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蒋介石1939年一度准备放弃长沙,主要还是听进了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的建言,后者认为华中地区的武汉、南昌和长沙三大城市互呈犄角之势,既然武汉与南昌已经沦陷,则在军事上长沙必不可
蒋介石1939年一度准备放弃长沙,主要还是听进了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的建言,后者认为华中地区的武汉、南昌和长沙三大城市互呈犄角之势,既然武汉与南昌已经沦陷,则在军事上长沙必不可守,故而提以主力后退至衡阳,依托衡山地势继续抵抗,其实,白崇禧对长沙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
从地理位置上说,长沙当时已经成为江南抗战的中心城市,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断不可轻言放弃。就南北方向来看,长沙是“粤汉铁路”的中间点,在武汉和广州均被日军占领的情况下,坚守长衡则意味着日本人无法利用粤汉铁路,华中和华南日军就无法取得地面联系。
在侵华日军的作战序列中,武汉的第11军是唯一的野战机动兵团,战斗力最强;而司令部位于广州的第23军兵力薄弱,许多时候仅以一个师团为基干(附二个左右的独立混成旅团),因此第23军虽然盘踞在广州及周边地区,却始终未能突破余汉谋部队(原属第四战区)的粤北防线,越不过南岳衡山,更无力从南方进逼衡阳以及长沙。
由此薛岳第九战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不战而随便放弃长沙,以华中日寇第11军的战力(高峰时期下辖七个师团和四个独立混成旅团),便可轻而易举迫近南岳衡山,则第四和第九战区的回旋余地将非常有限,搞不好就可能被日军南北夹击并且完成会师,那么华中华南日军将连成一片,中南地区的军事形势会变得十分恶劣。
就东西方向来看,长衡之间是顾祝同第三战区与重庆大后方的陆上唯一通道。众所周知,坚持闽浙皖南一带的第三战区属于孤悬敌后,在华东沿海被日本海军完全封锁的情况下,第三战区的所有军需补给和军械弹药,完全依靠重庆方面解决,而长沙及以南地区是必经之路,长沙若失,则联系将被切断。
以顾祝同不咋样的作战指挥能力,如果得不到大后方的鼎力支援,估计第三战区会被日寇第13军和第11军联手打垮,就算不是全军覆灭,也再难形成有组织的建制兵团,最多沦为游击武装。而一旦第三战区垮掉,司令部驻上海的日军第13军,又可以抽兵全力加强第11军,这是连锁反应。因此,长沙得失,又关乎着东南地区的抗日局势,绝非华中一隅的问题。
同时,长沙又是抗战西南大后方的重要屏障,这一点可以从1944年日寇的“一号作战”的战役进程中清晰地得出结论,日军先取长沙,再犯衡阳,从衡阳经全州深入广西,占领桂柳二城后由桂入黔,则贵阳必然危险,引发重庆震动,这是日军在川北、川东不得入的情况下,迂回川渝大后方的最佳路线,而第一站就是长沙。
如果按白崇禧的意图和蒋介石的决定,第一次长沙会战发生的1939年就弃守长沙,则日本人上述战略企图和对重庆大后方的迂回,极有可能提前五年发生。那个时间段太平洋战争还没有爆发,苏联又中断了对华军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一旦湘桂黔全部落入敌手或者重庆丢失,抗战形势如何发展真的很难说,因此,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的抗命不撤,如今看来至为正确。
薛岳致电陈诚的原话是:“我的方案部署是根据任务、敌情、我情、地点、时间这五行确定的,我是有充分理论根据坚守长沙的,还是那句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叫我代理第九战区司令官,我就要凭着我的脑袋办事,如果我整天用别人的脑袋说话办事,那还要我薛岳干什么呢?长沙不守,军人的职责何在”?陈诚深以为然,由此第一次长沙战后,薛岳的职务去掉了“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