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1936年时,国民政府向德国购买了三十余万顶m35钢盔,仿制了毛瑟m1924步枪,并新组建三个步兵师,全数装备德械,称为“德械师”。不过这“德械”,最普及的是m35钢盔和“中正式”步枪,
在1936年时,国民政府向德国购买了三十余万顶m35钢盔,仿制了毛瑟m1924步枪,并新组建三个步兵师,全数装备德械,称为“德械师”。不过这“德械”,最普及的是m35钢盔和“中正式”步枪,再其次是m24型手榴弹。当年进口的1号坦克,一共24辆,得以组建了当时国民革命军唯一一个战车营。105毫米榴弹炮一共36门,组建了两个重炮团,而用于反坦克的pak.36只进口了144门,并在战争初期大量损毁,使得国军根本无法依靠反坦克炮击毁日军的豆战车。
不过当年的装备还算先进,一班10人,装备10支“中正式”步枪,并每人携带子弹200发。一排有一挺“捷克”式轻机枪,机枪射手、副射手各一名,配弹一共400发。一人配两枚m24型手榴弹。对比一下日军,日军一个小队30人左右,3挺大正11年式轻机枪,27支38年式步枪,步枪配弹120发,机枪配弹240发,另2门50毫米掷弹筒。,每人手榴弹2枚。并且单兵装具相差无几,所以德械师在排级轻武器这方面强于日军。
而在重武器方面就弱得多,日军一个乙种旅团(相当一个师)就拥有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大队1个战车中队,而仅有36、87、88三个德械师拥有师属山炮营(24门75毫米山炮)和反坦克连(12门37毫米反坦克炮),不过实际情况是仅有87式拥有6门37毫米战防炮和88师一个满编的反坦克炮连,其余的都没有。。至于上面订购的武器,则大部分都没有运抵中国。就是日军的一个甲种联队(相当一个旅)就能完完全全依靠144具50毫米掷弹筒,6门92式步兵炮,4门37反坦克速射炮,4门山炮碾压国军两个德械师。更何况,在当年淞沪战场上,一个日军联队拥有3个炮兵大队的支援。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日军联队,比五个德械师还能打。
当年实在是器不如人,20个德械师打淞沪会战,平均一挺重机枪发射弹药不比日军一挺轻机枪多多少。并且各部队电台后撤,丧失制空权,后勤运不进去,就在这种环境下,仍能坚守上海三个月之久。他们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兼任西安警备司令的宋希濂将军奉命率领第36师千里回援上海,该师是在西安事变后被调往关中弹压东北军和陕军的。第36师乘坐的军列沿途停经之处,当地民众箪食壶浆鼓励将士抗日杀敌。抵达战场后,宋希濂所部的攻击位置在第87和第88两师之间的天宝路一线,在汇山码头一战中,第36师动用二个团在巷战中索屋攻击,击溃日军一个大队毙伤400余,部分日军走投无路,居然逃过外白渡桥向公共租界的英军投降,宋师长希濂的原话:这是36师“最精彩、最激烈、功勋卓著”的一仗。
(宋希濂卡通像)
然而,第36师也出现了可怕的伤亡,仅汇山码头一战即伤亡570余人,其中一个主力营被打残。另外二个师也没好到哪里去,第88师担任主攻的第264旅旅长黄梅兴阵亡,官兵伤亡过千,该师德国顾问亲自策划了突击队对日军的闪电进攻,号称“铁拳行动”,结果500敢死队员死伤过半,行动失败。中国军队的王牌“德械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对手,与日本军队在武器装备和作战技能的差距立显。
三十年代中期,军事委员会为了应对中日战争,根据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准备在全国军队中挑选60个师进行整训加强为“调整师”,1935年1月,由陈诚出任陆军整理处长负责“调整”事宜。为了堵住杂牌军之口,每批“调整”的10个师中,陈诚特意留出一个非嫡系位置。由于国内局势不停变化,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只完成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共20个师的挑选和编组,第三批的10个师“调整”到一半,而后面的30个师干脆没有机会了。
第一批的主要部队有:第2师(黄杰)、第11师(黄维)、第14师(霍揆彰)、第25师(关麟征)、第36师(宋希濂)、第57师(阮肇昌)、第67师(李树森)、教导总队(桂永清)和第2师补充旅(特殊情况),其中第11、第14和第67师是妥妥的“土木系”队伍,陈诚小动作还是有的。
第二批的主要部队有第3师、第4师、第9师、第10师、第88师、第89师等,要旨是“嫡系为主、兼顾杂牌”,注意第二批的第89师就是后来的汤恩伯第13军序列,是华北“南口抗战”的主力。
但是国力羸弱,拿不出太多的钱购买德制武器装备,因此只有第一批10个师完成了德制或仿制轻武器的配备,其中勉强能够称为“德械师”的只有三个,即第36师,第87和第88师(前身是国民政府警卫军、之后为两个教导师),以及真正完成调整的、甲种师规模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算是蒋介石能拿得出手的王牌部队了,四个军事主官全部是黄埔一期生(宋希濂、王敬久、孙元良和桂永清)。
其他十几个“调整师”并未完成德械的全部换装,不妨称为“半德械师”,而宋子文的税警总团因为进口了相当数量的英、美、比、法等国家的杂七杂八装备,虽然豪华,根本不算德械部队。
文中图片都是国民党中央军当时的真实影像,虽然国府采购了30多万顶M35德式钢盔,但不是扣上个钢盔就叫“德械师”的,看得出来国军的单兵装备仍然是十分简陋,不仅轻武器配备不全,更严重缺乏德国顾问给计算和计划好的重武器。在日寇陆海空立体优势火力的杀伤下,三个德械师以及教导总队完全是凭借抗日热情和血肉之驱与敌死拼,给日军以极大震撼,惊呼为“德国式的战争”。
毫不夸张地说,这10个德械师和半德械师,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的脊梁。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到武汉会战,以及华北的南口会战、兰封会战,1938年底之前,是打破日寇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之梦话的中坚力量,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淞沪会战第一阶段,主要是张治中指挥几个德械师试图将盘踞在虹口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消灭,未果;到第二阶段,从全国调来的中央军和杂牌军已达70万人,包括胡宗南的第一军、罗卓英第十八军等精锐部队(下辖数个半德械师),日军也增兵至近30万人,几个德械师在总兵力中所占比例和所起作用已经有限,且由于是第一批登上战场,部队损失较大。
南京保卫战期间德械师成为守城主力,但半数为补充的新兵,战斗力大打折扣,倒是教导总队的德制冲锋枪给日军以重大杀伤。
唐生智在决定弃城之后,大约是担心德械师报销不好跟蒋介石交代,下达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口头命令:允许第87、第88师和教导总队北渡长江突围,而拥挤的下关码头原定只供第36师和宪兵部队撤退所用,于是四个师级单位和宪兵部队拥挤在一起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溺亡者无算,渡江不成逃回城内隐藏或投降者众,几个德械师彻底伤筋动骨,到江北整理时已凑不满一个师的建制,对此,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难辞其咎。
武汉会战期间,三个德械师残部再次经过补充后,编成为宋希濂任军长的第71军,在大别山北麓抵抗日军第六师团的西犯,虽然颇有斩获,但因骨干损失较大,已是雄风不再。尤其是德国在日本压力下撤回军事顾问团、中断与国府的军事采购之后,“德械师”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随着第一军、第二军、第五军和第七十四军换装苏联援华武器,“苏械师”短暂称为中央军的招牌,直到1943年以后“美械师”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