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汉武帝军事改革意义?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即位的第三年,汉武帝决定在郎卫内部增设一个叫做“期门”的禁卫组织,拉开了军事改革的序幕。“期门”的意思是殿门,也就是随时等候在
一、汉武帝军事改革意义?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即位的第三年,汉武帝决定在郎卫内部增设一个叫做“期门”的禁卫组织,拉开了军事改革的序幕。“期门”的意思是殿门,也就是随时等候在殿门外,听候皇帝的调遣。期门主官称为“仆射”。
汉武帝喜欢微服出访,身着便衣巡视长安郊县。他在微服出访时自称“平阳侯”,只带少数随从,骑马出行。
期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汉武帝微服出行时,担任汉武帝的便衣侍卫——至少在刚刚建立时是如此规定的。
最早的期门卫士是在郎卫内部选拔的。但汉武帝很快就把期门作为一块特殊的试验田经营起来。他在关东、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两河等六郡良家子中,开始选拔新的期门卫士。
这六个郡都距离长安不远,而且历来以出优秀骑兵著称,即所谓“六郡骑士”。汉武帝希望亲自训练期门,培育出一支精锐骑兵。
汉武帝如此行事自有其道理。西汉军事制度继承自战国时期的普遍征兵制,每个适龄青年都要在二十三岁开始服役两年,之后转入预备役。在诸侯王国之间以步兵为主的战争中,这样的兵役制度无疑能够提供庞大的兵力补充。
但是,这样的军队却不适应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兵力强大、行动迟缓的步兵集团尽管无坚不摧,但是却无法在北方的广袤原野上抓住行动快捷、来去如风的游牧骑兵。
在人口稀少、粮食全靠长途运输的北方草原作战时,庞大兵力所带来的巨大粮食消耗,则成为比敌军更加难以对付的敌人。审视汉王朝前七十年与匈奴交战的历史,汉武帝认为,汉军必须建立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
这支骑兵部队不仅能像传统的汉族骑兵那样执锐冲坚,而且能够像匈奴人一样长途奔袭,大漠猎逐。而期门,就将是这支新型骑兵的孵化场与军事学校。
只需要学习队列、射弩和刺杀等一般性军事技能的义务兵不同,这种新型骑兵不仅需要精通骑射与格斗,还要学会野外生存、照顾马匹、辨向导航、长途追踪等等高级军事技能和指挥技能。
因此,期门没有南北军中严格限定的服役期限。他们长期服役,反复打磨自己的军事技能,成为远超普通士兵的职业战士。为了训练期门骑兵,武帝经常率领他们在野兽出没的山林里骑马射猎,甚至亲自示范与熊等猛兽搏斗。
据说,有一次,武帝率领期门骑兵到长安周边打猎。他们晓伏夜行,在田野之间追逐野猪、狐狸,踩坏了很多庄稼。受害的农民不干了,告到县令那里。县令大怒,说哪儿来的“平阳侯”?八成是哪个京城恶少招摇撞骗来了。
于是县令点起手下,把武帝一行人围住不放。骑士们好说歹说,最后不得不拿出皇帝的御物表明身份,县令才把他们放走。
从此以后,武帝也觉得老是这样出去打猎实有扰民的问题。于是,他下令修建上林苑,专门作为期门军骑马射猎与军事训练的用地。随着上林苑的建立,期门军的训练走上的正轨,很快扩充到1500人左右。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又在期门之外,光禄勋(原郎中令)属下,新建一支武装力量——建章骑营。建章宫是武帝在长安城外,邻接长安城墙的西侧修建的一座大型离宫。武帝中年以后长期流连于此。建章骑营建立的初衷,就是负责该离宫的警卫。
不久,建章骑营改名羽林军。羽林原本是二十八宿之一,属于北方玄武,在中国的古星象学说中代表军队。羽林军总兵力约2500人,羽林军的士卒叫“羽林郎”,首领叫做“羽林令”,副职叫做“羽林丞”。他们全都是汉匈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子弟,因此又号“羽林孤儿”。
他们从小在军营中长大,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长大后编入羽林军。他们和期门一样,没有服役时间限制,长期在军营中服役。
和主要在微服出巡中护卫皇帝的期门不同,羽林军是武帝正式出巡时的正规仪仗队。他们身着华丽的盔甲,手举用牦牛尾装饰起来的大旗,骑马行进在皇帝车驾之前,为皇帝开路。
羽林孤儿是西汉王朝厚待烈士子弟的标志,羽林也由此成为一种延续军事传统与家族荣誉的象征,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和认可。《汉书》载:“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属光禄勋。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羽林军和期门军一样,既是武帝的禁卫,又是特殊的军官学校。
二、汉武帝六大军事思想?
一、寇可往,我亦可往
汉初,刘邦因为征讨韩王信,被匈奴8万主力围困于大同的白登山,幸亏陈平献奇计,依靠阏氏的枕头风说服单于撤围,刘邦才死里逃生。其后,采纳娄敬的意见,决定与匈奴和亲。
但和亲只能缓和一时,新鲜劲一过,匈奴就频频南下,对汉朝边庭实施破坏和抢掠,边境老百姓苦不堪言。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汉武帝刘彻继位初期,由于窦太后把持朝政,刘彻的汉朝对内一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对匈奴则继续和亲。但刘彻却对和亲不敢苟同,一直想与匈奴开战,只是因为窦太后阻碍,没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
窦太后去世前,刘彻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战术运用巧妙,帮助东殴国平定了闽越国的入侵,启得了窦太后的信任和军中将领程不识等人的信任,最终窦太后将虎符交给了刘彻。
窦太后死后,匈奴利用国丧期间袭扰代郡等大汉边境,激起了汉朝的举国怒火,刘彻因为国丧而对匈奴继续隐忍 ,但内心已经决定对匈奴开战。
马邑之围虽然流产,但却揭开了反击匈奴的序幕
元光二年,刘彻不顾大量朝臣的反对,采纳大行令王恢的建议,调动30万大军在马邑设围,准备伏击匈奴,因为做事不密,最终马邑之谋流产。
马邑之谋虽然流产,但是却吹响了大汉朝反击匈奴的号角,汉朝对匈奴从此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而在这个战略转折的过程中,汉武帝刘彻的一句金句“寇可往,我亦可往”就是最好的注脚。
“冠可往,我亦可往”也是汉武帝战略思想的主线,那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穷汉武帝一生,都在进击匈奴中渡过,晚年虽下罪己诏,但那只是对战争频繁度的一个警醒,并不是否定战略进攻。
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马邑之围失败,反应了汉武帝想毕其功于一役的战争构思不现实,可操作性不强。
但马邑之围失败,并没有动摇汉武帝对匈奴开战的决心,反而让汉武帝认识到打击匈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才能在打击匈奴的战争中取胜,汉武帝并没有成算,只能在战争中学习,通过战争了解战胜的道理。
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再也没有组织过30万规模的军队大决战,而是对匈奴进行试探性进攻,以摸清匈奴的底细。
匈奴对汉朝作战,主要战术是一部分兵力诱敌或佯攻,集中主力突袭一点,让汉朝防不胜防。因为集中优势兵力,所以匈奴作战往往能够最终取胜。
因为匈奴的主力是骑兵,来去一阵风,汉朝很难捕捉到与匈奴作战的机会。好不容易组织了一场马邑之围还流产了。
既然无法决战,那么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匈奴以主力击虚,汉武帝却分兵出击。元光六年,汉武帝派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卫青率四路大军出征匈奴,结果李广遭遇匈奴主力,被擒后逃回。两位公孙无功而返,而卫青却直捣龙城,捣了匈奴的老巢,揭开了汉朝对匈奴用兵连胜边捷的序幕。
三、师夷长技以制宜,用匈奴的方式打匈奴
汉初汉匈关系,虽然是和亲为主,但是战争依然不断,匈奴作为马背民族,作战当然以骑兵为主,由于骑兵的机动性非常强,因此战争态势基本形成了匈奴主攻、汉军主守的局面。
汉武帝为了对付匈奴,首先就是学习匈奴的先进战法,实行“马政”,官方和民间大量饲养马匹以充作军马,“马政”的实施,为长途奔袭闪电作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闪电战
二战期间,德国的闪电站横扫欧洲。真正的闪电战鼻祖到底是谁,目前没有定论,但汉武帝却是闪电战专家。
汉武帝大胆起用霍去病,结果霍去病以闪电站横扫河西。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击河西走廊,霍去病闪电出击,6天急行军一千多里,歼敌九千,俘获匈奴祭天金人。在夏季攻势中,又以闪电战击破匈奴,歼敌3万余人。
在漠北决战中,霍去病又闪电站长驱直入,一直打到狼居胥山祭天方回。《汉武大帝》里骑兵长途奔袭的镜头非常壮观。
闪电站其实也是匈奴的一种战法,但在汉武帝手里被霍去病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你们不相信跨漠作战就对了,匈奴也不相信,出其不意的漠北决战
由于汉武帝重用卫青,先后取得袭击龙城、收复河朔地区等大捷,打得匈奴远遁漠北,漠南再无王庭,但因为匈奴主力犹在,汉武帝决定远征漠北,寻求匈奴主力决战,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对于漠北决战,汉庭内部对此意见不一,绝大多数人认为横跨沙漠的目标无法达成。主要是沙漠太大,要横跨沙漠,需要大量给养,根本难以补充。
汉武帝非常高兴地说,你们不相信跨漠作战就对了,匈奴也不相信。这样在战术上就会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
六、谁让朕看上的将军只有20岁呢
漠北大战,汉武帝选派了两位领军人物,一位是霍霍有名的功勋将军卫青,另一位就是霍去病。
由于霍去病当时才20岁,因为太年轻,虽然前面有过大量的杀敌经验,并因功高封侯。但毕竟太年轻,担任漠北决战的领军人物似乎不妥。
汉武帝不以为然,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谁让朕看上的将军就只有20岁呢?果断决定让霍去病和卫青各领五万人马,跨越沙漠,寻找匈奴主力决战。而霍去病也不负所望,斩杀匈奴七万余人,封狼居胥山成为历代边塞军人的最高奋斗梦想。
“谁让朕看上的将军只有20岁呢?”反映的是汉武帝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卫青、霍去病的崛起,与其说是卫霍自己优秀,更不如说是汉武帝慧眼识人的睿智。
汉武帝的六大军事思想,并不能涵盖汉武帝军事思想的全部,但也能一窥汉武帝军事思想的全豹。汉武帝打击匈奴,不仅解决了汉朝边患,还实现了开疆拓土的目的,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立下不世之功,因此,汉武帝以其不世军功得以与秦始皇并列,并称秦皇汉武!
三、汉武帝在军事上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出击匈奴,是汉武帝最大胆的决策。
他克服各种困难,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
由于对战争主动权的牢固把握,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征服匈奴的性质。
汉武帝以军事胜利为条件实现了汉帝国的疆域扩张,使得南越归服,朝鲜置郡,夜郎入朝,匈奴北遁。
而北边军事形势的改变,使西北地区的开发也进入了新的纪元,打通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的通路。
正如秦汉史专家张维华在《论汉武帝》一书中所指出的,这一举措“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
西北方向的长期作战,使社会承受了沉重的负担,据说一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对“武皇开边”的批评,历来音声响亮。
唐人有“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的诗句。
宋人诗作亦谓“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
但是清代学者赵翼说,“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近世也多有学者肯定这种“缔造中国疆域之伟绩”。
四、汉武帝的小名?
小名刘彘,俗称刘小猪。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母为王皇后。
刘彻之母王娡在怀孕时,汉景帝刘启尚为太子。王娡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醒来告诉刘启后,刘启认为这是高贵的征兆。刘彻还未出生,他的祖父汉文帝刘恒就驾崩了。刘启继位,是为景帝,不久刘彻出生。刘彻是汉景帝第十子,亦是王娡唯一的儿子。
五、汉武帝的弟弟?
汉武帝的父亲是汉景帝.有14个儿子,汉武帝是第10子.因此.他有4个弟弟.9个哥哥
汉景帝儿子
长子临江王刘荣
二子河间王刘德
三子临江王刘阏于
四子鲁王刘余
五子江都王刘非
六子长沙王刘发
七子赵王刘彭祖
八子胶西王刘端
九子中山王刘胜
十子汉武帝刘彻
十一子广川王刘越
十二子胶东王刘寄
十三子清河王刘乘
十四子常山王刘舜
六、汉武帝的父亲?
汉景帝刘启,汉武帝是刘启的第十个儿子
七、汉武帝的奶奶?
汉武帝刘彻的奶奶是窦太后。
孝文窦皇后,清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皇甫谧言,云窦后名猗房。窦猗房是普通的农家女,平民出身。汉惠帝时窦姬以家人子身份入宫伺候吕太后,后被赐予代王刘恒。刘恒即位后窦姬被立为皇后。景帝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
建元元年,汉武帝即位,尊其为太皇太后。窦太后与汉文帝刘恒育有一女二男:长女馆陶长公主刘嫖,长子汉景帝刘启、少子梁孝王刘武。汉武帝建元六年,窦太后去世,与汉文帝合葬霸陵。
八、汉武帝的生肖?
公元前156年生肖是鸡,汉武帝属鸡。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汉武故事》载其初名为“彘”,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母后为王皇后。
刘彻初封胶东王,七岁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公元前140年即位,在政治上,颁行“推恩令”,作左官律,设附益法等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在经济上,把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设平准官、均输官;实行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兴修水利工程等。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在处理周边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西域的统治,连续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解除匈奴威胁。并且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
刘彻在位晚年,多遭兵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农民起义频繁。宫廷发生“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征和四年(前89年)下轮台诏,拒绝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的建议。后元二年(前87年),刘彻驾崩,享年七十岁。临终前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九、汉武帝的政权?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病死,年仅十六岁的太子即位,是为汉武帝。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位期间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为此后的封建王朝构建了基本的政治框架。
此外打退了匈奴的侵扰,维护了中原王朝的稳定统治,其功绩可谓诸多。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汉武帝在位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吧。
一、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汉武帝刚即位时,由于年龄较小,其祖母窦太后掌控朝政实权。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继续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想要大展身手的汉武帝试图推行有为之治,但是由于没有实权,毫无意外失败了。认清事实的他只好表面顺从窦太后,暗地悄悄策划。公元前139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一亲政便改变治国方针,逐步推行有为政治。
西汉自开国之初,丞相就拥有较大的权力,当时丞相只命一人担任,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而且汉初所选的丞相大都是开国功臣,位高权重,这对于皇权的加强自然是不利的。虽然汉初的丞相多为忠臣,懂得不冒犯君主权威,但对于想要强化皇权的汉武帝而言自然是无法容忍的,因此汉武帝在对中央机构的整顿方面先拿丞相开刀。
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一方面对丞相进行打击压制,另一方面扶植新的势力对其进行牵制。在打击压制丞相方面,武帝多任用唯唯诺诺之人担任,这样就保证了丞相对皇帝命令的绝对服从,此外对丞相所犯的错误容忍度很低,当庭斥骂都算是轻的惩罚了,严重者可能落得姓名不保的下场。因此当时的官员都不太愿意担任丞相这一职务。
在扶植新势力方面,汉武帝重用身边的尚书、中书、侍中等参与处理国家大事。这些人常伴武帝左右,均为武帝信任的心腹,而且他们对于汉武帝是绝对服从的,武帝控制他们当然比丞相要容易得多。后来这些人就形成了宫内的决策机构——内朝,主要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机要,而以丞相为首的官员则被称为外朝,逐渐成为一般的执行机构。
内朝也被称为中朝。中朝的出现是皇帝与大臣势力博弈的结果,标志着皇权的加强,作为一位希望将权力都收归自己手中的皇帝而言,扶植自己的亲信来削夺丞相集团的权力是必然的手段。中朝机构的形成很好地达到了汉武帝的心愿,武帝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将皇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二、 改革选官制度
汉初官吏选拔主要有两大来源。其一是继承秦朝的军功爵制,按照拥有军功爵位的高低授予不同的官位;其二被称为“任子”,类似于后世的恩荫制度,规定汉朝俸禄为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在职任期只要满三年,就可以推举子弟一人为郎官。郎官相当于候补官员,在待职时主要负责卫护宫殿、做皇帝的左右侍从,等到有官职空缺,便从郎官中选拔人才上任。
此外汉初的政府还规定如果拥有的资产达到一定数目,也可以候选为郎官。随着西汉社会的逐步稳定,可以立军功的机会大大减少,通过军功爵制任官的人数也就变少了。而由于亲属为官又或者是资产数较多而获得做官资格的,他们本就相当于被开了优先通道,很难清楚这些人到底是否具备任官的能力,他们未必是贤才,这样必然对国家有所影响。
从汉文帝时开始,便出现了新的选官方式,令郡国挑选贤良、孝廉之人授予官职,但这个时期还未形成固定的制度。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继续稳固发展这一选官制度,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察举制。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令各郡国按照孝、廉的标准各推举一人,此后每年举孝廉之事便成为定制。后来除了以孝廉为选人标准外,还有贤良方正科等等。
除了察举选官外,汉武帝时期还推行征召制。由于要开展国家大业,对于各方面的人才都比较需要,有些贤士散落在民间,为了能极大限度地搜寻人才,对于那些名气较大或者有着真才实学的贤士,武帝直接下诏征唤他们入朝为官。此举充分体现了武帝对于贤才的爱惜之心。除了由朝廷征召外,还允许百姓上书自荐,经考核优秀者,同样授予官职。
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选拔了一大批有才能之人。这些人各居其位,为武帝出谋划策又或者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共同为西汉王朝的繁荣稳固而努力,可以说汉武帝时期能够达到汉朝的全盛时代,武帝通过合理的选官制度所选拔出来的优秀官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 削弱地方势力
汉武帝削弱地方势力的措施主要有两大方面,其一是削夺诸侯王的权力,其二是打击地方豪强势力。首先我们来看汉武帝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削夺诸侯王的权力。西汉建国之初,汉高祖刘邦为了稳固统治不得不分封一批异姓王,后来政权稳固了便将他们一一铲除,防止分裂国家的隐患存在。与此同时,为了稳定统治,他又分封了一批同姓子弟为王。
这些同姓王在自己的王国内有很大的独立性,至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地方诸侯王与中央的矛盾已经开始尖锐起来,最终爆发了七国之乱。这足以证明这些诸侯王国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极大削弱,要想维护国家的长久统治,必须要把他们加以铲除。汉武帝便继承了文帝和景帝未竟的削藩事业。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颁布“推恩令”。具体内容为:各诸侯王在将诸侯位传给嫡长子的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部分封地分封给其他诸子为候,让他们建立侯国。此法进一步发展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思想。
此法一出,诸侯王们自然十分乐意,毕竟受封的儿子数目增多了,可以分给自己喜爱却又没有继承诸侯王位资格的儿子一些土地,让自己的儿子也享有一些权力,何乐而不为呢?依照汉制,侯国地位与县相当,直属于郡,这其实就相当于诸侯领土的缩小和中央直辖土地的扩大。
此外武帝还采用“酌金”夺爵的方式,借口诸侯献祭的黄金成色不好或者斤两不足剥夺了大批列侯的爵位和封地。与此同时,还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贬低诸侯王国中官吏的地位,并且对他们加以控制,严禁诸侯王们结党营私。通过这些措施,诸侯王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他们的政治权力被剥夺,仅享有经济上的特权,中央集权进一步增强。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汉武帝对于地方豪强的打击政策。为了限制豪强势力的发展,防止他们过度地兼并土地,对百姓进行削夺,武帝任用了一批酷吏来诛除一部分豪强势力,这些酷吏行事狠辣,铁面无情,取得了相当成效。另外还将一些大豪强举家迁往关中等地,这样做一方面防止这些豪强久居一地,形成复杂的关系网,另一方面离皇帝较近,可以加强监控。
除了以上两种措施外,汉武帝还于公元前106年实行刺史制度。即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地区,设立十三部刺史,这些刺史主要监察地方上的豪强、诸侯王国等,他们虽然官品不大,但是权力却很大。关于地方的情况可以直接上奏皇帝,相当于皇帝派往地方的眼睛。刺史的设立有利于皇帝更好地掌握地方情况,加强中央集权。
四、 在军事、思想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在军事方面,汉武帝设置了羽林骑、八校尉等职业军队来加强京师的防卫力量,这些兵士都经受过职业的训练,军事素养很高。其中八骑尉兵种很齐全,有步兵、骑兵、射手等,这些士兵多由招募而来,开古代募兵之始。
在思想方面,汉武帝重用董仲舒并采纳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除了重用儒士为官外,还广设学校,宣传儒学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建立的一整套儒学思想,包括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性三品说等等,都极力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而服务。
事实证明,在思想上的大一统之策效果很好,也奠定了此后儒学的地位,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系列措施,为后世提供了很好的政治治理框架,基本上奠定了以后中国政治的具体走向,后世历代王朝的大一统思想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十、汉武帝年代的?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改制革新,被今人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中兴。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中国进入三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