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先来看一下中法战争有哪些局部的胜利吧!北黎冲突,台湾之役,镇海之役,镇南关大捷等。
那么为什么会取得对法国的局部胜利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拥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大清
先来看一下中法战争有哪些局部的胜利吧!北黎冲突,台湾之役,镇海之役,镇南关大捷等。
那么为什么会取得对法国的局部胜利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拥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大清本来就没打算去主动进攻法国,一直处于守时,相比主动进攻的法国自然更有优势,况且又在自家门口打,对地形更熟悉,而这种优势是法国不具备的。以上提到的这些局部胜利,都借助了地力的优势。
2.洋务运动有一定成果
18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尤其是武器方面的,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虽然和法国相比还是处于下风,但是之间的差距没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那么大了,火枪比例大幅提升。虽然有些局部胜利自身死亡的人数更多,但是战争并不是死亡多就是失败,战争从来以结果论英雄。
3.法国已经不复当年之勇
法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实力被大大削弱,已经沦为二流强国,与此时的德意志和英国一流强国有一定的距离,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为了加强自身实力,法国加紧了对外的扩张,而东南沿海和越南就首当其冲,想把清朝势力从越南赶出去,又不把清朝放在眼里仓促发动战争,出现失败在所难免。即使有些失败的战争,也是由于清朝指挥失误造成的,比如马尾海战,如果有充分的准备不至于惨败。
除此以外,清朝将领在战争中指挥得当,士兵勇敢作战,这也是能够取得一些局部胜利的原因。不过中法战争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清朝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清朝势力撤出了越南,跟越南宗藩关系结束,越南逐步沦为法国殖民地。
1883年——1885年的中法战争,在中国军民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英勇顽强的抵抗下,在战场上大败法国侵略者,取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抗外来侵略的局部的胜利,迫使法国的费茹内阁垮台。
中法战争中中国取得战场胜利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反抗外来侵略,不怕牺牲的光荣传统。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随之不断高涨,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到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到镇南关大捷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
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法军进攻台湾时,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军民突破法国军舰的封锁,向台湾运送物资接济台湾军民的抗法斗争。香港的中国商人也拒绝卖给法国人食物,码头工人拒绝搬运法国货物,船坞工人拒绝维修法国战舰。镇南关战役时,当地的汉、徭、壮、苗、白等族人民纷纷前来助战。
三、广大爱国官兵为国捐躯,不怕牺牲的精神。在马尾海战中,“振威号”管驾许寿山在“船体受弹无数,状如蜂衙,船身倾斜,势将及溺”的危险时刻,沉着指挥。在战舰下沉之前,他还向法国军舰发射了最后一炮。“福星号”管驾陈英一边高呼“大丈夫当以死报国”,一边指挥开炮还击,与法舰鏖战。
四、镇南关大捷成为扭转中法战局的关键。1885年初,法军占领谅山,北犯镇南关,广西告急。在形势危急时刻,清政府起用老将冯子材镇守广西边境。
冯子材就任前军主帅后,他大力整顿军队,团结各军将士,准备收复镇南关。法军逼迫炸毁镇南关,撤退关外三十余里。冯子材随即移师关前隘,距镇南关十余里。冯子材在隘口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两岭的长墙,并在东西两岭赶修炮台。墙外挖有深堑,命王孝祺军驻守,以为犄角;命苏元春屯驻幕府,互相呼应;命王德榜军驻在关东三十五里的油隘,准备抄袭来犯的敌人后路。冯子材周密布防后,便先发制敌,出击文渊城,既打乱了法军的部署,又提高了将士的战斗情绪。
3用23日,法军分三路直奔隘口,以两路进攻东岭炮台,一路猛扑长墙。法军很快战领了东岭的三座炮台,然后居高临下掩护部队向长墙进攻,当时“炮声震天,远闻七、八十里外,山谷皆鸣”。冯子材率部队死力阻敌,誓与长墙共存亡。王孝祺军从小路抄袭敌后,牵制了敌人的正面火力。苏元春军也及时赶到东岭,与法军争夺炮台。王德榜按预定计划袭击法军据点文渊,切断敌人的补给线。各军合力夹击,与法军激战至24日,炮火愈来愈猛,“药烟弥漫,至不辨旗帜,弹积阵前逾寸,墙后且被毁”。这时法军已扑到长墙下,有的已爬上长墙,形势万分危急。冯子材大呼一声,手拿长枪同两个儿子一起跃出长墙,杀入敌阵。全军感奋,一起涌出,肉搏冲锋,将法军逼离长墙,压下山谷。王孝祺和王德榜也先后赶到东岭支持苏元春军,经过激烈争夺,终于收回三座炮台,重炮猛轰逃敌。当地民众和越南义军也来助战。25日冯子材发起总攻,各路将士奋勇杀敌,毙敌一千多人。法军全线崩溃,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冯子材亲率大军乘胜追敌出关,和越南军民互相配合,接连光复文渊、谅山、谷松、威坡、长庆、船头等地,进而攻郎甲,袭北宁,沉重打击法军的侵略气焰。
镇南关大捷,得益于老将冯子材的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准备充分,将士用命,上下一心,冯子材的率先垂范,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中越两国人民的密切配合。
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同法国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出现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