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现在战争的作战开始是导弹从一个地点到一万公里外或者几万公里以外的地域打击开始,这是美国的“离岸制衡”战略,这种战略只适合推翻一个老百姓不喜欢得国家的政权,而不适合占领
现在战争的作战开始是导弹从一个地点到一万公里外或者几万公里以外的地域打击开始,这是美国的“离岸制衡”战略,这种战略只适合推翻一个老百姓不喜欢得国家的政权,而不适合占领一个国家长期统治。要想占领一个国家还要靠陆军的坦克装甲车,坦克装甲车是陆军作战中的一个基本装备。
当“离岸制衡”战略成功后,坦克装甲车是实施地面突击,夺取区域统治的先头部队,地面突击群的进攻和占领,主要靠装甲车辆运输作战人员,将士兵做送到作战最前线,坦克部队开道支援火力,为地面突击部队提供有效的支援。
坦克装甲车是小规模反恐、维稳、处突、护边的一种作战主要装备。
一辆50吨重的坦克,和一辆100吨重的卡车以50公里/时的速度正面对撞,会有什么后果?
卡车的主要重量在于后面的载重部分,而车头只有一层薄钢板加玻璃,所以不管是30吨还是100吨的卡车,车头的装甲都是一样的,只有几吨的卡车才不同,所以坦克在与卡车车头相撞平安无事之后,车头的缓冲会让坦克与载重部分的相撞平安无事。988年1月19日17时50分,一辆驻东德苏军的T64主战坦克与一列从莱比锡开往柏林的D716次列车相撞,列车时速约110千米,撞击导致包括列车司机在内的4人死亡,33名乘客受伤,坦克乘员无人受伤。
据说是几个新兵操作失误把坦克开铁路中间去了,从照片看是直接给撞火车脱轨了,履带完了,但是主体没影响。110km/h的火车应该是全速前进中。
按题主的设定50公里时速,撞击动能有0.5×150×(50/3.6)×(50/3.6) = 15000 千焦 (看清楚,是千焦。),3公斤TNT 的爆热而已。
而且能量大部分被卡车的变形吸收(欺软怕硬),坦克摊不上一半,又是正面主装甲整体承受冲击,比TNT爆炸轻松多了。
请看最差劲的反履带地雷(空中布撒型),装药都是 1.7公斤,一般的地面布雷,装药 5-10 公斤。
这仅仅是为了炸断坦克履带啊!
又有毛子坦克撞水泥墙,时速68公里,没说人员伤亡。
俄罗斯T-72B3坦克撞墙之后 车体惨不忍睹
首上,首下主装甲毫发无损,毁坏的只是履带挡板的前端部分和一个诱导轮。
如果是民用车这么撞一下,早就变一堆废铁了。
那么,图中坦克这种 “惨不忍睹的重伤” 要抢修多久才能恢复战斗力呢?其实战地紧急抢修只需三分钟。
某坦克营正向“敌”突击时,2辆坦克履带被炸断,1辆坦克诱导轮损坏。
全副武装的坦克乘员迅速从车内出来抢修。。。断开履带,让出诱导轮,将履带从前侧第一个负重轮处接好。整个过程仅用了3分钟。
解放军用报废坦克装甲车当靶 打翻后训练抢修 修诱导轮+负重轮+断履带,一共20分钟。
又有 坦克撞装甲车 ,坦克撞水泥路,是这样的。。。
那么,卡车撞击又会如何?流言终结者 卡车对撞 实验,撞击设置是:两辆卡车都满载36吨,时速35英里(56公里),迎头对撞,中间有一辆紧凑型小车。
结果:卡车的车头全毁,拖卡大致完整,夹在中间小车完全毁灭
如果中间没有小车,卡车的损毁会更严重。
如果卡车有50吨重,损毁也会更严重。
别说坦克了
著名汽车节目《Top Gear》试驾了 民用版本的Marauder(10吨重的装甲防地雷车 )
试驾项目包括:撞墙,压车,7分40秒处:3公斤炸药炸,炸完立即开走。(当然,还是爆了个车胎。。。该车军用版本声称可以承受8公斤TNT在车底任意部位爆炸,车内不死人)
十吨重装甲横行街头
视频中的民用悍马H3 被炸之后是这样的,只剩下小半边车身,而且完全扭曲。
而装甲车被炸后是这样的,右后轮胎爆了,车体完好无损,可以立即开走。
最后来个大场面,就是上述两辆卡车夹击小汽车的后续,《流言终结者》S07E01 Episode 114 – Demolition Derby 节选:(流言终结者)-紧凑型火箭雪橇飞速碰撞
用火箭把 钢板 加速到 290m/s(时速约一千公里),撞击后,小汽车直接人间蒸发。
下图的红色油漆部分是 被加速的钢板,红白条纹部分才是小汽车,已经消失一半了
小汽车和水泥墩之间的白色板,是 25.4毫米厚度的钢板,撞击后严重变形有些地方被击穿,但是整体看起来还是一块钢板的样子。
小汽车人间蒸发只剩个轮子,背后的水泥墩也被粉碎。
所以钢板这种玩意实在是非常坚固,这种程度的高速撞击,无法摧毁主战坦克。。。
唉,很多人坚持认为 大 = 强(这是错的!)
那么再找一些巨型卡车 的撞车资料
自重约100吨的 Cat | 785C 矿用卡车,这玩意体积相当感人,但卡车就是卡车,结构强度无法跟坦克比。
它有个哥哥叫做 793C (空重160吨,满载384吨)
必须承认这货撞车以后,确实比 36吨 的拖卡好看多了,但跟毛子撞墙的坦克比,又丑得多。
以上是铁军迷观点,欢迎关注铁杆军迷,欢迎深入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本人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