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答,其一,俄乌冲突的伤亡损失比较大,需要补充兵源,也是未雨绸缪为将来战争扩大做好准备。其二,俄罗斯有充分的决心和能力,不怕北约出手;其三,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大量的高精尖武器投入
答,其一,俄乌冲突的伤亡损失比较大,需要补充兵源,也是未雨绸缪为将来战争扩大做好准备。其二,俄罗斯有充分的决心和能力,不怕北约出手;其三,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大量的高精尖武器投入战场,一些年轻的士兵服役时间短,对武器性能和操作不熟练,军队操作熟练的士兵和掌握高端武器的技术人员都是年龄偏大的,所以要扩大征兵年龄。最后,俄罗斯不达到目标是不会罢休的,誓言要彻底打破北约封锁和战略围堵,终结美帝的霸权。
一是俄罗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因为美国不许乌克兰进行俄乌谈判,另外北约国家如果支援乌克兰远程火力武器,那俄罗斯本土就可能遭到打击,战争有可能改变性质,俄罗斯有可能打大仗。二是俄罗斯做好北约参战的准备,因为现在战场形势,乌克兰恳定失败,美国及北约国家投入了大量金钱和武器给乌克兰,乌克兰却失败,美国及北约下不来台,骑虎难下,有可能出兵,不然美国失信于天下。三是芬兰和瑞典启动加入北约,促使俄罗斯北部面临北约的直接威胁,俄罗斯要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布防。
总之,俄罗斯明白,美国及北约不甘心俄罗斯取得胜利,还将制造新的事端,提前准备应对未来。
二战前谁的思想和政策,带歪了苏联军工造出来bt?后来谁扶正搞出kv t34?
BT作为一种30年代定型的快速坦克,在当时技术是很先进的。这种高速轻甲求生存的思路也不能说就是错误,英国二战期间的多种巡洋坦克也是走的这条路。实际上远东的BT一直到45年八月风暴仍然是主力车型之一。
T-34的总体设计思路、倾斜装甲、悬挂系统等其实来自BT
BT系列缘起于美国的克里斯蒂快速坦克设计,当时坦克这个概念都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各种探索都有,总不能说发明者就把谁带歪了吧。
无炮塔的克里斯蒂样车,当年苏联进口的原型车就是这样的
BT有个毁誉参半的能力就是不装履带的负重轮公路高速行走功能,这个功能并不实用,也增加了车的复杂程度和制造成本。但在当时尝试此种能力也并非仅苏联一家,比如瑞典也搞过轮履两用的试验车,新西兰甚至在二战中还在尝试类似设计。今天说不对实际上是建立在之前试错的基础上,如果之前没有BT之类车型尝试,今天假如突然出个新闻中国某种坦克摘了履带能跑,保证网上一堆人美帝惊呼不可战胜。所以不要太苛求先行者。
除此之外我还真想不出BT系列有啥不可原谅的毛病。
实际上不管是T-26也好,BT也好,在30年代都是平均线以上的优秀车型。如果说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是为啥在战前造了如此之多。这个要怪恐怕只能怪后来被捧成活圣人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在他的大纵深作战设想中,BT是突破之后向纵深发展胜利的快速车型。这样想本也不错,但狂造数千辆就未免是不顾国力的狂举了,甚至超过了保障能力,结果后来战争到来的时候不但老旧了而且还失修。
硬要给BT定罪,我看也只有这位来扛
至于T-34,这本来就是在BT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来的车型。根据西班牙内战时期的经验,去掉复杂的负重轮行走功能,加厚装甲,强化火炮,最后出来的就是一代名车T-34。
BT-7M、A-20、T-34 1940型、T-34 1941型的型号演化
第一功臣当然是设计师科仕金,敏锐地发现和解决了所有问题,设计了一代名车并为了它奋斗到底。当时他几乎是在孤军奋战,而对手包括科京和他老丈人伏罗希洛夫元帅、巴甫洛夫大将、库里克元帅等一干大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如果失败就是人民的敌人要身败名裂的。科仕金为T-34的研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好歹名誉未受损也是万幸。
第二功臣就是斯大林,没有钢铁同志拍板再好的设计也是枉然,再好的设计师也免不了进监狱。斯大林同志没被身边的佞幸左右,慧眼识珠,保下了这个优秀型号。
第三功臣是元首和他身边的一票人。科仕金死后苏联曾使用进口的德国三号坦克样车和T-34等苏联坦克进行对比试验,前面我说的一堆小人佞幸于是总结出三号坦克的种种优点,并要求按此设计新的T-34M。在战前的计划中T-34M将在平行生产一段时间后彻底替换掉T-34,但是元首的巴巴罗萨计划彻底粉碎了这个阴谋——赶快造34,去你X的34M!
T-34M是在同一编号下偷梁换柱扼杀T-34项目的最后一次尝试
第四功臣是莫洛佐夫,作为科仕金的副手,他在科仕金去世后继续完善了T-34项目并承担了战时的改进。
BT系列坦克怎么是把坦克带歪了?其实,T34就是BT系列坦克的延续。
在坦克问世以后,如何使用坦克是一个谁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当时的坦克由于还没有成熟,各种各样的坦克都有,像什么多炮塔坦克,超轻型坦克都是这个时期出现的,而且各种想法也是层出不穷,传统的做法认为坦克就是要支持步兵突破敌方的堑壕体系,相对激进的就是单纯坦克,比如富勒其实就是这种想法。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老大英国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办法,把坦克分为两类,一种是步兵坦克,专门用来协同步兵,速度慢,炮用榴弹炮,还有一种就是巡洋坦克,速度快,类似于过去的骑兵。
应该说,这样的分类,有点像给某种工作定制专用工具,步兵坦克就是专门用来支援步兵的专用工具,巡洋坦克就是专门用在执行纵深任务的专用工具。这样的分类有一定的道理,当时坦克的各种技术还很不成熟,坦克是一种非常娇气的武器,没事就会出点毛病,经常趴窝什么的,想要坦克又能快速包抄敌后,又能扛揍支援步兵什么,当时的技术水平真的是办不到,当时世界各国都是按照这种思路,把坦克分为支援步兵和执行纵深任务的坦克,当然也不是照搬英国的,德国人的4号坦克是作为支援坦克使用,但是对于机动力的要求并不低。
在苏联经过2个五年计划,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以后,重整军备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当时苏联在研究坦克如何使用上,是有一定的创见的,这就是著名的大纵深战役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坦克应该是包括远战坦克和近战坦克,远战坦克就有点像巡洋坦克,要求速度快,而近战坦克就类似于步兵坦克,用来支援步兵突破敌方的战线,保障纵深集群通过纯突破口进入对方纵深,当然当时大纵深战役还只是一个想法,不过在图哈切夫斯基等苏军将领的推动下,这个理论正在走向成熟,而且这种战役法已经影响到整个红军的建设中,这一点十分重要,在图哈切夫斯基等将领在大清洗中遇难以后,虽然名义上不再提大纵深战役,但是后来实际上苏军整体的设计还是按照大纵深战役理论进行的。
上边是BT-2,下边的是BT-7,炮塔上边的铁架子是坦克的无线电天线。
苏联的T-26,这种坦克是苏联人用来支援步兵的,后来曾经援助给中国,国军的200师使用的坦克就是T-26。
T-34的样车,代号是A32。
苏联的坦克通过两次基辅大演习和西班牙内战也是找到了一些坦克性能上的问题,一个是装甲太薄,而B2柴油机的的出现解决了一个动力的问题,通过使用倾斜装甲又解决装甲和重量之间的问题,这样T34的出现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在苏联天才的设计师科什金的主持下,在BT-7M基础上首先研制出A-32样车,这就是T-34最早的原型车,并且通过苏芬战争的检验,证明了样车的出色性能,虽然科什金由于肺炎英年早逝,但是T-34的总体结构已经基本确定下来,剩下的就是修改一些小毛病了。
著名的克里斯蒂悬挂系统,有了这种出色的悬挂系统,T34拥有非常出色的越野机动性。
T34的内部结构。
T-34实际上大量继承了BT坦克的结构,特别是著名的克里斯蒂悬挂系统,只不过T-34去掉了克里斯蒂系统中可以使用负重轮的功能,变成了纯粹的履带行驶,把节约下来的重量用来加强装甲和火炮。
被芬兰人缴获并使用的KV1坦克。
科京喜欢搞重型坦克,斯大林3,虽说没有参战,但是把西方国家吓得不轻。
除了T-34,苏联人还研制了很出色的KV-1坦克,这是苏联设计师科京的杰作,由于科京是伏罗希洛夫的女婿,所以科京总是给人是走裙带路线的印象,其实科京的才华的确不如科什金,但同样也是一名有能力的设计师,别的不说,他设计的KV1一辆坦克堵住德军一个师两天的战绩就够说明一切的了,而且这个战例并不是杜撰出来的神话,而是真实存在的事情,对照苏德双方的资料都是可以证明这件事情的存在,这说明KV-1的性能还是可圈可点的。而且科京的黄马褂还起到了对于手下技术人员的保护作用,科京设计局里边的气氛十分宽松,对于实验失败的容忍度要好的多,科京这边实验了大量的新技术,可以说是为后来的苏联坦克做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T-34确定了现代坦克的标准,就是火力速度防护三者均衡,并且要有升级的余地。
T-34是苏联二战胜利的标志。
有了出色的设计师并且通过苏芬战争验证了自己新式坦克的优异性能,苏联人开始规模宏大的扩军备战,但是在完成扩军备战以前,德国人抢先动手,把苏联几乎打倒在地,但是凭借着巨大的国土面积,和战前积攒下来的家底,而且凭借着T34出色的原始设计,苏联人还是生产了海量的坦克,并且使用T-34的底盘生产了大量的自行火炮,最终淹没了德国的装甲部队,并且使钢铁洪流成为了西方国家的噩梦。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