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最新航空技术都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航空、航天之最都有哪些?
2、C919有那些技术亮点?
3、航空航天涉及的科学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最新航空技术都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航空、航天之最都有哪些?
- 2、C919有那些技术亮点?
- 3、航空航天涉及的科学技术有哪些
- 4、PBN、EFB、CPDLC、ADS-B 这些航行新技术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 5、“天和”核心舱发射在即,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新技术?
- 6、2021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航空、航天之最都有哪些?
最早的飞艇
最早的飞艇是由气球发展而来的,由人力操纵。法国人季裴在1852年制造出了最早的带动力装置的飞艇,它长44米,最大直径12米。在吊篮内装有一台3马力的蒸气机,带动一只三叶螺旋桨,破风前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交战国在飞艇上安装了机关枪和投掷炸弹的装置,还有无线电报机,进行军事侦察和轰炸。德国就曾利用飞艇多次飞过多佛尔海峡,去轰炸英国的伦敦。
第一架军用飞机
1909年,美国陆军装备了第一架军用飞机,同年又制成双座等特A型飞机,用于训练飞行员。
第一架军用侦察机
1912年,英国设计师德哈维兰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军用侦察机架B.S.1。它装有功率为100马力的星形活塞式发动机,单座,速度达到147千米/时。
第一种喷气式海上侦察机世界上第一种喷气式海上侦察机是1955年由苏联图波列夫的图—16獾式轰炸机发展而来的。海上侦察可乘5~6人(估计),航程4000英里(6600磅有效载荷),巡航速度400英里/时(35000英尺高度时)。
最早出现的强击机
1915年德国专门设计了一种带装甲的Ju(容克)式飞机,并于1918年投入作战使用。该机于1915年12月首次飞行,是一种全部用铝合金制造的飞机。机上装有腹机枪,座舱周围装5毫米厚的钢铁,带有集束手榴弹和手抛轻型炸弹,用来进行强击任务。与此同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索普成思公司也设计了一种带装甲的“塞勒曼德”式飞机,拟用来进行强击任务。这种带装甲、用于近距离空中支援的“容克”和“塞勒曼德”式飞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强击机。
最早出现的截击机
1940年,英国的“波菲特”夜间战斗机,开始使用了装备有A·Ⅰ—Ⅳ型雷达瞄准具(有效距离180~6500米)后,于同年11月19日,“波菲特”截击机击落了一架德国轰炸机。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截击机。
美国北美公司设计制造,1954年使用的F—100超级佩刀式歼击机,是世界上第一种超音速歼击机。它是由F—96发展而来的一种高级产物。它的机翼后掠45°,载油量多,装有一台推力为15000磅的带加力的发动机和4门新型的20毫米航炮。F—100的时速能达到800英里,还增加了翼下外挂军械自动驾驶仪(自动拉起投掷核弹)和空中加油装置。F—100共生产了2200多架,它们的多用途性能使之在越南战场上出色地进行过对地攻击和空中掩护任务,有几百架F—100在其他国家空军服役,主要是北约国家。
最早的喷气式飞机
世界上最早的喷气飞机,出现于1939年。当时的法西斯德国为了对付其他国家进行的空中突袭,曾经试制成功喷气飞机容克—178(He—178),但没有正式使用。随后,苏联和英国在1940年和1941年分别制成供试验用的喷气飞机。第一批正式服役的喷气战斗机出现于1940年,如美国的P—80和苏联的米格—9,最大平飞速度达900千米/时。
最早的轰炸机
苏联于1914年10月制成的“依里亚莫洛米茨”号飞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轰炸机。它能携带500千克炸弹,还有用以防御的机枪,飞行时速100千米,高度3800米,飞行的最长时间为4小时。
随后,法、德、意、英等国家也都先后制成了专门的轰炸机。
最早问世的滑翔机
世界上最早的滑翔机出于德国。
德国的滑翔机专家奥托·李林达尔。一位土木工程师,早期在兄弟合作下,开始研究鸟的扑翼飞行,并进行扑翼机的试验。他曾经说过:“每一只鸟都是一名奇特表演师”,“谁要飞行,谁就要模仿鸟。”李林达尔按照鸟的飞行原理,制成了第一架悬挂式滑翔机,于1891年首次滑翔成功。
此后,李林达尔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改进滑翔机的技术,五年中在空中就飞行了2000多次,其中一次飞行的最长距离就达350米。
1896年8月9日,李林达尔在德国斯图伦附近的山坡上驾驶他自己设计的滑翔机用双腿狂跑起飞,一阵狂风使他从15米高度摔下来,受了重伤,次日身亡,年仅48岁。他是从重于空气的航空器上失事牺牲的第一个人。
在李林达尔发明滑翔机之前,已有人研制和试飞了滑翔机。如1799年至1811年英国人乔治·凯利就制造和试飞了风筝式滑翔机,1868年法国人,J·勒希里埃也研究和试飞了用马牵引的滑翔机。但都未达到李林达尔研制的滑翔机的完善程度。
滑翔机是利用机翼在气流中产生升力的一种飞行器。当时的滑翔机本身没有动力装置,不能自行起飞,在高处向下滑翔时,遇到有上升气流还能升高。最初的滑翔机机翼是用柳条和竹子作骨架,再蒙上布涂饰而成,飞行时,操纵者下半身子悬吊在机翼下面。
李林达尔试飞滑翔机,是用双臂架在滑翔机上来支持身体,在他快速跑步从山坡上向下跑步起飞时,臂部和双腿悬挂在滑翔机下面,这就可向任何需要的方向摆动,来对滑翔机操纵,这同现代悬挂式滑翔机飞行情况十分相似。
最早的歼击机
世界上最早的歼击机是法国制造的“莫拉纳?桑尼埃”单翼机。
1915年,曾经首次实现飞越地中海的法国飞行员伽罗斯,在“莫拉纳——桑尼埃”L型单翼机的前机身上,安装了一挺向前射击的霍奇斯基固定机枪,机枪沿航线向前射击,子弹穿过机首螺旋桨的旋转面射击。为了保护桨叶,伽罗斯在螺旋桨叶上相当于子弹穿越的高度,用楔形钢板包起来,起滑弹作用。这是第一架使机枪子弹穿过螺旋桨面射击的飞机。同年4月1日,伽罗斯驾驶“莫拉纳——桑尼埃”飞机在空中巡逻时,遇上了一架德国人的“信天翁”双座侦察机,他立即使用机枪射击,并将其一举击落。两个星期后,这位法国飞行员又击落了两架敌机。4月19日,伽罗斯的飞机在战斗中被德军的防空火器击中,迫降于德军战线的后方,德国人从这架烧毁的飞机上拆下了机枪装置,并委托福克公司加以研究,制造出了新型的机枪射击协调器。从此,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在飞机上安装了固定机枪。
最早的喷气式飞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德国、意大利、苏联等国都在积极研制喷气发动机。喷气发动机包括空气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喷气发动机。1939年6月20日,德国试飞了装火箭喷气发动机的亨克尔He—176,但装真正的空气喷气发动机的飞机是亨克尔He—178。该机1939年8月27日首次试飞成功,是世界上第一架成功的喷气式飞机。
到1941年5月15日,英国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E.28/39首飞成功。同年12月意大利的CC—1,CC—2喷气式飞机也完成了从米兰到罗马的飞行。喷气式飞机的成功,使航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喷气时代。
第一架喷气式轰炸机
德国阿拉多公司研制的Ar—234B—2是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轰炸机。Ar—234有A、B、C三个系列。首批生产的是243B—1侦察机,它于1943年12月首次飞行。234B—2作为轰炸机与234B—1侦察型几乎同时投入批量生产,1945年初开始使用。Ar—234C于1944年2月完成首次飞行。
Ar—234B—2轰炸机的最大载弹量3300磅(约1500千克)。部分飞机装有两门20毫米航炮,用于后射护尾。
第一架超音速轰炸机
1956年11月11日,美国康维尔公司研制的B—58型盗贼式中程三角翼轰炸机原型机首次试飞,这是世界上第一架超音速轰炸机。
该机装有4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吊装在机翼上。机身下方可携带大型武器舱,可装1000万吨级核弹,最大起飞重74吨,由3名乘员操纵,无外挂高空最大速度可达M数2.09,航程4850千米。
最早的水上飞机
水上飞机是一种能在江河湖海里起飞、降落的飞机。它是将飞机和船舶结合起来,使这个结合物具有航行和飞行的本领。
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飞机是1910年由法国的费勃研制成功的。后来水上飞机发展较快,并作为武器的一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战争双方所利用。当时战争的双方从战争的需要出发,大力发展水上飞机,在1911年至1916年期间,美国、英国、俄国、德国等,花了相当大的力量,研制水上飞机,使水上飞机在数量上和机种上急剧增加。
目前,世界上只有900多架水上飞机在使用,其中有200多架是民用的,600多架是军用的。
第一架喷气式水上飞机
1947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水上飞机SR.A—1首飞,它是英国桑德斯·娄公司研制的。该机最大时速达880千米。
最早的空中加油机
1923年8月27日,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湾上空,有两架飞机在作编队飞行。忽然,从上面一架飞机垂下一根10多米长的软管,下面飞机有个站在后座舱的人,用手捉住摇曳不定的软管,把它接到了自己飞机的油箱上。这两架加油机名叫DH—4M。在前后总共37个小时的飞行中,共加注了687加仑的汽油和38加仑的润滑油,这就是航空史上的第一次空中加油机演习。
现在的加油过程是靠机组人员按电钮来完成的。
最早的直升机
1907年,法国工程师路易士·伯雷格和黎歇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架能载人离开地面的直升机。这是一架具有四副旋翼能载一名驾驶员的直升机,试飞中由于飞机转动得太厉害,很难操纵,只好用绳子拴在地面上,作了离地飞行。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才出现了第一代合乎实际使用并具有各种转动关节的旋翼和机械传动装置的直升机。1937年德国福克教授试制出一架完全可操纵的福克阿吉斯型直升机。后来,美国的西柯斯基工程师也于1939年制造出一架合乎实用的直升机,并亲自驾驶这架直升机作了离地飞行表演。1940年苏联的布拉图欣也设计出“欧米加”式直升机。这三架直升机,都是采用当时较理想的旋翼传动机构,已经试制成功了关节式的、能够自转的旋寞,并有平衡旋翼反作用扭力矩的尾浆。
从此,第一代直升机就宣告诞生了。
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
1964年,美国陆军的AAFSS计划一经提出,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便自行研制武装直升机。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AH—1G,编号为贝尔209,于1965年9月首次试飞。1966年3月,美国陆军订购了110架贝尔209,并定名为AH—1G由1967年服役,不久便被派到越南战场。AH—1—G从开始研锚到成批生产,前后只用了二三年时间。到1973年,AH—1G的生产总数达1080架。
第一架空对空战斗直升机
据报道,苏联在试制世界上第一架空对空战斗直升机。北约给它起了个外号叫“噱头式”,苏联已委托卡莫夫设计小组生产这种直升飞机。它有一个同轴水平旋翼系统,2名机组人员,机重约5450千克,武器将包括空对空反直升飞机导弹,一门火炮和空对地武器。
最早的反潜直升机
在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陆军购买了第一架R—4直升机,当时就考虑到要把直升机用于作战。因此,R—4载一名驾驶员时,还能挂一枚深水炸弹,对付潜艇。由此看来,R—4可称为世界上反潜直升机的先驱。
最早的空中加油
1923年4月,美国首次用2架DH—4B飞机进行空中加油试验,同年8月,美军采用这一新技术使飞机创造了长达37小时15分14秒的留空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空中加油尝试。1929年1月,1架C—2型飞机经过43次空中加油,创造了150小时40分15秒的留空世界纪录。
此后其他国家也进行了空中加油试验。1933年,苏联进行了第一次飞机空中加油试验,当时采用A·K·扎帕诺万内领导研制的系统,由TB—1型轰炸机给P—5型侦察机加油。1934年,英国也成功地进行了轰炸机的空中加油,并在1936年成立了空中加油公司。1938年空中加油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以后,空中加油技术逐渐成为提高飞机航程和作战飞机战斗能力的重要技术。
第一台雷达仪
1904年5月18日,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工程师克里斯蒂安·许尔斯迈尔展示了他制作的世界上第一台雷达仪。
第一部机载雷达
第一部机载雷达是英国在1937年底研制出来的。这种雷达装在英国的“安森”侦察教练机上,它对船只的探测距离为16千米。
世界上第一条雷达警戒线
1937年至1938年,英国在东南沿海一带建立了约20个雷达站,担任对空警戒,部署了世界上第一个雷达警戒线。
最大的激光雷达
日本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激光雷达,它可以立即测出直径为60千米范围内的大量污染物的分布情况。
雷达安在高34米的大楼上,能反射两种激光(红外激光和绿激光),用直径为1.5米的反射望远镜接收因空气中的污染物所引起的散射光,从而测定污染的情况和性质。
第一代彩色雷达
1984年,美RCE航空宇宙电子设备公司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代彩色雷达。彩色雷达可以把距离555千米地方预测出的天气情况以各种不同的颜色显示在雷达荧光屏上:暴雨地区为红色,中雨地区为黄色,小雨和下雪地区为绿色。这样飞行员在110~277千米的距离内可以得到清晰准确的天气情况,确定飞行路线。
第一个飞行员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飞机在天空飞行的是美国人约翰·蒙哥马利,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莱特兄弟。
早在孩提时代,蒙哥马利就已醉心于飞行,25岁之前,他不断地研究设计各种飞翼。1883年,他终于设计出一种滑翔机,并由他的兄弟詹士协助,成功地在圣地亚哥一个山上向山下滑翔了180米,并安全着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飞行员。
后来,他尝试用气球把滑翔机带上天空,然后滑翔飞行,最高纪录是由1200米高空向下滑翔。1903年,尽管莱特兄弟已完成了由机械推力的飞机飞行,但蒙哥马利仍不懈地设计和改良他的滑翔机,成绩斐然,对后世影响很大。
1911年10月,蒙哥马利在圣荷西附近一座山上进行新飞机试飞时,不幸机毁人亡。
最早在战争中出现的飞行员
1911年10月23日,意大利的彼亚扎上尉驾驶一架布莱思奥飞机,在飞临的黎波里地区阿齐齐亚的土耳其军上空时,对对方阵地进行了侦察。此后不久又进行了历史上的首次轰炸。
最年轻的空军飞行员
世界各国的空军飞行员,年龄大都在20岁以上,不满20周岁的飞行员并不多见。
西德空军中,有一名叫托马斯·多见内的中士,在入伍时,有意虚报了年龄。由于他酷爱飞行,刻苦学习,在他实足年龄刚15周岁5个月的时候,就获得了空军飞行员驾驶证,准予驾驶银鹰在空中飞翔,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空军飞行员。
第一位超音速飞行的飞行员1947年10月14日,美国空军飞行员查尔斯·叶格尔。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空军基地上空,驾驶XS—1型火箭飞机,在12800米高空以M=1.04的速度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超音速飞行。
XS—1型火箭飞机的机身由铝合金制成;呈炮弹型,因机翼短薄,不能自行起飞,当时用一架B—29型飞机将它吊到空中,然后开动发动机开始飞行。这架首次作超音速飞行的试验机现在收藏在华盛顿宇宙航空博物馆内。
第一位驾直升机升空的女飞行员
1938年,德国女飞行员汉纳在柏林体育场驾驶FW61型直升机飞行,能做半空悬停,360度旋转以及前飞倒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驾直升飞机升空的女飞行员。
第一位超音速飞行的女飞行员
美国女飞行员嘉奎林,在1953年,驾驶F—86佩刀式喷气机突破了音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音速飞行的女飞行员。嘉奎林1907年生,幼时为孤儿,1932年投身防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担任妇女空军服务飞行员组织(WASP)的司令;战后被任命于空军预备队,曾参加民航巡逻组织工作;从1948年起为空军协会会员和积极分子;1969年成为唯一的被授予空战有功十字勋章的女飞行员。1971年,列名于航空名人馆,是在世的妇女中第一个取得如此荣誉的人;1970年以上校军衔退休。1980年8月,因心脏麻痹死于加利福尼亚她私人的农场里。
C919有那些技术亮点?
从2007年国家对大飞机项目立项到2008年C919名称发布,从设计图纸到2015年底的总装下线,这架飞机从无到有,承载了亿万国人对中国航空事业的期待。
为保证国产大飞机C919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该项目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以保证C919飞机的综合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同波音737 MAX和空客A320neo竞争时,不至于处于下风。
首次自主设计超临界机翼达到世界先进水平:C919的机翼设计采用了超临界机翼。与传统机翼相比,超临界机翼可使飞机的巡航气动效率提高20%以上,进而使其巡航速度提高将近100多千米/小时。如果用同一厚度的标准来设计传统机翼和超临界机翼,超临界机翼的整体阻力比传统机翼要小8%左右。采用超临界机翼还可以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增大结构空间及燃油容积。
先进材料首次在国产民机大规模应用:C919采用铝锂合金、复合材料等先进材料实现飞机减重、增加使用寿命的目标。C919的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用量达到8.8%,先进复合材料用量达到12%。
C919装配先进的机载系统和发动机:C919采用了先进的机载系统和发动机,比如高度模块化和综合化的航电系统、带包线保护功能的全数字电传飞控系统等,全新的LEAP-1C高涵道比发动机采用了一体化推进系统设计方式,经济性能更好。
航空航天涉及的科学技术有哪些
航天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相结合开创了许多新的技术途径,它们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众多部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容量大、质量好、可靠性高、灵活机动等优点,已成为现代通信的重要手段。80年代初期,国际卫星通信网已承担三分之二的洲际电信业务和几乎全部洲际电视传输业务。卫星广播可以对广大地区的公众直接进行电视广播,使电视广播技术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卫星通信能够把分散的电子计算机设备连成全国或国际的信息网络,大大发挥计算机系统的效用。卫星通信和卫星广播对幅员辽阔、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通信和广播手段。卫星导航引起了导航技术的重大变化,实现了全天候、全球、高精度导航定位,应用于舰船导航、海洋调查、海上石油钻探、 大地测绘、 搜索营救等方面。气象卫星提供的云图和其他气象观测资料对于提高气象预报的精度,特别是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有很重要的作用,给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带来很大好处。地球资源卫星是普查地球资源的最迅速、最有效、最经济的工具,可应用于调查地下矿藏、海洋资源、水利资源,协助管理农、林、牧、渔业,监视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方面。一颗地球资源卫星每年获得的收益约为卫星研制和发射费用的十几倍。
PBN、EFB、CPDLC、ADS-B 这些航行新技术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PBN
传统的航路是基于地面导航设施位置、逐个连接各导航点而成的,确保航空器能依靠导航台的无线电信号向导航点飞行。 而PBN导航技术不依赖于地基导航设备,可以使航空器在任意两点之间精确飞行。这就减少了燃油消耗、机场和空域的拥挤以及航空器的温室气体排放。 基于性能的导航PBN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全球航空运输系统的安全、效率和可持续性。美国的“下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和欧洲的“单一欧洲天空空中交通管理研究”都是以基于性能的导航为基础的。
EFB
电子飞行包系统介绍电子飞行包系统(Electronic Flight Bag System)是航空界的一项新兴概念,是一种驾驶员飞行助理工具,美国联邦航空局的咨询通告(Advisory Circular)AC 120-76A对电子飞行包的定义是(Par 5,Page 2,3/17/03):在驾驶舱/机舱使用的电子显示系统。最简单便携式EFB既可以和个人数字助理(PDA)兼容,用于显示各种航行数据,进行各种飞行阶段准备时的计算和检查,或执行一些基本的计算
CPDLC 飞行员数据通信技术
ADS-B 在1992年3月,FAA 委托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进行 S 模式数据链应用的示范,建议利用 S 模式长格式自发报告(Squitter)去广播飞机的 GPS 测定位置,并于1993年4月,利用 S 横式进行 DGPS 修正数据的全方向广播。整个构成的系统称之为"GPS 自发报告"(GPSSquitter),核心问题是 S 模式通信功能的利用。其机载设备即为原来飞机上早已装备的 S 模式应答器,作简单的改装,使其能发送长格式(112位)自发报告(三级功能)。其地面设备不必用二次雷达,而只需 S 模式通信功能的发射—接收设备,根据用途分成三种,即作用距离3海里的飞机
明白了吧
“天和”核心舱发射在即,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新技术?
自从得知月球上不能种菜就让我失去了对月球的兴趣,但是一听到天和核心舱发射黑科技:星辰上的超级“净化器”电解水净化器,还是让我眼前一亮。据说核心舱天和全长足有16.6米,能长期让3名航天员进行在轨驻留呢。电解水净化器属于空间站内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点,因为在载人空间站,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的必须要有这一项作为日常生活的支撑。其利用蒸汽压缩蒸馏技术,减轻了货运飞船的载荷负担,并让空间站水资源的可以循环利用。全部国产化的核心元器件实在很牛气!由我国自主建造的中国空间站,从产品到部组件还有原材料都已经实现了国产化目标,特别是关键的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而且,天和核心舱属于全世界第一个利用电推发动机进行日常轨道维持的载人航天器,这个特点降低了空间站的日常燃料消耗,在人类太空领域的节能减排方面为全世界都做出了榜样。在建造空间站的过程中,别看每一枚部件都那么微小,但是在任何一个细微的细节上,都凝聚了无数航天人的汗水与心血,也正是因为他们对祖国科研的无限付出,才能最后造出如此庞然大物,今日辉煌上面都是他们的勋章。而且按照计划中国空间站一期计划内容来看,还即将在明年发射两个实验舱,而且这两个实验舱与天和规格类似。而天和号也完成了扩建一倍的论证,也就是达到扩建成六舱状态。据说俄罗斯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均准备在2024年之后放弃投资维护国际空间站,那么也就是说,当中国空间站完成建设后,完全有可能成为今后全球太空科研的主阵地。
2021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任务稳步推进,大幅提升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研制能力稳步提升,研制卫星类型从技术试验逐步向应用卫星转变。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群伞+气囊着陆方式、重复使用等技术飞行验证,飞船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连续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成功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计划在2021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巡视探测。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它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当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高、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卫星主要为亚太区域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天基对地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支持多种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动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图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有序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1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组成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该卫星获取了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实现国内最高水平的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为后续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实践二十卫星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卫星搭载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载荷实现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载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码稳定传输,为牵引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最新航空技术都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