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频道

为什么中法战争清帝国赢了,还把越南让出去了?

作者:Anita 发布时间: 2022-05-29 08:00:41

简介:】现在提起中法战争,很多人都很气愤;那场战争明明是清朝军队胜利了,在镇南关将法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军本应该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一雪跟列强屡战屡败的前耻,而李鸿章等人却乘胜即收,跟

现在提起中法战争,很多人都很气愤;那场战争明明是清朝军队胜利了,在镇南关将法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军本应该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一雪跟列强屡战屡败的前耻,而李鸿章等人却乘胜即收,跟法国侵略者妥协,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清朝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叫人扼腕长叹。

那么,清廷和李鸿章为什么冒着千夫所指,要将前线将士浴血奋战换来的成果毁于一旦呢?对法不败而败的背后,到底有没有难言隐衷?清廷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究竟是丧权辱国,还是无奈选择?

中法战争中,清廷和李鸿章备受指责,是因为在镇南关大捷后没有一鼓作气、扩大战果,将侵略者赶出越南;反而畏敌如虎、重启和谈。

不过,只要冷静分析当时中法两军的形势,理智的人都会做出妥协的决定,因为清军的战斗力,跟法国人再战下去,根本无法取得优势,只会咽下失败苦果!

中方战争的起因是因为法国入侵越南,当时中国对越南并没有实际控制,越南只是名义上的中国属国。法国在1874 年入侵越南,强迫越南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西贡条约》,被迫向法国开放红河,并给予法国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种权益。1881年8月25日,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从此刻起,越南成为法国的殖民地。

这时候法国人跟清政府交涉,逼迫其承认自己对越南的保护,大清为了面子,不予承认,战端由此而开。

为什么说清政府是为了面子,因为在越南受到法国入侵向清廷求助的时候,清廷给清军的命令是衅端不可自我而开。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男人娶了一个妻子,两人恩恩爱爱,后来这个男人落魄了,没有能力再养活妻子,两人分居处于事实上的离婚状态,但婚书还在。

后来一个恶霸要将其霸占,妻子向丈夫求救,丈夫没有能力保护妻子,予以拒绝。

恶霸通过暴力占有了这个男人的妻子,希望男人写一纸休书,男人觉得太丢人,不愿意出具手续,恶霸决心用拳头让男人屈服,双方爆发一场恶战。

恶霸就是法国殖民者,男人就是大清。

在镇南关大捷前,法军已控制几乎整个越南,并兵分两路,从海上和陆地进攻大清。

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2月,法军攻陷谅山及中越边境要塞镇南关,西路法军也大败大清反政府武装黑旗军,以及政府军桂军及滇军,致使清廷朝野震动。

中法战争是1883年12月爆发的,是1885年3月进行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军队始终打败仗,处于守势,直到镇南关战役取得胜利。

此战中,老将冯子材披挂上阵,重整旗鼓,在镇南关重创法军,而且乘胜追击收复谅山。

但此战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一是法军轻敌冒进,孤军深入,弹药和军粮补给出现困难;二是镇南关属于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形复杂重武器无法发挥作用;三是在山区作战,法军的重武器无法发挥作用。

即便如此,清军取得胜利也非常不易。

在镇南关之战中,清军投入20000兵力,法军只有3000人;但真正的法军只有200余人,其余都是越南仆从军。

尽管如此,清军依旧损失惨重,付出的2500人的伤亡,其中阵亡1500余人,伤1000余人。

而法国方面的伤亡,只有7人,加上越南仆从军,总计伤亡只有500余人。

虽然清军收复谅山,但法军仍占据越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领土,包括全部交通要道。

可见一两场局部胜利根本不会改变中法对阵的态势,清军想要扩大战果,根本不切实际。

都说中法战争中,大清上层多为主战派,唯有李鸿章是主和派,葬送了胜利成果;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事实上,清朝高层绝大多数对中法力量对比有清醒认识,不愿意盲目再战,包括“主战派”彭玉麟、张之洞等人。当时清政府派兵部尚书彭玉麟为钦差大臣到前线巡视军务,彭玉麟考察之后向清廷汇报说:“近日密查关内外军情,甚为可忧……诸军气馁心离,军民多怨,目前边事益难。”

1885年4月,两广总督张之洞在给朝廷的奏报中说:“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所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

云贵总督岑毓英也对朝廷说“刘永福军心瓦解,陆续逃遁,所存不足五百人……战守两难,进退失据。”

当时镇南关之战清军已经取胜,在此情况下,被史学界称为主战派的张之洞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可见当时真的不能再打。

中法战争不光是在陆地进行,水上同时也在激战,法军为了让清廷屈服,也同时派出海军向台湾发起进攻。

当时台湾巡抚是淮军名将刘铭传,他坐镇指挥,台湾军民士气高涨,同心敌忾,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淡水等地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

但由于在此前的战斗中,福建水师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没,虽然法军统帅孤拔阵亡,但福建、浙江沿海都在法军控制之下。

换言之,法军当时已经完全封锁了台湾及东南沿海,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被切断,台湾守军的后勤保障出现问题。

此时如果法军组织进攻,台湾能否守住都是未知数。

而台湾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人心惶惶、士气低落,形势岌岌可危。

关于台湾当时的形势,从刘铭传的报告中不难得知。

台湾刘铭传报告说:“闽省久无信来,亦无兑款,若一月后无大批饷至,兵必溃散。......毛瑟枪子、饷项二事最急,若无接济,束手待毙。”工部尚书翁同龢也不主张再战,他在奏折中说:“臣等细阅前后电报,刘铭传以百战之余,乃至有呼天之语,敌舰外逼,军火渐穷,土匪内讧,人心摇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矣。”

由此可见,要求清军在镇南关之后乘胜反击,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不过还有人认为,大清虽然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但是法国也扛不住了。

谅山大捷后,法国总理茹费理辞职,内阁倒台;中法战争让法国狼狈不堪,无力再战,大清只要坚持不懈,继续战斗,取得胜利指日可待。所以清政府不该屈辱求和,错过千载难逢的良机。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内阁倒台这种现象在西方代议制国家中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

正如小品里说得那样:“今天内阁解散,明天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

二战之后,意大利70多年时间内,曾经换了43届内阁,每届内阁的寿命只有13个月,但意大利照样是西方强国,一定也没有停止发展步伐,并不是改朝换代,不会引起剧烈的动荡,天塌不下来。

法国内阁倒台,不全是因为中法战争法国失败,而是有巴黎公社、普法战争失败的前因,阶级矛盾、经济危机的后果,是日积月累的。

所以说,那种中法战争法国失败,内阁倒台,清军如果坚持战斗就能取胜的说法非常幼稚可笑,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无知。

法国内阁虽然倒台,但是法国的国家机器照样运转;无论谁上台,他们代表的是法国的国家利益,殖民地符合法国利益,他们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会有任何改变,中法战争的战略方针更不会有什么变化。

茹费理内阁是3月30日辞职的,之后议会立即开会讨论对清政策,多数议员赞成继续对清战争。3月31日,内阁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茹费理辞职前提出的增拨5000万法郎军费用于法清战争的法案。

这充分表明,茹费理内阁的倒台一不意味着法国天下大乱,法国就要完蛋;二不意味着法国的战略方针出现任何改变,法国和清政府的战争该怎么打还怎么打。

法军接受了轻敌的教训,调集重兵再战,一定要扳回一局,挽回面子。

法国政府迅速从法属西非征集了2000多援军,杀气腾腾要重启战端。

镇南关之战后,张之洞获得重要情报,并向清廷做了汇报:“顷接冯(冯子才)廿四电,探报法添兵到,定廿八日分三路复攻谅山。”

这时候,如果清廷不见好就收,坐到谈判桌前的话,一场恶战即将打响,胜负将很快见分晓,谁输谁赢,张之洞洞若观火,要不然他也不会强调法国增兵。

中法战争,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与一个资本主义帝国的较量,大清处于绝对劣势。

法国在镇南关只是损耗百十人的军队,法国殖民军的主力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法国的综合国力,依旧远超大清。

清政府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和十多年的太平天国起义,财政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国力江河日下,江山摇摇欲坠,根本经不起一场大战。

1884年李鸿章上奏朝廷:“海防经费各省关历届短解,习以为常,以致购器、筑台规模遽难远拓。”

浙江巡抚刘秉璋奏报说:“以三年兵饷,不敷支销”,向各地筹集兵饷也因为地方政府本身的财政困难而没有回应。

在此情况下,清政府还不得不向其他列强举债,借款高达1760万两,形成入不敷出的恶性循环。

所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清政府趁着镇南关大捷的有利局面跟法国停战是明智举动;不然的话,不仅广西边境告急,台湾也危在旦夕。一旦那样,统治者更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1884年,左宗棠得知中法战争吃紧,果断临危受命。拖着73岁的病体,坚持前往福州坐镇指挥,收拾马尾海战的残局。并且积极支持越南地区的中法战争。

可是正当清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以后,李鸿章的骚操作出现了,他不仅要求撤军,而且还在1885年跟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

这是什么情况?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签订不平等条约?难道说李鸿章的手签不平等条约习惯了吗?

左宗棠得知以后,拍着大腿大骂道:奇耻大辱!奇耻大辱!十个法国将军,比不上一个李鸿章能坏事的!6个月后,左宗棠去世。

那么问题来了,清朝分明在越南打了胜仗,为什么不仅没能收回越南的统治权,反而要签订不平等条约呢?

一、镇南关大捷,迫使法国总理辞职。当时法国在越南和海上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这个时候法军已经打下了谅山,正在攻打镇南关。

由于后勤没跟上,所以法军暂时退去。这期间,老将军冯子材带着一帮人在镇南关周围开始筑墙挖战壕,等待法军的到来。

法军似乎对真那关志在必得,所以来了就往上冲,结果遭到了冯子材的顽强抵抗。冯子材不仅在镇南关击败了法军,而且还相继收复了文渊、谅山。

而法军一路逃窜,就连统帅尼格里都受了重伤,副将赫本哲更是当场被冯子材的人给宰了。可以说这一战的胜利,把法军的气焰都给浇灭了。

这个时候的法国总理费里旋也不得不选择辞职,由此可见法国算是吃了大亏。可就算是这样,李鸿章还是千辛万苦地跑去跟人家签不平等条约了。

二、李鸿章的主张是:乘胜即收。这是啥意思呢?也就是说,趁着刚刚打了胜仗,才能把清朝的主权卖个好价钱!这就是堂堂柱国大臣该有的心思,说实话,哪怕是一个士兵,都不可能有如此无耻的想法。

可是没办法啊,从慈禧到李鸿章,再到下面那些大臣,哪个不是被洋人给打怕了的?尤其是以慈禧为首脑的这帮核心贵族,他们觉得只需要保住自己的利益,甭管清朝签订多少不平等条约。

由于清朝贵族们唯一所想的,就是保住自己割韭菜的权力,哪怕韭菜地被人家搞走一部分也没关系。所以这次李鸿章又跑去主动找人家签约了。

法国这边给驻越法军追加了5000万法郎的军费,扬言要找清朝报仇雪恨。受了这点委屈就要报仇雪恨了,那清朝被你们列强欺负了那么多回,他们该找谁报仇雪恨?所以说洋人永远都是双标。表面上一个个人模狗样像个贵族,实际上他们哪个祖先没做过强盗?

在李鸿章的坚持要求下,法国不得不选择继续在条款上欺负清朝。由于清朝如此乖巧的态度,使得法国人也有些错愕。

三、《中法新约》签订的背后,还有英美的操纵。法国这边知道清朝要丧权赔钱了,所以果断收兵。毕竟不动武就获得大量权钱,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于是法国撤销了对台湾、北海的封锁,也撤回了北越的驻军。但是为这件事,清朝所付出的损失可不小。在《中法新约》中,清政府不仅失去了自己在越南的宗主国特权,而且还要开放中越边境,作为贸易通道。

从此以后,越南就不归清朝保护了,转而倒向了法国。而这一条约的签订,注定了中国西南门户的大开。自此,沿海、西南都被列强撕开了口子。

而这背后,英美等列强,其实也是在暗中相助法国的。他们担心清朝的任何一场胜利,会激发中国人的自信心,从而开始对各国列强做出强硬的反抗行为。

这是列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想要从四面八方来瓜分清朝,不愿意看到清朝打败任何一个列强,哪怕这个列强当时正在与他们为敌。

四、越南自己本来也想投靠法国。那个时候的清朝自身难保,甭说以宗主国的身份,保护越南了,就连自己的土地都在各种被割让。

虽说中原王朝保护越南,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但是这个时候越南,肯定还是在考虑其他退路。当时越南的阮氏王朝,早就已经开始跟法国那边腻歪起来了。

按照道理,遇到法国入侵,阮氏王朝应该积极地与清朝合作,将法军赶走才对。可是阮氏王朝这帮人却奇葩地表示,他们保持中立!

大哥啊,这是帮你们打仗,你搞什么中立啊!其实中立的态度,就是倒向法国的意思。因为他们也知道,清朝也是被欺负的命,倒不如找个大靠山。

他们跟清政府一个德行,只要自己在越南依旧有割韭菜的资格,那做谁的附属国不是一样呢?所以说阮氏王朝不配合清朝,也是清朝放弃越南保护权的重要原因。

这个阮氏王朝,先做了法国的代言人,后来日本入侵后,他们又做了日本的代言人,1945年,终于被灭掉了。

总结:李鸿章的责任在哪里?倒不是说整件事都是李鸿章一个人的主意,最终拿主意放弃越南的,肯定还是慈禧太后。但是他作为宰相一般的人,难道不应该规劝君主保住领土,保住主权吗?

李鸿章不是这样的,他知道慈禧心里想些什么,所以他也积极地配合慈禧。只要保住慈禧集团对清朝的统治,哪怕签再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他李鸿章都干得出来。这就是李鸿章在这件事里的责任!

他配不上宰相这个称呼,只能做一个迎合君主的跳梁小丑。还有人说什么老年方知真中堂,我呸!他的确不是彻头彻尾的卖国贼,他的责任在于他没有努力规劝君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当然了,如果规劝了,可能他就是被排斥到朝堂之外的第二个左宗棠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