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战后还是继续MG42啊,但战后已经是美国做爸爸了,当然是用美国制定的7.62北约弹了,所以新生产的MG42口径从毛瑟7.92变成北约7.62。被叫做MG1(是打算重新做人?)
然后呢,德国人又觉得二
战后还是继续MG42啊,但战后已经是美国做爸爸了,当然是用美国制定的7.62北约弹了,所以新生产的MG42口径从毛瑟7.92变成北约7.62。被叫做MG1(是打算重新做人?)
然后呢,德国人又觉得二战不是还有一堆的MG42丢在那边没用么?那干脆废物利用,改成7.62北约口径,然后这批改的叫做MG2
再接下来MG1改良改良之后就变成了MG3,也就是德国军队以前用的玩意。现在全世界各地还有不少装备。
楼上这些都是MG42直系子孙,莱茵金属生产,下面比较现代的两哥们则是HK大佬的。
MG4,也可以叫MG43,开始抛弃MG42那种退管式自动原理改用气动式。比较像FN minimi,也就是M249,随便提一下这货是个轻机枪,用5.56小口径的
最近的是MG5,2010年那会出现的,为了替换MG3的,其实MG5(HK 121)也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机枪,无非在MG4的基础上变成了一把打7.62北约弹的通用机枪。
二战前苏联为什么没研制装备装甲输送车?
感谢邀请,我是科罗廖夫,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尽管装甲汽车出现的很早,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面世,苏军1939年在哈勒欣河战役中还大量使用过。但由于越野能力的限制,装甲汽车不能运输步兵伴随坦克部队进行野战突击。而且在二战时期,各国的装甲车都不太多,也没有战后中国六三式和美国M113那种概念的装甲输送车。最接近的是美制和德制的半履带装甲车,或者英制布伦机枪运输车。现代意义是装甲输送车,是苏联和美国在二战后为了提高步兵在核战争中的生存和战斗力而研制的。
坦克从二战开始,成为陆军最重要的主战兵器和突击力量,集中使用坦克,以装甲部队为进攻核心,成为各个陆军强国的主要作战方式。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各国的机械化程度没有今天那么高。
在二战时期,德国的装甲掷弹兵师(相当于机械化步兵师)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步兵是乘装甲运兵车的,其他的只能坐卡车或马车。而装备精良的美军也只能给装甲师中的一半机械化步兵配备半履带装甲车。
二战时苏军的问题就更严重了。卫国战争开始以后,苏联开足马力生产坦克,产能向坦克倾斜,装甲运兵车就更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机械化步兵部队配备的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面世之前,步兵要想跟上高速突进的装甲纵队,两条腿怎么才能跟上坦克履带前进的速度呢?所以各国都创造性的发明了坦克搭载步兵的战术。步兵直接搭乘坦克机动就始终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存在。
苏军伴随坦克进攻的步兵都会搭乘坦克进入战场,然后下车作战。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一是节省了士兵的体力,解决了摩托化的运兵车辆不足问题,二是步兵与坦克可以同进同退,有效提高部队的进攻速度,还可以让步兵充当坦克的眼睛,起到放哨的作用,坦克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苏军步兵趴坦克时,人数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轻型坦克可趴6人,中型坦克趴10人,重型坦克趴12人,不能再多了,否则就可能发生危险。战后,苏军率先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广泛装备BTR轮式装甲车和BMP履带式步兵战车,并发展出了步兵乘步兵战车作战的新战术,机械化步兵才彻底不用趴坦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