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频道

二战时期各国士兵都会佩戴钢盔,为何我们国家的士兵却没有佩戴?

作者:Anita 发布时间: 2022-06-10 07:14:38

简介:】其一,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士兵是有钢盔的。其二,当时的机械化程度低,而钢盔重量大(都是几毫米的钢板,哪有现在的复合材料),单兵负重太多,即使有些部队装备了钢盔,许多士兵也不愿意带。

其一,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士兵是有钢盔的。其二,当时的机械化程度低,而钢盔重量大(都是几毫米的钢板,哪有现在的复合材料),单兵负重太多,即使有些部队装备了钢盔,许多士兵也不愿意带。其三,当时的钢盔挡住子弹是运气,挡不住子弹才是自然,具体请看下面这位哥们的演示:

照片是1917年一战战场拍摄的英国士兵,当时的钢盔不是为了防子弹,而是为了防四散飞溅的弹片和杂物。至于钢盔的质量,这位勇敢战士的笑容、头上的绷带以及钢盔的破洞已经告诉你一切。下面我们言归正传,说说二战时期的钢盔。

就算是到了二战时期,金属钢盔仍然是主要针对战场上的爆炸破片,不能抵挡直射的枪弹,只有远距离的流弹(偏离射击弹道危险界限或经障碍物反弹的子弹),金属钢盔才能防得住,所以你要明白,在二战时,钢盔首先不是用来挡子弹的,也根本挡不住。另外,二战时无论是国军还是八路军等部队,都是有装备钢盔的,虽然量不大,但是你不能说没有。

可以看一下上面这张照片,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参战的我国“教导师”准备奔赴前线,这齐刷刷的德制钢盔,你当是不存在啊?如果你觉得还不满意,那么请看下一张图:

二战当年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让美国和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士兵坚决抗战的决心,这不是装备的有钢盔么?

抗战时期,中国士兵没有广泛的佩戴钢盔,那时的钢盔数量不多,无法保证多数人可以使用,原因只是这款产品实际完全依赖于进口的东西,供应无保证。

钢盔世界产生一战时期,主要是为防炮弹弹片伤而研发的产品,到了一战之后,这款产品也流入中国,但是到抗战开始,中国没有大规模的列装这款产品,只是部分部队采用了国外生产产品,至于国产能力还不具备能力。这款产品别看很简单,但是工艺要求挺高,也没有受到过重视,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没有想法生产这款产品,正规的军火都生产不过来,还能生产这个吗?

在抗战爆发之后,我们更没有条件生产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失去了主要的工业区,压根没有生产给它的条件了,当时连军用钢材都不够用,怎么可能又把钢才用了这个产品,而且在从外购方面,也不是把它作为重点加以引进,毕竟武器比它更重要。

二战时期,没有大量引进,自然数量不是很多。中国实际上生产批量钢盔,已经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情,以援外为主,我军自己列装,还是要更晚一点。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步枪为什么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某些人津津乐道的抗日战场“石牌保卫战”,中日两军确实爆发过白刃战,事件发生在石牌要塞外围曹家畈附近的高家岭上,其实也就是个营级规模的肉搏,因为胡琏第11师是分散逐次布防的,每个山头就一营或者一连兵。不管怎么说吧,足以证明抗战时期的中央军是普遍装备了刺刀的,因为这些部队都有条件换装了“中正式”步枪。

实际上,民国时期的兵工厂在仿制步枪时,也都在蓝图中做好了刺刀的设计,比如川造7.92毫米步枪就规定刺刀长425毫米、重400克,而阎老西太原兵工厂生产的“晋造6.5毫米步枪”,其实就是完全仿制日本人的三八大盖,当然也可以直接加装30式刺刀。但问题是,刺刀虽小制造却颇为不易,一方面需要好的钢材,另一方面还需要特别好的机加工精度。

好钢材大家都理解,否则刺刀一捅就弯了甚至折了,而抗战爆发前民国钢材总产量才不足4万吨(日本人是580万吨),有限的钢材还要用来造枪造炮,所以能够用来制造刺刀的钢材少的可怜。而加工时稍微出现点误差,刺刀就不能很好地跟枪管卡在一起,就会出现抗日神剧里面日军刺刀“随风飘动”的情况,那当然也不能正常使用。

费料费工还麻烦,是国内兵工厂当时不愿意大批量生产刺刀的主要原因,比如汉阳兵工厂在最初的10年中,生产各类步枪130726支,然而却只生产了2310把刺刀,配套率尚不足1.8%!其实这两个方面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第三点在于,从黄埔系军队跟苏联翻脸开始,其军制和训练转而师从德国,而远在欧洲的德军是根本不重视什么白刃战的。

这就属于不切实际的盲目跟风,人家德军一个步兵营的火力配备,几乎顶上一个所谓“德械师”的全师整体水平,二战期间的欧美军队,也不需要把拼刺作为主要战术手段。所以从30年代初开始,国民革命军整体上就不怎么重视白刃作战,因此对刺刀的需求量也就不那么急迫,前文介绍过,八路军第129师出征时拥有步马枪4000多支,却只有55把刺刀,这其实也反映了对手的刺刀装备比例,因为肯定是连枪带刀一起缴获嘛。

偏偏我们的对手却是变态级崇尚“白兵战术”的日本军队,他们从明治维新建军到日俄战争期间,都把刺杀作为单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新兵要进行至少五个月的刺杀基本训练,所谓的专家们还结合西方军队的拼刺技术和日本的剑道,摸索出简单实用的刺杀要领。二战期间日本生产了680万把刺刀,所以日本士兵已经把刺刀当作重要的单兵武器,刀不离手。

拿俘虏练胆什么的就不说了,总之日本兵非常重视步枪和刺刀的结合,行军或者站岗时步枪基本加装刺刀,以便随时投入实战。而中国军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训练,不仅刺刀装备数量不足,即便是配备刺刀的步枪兵,在没有准备进行白刃战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基本是刺刀入鞘。另外还要了解一个军事常识,加装刺刀的步枪对射击是有影响的,中国士兵在这方面也比较反感。

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将军曾经总结到,八路军早期在跟日军拼刺刀时,存在着技不如人、枪不如人、人不如人三大弱点,也就是第一拼刺技术咱们不如日本兵,第二咱们的步枪装上刺刀后没有三八大盖长、卡簧紧密度也不太好,第三是日本兵普遍矮壮结实,身体条件要好于营养跟不上的八路军战士,这也是抗战初期三个老鬼子敢对拼我们一个班的原因。

但是经过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的实战以后,中国军队对日军的刺刀术还是有所警惕的,因此在1935年定型的中正式步枪,特别注意了配套刺刀同时增加长度,为了在白刃格斗时与“三八式”步枪相抗衡,其刺刀全长约575毫米,仅刀身部分就长达428毫米(不过仍然稍短于三八式全长),另外中正式的刺刀与枪管的联接也更为牢固。

翻遍抗战期间西南大后方30多个兵工厂的产品明细,都没有发现“刺刀”一项,恰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正式步枪的生产数量和刺刀是基本配套的,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能过分侮辱国民政府兵工署的智商,已知自身火力不足以及日本人惯用白刃战,如何不知道给制式步枪配套生产刺刀?抗战期间各兵工厂生产的中正式总计达60万支,也就意味着同时生产了不低于此数的刺刀。

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滴血的武器》,记叙了军用刺刀的前世今生,尽管制造刺刀所需要的材质和工艺确实要求较高,但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不可攀。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八一式”马步枪就配备了刺刀。而在整个抗战期间,各敌后根据地兵工厂生产的刺刀总数,有据可查的就达到123842把,那么拥有正规和专业军工生产能力的重庆政府,制造出来几十万把刺刀,有什么不合情理的么?

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当时兼着军训部长职务,抗战期间每年都要组织对各战区各部队的“校阅”,步骑兵校阅有八项科目的基本内容,以察看部队战斗力的强弱。其中第三项即为“劈刺术”,也就是步兵考核劈刺,骑兵考核劈刀,既然都列入了日常考核项目,说明各部队的刺刀配备率还是较高的,也证明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已经有针对性地遏制日军的白刃优势。

大家所疑惑的问题,其实多半来自于观看影视剧的印象,那些未必代表真实的历史。总体来看,中国军队由于刺刀的配套率不高,确实做不到步枪兵人手一刀,而士兵不习惯经常加装刺刀的日常做法,也造成了一定的错觉。当然也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民国时期自产的刺刀质量不好,易弯易损,而各部队的补充又非常有限,所以一些步枪兵慢慢地也就真的没有了刺刀。

但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尤其是德式师在刚投入战场时,刺刀的保有率还是蛮高的,比如我们最常见的这张照片,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校阅时每个士兵都有配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是有的,但很多部队没有。

这主要式刺刀生产数量不足。

大家以为刺刀不就把刀吗?

其实根本没有这么简单。

刺刀结构并不简单:全刺刀由刀柄、刀身、护手、卡环及连接机构组成,另外还有刀鞘、挂件等辅助配备。

刺刀的生产完全依赖于机器,对于尺寸的要求很高,差一点就不能用。

比如:上刺刀时与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将刺刀牢牢地固定在步枪上。需要卸下时,只要压下柄尾左侧的圆形按钮,使驻榫缩回,即可将刺刀向前方取下,相当方便。

如果尺寸有差别,刺刀就上不上去。

如果是手工制作刺刀,难度非常大,一天一般只能制作一到二把,还很容易成为次品。

同时,刺刀还有要很好的钢铁。如果刺刀的韧性不行,可能一两次使用就毁坏了。

把一切献给党的吴运铎,第一份军工工作就是制造刺刀。他本来就是工人出生,手艺很好。

但他回忆制造刺刀,也是困难重重:

修好的步枪堆满了仓库,因为缺少刺刀,不能送上前线。领导上调我到刺刀制造班,赶造刺刀。

造刺刀全用手工,刺刀上那两道槽,得用凿子一下一下挖,这样来得很慢。虽说是冬天,窗外飘着雪花,汗珠还是顺着背脊往下滚。忙了一天,才造了一把,一检 查,还是废品。 吃饭的时候,看见同志们都欢天喜地,我更觉得问心有愧,心想,同样长两只手,吃的也不少,为什么别人一天能做几把,我却一把也造不成?越想脸越发烧,饭在嘴里团团打转,却咽不下去,好像有刺刀卡住嗓门。我坐不住了,忙丢下饭碗,跑到屋外去。

抗战开始时,国军有170多万人,中后期增加到400多万。

当时士兵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五是持枪作战,那就至少要装备200多万把步枪,需要200多万把刺刀。

当时国军是绝对没有这个产量的。

以能够和三八式抗衡的汉阳造步枪为例,1895年到1909年共15年时间,中国最大规模的汉阳兵工厂共生产了2万1000余支汉阳造步枪,却只造了2310把刺刀。

无奈之下,汉阳兵工厂又花费巨资进口了专制刺刀,日产50把的一套机器,产量仍然上不去。

所以,国军任何一支部队的刺刀数量,都是严重不粗。

八路军120师参谋长的周士第的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120师全师的4092支步枪和卡宾枪中,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