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抗战时期,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国军获得的美式武器装备中,除了2万余辆军用汽车以外,有1300余架各类飞机、M3A3轻坦克604辆、36门M-1918式155毫米榴弹炮、481门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
抗战时期,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国军获得的美式武器装备中,除了2万余辆军用汽车以外,有1300余架各类飞机、M3A3轻坦克604辆、36门M-1918式155毫米榴弹炮、481门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600门75毫米山炮、300门M-3式37毫米战防炮、2000门60/81毫米迫击炮,32门M-2式90毫米高射炮、178门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
此外,美国提供了1000余支M1式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310具M-1式火焰喷射器、1200余支14毫米反坦克枪、1500挺M-1917勃朗宁重机枪重机枪、8000挺M-1918A1勃朗宁轻机枪、15万支M-1903式春田步枪、3万支M-1汤姆逊冲锋枪、3600把M-1911式手枪等。
以1946年6月份的国民党中央军第五军为例:全军37089人,装备有美制春田式步枪12004枝,M1A1卡宾枪760枝,汤姆逊冲锋枪653枝,M3冲锋枪500枝,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125具,勃郎宁重机枪220挺,M3A3轻型坦克80辆,美制半履带装甲车100辆,装甲汽车200辆,吉普车150辆,37毫米战防炮(反坦克炮)72门,105毫米榴弹炮55门,155毫米榴弹炮30门,还有若干75毫米无后坐力炮和60/80/120毫米迫击炮.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国民党军队都有这样强大的美式装备,只有享有“五大主力”之称的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第18军(整编第11师)和第74军(整编第74师)才有如此装备。另外,新一军和新六军还个加强有一个装备30辆M3A3坦克的独立坦克营和一个下辖66辆福特卡车的运输队。
国军其余部队的装备要差不少。中央军的其他半美械部队诸如第25军、第96军等没有坦克和半履带车,机枪、火炮、迫击炮等也比“五大主力”要少近一半,不过多了一些卡车和吉普车。有些地方军装备更差,像阎锡山的晋军、龙云的滇军,还用的是二战中缴获自日军的旧枪旧炮和本地兵工厂的山寨品,几乎没有什么没写装备。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国军美械师的装备即便在当时确实鹤立鸡群,但即便是“五大主力”这样的部队,比起美军来还是差了很多。美军仅一个步兵师就拥有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125门,反坦克炮90门,各种装甲车辆275辆,卡车300辆,而一个装甲师下辖2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300多辆其余后勤车辆。因此,国军的美械师仅仅是装备了美式武器的部队,并不是按照美军标准组件的部队。
在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大量的美国军援。在抗战结束前夕,就已经有33个师的装备运抵了国内,只是蒋介石为了保存精锐部队的实力,严禁这类装备主动参加战斗。而且,这33个师的美械装备在当时各派眼里,犹如“餐桌美食”,人人都想分一口。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先后将它们“化整为零”,分给了各派,使得原本集中使用的资源一下子高度分散。这样的做法非但没有做到“全面加强”,反而因为太过于分散,弱化了作用。而且,美式装备的弹药有别于国械,日械和德械,进一步加重了后勤部门的负担。
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军又接收了大批精良的日械。虽然很多自媒体撰文称“国军当时不屑接收”,但实际情况下,用惯了老套筒,汉阳造,大刀片子和土造武器等落后装备的国军在接收这些日械后仍旧十分高兴,并不存在所谓的“不屑”现象。而八路军改变而来的解放军,虽然也接收了不少日械装备,但是数量少,加上弹药本就不足,使得装备相较于精良的国军,还是差了一大截。那么,装备精良的国军,是如何输掉这场战争的呢?
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即便是在内战爆发的关键时期,蒋介石也依旧在与旧军阀势力的代表“掰手腕”。而不同派系的部队在作战中,为了“保存实力”,经常会刻意去贻误战机。其次,国军当中并不存在所谓的“纯美械”部队,即便是孟良崮上拼命抵抗的整编74师,也有大量的国造和日械,美械只是一部分。如果当时整编74师是“纯美械”的话,说不定可以继续抵抗乃至突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国民党军本身就没有群众基础,蒋介石“7分政治3分军事”的做法,一切都是在争取国际社会的更多援助,对于一些中大型城市,蒋介石往往是采取一切手段去控制。但这样造成了国民党军需要部署大量的兵力去守卫这些城市,而出击的军队又因为过于分散,被解放军围歼。当然,灵活性不足一直都是国民党军的不足。控制中大型城市,固然能够得到更多的物资及人力资源,但是也恰恰限制了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