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村里一位90岁的老兵爷爷告诉我:在战争初期,团政委的权利可是大于团长的,在关键时刻政委有权利罢免团长的军事行动和军事部署。政治委员这个概念,是从苏联红军那里引进来的,在那个
村里一位90岁的老兵爷爷告诉我:在战争初期,团政委的权利可是大于团长的,在关键时刻政委有权利罢免团长的军事行动和军事部署。
政治委员这个概念,是从苏联红军那里引进来的,在那个年代苏联就是老大哥,咱们好多制度都是从苏联引进来的,政治委员在苏联部队可是大于同级别的指挥员,原因就是他们的国情不稳定,部队的士兵大多都招募来的。
因此关于思想的问题不是很统一,包括一些军事指挥官,也大多出自于基层,基本上没什么文化,动不动就搞军阀主义,当时在苏联部队,给予政治委员的权利非常大,虽然说政委的级别和指挥员一样大。
但是只要两人的意见不统一,出现分歧的时候,最后决定权在于政委,就拿一个团来说,不管团长的战略部署再厉害,只要政委不同意,那么团长就没办法实施,甚至在关键时刻政委还能罢免团长的一切军事行动。
后来咱们也引进了这个制度,在1930年国家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里面明确规定了:政委在与同级军事指挥员发生意见分歧时,政委有停止军事指挥员的命令职权,之后政委必须将详细情况上报上级。
在未得到上级回复之前,部队需要按照政委的意见执行,当然了部队指挥员也权利申诉的,但是在未得到上级回复之前,必须要听从政委的意见,按照当时的电台配置,只有旅一级以上有电台,团一级是没电台的。
按照李团长的话:旅部离咱们几百里,等请示完黄花菜都凉了,由此可见在团一级,虽然政委和团长是同级,但是在权利上,政委才是团里的“一哥”,在关键时刻行动的决定权还是在于政委,意见不统一时必须听从政委的。
后来在1933年11月,这一条例正式实行,更加巩固了政委的最后决定权,这个条例在刚开始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当时部队的干部,不管是团长还是政委,基本上都是从基层提拔起来的,也就是所谓的“泥腿子”出身。
政委大多也是从一线作战士兵提拔上来的,对于行军打仗更是不在话下,真可谓是能文能武,因此在前期团里的政委,其军事指挥能力不亚于团长,可是随着发展,咱们的队伍是越来越大,人数也是越来越多。
人员一旦多了,就容易出事,思想就容易不统一,这个时候就需要有知识分子来抓思想工作,还有政治教育工作,这种情况下从前线提拔就不现实了,就需要从一些学校,一些军校来招募,有好多都是刚毕业,就来部队当政委了。
比如咱们的赵政委就是燕京大学毕业的,这种情况下虽然政委的理论知识一流,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几乎为零,理论是固定的,然而战场上敌人的状况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因此很考验指挥员临场发挥的能力。
这种情况下,政委显然是胜任不了的,如果政委一意孤行,那是很容易影响到三军的,不仅仅是现代,就连古代也是如此,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参军马谡,虽然不是政委,但是也相差不大,在和蜀汉上将王平的对话中。
张嘴闭嘴就是《孙子兵法》云,最后一意孤行,让蜀汉痛失街亭,然后就是《雪豹》里,虎头山独立团的新政委张仁杰,这个可是名副其实的政委了吧,在第一次出场时,配合周卫国伏击敌军的一个小分队。
本来用武器就可以消灭的,正是由于张仁杰的瞎指挥,导致周卫国的部队,一下子损失了8个人,如果没有张政委的瞎指挥,周围国完全是可以零伤亡的,后来就是张政委审查团里的人员,就算是周围国的亲信。
周团长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能为力,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部队,政委的权利是很大的,在这一方面《雪豹》中还是比较写实的,虽然周卫国有军权,但是关键时刻还是拗不过政委,包括最后周卫国也被审查。
在周团长被审查的时候,张政委又带着部队打了一次敌人,结果这次差一点全军覆没,造成损失90多人,真可谓是“一将无能,三军受累”,其实像张政委这样有理论,没实战的政委大有人在,后来总部也考虑到了这种情况,
随着政委贻误军机的事件越来越多,然后在1942年10月,总部修改了条例,那就是政委与同级军事指挥员之间发生意见分歧时,凡事军事上的行动和战略部署,指挥员有最后决定权,政治方面意见分歧时,决定权在政委。
从此军政开始分开,也就是咱们老李经常说的:“团长管军事,政委管生活”,咱们就以团一级别为例,军事指挥员不仅仅是指的团长,副团长,以及团参谋,也都是属于军事指挥员的,因此团长不在了。
得有副团长先主持大局,副团长也不在了还有团参谋,这些人员都不在了,才轮到政委,也可以说政委可以指挥,但不是最佳人选,只有等指挥人员全没了,才轮到政委。
写在最后
规矩是固定的,但是部队人员是灵活的,也有军政不分家,军政一把抓的,比如咱们的彭老总就是司令员兼任政治委员,也不是说政委打仗不行,也有政委打仗的厉害的,不管是谁指挥,主要的目的是在打胜仗的同时,减少部队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