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频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03专业组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9-10 17:51:06

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03专业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相关评价


2、汕头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2011协同创新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03专业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相关评价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2年3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是做事的计划,不是分钱的计划”、“没有2011高校,只有2011中心”、“先培育、后支持”、“限定身份、不固化模式,面向各类高校开放”……“2011计划”一经提出,诸多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理念就引发了关注。许多高校感到机会来了,但也不乏困惑。“观念必须转变。”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说,“我们希望通过中心的建立,形成一个改革特区,去推动高校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的改革,而不是由我们告诉学校做什么。”

从2012年5月开始的大半年时间,教育部在全国各地举行了32场宣讲报告,753所高校的4500多名相关负责人参加。与此同时,一个6000人的评审专家库和一套严格的评审办法建立起来,以保证认定过程的公平、公正。

2013年,评审认定工作开始紧锣密鼓。经过申报、初审、答辩、考察、咨询等环节,学校范围从167所缩小到32所再到17所,最终14个高校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队”的认定。

“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包含了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大类,研究内容涵盖了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纳米科技等各个领域。这些研究方向体现了国家的重大需求,也是国际科技前沿竞争的需要。

可以实现绝对保密的电话、速度超过传统计算机百倍的量子计算机……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组建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正在攻克的科技前沿问题。中心主任潘建伟院士告诉记者,计划于2015年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是“协同”而来的。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郭光灿院士解释说:“中科大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但是我们不会发射卫星,做不了空地实验。”于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了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4家单位,共同实现目标。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文显指出,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联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如何推进以司法文明为核心的法治文明,如何建立公正高效权威和谐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当代世界司法文明体系中,如何提升中国司法文明的国际认同度和国际话语权;这些都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幸福尊严、社会公平正义的国家战略问题,因而毫无疑问应当是法学的重大研究领域和重大研究任务。当代中国的司法文明应有三个支点:一是科学的司法理论,二是先进的司法制度,三是公正的司法运作。组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宗旨就在于通过对这三个支点及相关问题的深度研究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来服务传承和推进司法文明、法治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国家战略,这就决定了组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南京大学牵头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实现国家南海权益最大化为目标。这个汇聚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等多家机构的中心,组建了南海史地与文化研究、南海法律与国际关系、南海资源与环境、南海舆情监测分析与交流等八大平台。海军指挥学院教授冯梁是南海地区航行自由与安全合作研究平台的首席专家。他坦陈,“海军指挥学院是海军的最高学府,但我们只能从军事角度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现实中,南海问题涉及政治、外交、法理等复杂情况,协同的工作方式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所以特别愿意参与其中”。

化工是江苏省的主导产业,但产品及技术低端,急需以高端和生态化为核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南京工业大学牵头的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区域需求,形成了学校主导研究方向,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应用转化,每个环节都找到了协同单位。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3家合作成立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可谓得天时、地利、人和。同处中关村核心区域的3家单位犹如科研的铁三角,步行不过十几分钟,而3家的合作早已有之。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丁洪认为,地理上的距离不可忽视,当今世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就是在科学家面对面的碰撞中产生的。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更是将地理优势发挥到极致,该中心就坐落在连接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工字形建筑——天南大联合大厦内。发文时,不出楼门,两校的师生就可以到对方的学校去学习、研究。据天津大学副校长冯亚青介绍,中心已完全实现了仪器设备共享,只要在电脑上预约就可以优先使用。两校之间还实现了互选课程、互派导师的机制。在“成果怎么算”的问题上,两校还有一个“创举”,规定凡是合作研究成果,只要在本校参与者中署名排在第一位,就认可为第一作者。

“技术保密问题是企业不与高校合作的原因之一。”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周科朝说。中南大学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围绕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的关键科学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成果转化等协作。“现在,在中心的平台上,高校与企业有了共同的目标,签订保密协议,打破了以往的壁垒。”

“协同创新,无非就是人财物三样,其中会聚人才是最难做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说,“不同单位的人展开合作,就要打破单位属性。协同创新中心的体制改革就是要让人员‘流动不调动’,加入中心就意味着企业与高校都得承认这一统一的平台和合作机制。”

南京工业大学出台“科技十九条”,鼓励协同创新中心的教师、科研人员创办学科型公司,把科技成果所占股份的90%奖励给教师,使“沉睡”专利走出故纸堆,打破了“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僵局。中心对公司进行绩效考核,以贡献论英雄。发文时,学校控股参股、技术支撑的公司有100余家,有5家以上进入上市辅导期。

作为一个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计划,各高校在人才聘用、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各具特色。在记者看来,“2011计划”像是一枚火种,使体制机制的坚冰开始消融,使高校科技创新之光闪亮,同时也点燃了企业、政府、行业、科研单位的热情。

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现场考察环节,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亲自到场。他表示,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没有“985工程”高校,总感到有遗憾,这次一定要抓住发展机会。从2013年开始,河南省每年为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安排专项建设经费3000万元,连续支持4年。

在苏州大学组建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政府不只提供资金上大力支持,对于引进的人才,在公寓、子女入学、家属工作等方面,政府都出面协调解决。

对于中国高校正在实施的“2011计划”,四川大学牵头的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阿兰·盖伦说:“我知道中国政府将对最优秀的大学科研中心给予支持,现在中国创造了很好的科研条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回国,我就是跟着自己的学生来到这个中心的。”

汕头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汕头前景可期,但需要多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

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宜居,是否具备潜力和发展力,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教育、医疗、环境、基础设施及住房。

国内近几年城市之争日益激烈,北上广深自不用说,杭州,苏州,南京,武汉,成都、合肥等新一线城市都在各自在高科技、高端产业、人才等方面你争我夺,各自都“抢占”了各自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比如杭州找准互联网+电商产业和汽车制造业;南京抢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华为、中兴、亚信三大通信软件巨头接连进入;武汉手握三大高端产业:通信产业、半导体产业和激光产业;成都布局新兴产业,在芯片和游戏产业上已经经营多年;合肥从家电业起步,到面板,再到芯片,目前在瞄准光伏- 智能电动汽车,已引进蔚来和大众。

这些新一线城市的发展秘诀其实很简单:产业+教育。具体的说: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高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我认为这个才是汕头未来要发展要走的路。下面谈对于汕头未来发展的几个想法:

一、汕头可以学学合肥

汕头最近与深圳建立更深层次合作,汕头的学习团也到了顺德学习城镇发展制造业。然而几个新一线城市的发展轨迹中,我觉得最可以参考的是合肥。合肥在80年代仅仅是个小城市,但是在2019年,已经逼近了万亿。合肥的产业发展轨迹很简单:先是从引进格力、美的、海尔起步,后来神奇吸引到京东方落户合肥,做起了显示面板;接着发展半导体产业。家电、显示面板做起来之后,合肥又瞄准了芯片。家电、电脑、手机,都需要面板、也需要芯片。芯片的产业链,设计、制造(晶圆代工)、封装测试、设备、材料,个个都是硬骨头。芯片产业,代表人类信息制造业的顶尖水平。合肥选了什么做突破口呢?设计,需要大量科技人才,合肥的优势不及深圳、上海、北京,所以,做不了。封测,沿海好些城市都在做,这是芯片产业链里最辛苦的环节。设备、材料都很难,在产业链中的收入占比又不高。合肥于是瞄准了芯片制造 [1] 。2019年,合肥入局新能源,引进了蔚来和大众新能源项目。这个就是合肥腾飞的故事,我认为这是教科书式的故事。

汕头特区要重新出发,就需要学习合肥这样的城市。简单归纳学习合肥的什么呢:

1、引进新兴产业

2、规划一脉相承,代代坚持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如何落户合肥的,合肥是怎样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突破口,引进国家科学中心,带动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发展的;是如何通过这3所高校,吸引华为等高科技公司入驻的。

二、汕头要尽快瞄准并引进高端产业或新兴产业

产业驱动城市,看城市,就看产业,看城市发展,就看产业增量、尤其新兴产业增量[2]。汕头未来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当下实力和潜力能够发展的产业。汕头不论在人才、区域、资源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无论是芯片、半导体、激光等,汕头都极难实现。个人认为生命科学、医药健康、3D打印、装备制造是我们最接近能够引进的。当然如何引进,汕头市委市政府或者可以参考合肥。产业是根本,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作为汕头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个人认为金融已经很难,也很虚,不如利用亚青会发展教育、会展经济、文化和体育产业和大型旅游项目。

三、要发展还要看教育

除掉产业的秘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个新一线城市,都有什么共同特点:高等教育相当强。南京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两所985和双一流,更有南京师大、南京航空航天、南京理工、河海大学等211。合肥腾飞的另一个秘密其实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汕头未来要发展,除掉最重要的引进产业外,就是大力发展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除掉依靠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两所高校外,如果有可能,更要尝试是否能引进中科院级别的“国字号”落户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据说已经基本落地深圳特区,我们是否可能引进?如果没办法,是否可能引进国家级实验室或国家科学中心落户东海岸新城,与汕头大学一起打造高等教育中心。只有源源不断的涌现高质量、高科技人才,新兴产业及高科技公司才有可能选择汕头,长留汕头。我们不仅仅是要做粤东高等教育中心,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应该打造广东终身教育中心、中学教育中心、学前教育中心。只有教育和人才是我们城市发展的源动力。

关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03专业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条评论
  • 匿名
    2023-09-06 13:00:03
    对行业有启发。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