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频道

从清末到民初为何德国一直援助中国?

作者:Anita 发布时间: 2022-08-16 11:13:17

简介:】题主为什么会觉得德国一直对华援助合作?我觉得正常的贸易不能算援助,而且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都被德国坑过。
早在晚清时代,晚清就从德国订购军舰、枪支、大炮等武器。不过这都

题主为什么会觉得德国一直对华援助合作?我觉得正常的贸易不能算援助,而且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都被德国坑过。

早在晚清时代,晚清就从德国订购军舰、枪支、大炮等武器。不过这都是正常的军火贸易而已,并非援助。当然,德国的军舰报价比英国便宜些,不过这也主要是因为德国当时军舰设计、建造都远不如英国,急需打开市场,并非为了给清政府提供援助。

而德国和国民政府的合作,主要是为了获取中国的钨、锑等战略物资。在1934年8月23日,中德两国签署了《中国原料及产品对德国工业产品交易合约》,双方约定,以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

1936年4月8日,中德两国又签署了《信用贷款合同》,德国政府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信用贷款,中国每年可以购买2000万马克的工业产品,同时交付1000万马克的农产品和矿产,所以相当于德国每年提供1000万马克的贷款。

如果单纯从这个贷款协定看,倒也可以算德国对中国提供了援助。但是实际上由于贷款限定购买德国的工业产品,而工业产品这个可以很轻松的通过加价获取巨额利润,特别是军火国际市场售价可以轻松翻倍,所以德国实际提供的商品价值远远不到2000万马克,德国实际并不吃亏。

以德国提供的150毫米榴弹炮为例,34年中国购买的24门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德国报价154629.45元一门,折合45461.05美元,是比德军自己采购价格贵了3倍。还有从德国购买的军车,给中国的报价直接翻倍。至于德国人把出口到中国的装甲车上原配的MG34给拆了,换成MG13这种小花招就不要去说他了。

所以德国和中国当时最多算军火贸易,不能算援助。

谢邀。这个问题子渊其实之前专门研究过,因为很多粉丝都在问这个问题。不过德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大家想得这么温情脉脉,主要是因为德国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所以不得不依靠中国来挣取外汇、发展经济,仅此而已。

▲八国联军攻入京师

不妨先来捋一下两国之间的渊源。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时,这支联合军队的最高统帅就是德国人瓦德西,当时德国也是侵略清朝的国家之一。不过在此之后,德国基本上就和中国没有什么战争了,这倒不是说德国转而同情、支持中国,而是德国的身份变了,成为向清朝出口军火最多的一个国家,毕竟清朝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候,重点之一就是武器装备。

▲阿尔弗雷德·格拉夫·冯·瓦德西旧照

短时间内想要自行制造先进武器是不可能的,因此选择从国外大量进口,其中大部分都来自德国。到了民国初年,德系装备更是大受青睐,德国军火因而一度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力地位,曾占有一半以上的份额。20世纪40年代,德国输入中国的军火达到顶峰。国民政府一开始与德国合作得很好,关系非常密切,德国甚至曾计划帮中国建设80个高配德械师。

▲和约签署地——凡尔赛宫

为什么德国愿意下这么大力气帮助中国发展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当然是出于利益因素,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一战之后,各国签订《凡尔赛和约》,这个条约对德国各方面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限制,使其整体经济逐渐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至于中国,虽然是战胜国,却依然面临着国家落后、实力欠缺的尴尬境地,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得要有一支非常强大的近代化军队。我们缺的恰恰是德国有的,因此德国盯上了这个巨大市场,中国方面出钱,德国方面提供先进的军事工业和技术,两方一拍即合,开始了长期合作。

▲一战时期德军士兵旧照

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军事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其军事技术和大量专业人才长期闲置,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通过对华援助的方式,德国可以将本国军事人才派遣到中国进行军事方面的合作,同时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德国而言,这都是合算的买卖。由于往来增多,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民间,中德两方的了解日益加深,情感也越发亲近,因此也就有了中德两国关系良好的基础。

▲二战时期国军士兵装备

不过尽管两国之间的利益牵绊很深,但是这一切在二战爆发后就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德国执意要走法西斯侵略之路,作为一贯喜好和平的国家,中国自然是无法接受的,随着立场转为对立,合作自然也就不可能继续。再加上“七七事变”爆发,中日关系迅速恶化,作为日本盟友,德国自然也就和中国的关系越来越远了,直至二战结束,两国之间几乎再没有什么交易往来。

参考文献:

《清季外交史料》《民国时期外交史料汇编》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