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民歌《走西口》反映农民生活和是他们对自己命运不满反抗的歌,在山西民歌中占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河曲这类放映"走西口"生活的民歌有很多,而且都颇为深刻。正是因为《走西口》这
民歌《走西口》反映农民生活和是他们对自己命运不满反抗的歌,在山西民歌中占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河曲这类放映"走西口"生活的民歌有很多,而且都颇为深刻。正是因为《走西口》这类民歌深刻地唱出了农民的苦难和辛酸,因而这些民歌,不但为河曲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广泛的流行于全省,并在全国亦有影响。
一、演唱风格和情感处理
(一)《走西口》的演唱特点
1.口语化。最重要的一个,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
唱词开始便用女主人公自己的口吻介绍自己,口语化色彩浓厚,介绍了地点,"家住在太原"等等。同时还采用了当地方言,更增加了口语化特点。如“泪蛋儿蛋”、“人儿”、“不美口”等等。这种口语化特点,真切自然,通俗易懂,充分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管真挚的感情,自然纯朴,耐人寻味。
2.衬词的使用。 (1)单字衬词:“起名我叫一个一个孙呀嗨哈孙(上)玉莲。”;(2)双字衬词:“新生下我这一枝(那个)花”; (3)多字衬词:“爹爹名叫孙鹏(呀咳咳咳)安。”衬字的使用是为了补充音节的需要而加在句子里的。它没有实际的意义,它可以使唱词更加流畅自然,极富当地方言特色和民间风味。
3.叠字的使用。叠字是把同一个字重叠起来使用。如“爹爹名叫孙鹏呀(咳咳咳)安”等。这是叠一个字的。还有叠一个词的,如“起名我就叫(一个一个)孙呀嗨孙上玉莲”等。叠词的使用使唱词更加悦耳,旋律更加优美,同时还带有浓郁地方色彩。
(二)情感处理
全曲共分为十段唱词,分为四部分内容。这一部分写出了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成婚后的激动喜悦之情;第二部分:三至五段,玉莲心情发生变化,情绪突转;写出了丈夫太春出口外谋生,玉莲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六至九段着重写玉莲与太春惜别时的场景,写出妻子对丈夫的叮嘱,情深意浓;第四部分:则是玉莲对丈夫外出的担心挂念,只求丈夫早日归来,全家团聚。
二、民歌《走西口》分析
1.曲式结构。该曲是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旋律曲线徘徊在主音和属音之间。是单乐章多乐段二部曲式结构。在民族声乐作品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同时还加入了Ⅳ级与Ⅶ级音,这些音起到了一定辅助作用,避免了旋律的单调性,是旋律更加绵远悠长。
2.歌曲的意境和想象。一曲凄凄惨惨的《走西口》,道出了多少中华儿女的辛酸,歌声穿越时空,向世人诉说着无限的悲伤。走西口的哥哥走了,家里留下了孤苦的女人。歌词浅显易懂,意境也不难想象;夕阳下,惆怅的少女送自己的情人,这种情感是单纯的,稚嫩的。少女不知如何向情人诉说满腹的哀怨,只能用琐碎的叮嘱来表达自己的,《走西口》唱尽了人生的苍凉、离别的痛苦和生活的无奈。
3.作品的艺术处理。《走西口》音乐里结合二人台的音乐和当地音乐色彩,巧妙地采用了装饰音里的倚音、波音等音乐手法。这不仅装饰美化了旋律,使音乐旋律性增强,同时还具有浓厚的当地。这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表现都起到了烘托作用。《走西口》音乐调式吸收了原生态民歌调式。作品中没有浮华绚丽的歌词去修饰,纯朴自然,刻画出妹妹与哥哥绵绵不断的爱恋之情。
三、《走西口》对发展的作用
《走西口》已经流传了一二百年了,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很多人会唱。《走西口》道出了一对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苦与近代山西人外出谋生的艰辛,它反映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对自己命运不满反抗而唱的歌。它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社会、历史、自然、地域原因。 《走西口》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歌词生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这些都是山西民歌的特点。《走西口》促进了山西民歌的发展,同时也使山西民歌更加丰富多彩。 山西民歌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地用不同风格不同旋律,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表达了群众的思想感情。山西民歌品种繁多,而歌种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而其中最具代表,影响最为深刻的便是《走西口》。
四、结语
“走西口”是对命运的挑战,是对新环境的开拓。经过各地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传唱,《走西口》民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走西口》和其他民歌一样,是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