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频道

二战苏德无外力死磕,谁终会胜利?

作者:Anita 发布时间: 2022-06-07 17:19:12

简介:】如果1941年苏德双方都不考虑外援,德国仍会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不仅是政治错误,还需外加资源和人口劣势的因素。德国的政治错误就是极右法西斯种族主义,这套东西对待苏联广大民

如果1941年苏德双方都不考虑外援,德国仍会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不仅是政治错误,还需外加资源和人口劣势的因素。德国的政治错误就是极右法西斯种族主义,这套东西对待苏联广大民众,使得德国与全体苏联人完全对立。实际上德国最初入侵苏联时,乌克兰等地的一些民众是期待德国人到来的,很多乌克兰人并不认同苏维埃。但是,正是德国残暴极端的种族灭绝主义,使得这部分原本可以被利用的人立刻成为了自己的敌人。

当一场战争无法“以战养战”,自己反而陷入“治安战+游击战”的泥潭,强大如近些年的美国都没有办法,何况是八十年前的德国?

德国在1941年对苏开战前,其工业和经济水平已经超过了苏联,但是德国有两个巨大的命门。一个是缺少重要战略资源石油,一个是人口比苏联少太多。

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本和德国这对难兄难弟从某种意义上都是死在了缺少石油上,而苏联却有庞大的石油资源,这也是苏联可以肆无忌惮的“爆坦克海”的本钱。

德国人口的劣势同样致命,二战德国总人口大约8000万,而苏联在1941年人口接近2亿,也就是说苏联人口比德国多了将近1.5倍。

曼施坦因曾在他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将苏联军队比喻成“九头怪物”,九头怪物是欧洲神话传说,这个怪物的头可以重生,曼施坦因是在感叹苏联似乎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资源,有永远用不完的预备队。正是巨大的人口优势,抵消了德军的质量优势,这种优势最终成为胜利的重要砝码。

如果我们再对比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前后苏德双方“借助”的外部力量,就会发现德国借助的外部力量更多。巴巴罗萨行动中,轴心国共动用了大约500万军队,而德国自己出兵300多万,德国的仆从国出动了150多万军队。这些军队战斗力虽然不如德军精锐,但是并不算太差,至少从曼施坦因的回忆录来看,罗马尼亚军队是很能打的。

反观苏联,1941年他还要为防备芬兰和远东日本而分出数以百万计的精锐部队。假如苏德双方都没有外援,在兵力对比上其实是此消彼长,德国的劣势更加明显,而苏联的兵力优势更加突出。

英美对于苏联的物资援助确实也很重要,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这些物资援助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这个不好量化,比如同时期的国民党军队,也接受了大量的美国援助,结果还是被日本人在豫湘桂战役中打的望风披靡,无数美援物质丢弃被日本缴获。可见,没有强有力的军队,再多的物质援助也没用,苏联获胜的根本原因还是苏联强有力的制度和苏联军民的英勇奋战。

至于有人说“意大利拖了德国后腿”,这种说法并没有依据,巴巴罗萨行动意大利出兵60多万,是德国仆从国出兵最多的,对苏作战很多侧翼掩护任务都是意大利军队在做,难道这也是拖德国后腿吗?没有意大利,德国会输的更难看(本文由作者老不看三国授权发布)。

苏联一定会胜利的。首先,希特勒兵锋向东,去招惹北极熊,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西线历时一个多月的狂胜冲昏了头脑。更重要的原因是德国人不得不这样做!因为德国是一个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除了煤炭,其它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依赖进口,尤其是对现代化战争来说最重要的石油,缺了这样东西,德国成千上万台发动机就转不起来,这仗就没法打下去。德国主要石油供应国就是罗马尼亚和苏联,苏联还是大头。其它如中东,美国和委内瑞拉的进口石油都要走海路,可偏偏德国海军先天不足,根本不掌握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制海权,更何况美国当时己经介入了不列颠之战了,华盛顿跟柏林公开翻脸是迟早的事。德国的油库只能在欧洲大陆上找,那就是苏联的高加索大油田和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事实上德军在西线消耗的一百五十万吨石油中,有九十万吨是由苏联提供的,而罗马尼亚的油田又在苏联边上。另外德国的粮食和有色金属等物资也十分紧张,而乌克兰正盛产这些东西,从东南亚进囗的橡胶也要经过苏联领土。而斯大林在波兰战役之前就跟英法谈过要借道罗马尼亚和波兰抢先进攻德国,希特勒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他必须在斯大林关紧油龙头之前先占领这座资源宝库!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在战争的初期德军势如破竹,猝不及防的苏军一溃千里,相继丢失了布列斯特要塞和明斯克,基辅,斯摩棱斯克等重要战略据点,一百多万苏军被歼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当年十月份兵锋己达莫斯科城下,北方集团军群己进抵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城下,但就在此时,德军固有的短板逐渐暴露了出来,希特勒的后勤部门在这之前并未针对苏联进行大规模的军工生产,这主要是为了麻痹斯大林,保障巴巴罗萨行动的突然性。再加上苏联境内落后的交通设施和俄国秋冬季特有的恶劣天气,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了德军军需物资的补给,中央集团军群甚至在战况最激烈的时候削减运往前线的给养,重点保障弹药和燃料的供应,因为德军没有足够的卡车和汽油。前线部队连冬衣都不足,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出现了大量的战斗减员,坦克油箱里的燃料都冻住了。结果导致了东线德军在43年1月份迎来了开战以来的第一场惨败,损失了五十万人马和大量的武器装备。这一战役最大意义,在于宣告了德军开战以来屡试不爽的闪电战失灵了!

反观苏联,在开战之前就研发和生产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如波波莎冲锋枪,郭留洛夫重机枪,卡秋莎火箭炮,T一34坦克还有伊尔一2强击机等,尽管不如德制武器那般精密,但皮实耐操,排障简单,在野战条件下更加实用,而且由于资源丰富,生产规模巨大,产量也十分可观,如波波莎冲锋枪生产了六百万枝以上,苏军成建制地装备该枪,七十一发的大弹鼓保证了这款武器极大的威力。而德军同一级别的P一38/40冲锋枪只生产了一百万枝左右,而且该枪尽管精度较高,综合性能却十分平庸。斯大林有一句名言,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苏制武器粗制却耐操,而且数量巨大,在战场上往往4到五辆T一34围着德国虎式打,德军根本经不起消耗。

苏联另外还有两大先天优势,那就是数倍于德国的兵员储备和特有的政治制度,在战争的初期巨量的苏军官兵阵亡或被俘,在中后期苏军伤亡也往往大于德军。但苏军始终能够保持相对于德军数量上的优势,而且由于苏军是本土作战,同时还拥有大量的民兵,并且战斗力还十分强悍,因为武器弹药正是他们自己生产的,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德军己经攻至红十门拖拉机厂的厂门口了,车间里的工人仍在生产,然后开着刚下生产线的坦克直接加入了战斗!一栋二十几个人守卫的巴甫洛夫大楼面对拥有坦克大炮的德军攻击,坚守了整整两个月,比拥有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抵抗时间还要长,在德占区,一百多万游击队更是一刻也没让德国人省心过,这一切都需要强大而有力的政治制度来组织和协调,著名的第二二七号命令更是让红军官兵舍生忘死。

东线德军最主要的战略目的除了大量歼灭苏军外应该就是抢占高加索大油田和确保罗马尼亚油田的安全,而苏军在杠过了纳粹第一波攻击后,只要能把战线稳定下来,跟德军打消耗战和持久战,实力并不雄厚的德国是奉陪不起的。在莫斯科会战期间,西方并未大规模援助苏联,苏军照样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后来的战局中,即使没有北冰洋援苏船队和美军的西西里登陆,只要苏军跟德军一直耗下去,即使丢失了南线高加索的粮食产区和大油田,德军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和运力将这些物资运往其它战区和德国本土,在红军和游击队的死缠烂打之下,最终苏军一定会打到柏林!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