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战之后德国被迫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是德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耻辱。该条约单方面规定德国不能拥有空军,陆军总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而所有的潜艇坦克重火
一战之后德国被迫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是德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耻辱。该条约单方面规定德国不能拥有空军,陆军总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而所有的潜艇坦克重火力武器一律要销毁且禁止生产。对于德国人来说,这是莫大的耻辱,可以说,希特勒后来的上台正是利用了全体德国人对于冲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的心态。据统计,在二战时期,德军人数的峰值达到1000万,而从10万到1000万,希特勒只用了八年时间。不禁让人疑惑,德国如何做到的?
首先,大力发展经济。一战之后的德国人急于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桎枯,所以一门心思发展国内经济。一战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迅速,德国政府更是倾尽财政收入的大头来扶持国内工业设备的发展。之后崛起的纳粹德国,更是为了摆脱凡尔赛和约,背地里偷偷的以各种理由掩护强大的军事训练系统。可以说,虽然德国当时的青年并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摸过真枪,但是长期的预备训练,使得德国青年早已适应了军事斗争。
其次,纳粹德国的宣传能力和群众号召力。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希特勒那富有感染力的演讲了,当时的德国人被元首的风姿迷得神魂颠倒,一切以元首的意愿是从。在希特勒的鼓动性演讲宣传之下,当时的德国人以参军入伍保卫领袖,保护国家为最光荣的事。一时间,社会上的一些闲散人员都加入到了军队里。再加上希特勒有意放宽征兵标准,甚至一些有轻微残疾的人也可以入伍参军。还有就是,德军每占领一地,都会在占领区扩招士兵,因此在德国军队中,是有着一定比例的外籍士兵的。
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德军能够在八年时间内征兵一千多万,靠的最重要的还是它的强有力的工业体系。对比之下,日本的那种以战养战的办法虽然节省了成本,但是有一定的断层危机。现代化战争最重要的还是后勤给养,日本资源匮乏,长期作战必然拖不起,而德国不一样,德国的的工业体系堪称当时世界先进。只是后来,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匮乏,才像苏联发起进攻。结果成也石油,败也石油。可以说,德军的军队人数能如此庞大,与它的工业体系发达密不可分。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众所周知,在巴黎和会上签署的《凡尔赛和约》对于战后德国的军事力量给予了最为严苛的限制:陆军规模不得超过10万人,编为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海军规模不得超过15000人,只允许拥有6艘前无畏舰和6艘老式轻巡洋舰以少量轻型舰艇;总参谋部必须解散,取消征兵制,士兵和军士至少服役12年,军官至少服役25年,而且对军人提前退役有严格限制,以防德国储备大量受过训练的后备兵员。军官学校被削减至3所;德国不得生产、装备毒气、装甲车、坦克、潜艇、飞机等武器装备,陆军不得装备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重炮,所有武器研发都要受到协约国的监控,不得建立空军。从上述条款看,战胜国希望德国军队的力量仅限于国土防卫和国内治安,剥夺德国发动战争能力。然而,《凡尔赛和约》的这些苛刻条款随着时间推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将逐渐松动乃至最终被希特勒所废弃,而且条约并未从根本上摧毁德国武装力量复兴的根基。
表现1919年6月在凡尔赛,战胜国首脑们逼迫德国代表签署和约的画作。
魏玛国防军军旗(1921-1933),依然采用旧陆军的黑白红三色旗和传统的铁十字标志,而共和国的黑红金三色旗仅在一角作为点缀。
谈到一战结束后德国的“十万国防军”,笔者觉得用“浓缩的都是精华”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可以说这支军队完全继承了普鲁士和第二帝国军队的传统和精神内核。魏玛国防军的规定,陆军部队的每个连队都是旧陆军一个团的继承者,而国防军的军官和军士几乎都是从旧军队中精挑细选的精英骨干。德国军事制度的核心——军官团和总参谋部实际上也被保存下来,在陆军司令冯·泽克特的运作下,总参谋部只是名义上被取消了,而众多优秀的总参谋部军官则在部队局的幌子下继续充当军队的大脑,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们从事的工作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总结一战经验,为重新武装德国做准备。以古德里安为代表的年轻军官们在总结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思考和研究新型武器给战争带来的变化,密切关注国外军事理论的新发展,进而创造出“闪电战”战术理论,并在二战中大放异彩。
1926年,“国防军之父”泽克特将军在某次演习中与年轻军官在一起。
1926年8月,冯·兴登堡总统检阅国防军部队,作为旧帝国陆军的继承者,魏玛国防军将这位昔日的陆军元帅当作自己的领袖。
另一方面,国防军官兵的超长服役期虽然限制了德军后备兵员的储备和军人晋升的空间,却使他们得以接受长时间的训练,培养成为最出色的职业军人。可以说,魏玛国防军就是一所10万人的军官学校,普通士兵按照士官的标准培养,士官按照基层军官培养,基层军官则是未来担任中高层指挥职务的天然后备人选,为未来扩军后的德国国防军已经准备好了一支高素质的军官和士官队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十万国防军就是未来百万国防军的胚胎。德国还与苏联进行秘密军事合作,展开条约禁止的武器研发和军事演练。此外,德国还通过警察部队、准军事组织和民间组织储备后备兵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滑翔机俱乐部的大量出现,日后德国空军的飞行员很多是前滑翔机爱好者。
1926年第5、7步兵师在巴伐利亚演习时的照片,图中右起第二位的年轻军官就是二战时期担任最高统帅部作战局长的阿尔弗雷德·约德尔,他当时还是一名上尉。
1930年正在演习的国防军士兵,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肩部的服饰表明他们是军乐队成员,连军乐队都要参与野战演习,由此可见魏玛国防军的作战训练是针对每一名成员的,乐器也能随时换成武器!
在军队组织之外,《凡尔赛和约》对于德国军事工业的限制同样留于表面。虽然像克虏伯这样的军工巨头在一战后一度转产婴儿车之类的民用产品,但其技术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并未失去,反而通过各种手段规避协约国的监督,通过接洽国外订单、在国外设立公司等方式继续武器设计制造和进行技术储备,一旦解禁就能迅速展开新式武器的开发和生产。从希特勒上台到二战爆发,仅仅六年时间,德国军队在陆海空军各项装备的技术水平上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加上由十万精英国防军发展扩充起来的上百万训练有素的军官和士兵,运用潜心演练的先进战术,在新的战场自然可以做到摧枯拉朽,大杀四方,所以德国在二战初期的胜利其实不过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卧薪尝胆的结果罢了。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军事公众号:崎峻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