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日本人眼里的中国三个半军事家指的是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在日本人当中盛传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曾任北洋政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
日本人眼里的中国三个半军事家指的是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在日本人当中盛传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曾任北洋政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黎元洪总统府顾问、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部总参谋长,时任蒋介石特使、国民政府陆军大学校长的蒋百里排第一,时任国民党蒋介石的参谋长、陆军大学校长杨杰排第二,时任桂系军阀的参谋长、民国训练总监、小诸葛白崇禧排第三,他刚巧曾经是保定军校蒋百里校长的学生,时任红军参谋长、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因为瞎了一只眼睛,算半个.
日本人为何这么说,为何在将星云集、才俊无数的中国军事家里只推崇这三个半其实是4位?那今天本文就来简单分析一下这四人的过人之处和丰功伟绩,他们是如何因为军事生涯显赫和军事学术广为流传而受到人们推崇的,是怎么令自负傲慢、很少佩服人的东洋鬼子折腰的?毕竟,让敌人赞美你,那是不简单的.
蒋百里(1882-1938年),原名蒋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宁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岳父,民国陆军上将,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家学渊源,早年时代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深厚.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失败深深刺通了他,经常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放声痛哭,泪如雨下,立誓为国效命.1898年戊戌变法时考中秀才,受维新思想影响,饥渴地阅读新书.1900年到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深造,同学中有钱学森之父钱均夫等人.翌年东渡扶桑,留学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三期(此前在成城初级军事学堂),光绪卅一年(1905)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三杰,日后三人都成为非凡人物.
2/杨杰:军学泰斗、陆军大学校长,最后投靠革命被蒋介石暗杀
杨杰(1889—1949年),白族,字耿光,云南大理人,民国时期军事战略家、军学泰斗,陆军上将.他的《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大军统帅学》和《战争要诀》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每一个想成为高级军事指挥官的必备读物.1895年开始在大理读私塾,天资聪慧,所读之书过目不忘,且思路宽广,所提问题往往把老师同学弄得膛目结舌.1900年入大理敷文学院就读.次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逼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全国民怨沸腾.先生在书院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杨杰听后,激动地对同学说:海禁开后,军事外交无一不败,若不改弦更张,就会像安南、缅甸、印度一样亡国灭种.
1948年杨杰已成为民革在西南地区的领导人,专心致力于策动云、贵、川、康地区实力派武装的起义(他还是新中国政协特邀委员).1949年7月,杨派秘书策反刘文辉部某团团长的证据落到徐远举手里,经毛人凤汇报,蒋介石立即指示逮捕他.徐奉命执行,杨突然赴昆明,得到好友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庇护,于是逮捕令改为密杀令.不料杨又化名杨漱石赴香港,毛再指示叶翔之迅即追杀杨.此年9月18日被国民党特务在香港杀害.
3/白崇禧:桂军小诸葛,日本人称他军神,却被四野打得全军覆没
白崇禧(1893—1966年),回族,字健生,广西临桂人.军事家,陆军一级上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创始人.先后就读于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属国民党桂系中心人物,有小诸葛之称,地位仅次于李宗仁,与李合称李白.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历经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指挥过台儿庄战役、昆仑关大捷等诸多著名战役.国共内战,从武汉与四野周旋,终不剩一兵一卒,退撤台湾.1966年在台去世,安葬于台北六张犁回民公墓.
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派系——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最初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联合一起驱赶广西的旧军阀,北伐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他地方势力多次开展,八年抗战爆发后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并屡有胜果.
白崇禧与李宗仁是同县老乡,两人与黄绍竑又是广西同学.李白二人加上黄,超级的政治谋略成就了新桂系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的辉煌.但最后他们的分裂也造就了新桂系的没落.划江而治的失败和军队的丢失,使白则明知去台湾凶多吉少,但抱着从一而终、政治交代的态度赴台领罪,最终抑郁而死.
4/刘伯承:因一只眼瞎而被称半个军事家,但最后成了共和国元帅
刘伯承(1892-1986年),原名明昭,四川开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护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红军总参谋长、红军大学校长、八路军129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治局委员等职.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兢兢业业,奋进不息,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作出了杰出贡献.
刘伯承元帅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时上过私塾、高小,后考入官立中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19岁,他立即加入到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参加学生军.次年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班,毕业之后被分到蜀军第5师任司务长.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又改任排长,由于作战勇敢被火线提升为连长.可是蜀军很快被袁世凯军队打败,就连指挥讨袁的蜀军总司令熊克武也被打跑.部队失散,他回家暂避.
不久,救国心切的刘伯承再次出来投身到革命斗争当中.1916年,在讨袁护国斗争中,他组织起四川护国军第4支队,很快发展到2000余人.他率军攻下丰都,在反动军队的反扑下负重伤失去右眼.然而,由于他指挥有方,作战勇敢,年仅24岁就落下川军名将的美称.
刘伯承在川军中战斗了10年,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也参加了军阀之间的战争.他看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只是痛苦和灾难,深感不安.1926年,在吴玉章等人引导下,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与杨闇公一起组织了沪州-顺义起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与朱德等将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刘等人潜往香港,冬天转到上海.在上海躲避期间,正遭通缉的刘被染上恶习的儿子告发,几遭逮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刘到苏联学习,躲过了反动派的追捕.
从苏联回国后,刘伯承任军委总参谋长,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第四次反围剿并取得胜利.面对左倾路线和李德的瞎指挥,刘敢于站出来进行斗争,他告诫李德:如果我们不停止这种拼消耗的战术,采取机动灵活的方针,根据地将会丧失,红军将会拼光,我们将变成千古罪人.他的正确意见不仅未受到重视,还被免了总参谋长职务.
红军在惨痛的失败中开始总结教训,1935年1月红军打下遵义后召开紧急会议,刘伯承坚决支持的正确意见.毛主持军委工作后,刘的军事道路渐入顺境,在长征途中,每遇关键时刻他总是亲临前线指挥.在后有数十万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险的情况下,许多人怕部队过不了江,毛却风趣地说:朱德同志说,四川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刘果然不负众望,使大军安然渡江.他还组织了智取遵义城、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巧过少数民族区域等重大军事行动,为红军的长征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抗日战争期间,刘伯承任129师师长,与政委率部深入敌后,在太行山建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组织指挥了奇袭阳明堡(炸毁敌机数十架)、伏击神头岭(一举歼敌1千余名)、巧胜七亘村(使日军白白多送上100余条性命)等战斗,粉碎了日军的9路围攻,打破了敌人的13路围剿.在抗战胜利前夕,他率部大举对日寇反击,歼灭5万余人,收复县城59座.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他组织了上党战役,歼敌13个师.随后又打了平汉战役,歼敌2个军,接着战陇海、下定陶,挥师南下,按照的部署,千里跃进大别山,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楔子.刘伯承与陈毅的华东野战军组织了淮海战役,一举歼敌55万多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随后渡过长江,打下南京城,挥师向南,解放了华东和西南地区.
刘伯承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他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人称赛孙(膑)吴(起).朱德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陈毅留下过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名句.在《悼伯承》一文中写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对于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伯承是有大贡献的.面对巨大荣誉和功劳,他本人却非常谦逊.其主要著述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译著有《苏军步兵战斗条令》、苏军《合同战术》等.
彭德怀、林彪、刘伯承!“三个半军事家”指的是彭德怀、林彪、刘伯承三位元帅,以及所谓的“半个”说的是国军的白崇禧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