人机(以空军称之为“埃坦”)。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无人机,该机型展翼尺寸与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737客机相同,机身长14米,翼展达到26米,能持续飞行20多个小时,续航时间可以超过30小时;在配备卫星通信设备后,作战半径超过1000千米,可对宿敌伊朗进行空中侦察。装备1200马力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飞行速度超过了370千米/时。而且,涡桨发动机具有较好的高空性能,使“埃坦”的飞行高度达到13700米。2008年,“埃坦”已经创造了飞行高度12190米的纪录,最终目标将达到15240米。它的主要用途是监控与侦察,同时其有效负荷为1吨,它还能运载其他设备以执行不同的任务。因此,该无人机完全有潜力执行新的使命,可有效打击宿敌伊朗核设施,能完成侦察、破坏敌方通讯以及连接地面指挥和有人驾驶战斗机等各种任务,同时该机可以加挂导弹,对敌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俄罗斯:
俄罗斯无人机研制工作始于1930年,大致经历了由战略无人侦察机—战术无人侦察机—战役战术无人侦察机的三个发展阶段,为无人机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和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缺乏经费等问题,俄罗斯无人机的发展开始走入低谷,同时,美国、以色列等国家无人机技术已经开始超过俄罗斯。不过近年来,俄军方不断加大了对无人机研发工作的投入,依仗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一些知名飞机设计局在研制无人机方面的技术实力,无人机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2010年1月,俄一架最新型的“鹳”式无人机在进行的测试中不幸坠毁。俄军方此前曾计划以该机为基础,研制军用型的“尤里-E”无人机,用于为“伊斯坎德尔”战役战术导弹指示目标。此次的坠机事故已迫使俄军方不得不推迟新型无人机的装备计划。
目前,在俄军部队中,主要同时使用着“图-141”和“图-143”无人机。
“图-141”又称“雨燕”,是由哈尔科夫飞机制造厂进行成批生产的新一代无人侦察机,用于各种战役战术空中侦察。其飞行速度1100千米/小时,航程1000千米,飞行高度50~6000米。尽管进行侦察的最有效高度是海拔2000米,但是4000米高度的山峰对小巧玲珑的“雨燕”(长8米,起飞重量1500千克)丝毫不受妨碍。主要机载设备有电视摄像机、热成像仪和辐射探测器。
“图-143”战术侦察机,又名“航班”。是图波列夫设计局70年代初开始研制的可自主飞行的无人机。该型机航程500千米,它有15种飞行高度,其中包括进行地形规避机动。飞行高度的范围可从100米到2000米。根据不同的侦察手段(照相、电视摄影和无线电侦察),“图-143”可采用几种不同的发射方式,并按预编程序控制飞行。若有任务变化也可由地面人员遥控。它可在任何气象条件下飞行,既可在平原上空侦察,也可在山区遂行任务。回收时,无人机由减速伞降低飞行速度,然后用可伸缩的滑橇着陆。“图-143”曾参加了叙以武装冲突,但以色列没有发现、更没能将其击落。
其后,图波列夫设计局改进了“图-143”无人机,其后继机“图-243”战术无人侦察机系统用于在战役纵深150千米内进行空中侦察、目标先期侦察及观察射击和轰炸的效果,它可保证在敌防空兵器的防区内和可能的核、化学和生物沾染上空,在任何气象条件下进行昼夜空中侦察。它可有效地发现敌重要目标,如核火炮连、地地导弹、防空导弹以有交通枢纽、阵地和部队集结地、师军指挥所等。所获取和记录的侦察情报将及时在侦察机上和地面上进行接收、处理和解码,辨别目标和确定其坐标,制作照相文件和进行情报传递。
当前,俄罗斯正在开发的新无人机中主要包括SukhoiS-62战略无人机。它相当于美国的"全球鹰"战略侦察机。主要采用模块化的侦察设备,可用于图像收集、信息情报侦察以及电子干扰。该机装备部队之后将大幅提高俄军的战略作战能力。
英国:
2009年11月13日,BAE系统公司在由英国国防部投资进行的技术验证计划中,完成“螳螂”无人机的首飞。这次首飞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对该无人机系统的各种能力以及满足英国未来作战需求的各种潜能进行了验证。另外,这项工作也增强了英国在自主研发中空长航时无人机系统方面的信心。目前,英国的“螳螂“和法国的”神经元“都是欧洲先进航空技术集大成者。
2012年伦敦奥运会英国皇家空军将使用“收获者”(Reaper)型无人机对伦敦治安进行监控。该型无人机装备有红外传感器,雷达扫描装置,电子监听设备以及高清晰的摄像设备。该型无人机将用来监视体育场馆附近移动的可疑人员以及车辆。“收获者”(Reaper)型无人机的速度可以增加到400公里/小时,并且可以在15000米高空连续飞行14小时。当“收获者”(Reaper)型无人机执行战斗任务时它可以携带4枚“地狱火”AGM-114L或AGM-114K型反坦克导弹和两枚250公斤重的激光制导炸弹。目前英国皇家空军拥有三架“收获者”(Reaper)型无人机,他们现在被部署在阿富汗执行作战任务。
中国 我国研制无人机起步较晚,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开始着手,但研发的速度很快。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公开亮相的无人机就有十多种。人们熟知的“长虹”、“长空”、AW-4“鲨鱼”、“隼鹰”、WZ-2000、ASN-150B、ASN-206、W-30和W-50等固定翼无人机,Z-2、M-21、LE110和“翔鸟”等旋翼无人机都是我国近一二十年来研制的新品。
目前有名的有暗剑,刀锋等。
阿拉曼战役哪国出动了“雨燕”战机?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ME-262Me-262的设计工作始于1938年。当时德-国梅塞施密特飞机制造公司的沃尔德玛博士设计了飞机的后掠翼机体(具体说是略带后掠角的下单翼),采用了BMW(宝马)公司最新开发的涡轮喷气发动机。1941年4月,原型机Me-262 V1机体建造完成,一开始采用的是著名的尤莫210G式液冷活塞发动机,11月才换装喷气发动机。1942年7月18日,喷气式原型机试飞成功。德-国空军于8月定型为“雨燕”(生产型是全后掠翼的)。但是由于资源短缺和盟军的轰 炸,Me-262直到1943年6月才开始生产。 me-262A-1a 单座战斗机/me-262B-1a 双座夜战机:
生产地: Messerschmitt AG
生产日期: Summer 1944
长度: 10.6 m/11.8 m(有雷达天线)
机翼尖端相距: 12.5 m
空重: 4000 kg/4400 kg
最大重量: 7045 kg/6400 kg
乘员: 1
最高速度: 540 mph(870 km/h)
最大高度: 11,500 m
最大航程: 1050KM
爬高能力: 1200 m/min
作战半径: 1050 km
什么鸟飞得最高最快?
什么鸟飞的最高最快,这还真不好说,因为飞得高的不一定飞得快,飞得快得也不一定飞得高。但是单说飞的最高的鸟类那肯定是秃鹫,飞得最快的鸟类这就不太好说了,这要分长途还是短距离,如果是长途跋涉这种,那飞的最快的鸟类应该是北京雨燕,如果是短距离冲刺的话,那肯定就是隼类非他莫属了。
世界上的鸟类种类繁多,少说也得有8000多种,这么多种鸟,我们一直很好奇到底是哪一种鸟飞得最高?哪一种鸟飞得最快呢?
人类的潜意识里总是认为要经过长途跋涉迁徙的鸟才会飞得高,不然如果飞得低,早在路上就被天敌甚至人类捕杀了。人类带着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和这个猜想做了一系列飞机实验和气球实验,实验结果都表明,大多数的鸟类只能在海拔不超过400米的空中飞行,飞得较高的鸟类,一般也不会超过海拔1000米,这是因为鸟类和人类一样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呼吸,众所周知,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可以供给呼吸的氧气就越少,所以鸟类如果飞得太高是可能生存的。但是在某些高山高原地区,有一些鸟常年栖息在这种海拔较高、空气稀薄的环境当中,它们就更能适应这种环境,相对来说飞行高度也比其他鸟类要高许多,比如蜂鸟。蜂鸟作为世界上最小的鸟类,也正是因为它们体型小,所以它们所需要的氧气也少,这样它们便可以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采蜂蜜。但是要说飞得最高的鸟还是秃鹫。有记载证明,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上九有秃鹫的痕迹。
蜂鸟
秃鹫
北京雨燕又叫北京楼燕,是一种气息在高楼上的黑色雨燕,它最快速度大约为110千米每小时。而隼在捕食时的瞬时速度可达360千米每小时,可速度可以说是非常惊人了。
北京楼燕
隼
关于《黑燕子纸飞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