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频道

中法战争中李鸿章为什么主和?

作者:Anita 发布时间: 2022-05-30 10:28:35

简介:】中法战争,是由法国意图侵占越南,扩大殖民地引起的战争。越南面对法国的进攻,无力抵抗,随即向宗主国清政府求援。中法战争中,黑旗军多次击败法军,老将冯子材更取得镇南关大捷,导致法

中法战争,是由法国意图侵占越南,扩大殖民地引起的战争。越南面对法国的进攻,无力抵抗,随即向宗主国清政府求援。中法战争中,黑旗军多次击败法军,老将冯子材更取得镇南关大捷,导致法国费儒内阁倒台。

面对胜利,以李鸿章为首的清政府主张乘胜求和,导致法国彻底占领了越南,并将广西等西南地区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说法。

面对少有的对列强战争的胜利,为什么李鸿章却会主张乘胜求和,而并未扩大战果呢?

第一,李鸿章认为中法武器装备差距太大。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运动,主张师夷技长以制夷,李鸿章非常清晰的认识到列强工业和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因此,他认为以清政府落后的工业和武器很难战胜列强。

第二,中法战争时,分为陆战和海战,陆战取得了镇南关大捷,沉重打击的法国的侵略,但法国在越南的主力仍在。陆战并未取得决定性优势,而海上战争,则败多胜少,马尾海战,福建水师损失惨重。同时,法国舰队进攻台湾,孤悬海外的台湾被包围隔断交通,李鸿章认为:清政府面临的局面是保越南还是保台湾。而李鸿章则选取了保住台湾,放弃越南。

第三,取得镇南关大捷后,黑旗军以及丰子恺所部损失巨大,已无力再战。面对已经在越南站稳脚跟的法军,李鸿章认为无法击败法军,不如乘胜求和。

第四,李鸿章担心持久的战争,会增加百姓负担,士兵厌战,导致“民变”、“兵变”。为防止此类事故发生,应该及时结束战争,乘胜求和。

中法争端是由越南问题引起的。

越南在古代为中国藩属,18世纪开始,法国就通过传教、经商等方式开始了对越南的渗透。19世纪中后期,法国不断蚕食越南,逼迫越南王朝于1862年、1874年两次与其签订了《西贡条约》,迫使越南政府放弃与中国之间的宗藩关系。

清政府虽然早已预感到了威胁,可国内危机重重,无暇顾及,直到1881年9月,驻法公使曾纪泽才正式向法国政府表明,中国不承认1874年法越双方签订的第二次《西贡条约》。同年12月,清政府就越南问题向疆臣问策。

面对慈禧的命题作文,疆臣的意见分为“战”、“和”两种。

地方督抚中,左宗棠、张之洞等主战,认为越南是中国的藩邦,坐视不管,一则情理上说不过去,再则法侵越南,图谋的是我国的西南,援越抗法,保藩固边,势不容辞。他们认为,法国已不是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国内朋党纷争,财政不佳,不具备长期作战的兵力和粮饷,与法开战,即使初战失利,但只要打持久战,就能把对方拖垮:“持之以年,彼必自馁”。

在主战派看来,大清经过二十多年的洋务运动,经济、军事实力明显提高,况且我们是在家门口打仗,法国则是“劳兵数万里之外”,难以适应“烟瘴异常”的自然环境,必将“死亡踵接”、“势难持久”。我们的海军也已初具规模,保卫东南海疆不成问题。

总之一句话,我们完全有能力御敌于国门之外,大清或将全赢。

李鸿章当然主和了。只不过这安徽老俵,会表达,应然实然、理与势都分得清。他考虑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理论上应该不应该战。第二个,实际上能不能战。第一个,当然应该战了,初步的地缘政治观,他还是有的。他知道,越南乃我滇、粤屏蔽。越如为法所并,滇、粤顿失屏蔽不说,红江为滇越相共,矿务乃法人所涎,将来纷争必多,边患无穷矣。还有,越南被法侵占,在国际上也会起到一个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其它藩邦会小瞧我们这个老大的。总之,理论上该战。

关键是第二个问题,实际上能不能战?从现实考量、从全局来看,李鸿章又认为不能战。

首先,我国对于属邦,从不干预政事、侵占土地,越南现在“颇欲依附法人”,况且已经和法国签约了,“虽由逼胁而成”,但毕竟是其君、相所同意的,不是中国说毁约就能代为改毁的,况且越南与法国订约时,没有“先行奏闻”, 被法国割据南圻六省时,也没有“具报有案”,说白了,人家分明就没把我们这个老大放在眼里。如果真要声讨,改毁此约,则必须考虑我们的兵力、饷力能不能赶走河内、西贡等处的法国人,能不能更换越主,能不能诛杀订约之奸臣……如果做不到,就没多大意义。以中国人才、兵饷,上述三项“万万办不到”。因此,为今之计,只能是“固我边防,徐观其变,再作区处”。

其次,我们在武器装备、组织技术上远远落后于法军。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法人长于水战,又多浅水轮船,水陆相依,最为稳固,华兵仅赖营垒炮台,无得力兵船,无善用水雷;法兵人持一后膛枪,操练熟悉,药弹备齐,兼有轻炮队相辅而行,离水近处,兵轮大炮又可夹击,我滇、桂各营后膛快枪既少,或有枪而缺子弹,操练又素未讲求,轻重炮位更少,图以肉博挺击取胜……一句话,即使侥幸取得一些局部胜利,也决定不了战局,只会招来更大规模的报复。在目前“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的情况下,“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一旦开战,极可能形成兵连祸结之势。一句话,你本是担心唇亡齿寒,但实力不行的话,你就不怕引火烧身?甚至李鸿章还考虑了,即使我们战胜了,你最后不还是得撤兵?那你忙活啥哩?

三者,日本当时正在图谋高丽,并竭力策动与法国合作,对我国进行南北夹击,一旦南北两面受敌,朝廷很难兼顾。相较于越南,高丽对我们更关键,所以李鸿章认为在当时情势下,应“弃越固韩”、“缓法抗日”。况且,俄、英、德、葡等列强也都想顺势捞一把,所以李鸿章权衡来权衡去,还是得主和。

某些论者喜欢把主和等同于卖国,主战等同于爱国,实在是大脑积水。不管是主战还是主和,这些清朝大吏的目标总是一致的:最大程度的保全清政府的统治与利益!统治永远是第一位的,有统治,才有利益;丧失了统治,那就一点利益都没了。所以主战主和,顶多是策略上的差别,跟个人道德与品性没有任何关系!

还有,自鸦片战争到清室退位,所谓的主战主和,分以下四种:始终主战;始终主和;始战终和;始和终战。当然还有一种,假装战,实则为和。比如曾国藩长子曾纪泽。

中法战争前,时为驻法公使的曾纪泽在致李鸿章的信中说:“中堂任重钧衡,智周全局,综计各省兵勇,训练未成,骤御劲敌,尚无把握,是以不欲轻启衅端,此老成持重之见……某前欲实力备战以保和局,至于不欲启衅之心,未始不同。”在致李香严的信中说:“传闻异词,乃有李主和、曾主战之说。夫纪泽所谓备战者,特欲吾华实筹战备,示以形势。令彼族知难而退……至于不欲启衅之心,未始不与合肥同也”。此外他还在致左宗棠的信中也表达过类似观点。翻译成普通话,曾纪泽的意思很简单:打不过法国,咱也得作出战的姿态来呀。咱不是吓大的,咱也能吓人呀。特别是这个法国,也有它的软肋,咱就咋唬打呗。

李鸿章认为咋唬都悬——麦秸秆打狼,唬谁呢?唬多了先把己方唬傻了咋办?他说,南宋之后的士大夫们就有个毛病,无事时是愤青,一味叫战;一败就吓傻,怯懦和议,最后把朝廷都给弄没了。这种赌徒般的孤注一掷,咱不能干。舍卒保车,越南咱就弃子了,咱这个泥菩萨还是专心自保吧。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