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表面现象来说的话,二战时期的螺旋桨战机因为采用了后三点式起落架设计,而且因为当时螺旋桨战机的飞行稳定性较差,所以选择在两侧机翼上布置间距更宽的前起落架,可以有效的增强
从表面现象来说的话,二战时期的螺旋桨战机因为采用了后三点式起落架设计,而且因为当时螺旋桨战机的飞行稳定性较差,所以选择在两侧机翼上布置间距更宽的前起落架,可以有效的增强战机的起降稳定性。这样算的话采用下单翼恰好可以满足前起落架更宽轮距的需求,而且两侧的下单翼设计也更方便将主起落架收纳到机翼内,同时还缩减了起落架减震支柱长度,也可以算作是降低了战机的空重。但是二战时期的战机普遍采用下单翼除了前起落架更为方便安装外,还有其他原因也是其采用下单翼必不可少的需要之处:
一、我们知道战机都是用于国土防空拦截作战的,所以对于机动性要求更高一些,特别是对于二战时期还没有可以大离轴角发射导弹的螺旋桨战机而言,其唯一的进攻防守武器就是安装在机头或者两侧机翼上的多挺机枪了,那么对于这些螺旋桨战机而言,要想在天空中准确的击落敌机,自身的机动优势是必不可少的。而下单翼相比上单翼最大的优势就是“下单翼机动优势明显,特别是机翼采用上反设计后,更能提升其机动飞行能力”。当然下单翼有一个不好的点就是稳定性差,所以为了弥补起降过程中稳定性差的问题,前起落架布置在两侧机翼上能够大幅增加其两侧轮距,继而增强其起降过程中的稳定性。二、其实我们仔细看二战时期的战机,虽然普遍采用了机动优势更为明显的下单翼气动布局设计,但是这些机翼普遍向上折设计,这种下单翼上反最大的优势除了能够增加战机的机动优势外,前面也说过下单翼有一个不好的点就是稳定性差,那么战机两侧机翼上反设计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战机的飞行稳定性。三、下单翼整机结构强度更高,更有利于战机机动格斗作战,因为早期的上单翼设计的话,虽然经过一定的气动改进可以不再延续之前的双翼设计,但是如果直接和现代的运输机一样机翼直接和机身上表面硬连接的话,那么就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因为机头位置布置了体积庞大的发动机,如果继续在发动机之后设置机翼连接点,再在机翼连接点后面设计驾驶舱的话,机翼会直接遮挡战机驾驶舱的前向视野,不利于战机正常飞行更别说机动格斗了。同时驾驶员座舱不可能紧跟发动机之后吧,因为这样设计的话机翼和机身连接位置就得排在驾驶舱后面了那么这就会造成本来采用后三点式起落架设计的战机出现严重的头重脚轻的问题,特别是在空中飞行时,由于机翼太过靠后,会使得战机的整机重心基本靠近垂尾了,那么这种战机连正常飞行都不可能完成。但是采用下单翼设计的话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机翼和机身连接点在机身下表面,并不会直接影响到正上方驾驶舱的空间布置问题,而且机翼和机身连接点还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驾驶舱的下方防护能力,在面对敌方防空火炮的攻击时生存能力更高一些。所以总结来说的话,因为战机直接采用上单翼的话根本无法实现正常飞行,而且采用上单翼的话,因为机头位置是重量和体积较大的发动机位置,所以根本没有空间在机身位置布置起落架舱,如果选择在两侧机翼布置起落架舱的话又会增加起落架减震支柱长度,而且额外的起落架舱还增加了战机的飞行阻力,不利于战机格斗作战。但是反过来下单翼设计却不会存在这个问题,不光很好的解决了机翼连接点和驾驶舱位置的尴尬点问题,而且下单翼也很好的解决了前起落架宽间距布置增强战机起降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下单翼采用上反设计更能进一步增强战机的机动格斗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