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频道

民国时期的中统和军统是怎么回事?

作者:Anita 发布时间: 2022-07-27 09:25:38

简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为“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是国民党党务部门控制的特务机构,与“军统”并称国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为“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是国民党党务部门控制的特务机构,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中统”的作战对象除了中共,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1947年4月,中统改为“党员通讯社”1949年3月,又改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行政院内政部。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BIS),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1938年成立,1950年解散的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戴笠死后,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

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留在大陆的军统进行清洗,到五十年代中,军统在大陆大致被肃清。

中统与军统的区别

中统是国民党中央的情报机构。

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情报机构。

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C.C系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的前身是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

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

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统治集团为维护其统治而设立的特务组织。

1938年8月成立。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主要负责人为戴笠。军统局内勤组织共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组织在各大城市设“站”,在各省设“区”,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特别班”。其基本组织为“组”及直属情报人员。特工人员最多时近五万名,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

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因为实际上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许多基层党部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中统的基层负责人。

抗战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有所改变,从以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转变,因此中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军统的地位不断提升。

同时,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组织系统严重破坏,而其又不能及时的联络这些基层组织,逐渐为军统所取代。

加之军统负责人戴笠对蒋有知遇之恩和师生之情,对蒋言听计从。而中统主要为国民党CC系的大老陈立夫、陈果夫哥俩所掌握,在人事上蒋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渐失去了蒋的扶持。

到了国民党退台后,中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全部组织系统。而军统的组织系统倒是得以保存和发展。由于中统与军统在争夺秘密工作的主导权上,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双方的合作非常有限。

中统的职能

中统局的全称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国民党特务机关。它和“军统”都是蒋介石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中统局在国民党各省、市、县党部都有有分支机构,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特务活动遍及全国。他们网络党羽、特务的手段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破坏活动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捕风捉影,乱抓乱捕,制造了许多冤狱。

中统局特务组织的原始机构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内的党务调查科,它成立于1928年2月。在1928年—1931年这段时间内,陈立夫、张道藩、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先后担任调查科主任一职。

1930年徐恩曾继任后,开始了他对中统特务系统长达15年的直接领导,直到1945年2月,蒋介石突然下手令,免去他“本兼各职,永不录用”,由叶秀峰继任。调查科最初分设采访、整理两个股,各设总干事一人,下设干事、助理干事若干人。

1930年夏为了加强对付共产党的力量,调查科内又增设了一个“特务组”,除一般特务活动仍由采访股负责外,举凡对共产党的调查研究、密谋策划以及被认为属于最机密的情报搜集、破坏指导统由该组负责。该组的负责人由调查科采访股的得力干事顾建中担任。

1930年夏,该科也增设了一个“言文组”,其任务是负责搜集各省市的报章杂志、各种进步刊物以及国外的华文刊物,分门别类加以剪贴,逐日送科主任转部长参阅。该组由整理股干事刘清源负责。

1932年秘密成立“特工总部”,地点设在南京道署街今瞻园路132号瞻园内。该部迄1938年撤销之时止,前后共七年时间。特工总部是一个完全秘密的组织。它成立后即在各省、市、县和国民党特别党部内陆续建立了下属机构“特务室”,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地方还设立了秘密“行动区”。

1934年,蒋介石为统一特务组织,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内设立调查统计局(这与后来以戴笠为首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两码事),以贺耀祖为局长,陈立夫为副局长,下设3个处:一处为党务处,徐恩曾任处长;二处为军警处,戴笠任处长;三处为邮电检查处,丁默任处长。1935年,国民党中央机关扩编,党务调查科改为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调查科和党务调查处均设于南京丁家桥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内,在二楼西南角两间房子内办公。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于1938年成立,至1947年前后历时9年。在这9年中,其组织之庞杂,人员之众多,罪恶之重大较其他各阶段为甚。中统局开始设于湖北汉口的黄陂路,后迁到重庆储奇门药材公会大楼楼上。

1939年7月始迁到中山二路川东师范。1946年迁到南京道署街(即今瞻园路)。中统局成立后,原特工总部宣告结束。

1947年4月中统局改头换面,历称中央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

1949年2月,国民政府党通局划归内政部领导,改称内政部调查局,简称内调局。国民政府败退宝岛台湾后,于1954年10月,又将内调局改组为司法行政部调查局。

军统的职能

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政府为维护其独裁统治而设立的特务组织。1938年8月成立。军统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

主要负责人为戴笠。军统局内勤组织有军事情报、党政情报、电讯、警务、惩戒、训练和策反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组织在各在城市设“区”,在各省设“站”,在一些重要城市“特别班”。其基本组织为“组”及直属情报人员。

当年“军统局”特务,专门以监视、逮捕、绑架和暗杀等手段,进行反共活动。另一方面,军统特务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沦陷区,制造针对日军的恐怖活动,对打击日本侵略和汉奸,起了一定作用。

1946年戴笠乘坐飞机失事死后,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军统局的正式名称亦改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专责保密防谍工作,确保国家安全。

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1950年,保密局恢复正式编组,于台北士林芝山岩设立局本部,以持续执行国内保防工作及情报搜集之重责大任,并主导台湾省工作委员会案及台北市工作委员会案等白色恐怖。

1955年,情报机构改制。保密局改组为国防部情报局,专责执行战略预警情报搜集、研整之任务。保防侦查等业务拨归“司法行政部调查局”接管。

1984年发生江南案,当时之情报局长汪希苓亦被捕入狱,情报局再次大改组。1985年7月1日,情报局与国防部特种情报室并编成立军事情报局,隶属国防部参谋本部,受参谋总长直接指挥。其总部在台北阳明山下的芝山,设有情报学校训练间谍,军方内部称该处为山竹营区。

一、中统的形成和发展1926年5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二中全会,决定由蒋介石出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以陈果夫为代理部长。为了组织工作的需要,在部内设立了一个“党务调查科”,负责对党员情况进行调查登记。这是一个纯党务工作机构,并非特务组织。

1927年“四一二”事变以后,因反共“清党”及党内派系斗争的需要,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开始扩展其工作范围,扩充为“情报”与“编造”两股,人员也由起初的10多人增加了数倍,新增加的人员都是1928年6月由蒋介石从中央党务学校的毕业生中选择出来的,他们到任后具体从事“调查党员思想及派系隶属”之工作。从此后,中组部党务调查科的职责即开始向特务工作转化,与二陈的小组职能合并。

1928年1月,蒋介石重新上台,他在全面重掌党政大权之后,痛定思痛,决定扩大自己的特务组织机构,以应付党内外斗争的需要。2月底,他采纳陈果夫的建议,决定让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下党务调查科专司负责党务情报搜集工作,任命其秘书陈立夫为科长。不久后由张道藩、叶秀峰先后任科长,1929年改由徐恩曾任科长。调查科成立时,人数不多,其调查任务是针对党内的派系斗争搜集情报。后来由于反共形势的需要,扩张为政党斗争的工具,也搜集中共和其他政治对手的情报。继而又开设了“特工训练班”,广招兵马扩充组织。

对于这一段历史,陈立夫几十年后有过深切的回忆,他在接受采访时曾津津乐道地回顾并论述了他受命组织特务机构的原因与经过:

蒋公曾去苏联,知道该国政治之运用甚详,而其调统组织之严密,实为安定内部之主要因素,因此十六年清党之后蒋公就要我在他所任部长的组织部下,组织成立调查科,其主要任务为对付共产党的活动而制裁之。我奉到这个命令,感到我的个性对此颇不适宜,并且对这项工作丝毫没有知识和经验,因为我是学采矿工程的,对物而不对人,因此我去请教戴季陶先生。戴先生听完了我的陈述,他说:“你是一位和善而有智慧的人。做调查工作的人,固然三教九流的人都需要,但是要去管这些人的人,需要一位慈祥而公正的人,才能管得住他们而不出乱子。你看寺庙中两边站的十八尊罗汉,个个都是浓眉怒目三头六臂的,但是中间坐的那位如来佛,却是何等的慈祥雍穆,惟其如此,才能管得住,做得好,所以蒋先生要你去做,就是这个道理,我看你还是从命罢!”我听了,才决定去做的。组织部调查科就这样开始的!……我们的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不到一年半我就由科长被升为中央党部秘书长,科长一职经张秘书道藩等先后兼代,最后由徐恩曾(学电气工程的)接充。由于此一工作是新创的,我虽然离开了科长职而去担任中央秘书长,许多事情,还是要来请教我的,所以不能完全不管。

二、以“中统”为中心的表面整合时代1931年底,蒋介石在被迫下台前夕,除了调兵遣将控制中枢以及给他离任后的新政府留下一副财政烂摊子以外,又想到直接建立一个隐蔽的秘密组织,效忠他个人,以进一步确保他能在不久之后卷土重来。11月间,蒋介石召集他的十几位“得意门生”开会,反复暗示要他们“怎样能团结起来?”于是,大家推举了康泽、戴笠等五人筹备成员,负责为新组织起草纪律条例及章程。

1932年2月,康泽把起草好的条例章程呈报蒋介石,并主张新组织定名为“复兴社”。蒋介石批准了这个全称为“中华民族复兴社”的秘密团体的成立。3月初,复兴社正式成立。复职后的蒋介石主持了成立大会,他自兼社长,并指定康泽等九人为复兴社中央干事会干事,以滕杰为书记,康泽为宣传处长、戴笠为特务处长。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复兴社只不过是具有部分特务成分的秘密政治团体,它还不是完全的特务组织,但其中已经包含了某些特务的性质与功能。复兴社成立之后,戴笠被蒋介石选定为特务处处长,郑介民、唐纵先后任特务处处长助理。这样,戴笠正式成为蒋介石亲信的特工组织首领。这在戴笠个人的特务活动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新起点。

再进一步分析,因为复兴社的主要成员的出身特点,这一组织的浓厚的军队色彩决定了它的特务机构的成立是以戴笠为首的国民党军事系统特务组织的肇始。

而这时,作为中统局前身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已经开张有时了。这一组织在主管中组部的陈立夫领导下由徐恩曾负责。在陈立夫的指导下,徐恩曾率领调查科全力进行对中共地下组织的破坏工作。蒋介石对陈立夫的特务机构,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尽力扶植。

在这一阶段里,国民党当局的情特机关在对付中共及政治反对派方面是靠中组部党务调查科,在获取军事情报方面则主要依靠戴笠的复兴社特务处,而这两者又是互相搀杂的。

三、军统的形成和发展1932年9月,蒋介石欲把戴笠的小组织和中组部陈立夫的特务系统加以统一管辖,一度成立了以陈立夫为首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但这个“军委会调统局”并不是后来习惯称谓上的“军统”组织。

这里所说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与后来在抗战爆发后组建的以戴笠为首的“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并不是一个组织,虽然名称相同,也有互相间的组织重叠与包涵意义,但无论是在两者的人员组成或工作内容上,都有根本的区分。实际上,1932年以陈立夫为首的所谓“军委会调统局”组织,其基本构成主要是未来的“中统”班底而不是“军统”的前身。其组织架构为三个处室,以徐恩曾为特务一处处长(CC派、党统特务、中统前身),戴笠为特务二处处长(蓝衣社特务系统,挂名依靠,实则独立,军统前身),丁默邨为第三处处长,后由金斌继任,掌管通讯密码、汇报安排事宜。

此时从中统组织的角度来看,“特工总部”所用的行政机关的名义,一个是“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处”,这是由调查科扩大而来的;另一个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表面上看,一个是党务机关,一个是政府机关,似乎互相独立,实际上不过是特工总部一套人马的两张招牌而已。特工总部负责人徐恩曾的公开职务就是党务调查处处长兼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处长。而戴笠的特务系统也相类似,被列为第二处,以戴为处长。

由于在陈立夫的“军委会调统局”成立后,蒋介石依然独立地掌握着戴笠的系统,使之保持他个人的“御用”特征,以便运用自如,因此实际上仍然是保持了国民党特务组织“两条腿走路”的特征,这就为日后的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系统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军统方面的历史解释,此时戴笠任处长的复兴社特务处,是一个政治性的秘密组织,不能公开化;而他同时兼任的陈立夫“军委会调统局” 第二处处长,则是正式的政府机构,可以堂而皇之地列编支费的。这样分析,此时蒋介石之所以佯将戴笠组织编入陈立夫手下,也是为了解决其经费供给问题,在指挥权上陈对戴是有名无实的,到后来时机成熟后就分道扬镳了。蒋对其特务系统所运用的“分而治之”的“两条腿走路”方针是贯彻始终的。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