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频道

清末中法战争,面对镇南关大捷,李鸿章为何却选择乘胜求和?

作者:Anita 发布时间: 2022-05-30 09:51:23

简介:】谢谢邀请。
镇南关大捷之后选择乘胜求和,恰恰反应了李鸿章作为一个合格政治家的素质。
首先,战争的目的已经变了。伟大的战略家克劳塞维茨早就指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

谢谢邀请。

镇南关大捷之后选择乘胜求和,恰恰反应了李鸿章作为一个合格政治家的素质。

首先,战争的目的已经变了。伟大的战略家克劳塞维茨早就指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镇南关大捷是1883年-1885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中的一次局部战役。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中法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法国从1874年就开始企图实现殖民统治越南,并排除清朝宗主国地位,实现独霸越南的目的。所以,和十年后的中日甲午战争一样,中法战争就是满清帝国为了维护延续上千年的藩属国越南,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保护越南,维护宗主国地位,这就是满清选择向法国开战的目的。

然而,1862年和1873年,越南迫于军事压力,分别两次与法国签订《西贡条约》,被迫同意放弃外交自主权。

在中法战争期间,越南又分别于1883年,1884年两次签订《顺化条约》。

尤其是1884年的《第二次顺化条约》,内容包括越南接受法国保护,越南南圻各省沦为法国殖民地,中圻各省成为空有皇权的保护国,北圻虽在主权形式上仍归越王,但由法国官员管辖。

也就是说,根据这个条约,越南阮朝皇室仅在名义上保有大南帝国皇位,已毫无主权行使可言,彻底沦为法国殖民地。

此时,李鸿章为首的清廷发现已经无法挽回法国殖民统治越南的趋势,在南洋水师全军覆没,澎湖被法军占领,台湾遭受严峻威胁的形势下,只能选择乘胜求和,以放弃越南换取台湾的安全。李鸿章说:“台湾郡县也,越南藩服也。以余度之,宁失藩服,毋损郡县。”

实力弱小的人,只能勉强保存自己,绝无可能再去抓住本不属于自身的东西。

1885年4月,清廷也对提请暂缓越南撤兵的主战派张之洞说:“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

清醒地认识到天朝上国的地位再难维持,越南早已不是中国版图,这正是当时清廷中枢决策议和的根本原因。

(可悲的是,十年后,不仅失去了另一个藩属国朝鲜,更被迫割让台湾,大痛!)

其次,镇南关大捷只是一次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足以改变中法实力对比。尽管法国在普法战争中遭到惨败,并被迫偿还巨额战争赔款。但是和衰弱不堪的满清相比,法国依然是一个一流欧洲军事强国。

镇南关大捷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满清难得的一次对外战争胜利,歼灭法军人数历来统计不一,既有300多人,也有2000人,甚至6000人的说法。

但无论是哪种数字,法国的军事实力都没有受到较大影响,

就在镇南关大捷一个星期之后,法国议会就通过了五千万法郎的增兵议案。一周后,另一个一亿五千万法郎的新计划也顺利通过了。

1885年4月14日,北圻法军总数已经达到2.5万人,相比较之下,南下的清军总计不过40多营,合计约13000人。

此外,1885年清廷岁入下降为7708.6万余两,较1881年岁入减少526.2万余两。而这一年借外债却达1359万余两,占岁入的六分之一强。

中法战争是动枪动炮的近代战争,以清朝政府孱弱的财政实力而言,根本无法应付。当时,中央财政甚至提供不了军费,只得谕令广东、四川、江西、浙江、江苏、湖南等省供给。但这几个省份力量也都有限,战争持续几年后,各省纷纷奏报“兵饷不敷”。

所以,无论是财政基础和军事实力,清朝都不足以抗衡法国,这是选择求和的第二个原因。

因此,李鸿章在镇南关战役之后,选择与法方“乘胜议和”,正是清朝中枢权衡各种因素,在清醒认识实力对比之后,所做出的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在中法战争中,清政府虽胜犹败,李鸿章选择乘胜求和,被骂了几百年,殊不知李鸿章的选择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如果在从功利主义出发,未尝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镇南关大捷,只能说重创了法国陆军而已,如果放在整个的中法战争来看,清政府并没有取得大胜,只是局部的小胜而已。在镇南关大捷之前,法国的海军与清政府的福建水师进行了马尾海战,结果是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灭,而后来大清国引以为为傲的北洋水师还没有建军,福建水师是当时清政府最强的水师。福建水师的覆灭,等于清政府的海上门户洞开,一旦法军从海上攻击清政府,清政府依然束手无策,很可能重蹈二次鸦片战争的覆辙,割地赔款,损失更大。

当时英美等国担心清政府的胜利,会激发清政府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信心。他们不愿意看到清政府取得胜利,于是他们向法国和清政府纷纷施压,以促成和谈。

李鸿章清楚的知道清军到底有几斤几两,担心法军大规模进攻,清军无力抵抗,于是就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选择了和谈。结果是清政府虽胜犹败,依然给了法国在西南的特权。

李鸿章乘胜求和,既有国家羸弱的内因,也有法国强大和英美施压的外因,而作出的无奈之举。客观上讲,李鸿章乘胜求和,时机把握的很好,在客观上尽可能地降低了清政府的损失。各位,你们认为清军继续战斗能够胜利吗?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