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清朝征兵制度?有清一代的兵制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八旗和绿营兵制、勇营制度以及近代兵制。八旗兵和绿营兵是清代前期的国家正规军,称为经制兵。清朝前、中期,兵权主要控制在
一、清朝征兵制度?
有清一代的兵制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八旗和绿营兵制、勇营制度以及近代兵制。八旗兵和绿营兵是清代前期的国家正规军,称为经制兵。
清朝前、中期,兵权主要控制在皇帝手中。雍正时设军机处,以亲信充任军机大臣,“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清史稿·职官》),凡用兵大事皆由其承皇帝旨意办理。中央设兵部,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实则“不过稽核额籍考察弁员而已”(《历代职官表》卷十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兵部改为陆军部,始有统率全国军队的权力,后又增设海军部,但军机处的权力仍重。到宣统三年(1911),改责任内阁,另设军咨府,以秉承诏命,襄赞军谋,军机处遂废。
二、什么是军事制度?
军事制度,即组织、管理、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制度。其主要包括:国家的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国防经济体制、武器装备发展的管理制度、兵役制度、动员制度、民防制度等。军队的组织体制编制有训练体制、后勤保障体制、政治工作制度、人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称谓、标志的规定等。一般由国家及其军队制定,以法律、法令、条令、条例、规则等规范性文件颁行。
三、民兵制度有哪些内容?
民兵区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28岁以下退出现役的士兵和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员,以及选定参加军事训练的人员编入基干民兵组织。其余18—35岁任命服兵役条件的男性公民,编入普通民兵组织。女民兵只编基干民兵,人数控制在适当的比例内。陆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城市有特殊情况的单位,基干民兵的年龄可适当放宽。民兵必须是身体素质良好,政治可靠的人员。
兵役法规定,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一是规定基干民兵为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为二类预备役;二是把参加民兵组织和服预备役年龄、政治、身体条件一致起来;三是在有民兵组织的地方,在基层工作上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基层民兵组织成为预备役的基本组织形式。对于未编入民兵组织,但符合民兵条件的,进行预备役登记
四、罗马公民兵制度?
古罗马凡是17~60岁的公民,皆有服兵役的义务。
五、印度实行什么征兵制度?
印度军队一直沿用早年遗留的募兵制度。具体的来说,就是由海、陆、空三军自行组织募兵,按照不同待遇获得不同素质的兵员。
这些士兵在进入印度军队服役后,最多可以服役17年,直至其体能巅峰不再(印度募兵年龄为17-21岁),而印度军方则会为这些退伍军人提供养老金以及其他保障性福利。正是因为以前参军是一条稳定的职业道路,享有在印度社会中比较少见的福利,因此许多中下层年轻人将参军视为优秀职业路径,报名活跃度很高。
六、诸侯实行什么征兵制度?
诸侯国主要实行郡县征兵制,农民是主要的征集对象。郡守和县令有权征集本郡、县适龄男子入伍,并可率领他们出征。男子16或17岁“傅籍”(或称“傅”),即进行登记,然后,根据国家需要随时应征入伍,直到60岁才能免征。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墓主17岁“傅籍”,第二年入伍参战,战争结束返回故里,后又再次应征入伍。除征兵制外,各国还兼行募兵制。招募之兵,经过严格的考选,多充军队的骨干和国君的卫队。
如魏国考选“武卒”,要求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荀子·议兵》)。
齐国的“技击”、秦国的“锐士”等,也是以较严格的考选办法招募的。
七、拿破仑时代军事制度?
拿破仑时代军队以营为基本的战术单位。每营六至八连,约五百至一千人;二至三营为一团;二团为一旅;二旅为一师。师为战略单位,含有诸兵种合成性质,配步兵八至十营(人数为五千至九千五百),炮兵二连(十二门炮)。1800年时,拿破仑以军团为战略单位,含步兵二至三师,轻骑兵一师(三至四团),炮三十六至四十门。
八、军事制度属于社会制度吗?
军事制度,即组织、管理、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制度。其主要包括:国家的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国防经济体制、武器装备发展的管理制度、兵役制度、动员制度、民防制度等。军队的组织体制编制有训练体制、后勤保障体制、政治工作制度、人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称谓、标志的规定等。一般由国家及其军队制定,以法律、法令、条令、条例、规则等规范性文件颁行。
军制属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受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条件、科技水平和战争局势、战略方针、武器装备、军事理论以及民族、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它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它的基本作用在于保障军事建设,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军制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产生了社会主义军制。
九、我国古代不同征兵制度表现为?
一个国家想要强盛,首先必须要有强大的军队,而军队的强大基础在于士兵。要确保有好的士兵,就要有好的兵役制度。我国历史上经历过各个时期,主要有六种兵役制度。
部族兵制
商周时期,武王伐纣后,建立了封建邦国制度,成立了城邦国家。据说当时直接统治的加上表示服从周朝的大小部落国有800多个,各国的军队由统治部族的全体男子组成部族军队,即为部族兵制。军队中的‘甲士’是战车兵或徒步作战的‘虎贲’,由‘士’阶层以上的人来担任,也就是贵族兵,其余平民担任的步兵为‘徒’。
全面征兵制
战国时期,各国士兵损耗严重,如公元前260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地区发生的大战,赵国损失将士45万之多。为了弥补兵源不足的情况,当时各国开始实行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度。规定任何男子都有当兵的义务,必须为国上战场,包括少年男子。
部分征兵制
最典型的部分征兵制就是西魏北周开创,以及到隋唐时期使用的‘府兵制’。公元550年正式建立的‘府兵制’,当时规定户口等级在6等以上的中上户,有三个儿子以上的家庭选择魁壮有力者当府兵。府兵平时在家耕种,农闲时训练,战士出征。
十、俸禄制度是指官僚制度吗?
俸禄制度不是指官僚制度,指不过古代把工资叫俸禄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