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日本的汽车工业十分发达,而作为一个藏技术于民间的国家,军用车辆的制造技术当然也是十分强大的。很多人认为日本属于岛国,理应海洋军事发达,实际上陆军战车也是具有一定的实力的
日本的汽车工业十分发达,而作为一个藏技术于民间的国家,军用车辆的制造技术当然也是十分强大的。很多人认为日本属于岛国,理应海洋军事发达,实际上陆军战车也是具有一定的实力的。关于陆军战车,从分类上来讲,有装甲车辆、导弹车辆、运输车辆、化学系车辆、设施类车辆、警务类车辆、必需品车辆、其他车辆等。这里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下面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从日本国产的4代战车入手,然后再举例说明不同分类战车的特点。
日本四代“国产战车”
2017年8月日本在静冈县举行了演戏,是日本陆上自卫队最大规模的实弹演习,除了演习人员以外,还有2万多人实地观看了这次演习。这次演习中大放异彩的当属日本的主力战车群了,日本战后第一代战车61式,现在配备在日本全国的主力战车71式,以北海道为中心配备的90式,以及最新采用的10式战车悉数亮相。
三菱重工开发的第一代日本国产战车-61式
61式战车可以说是日本其他方面技术运用到战车上的典型例子,日本战后由美国GHQ统治,废除了日本军需相关的所有产业,日本当时虽然有很多技术人员,但是相关的资料被勒令上交,当时美国给到日本的是M24以及M4A3E8美式战车,是美国在二战以及朝鲜战争中使用后的战车。
上图是战争结束后的第五年所拍的照片,是由三菱重工东京制作所制作的“特车”,因为当时日本受到美国的限制,所以不敢称“战车”,叫这种车辆是“特车”。1955年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开发出了所谓的“第一代国产战车”,这里不是要夸赞日本,而是说在当时封锁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出这样的东西,只能说以三菱重工为核心的日本企业多数有生产军需设备的能力。1961年正式被自卫队采用,是日本自卫队的第一台国产战车。到1974年日本投入了560辆,2000年已经全部退役,现在多是74式战车。
74式战车是日本第二代战车,从1965年开始设计引擎、传动装置、射击装置以及战车炮的部分,1974年正式导入使用。74式战车可以说是集合了日本当时所有的先进技术,配备了油压悬挂装置可以忽略车体倾斜、雷达测距、弹道计算电脑等设备。同时注重机动性设计,可以实现潜水渡河的功能,有日本独有的FCS(射击管制系统)。
90式战车是1977年开始研发的第三代战车,现在主要配备地区是北海道,假想敌就是北方的大国,这里不提各位也能够想到。配备120mm滑腔炮,攻击力大幅度提升。采用复合装甲,改善了脆皮。制造的主体依然是三菱重工,钢体本身材料是来自日本制钢。
10式战车是日本第四代战车,是从1996年开始研发,2010年投入使用。大量采用了民生品,价格十分低廉,同时大幅度的轻量化,使得机动性大幅度增加。一般战车的重量为50~60吨左右,这台只有43吨。这款战车的特点是C4I功能,就是情报共享,可以通过野外电脑网络实现实时连接,增加一体化作战优势,这也是日本新时代的战车代表。
运输系车辆日本运输系车辆有7吨、3吨半、1吨半、二分之一吨、四分之一吨运输车辆,还有二分之一吨水罐车。这里我想要说的就是三吨半的燃料运输车,因为开发这个汽车的公司在国内也卖过汽车,虽然现在见不到了。
这款运输系车辆主要用于后方支援以及机甲班,也被用在野外的燃料补给。生产这款车辆的公司是五十铃汽车。
化学系汽车日本化学系汽车分为:生物侦查车、化学防护车、除染车、化学剂监视汽车、粉末散布车等。化学防护车在又被称为NBC侦察车,属于新开发的针对化学武器用的车辆。NC指的是化学、核武器,B指的是生物武器。
日本有一个“特殊武器防护队”的划分,是属于化学部队的编制,是陆军总队直辖。化学防护车的原形是日本的82式指挥通信车,虽然表面看起来改观不大,但是内部做了不少的调整。不仅仅有各种感知用的机器,也从材料上对整个车体进行了改良。参与这个汽车研发的公司并不能查到,但是只是从技术角度上来讲,小松制作所、鬼头精器制作所、重松等日本公司是有相关开发的实力的。(化学防护、车体架构等)
设施型军用汽车等其他军用汽车这些主要有施工军用汽车、土壤生成车、掩体切削汽车、91式战车桥、92式浮桥车、70式自动浮桥车等。上述的土壤生成车,并非是生成土壤,而是将土壤装在袋子中,最大可以制作1~2吨一个的土壤袋,比如制作防洪时使用的土壤袋。
野外炊具汽车
净水用汽车
野外入浴装置等
结束语日本的装备还是挺齐全的,军事设备的生产多是藏在一些不起眼的企业之中,上文中将的化学处理方面,小的制作所可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当然开发这些设备的主要核心依然是类似三菱重工等大型企业。所以日本的军用汽车类的生产技术,不能小觑。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笔者头条号:日本二三事部分文章介绍:
《日本制造业“晚节末路”:真的只能沦为下游供应商?》
《在日本中国人的焦虑:孩子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年年亏钱,索尼为何还要坚持做手机?背后是老谋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