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自制飞机

航空科学院院士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9-11 11:37:08

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航空科学院院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今年的航天航空月桂奖,都有哪些人员得奖?


2、中国航天再出黑科技,国产“空天飞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航空科学院院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今年的航天航空月桂奖,都有哪些人员得奖?

18日下午,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办,12位获奖人和团队分获“技术先锋”、“大国工匠”、“终身奉献”等七大奖项。

经过评选,航空工业哈飞数控铣工秦世俊与航天科工二院数控铣工曹彦生分别被授予大国工匠奖;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飞行部被授予飞行精英奖;航空工业宏光李军空降空投试跳团队获得英雄无畏奖;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和航空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邓景辉获得技术先锋奖;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与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摘得领导卓越奖;中国商飞与中国航空工业捧获携手合作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陈一坚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发动机专家尹泽勇被授予了终身奉献奖。

航空工业集团新闻发言人 周国强:今年评选出了12位个人和团队,他们代表了两年来航空航天业界最优秀的人物。像托举我们“天问一号”奔向火星的长五火箭,像今年刚刚实现海上首飞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再比如大国重器直-20等等,都在我们这次获奖的项目和人员的范围内。

航空航天月桂奖创立于2005年,此前每年举办一次,自2018年起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表彰航空航天领域,在国家科技发展进步和国防建设过程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及个人。

历经14届的发展,月桂奖已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行业大奖,截至目前,共有127个团队及个人获奖。包括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两院院士顾诵芬,航天员杨利伟及试飞英雄李中华等均为此前获奖个人。

在今天(18日)颁发的航空航天月桂奖中,有一项技术先锋奖,代表着过去两年里航空航天领域中具有突破性的研制成果,获奖者之一叫作邓景辉。他是航空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的总设计师,作为技术负责人和团队共同研制出我国国产第四代直升机:直-20。

邓景辉:直-20就是我们第四代直升机,它代表了我们国家目前最高的水平。它可以在我们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由地、全疆域地飞行,因为它凝聚了我们无数航空人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尽管已经见证过它参加国庆70周年大阅兵,也见证过它惊艳亮相直升机航展,但是提起直-20,邓景辉依旧激动万分。从1986年扎根直升机事业,邓景辉用34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直升机走向世界先进水平。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当时在屏幕上我们看到均是国外的直升机。我们没有高原的直升机。所以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之下,开展了战术通用直升机的立项和研制工作。

想要研制出高原直升机,就要面对一项我国从未攻克过的关键技术——旋翼防除冰。在7000米高度以下,当直升机穿越含水量较大的低空云层时,往往会因为低温、大湿度导致旋翼结冰,无法正常工作。这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在研制之初,邓景辉和团队也曾经想过通过对外合作的方式实现技术突破。

对外合作,以降低型号的研制风险,但是被外方拒绝了。事实再一次证明,核心的关键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花钱是买不来的。当时我们团队也是暗下决心,一定要争这口气,一定要把旋翼防除冰搞出来。

事实上,在直-20立项之前的十年里,邓景辉和团队就已经开始了旋翼防除冰的先期关键技术攻关,加上型号立项后的正式研制,前后整整20年的时间。20年里,他不是带领团队泡在设计现场,研究看似枯燥乏味的实验参数,就是分赴高原、雪地,在极寒、高温、湿热等外场追着试飞的直升机奔跑。

邓景辉:我们是四上高原、四进高寒,并且通过了南边湿热环境底下的考验,应该说覆盖我们整个国土的疆域。

2018年2月,邓景辉和科研团队在西北海拔5000余米的雪域高原完成最后一次试飞验证,这是直-20首次进入真实恶劣环境下验证旋翼防除冰技术,风险极高。

为了拿到宝贵的数据,跟随邓景辉多年的试飞团队一次又一次冲进结冰云层,成功完成了科研试飞任务。当直升机平稳降落后,邓景辉和研制团队欣喜异常,从那一天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攻克直升机旋翼防除冰技术的国家。直-20也拥有了全疆域、全天候作战的能力。

中国航天再出黑科技,国产“空天飞机”成功首飞,哪位院士的贡献最大?

作为一年一度的美方“例行”报告,这份从2000年开始因炒作“中国威胁论”而引起世界军事媒体关注的报道,既是例行的“妄言”,同时也反映了美国作为整体对中国军事力量的理解和应对上的诸多荒谬。 另一方面,本周五中国发射的可复用实验宇宙飞船,由于发射前查明的一些痕迹和对罕见发射本身的高度保密,对外部发射载荷非常感兴趣。

在这场大雾中,中国的航天又在另一个领域冲击了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这个消息一出,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敏锐的网友们,很快就猜到了。 这都是我国的“空飞机”,是打破美国垄断领域的壮举。 为此,中国军工企业特意向抖音平台发出信息,称“太先进了,不方便展示”,一定透露了这架飞机的身份。

要说明上面的问题,你需要理解什么是“空飞机”,作为航天飞机的简称,航天飞机是指能够在地面和大气层外反复巡航的特殊飞机,虽然听起来很复杂,但技术要求并不低,真正意义上的飞天飞机,应该可以脱离火箭的助推,配合发动机水平起飞,可以在地面和大气层外重复任务,要满足以上条件,不仅要用空天飞机输送液氧,还要具备超强的动力。

为了通过大气层并进入地球轨道,空中飞机必须经过多级加速,垂直高度在30公里以下时,飞机速度必须达到1.6~3万公里左右,如果超过30公里,飞机的飞行速度将是音速的120倍。 当然,从目前世界各国空天飞机的技术水平来看,基本上必须以火箭辅助的方式垂直起飞,另外,多年前,实际上我国出现了研究空天飞机的传闻。 当时网上有一张照片,6D轰炸机腹部安装了类似小型航天飞机的飞机。

国产大飞机三兄弟都飞到什么高度了?

运-20、AG600和C919被誉为国产大飞机“三兄弟”。目前,这“三兄弟”都“飞”到什么高度了?国人期待的CR929有什么新动向?

近日,中国三个大飞机总师唐长红院士、AG600总设计师黄领才和中国商飞预研总师杨志刚齐聚西安阎良,就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运-20正进行边界极限试验,将按计划交付用户

“运-20项目各项工作目前正按计划进行,正在进行边界极限飞行试验。”中国工程院院士、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说,飞机会按计划交付用户。

唐长红透露,运-20下线后,已参与了多项训练试验等,各项进展顺利。

在当天的“2018中国大中型军民用飞机发展峰会”上,唐长红在主题演讲中呼吁,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航空工业安全体系。

“比如要求飞行寿命从过去几千小时提高至几万、十几万小时,如果过去做几千小时试验没问题,但做几万、十几万小时,就缺乏相关试验手段。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航空工业安全体系非常重要。”唐长红在演讲中表示。

运-20项目后,还会有系列化产品吗?“运-20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基础上,后期产品表现会更好。”唐长红认为。

C919计划2021年交付,CR929预计2025年前后首飞

“C919正在阎良试飞,计划2021年左右取得适航,进而交付客户。”杨志刚说,C919指标与现在的空客A320和波音737相当,而且在气动力布局方面还优于空客A320和波音737。

杨志刚说,通过C919项目,以及之前的ARJ21支线飞机和已开始的CR929宽体客机项目的实践,中国商飞已建立起一整套体系,同时培养起一支队伍。

来自中国商飞相关资料,CR929是中俄联合研制的宽体客机项目,技术指标对标目前的波音787。

“CR929目前还处在早期研制阶段。但因为有了一整套研制体系和人才队伍,CR929将会对市场有更准确的把握,相应的技术方向也必将更清晰。”杨志刚说,未来先进的复材技术、智能化技术等也会在CR929上得到运用。

杨志刚透露,CR929项目正按计划进行,预计于2025年前后首飞。

AG600力争2021年取得适航,2022年交付用户

“AG600力争于2021年取得适航,力争于2022年交付用户。”航空工业通飞研究院华南公司总工程师、AG600总设计师黄领才透露。

据悉,自2017年12月AG600陆上首飞成功后,来自市场的用户非常迫切,尤其是林业部门,为预防不可预测的火灾,已迫不及待地将AG600纳入采购计划,期盼AG600能早日投入市场。

“AG600研制正加快推进,今年1月又进行了两次陆上试飞,2月进行了滑行方面的地面验证,目前正进行水上试飞前测试系统重新校验,以及水上专用测试设备的加改装工作,计划于7月底飞机转场荆门水上机场,开展水上首飞前相关水面滑行试验工作。在荆门进行水上首飞前的试验验证。”黄领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AG600飞机最大起飞重量53.5吨,最大巡航速度500公里/小时,最大航时12小时,最大航程4500公里,具有载重量大、航程远、续航时间长的特点,总体技术水平和性能达到当前国际同类飞机的先进水平。

在无数的科研人员之中,作为代表性人物的戚发轫具备怎样的时代精神?

最近,国际宇航大会上,戚发轫院士获得2019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项。戚发轫,辽宁省复县人。中国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可以说,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兴,都绕不开这个叫戚发轫的人,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他的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首先是爱国精神。戚发轫是东北人,亲眼目睹了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日本的飞机特别厉害,所以飞机给戚发轫院士留下了非常大的印象。

在抗美援朝时,美国的飞机经常在东北飞来飞去,这也激发了戚发轫的爱国情怀。

通过这两件事情,戚发轫院士确定了自己要通过研制飞机来使中国强盛起来。

其次是戚发轫院士的认真学习和敬业精神。戚发轫院士就读于北京航天学院,后师从钱学森先生,认真学习,是自己获得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和理论是戚发轫院士能够为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重要基础。

在参与我国航天事业的过程中,戚发轫院士在一线工作岗位上认真钻研,不忘学习,始终将航天事业放在第一位,几十年如一日,不改初心。

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1992年戚发轫院士上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之职,当时他已是59岁,载人航天的风险非常的大,戚发轫院士也明白,但他仍然选择勇往直前。要明白,他马上就退休了,急流勇退对他来说未尝不好,但他仍然选择了迎难而上。

关于《航空科学院院士》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