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前有两种路子,一种是现在都在验证的路子,另一种是未来的路子。
先说说可以由大气层内飞行然后进入大气层外空间的,这种东西现在是有的名字叫做空天飞机,但是就目前的设计来说
目前有两种路子,一种是现在都在验证的路子,另一种是未来的路子。
先说说可以由大气层内飞行然后进入大气层外空间的,这种东西现在是有的名字叫做空天飞机,但是就目前的设计来说无法改成战斗机。空天飞机作为一种可以往返天地之间的常规起降飞机,不仅具备了可重复使用还具备了单次任务低成本的特性。
常规的喷气发动机需要在大气层内工作无需氧化剂,火箭发动机自带氧化剂所以又很笨重但是速度适应能力很强,目前的动力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未来的战斗机如果要实现空天往返就要采用组合式发动机,当然这是以目前的技术来说,因为目前的技术一种发动机不能适应两种环境,一种无氧环境一种有氧环境,无氧环境必须携带氧化剂,所以这样的空天战斗机燃料携带量很少而且整体推重比偏低,大家目前看见的包括X37B和神龙还是采用火箭发动机。
因为空天战斗机的话必然要携带武器弹药,而且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无法满足复杂环境复杂任务,所以在可见未来还是需要人所以这样载荷更大,所以对于空天战斗机整体推重比要求更高,现在因为没办法做到所以空天飞机一般是无人的,对于那种在大气层边缘飞行的有人驾驶的空天飞机不具备实战价值。
另一种是未来科幻中才会出现的反重力技术,不过我认为太难以实现因为根据目前的理论,重力是具备静止质量的物体在时空中造成的时空弯曲,也就是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在时空中不仅自己会弯曲时空,也会受到弯曲的时空的影响,要么你能够把空间弯曲抵消要么你不存在时空中,当然这是以目前的理论来讲。
这其实就是“空天飞机”技术。这种概念并不是什么很稀奇的概念,早在冷战时期人们就已经这样构想了。
然而令冷战时代人们始料不及的是,现代航空业的发展远没他们当年猜测的那么迅速,飞行器本质上并没有在冷战后的年代里得到非常长足的发展,多是在消化超前技术,将过去过度超前的技术实用化为主。
偏偏大气层内飞行器技术与太空飞行的宇航技术结合度并不高,这方面目前最大的成果还是过去发明的航天飞机而已,然而航天飞机现在也已经停飞很多年。
所以很遗憾,就目前的技术来看,空天飞机技术虽然处于一种“似乎伸手就能薅到”的观感距离上,但实际的技术鸿沟还相当巨大。最起码人们需要大气层内航空技术与宇航航天技术有个基本的结合。
目前有不少类似这种概念的东西,比如“亚轨道飞行器”,这种东西当前研发的机构很多,未来实现的可能性也是最高的。其基本原理就是让飞行器像洲际弹道导弹那样,以低于第一宇宙速度和低于卫星轨道的高度,在“亚轨道”上进行飞行。这种飞行可以获得脱离地心引力的短暂“失重”感,但是不算完全进入太空。
不过,这种亚轨道飞行器可能会比真正的空天飞机要更容易军事化,毕竟亚轨道内的飞行操控并不是难题,只要具备弹道导弹的发射能力和启停技术、轨道机动技术,亚轨道飞行器就是层窗户纸。说白了,做颗人操弹道导弹头,一起射上天,这也算是亚轨道飞行器。
只是这样做意义不大,洲际弹道导弹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完全可以取代人,未来计算机的AI系统也在不断完善,至少当前没有发现有什么射人操弹道导弹的必要性。感兴趣的只有民间机构,收个几十万刀,送人感受下太空,赚翻。
真正的空天飞机技术要求飞行器能通过自身力量飞上太空,并再次通过自身能力飞回地球,这种能力还不能成为火箭发射那么高难度、高准备度的行为,得像轰炸机起飞一样简单。不具备这种能力,也就不具备什么军事价值,因为无人机、卫星、导弹都能把你的活计包圆。
看看航天飞机都知道,为了兼顾太空梭的功能,它在外形设计与材料使用上下了大工夫,这样的东西是不适合做大气层飞行器的。同理,要专门设计能飞向太空的战斗机,对空气动力学的要求恐怕不是一般的高。人们可以开发出民用的便捷太空飞机,但要涉及到“打仗”。这恐怕还得牵扯上战争性能。
试想,如果你的空天飞机在大气层内打不过别人,上太空了又不如专用太空装备,那哪里还有作为“战斗机”的价值呢?空天飞机的价值是更方便的携带人上太空,如果要搞双模兼容装备,很容易发生里外不讨好,让装备便鸡肋的事情。
不过我相信,只要时间够久,人们迟早会走到开发出宇宙-大气层通用战机的地步,毕竟技术的进步往往会超越人们思想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