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我国古代有哪些军事家、名医? 军事家:姜子牙、孙膑、吴起、李牧、刘裕、拓跋焘、完颜阿骨打、伯颜、戚继光、廉颇、白起、孙武、秦始皇、项羽、张良、韩信、卫青、霍去病
一、我国古代有哪些军事家、名医?
军事家:姜子牙、孙膑、吴起、李牧、刘裕、拓跋焘、完颜阿骨打、伯颜、戚继光、廉颇、白起、孙武、秦始皇、项羽、张良、韩信、卫青、霍去病和刘秀、曹操、宋武帝刘裕、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谢玄、李世民、李靖、李绩、李光弼、郭子仪、李晟、黄巢、后周柴荣、岳飞、成吉思汗、朱元璋、徐达、努尔哈赤、多尔衮和近代的曾国藩、左宗棠。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
针灸之祖———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二、古代管理军事的机构有哪些?
古代管理军事的机构是兵部。
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兵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隋唐正三品,明正二品;侍郎二人,隋唐正四品下,明清正三品。四曰库部。凡将出征,告庙,授斧钺;军不从令,大将专决,还日,具上其罪。
凡发兵,降敕书于尚书,尚书下文符。放十人,发十马,军器出十,皆不待敕。卫士番直,发一人以上,必覆奏。诸蕃首领至,则备威仪郊导。凡俘馘,酬以绢,入钞之俘,归于司农。
兵部主事四人,职方主事二人,驾部主事二人,库部主事二人。龙朔二年,改兵部曰司戎,职方曰司城,驾部曰司舆,库部曰司库。光宅元年,改兵部曰夏官,天宝十一载曰武部,驾部曰司驾。
有兵部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二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职方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驾部令史十人,书令史二十四人,掌固四人;库部令史七人,书令史十五人,掌固四人。
扩展资料:
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相当于现在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明代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和后勤部长的总称,明清两代,因为兵部下辖4部门,当时各分管各地驻军的粮草,军队的调动以及军队官员的任命还有一个类似参谋部的衙门。
兵部的历史背景
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两汉尚书职务本不涉军事。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
驾部有时亦设尚书。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
三、古代的军事家有哪些?
孙膑也因为“田忌赛马”“围魏救赵”“批亢捣虚”“减灶之计”,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
戚继光:杰出的军事改革家抗倭名将
姜尚。姓名: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生卒:前1156-前1017年,寿至139岁。尊称:“太师”武官名,“师尚父”。
四、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有哪些?
第一,到了商代以后才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军事思想萌芽。
第二,军事思想逐渐成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战争频繁,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军事技术不断提高,武器也不断改进,铁质兵器开始出现,攻城的云梯也运用于战场。战争观形成,也出现了战争指导思想,涌现出孙武、孙膑等杰出军事理论专家,各种军事著作纷纷问世《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及《三十六计》等就是杰出代表。
第三,封建制度上升时期的军事思想,继续发展,我国经历了秦,汉,三国、晋,隋,唐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也出现了水师。涌现出大量军事家,刘邦、韩信、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一大批军事天才粉墨登场。军事思想:趋向完善,成熟,比较著名的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即使军事著作,又是政治纲领。
第四,封建社会后期,军事思想体系完善,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红衣大炮就是这时候登上历史舞台。岳飞、韩世忠、刘伯温、袁崇焕就是杰出代表。军事思想体系化,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
中国的军事思想萌芽、成型较早但其局限性还是非常明确的。1、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近3000年的军事历史,但始终没有摆脱“冷兵器”。2、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是只图疆域自保,很难图得海外疆域,不具备扩张性。3、主要军事思想只是发展陆权,没有重视自己的海权,到了近代就落后西方好几个身位。4、君主作为最高的军事首领,其军事思想都在君主控制之下,导致近代军事体系形成较晚。
五、中国古代有哪些基本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⒈重战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⒉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⒊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⒋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中国古代形成了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⒈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⒉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六、中国古代军事有哪些缺陷和不足?
中国古代的王朝有两种,一种是由外来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另一种则是中原的汉人自己建立的。我们分别来研究一下。
那些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军队衰败的速度往往都很惊人,同时,理由也很简单:环境改变了,原本辛苦游猎放牧的穷人,现在都变成了高高在上的贵族,堕落自然很快就会出现,军队的战斗力会直线下降。最多经过一代人的时间,原本横扫天下的铁骑就会变成好吃懒做的废物,这个已经形成了规律,无法改变了。
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中原汉人王朝的军队是如何衰败的。
汉人王朝的军队都是由普通农民组成的,他们当中除了极少数人之外,是没有飞黄腾达的机会的,因此不存在腐化堕落的问题。
但是汉人王朝的军队也会衰败。一些汉人王朝建国早期,其军队都是从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的,战斗力丝毫不逊色于游牧民族,甚至能将游牧民族击溃,一直打到色楞格河流域那里去“封狼居胥”。
然而,这样强大的军队也会堕落腐朽,只是速度比游牧民族要慢得多。一般来说,到了王朝中期,对外就只能以防御为主,再也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了。到了王朝末期,则是内外交困,刀兵四起,原本能轻松平定的农民起义都对付不了了,王朝的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屡战屡败,最后直到整个王朝的灭亡。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应该与以下几个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兵制
熟悉中外历史的朋友们会注意到,在中国历史上,不存在欧洲的骑士、日本的武士那样的雇佣兵群体。像骑士、武士这样的人,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阶层,他们可以通过父子、师徒之类的关系很好地传承战斗技艺,保持战斗力。这样做也是他们谋生的需要,如果他们自己不能打仗了,那也没人会雇佣他们。
但是这种情况只能在古代欧洲、日本那样四分五裂的局面下才会产生,在中国古代大一统的背景下,封建统治者是不会容忍一个武士阶层存在,那对于封建统治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此,中国古代的军队来源于欧洲和日本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古代的士兵来源只能是普通的农民,而具体的兵制从先秦时期的兵民一体制度,逐渐演变成了征兵制、军户制,以及募兵制等各种形式。
各个封建王朝早期,大多采取军户制度。虽然历朝的名称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朝廷选择一些农民为“军户”,在赋税徭役方面给予优待,而军户们平时在家种地,一旦有战事需要,就自备武器参加军队。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国家省了很多钱,用不着花费庞大的军费来养活军队。但是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不能持久。因为军户们要繁衍生息,子女的人数多了,原本由父亲留下来的享受赋税优待的田产分到各人头上就微不足道了。很多军户就开始逃避兵役,有的甚至全家逃亡,时间久了,军户制度就难以维持了。
因此,历代王朝中后期在军制方面都会改为募兵制,也就是雇佣兵役制度,当兵是可以领军饷的。
这样做自然就不愁兵源了,但是国家却背上了沉重的军费负担。再加上历代王朝都普遍腐败,军饷被侵蚀贪污的比例非常高。如此一来,国家的财政负担就更加沉重。
由于难以负担高昂的军费,所以历代王朝在中后期往往都会出现只有少数边防军才有战斗力的情形。因为这些边防军经常需要打仗,军饷必须充足。而内地的驻军由于没有战事,所以欠饷严重,部队的战斗力十分低下。一旦遇到农民起义常常是一触即溃。
可以说历代封建王朝在兵制的制度设计方面就有问题,同时又无法克服自身腐败的顽疾,如此一来,军队的衰败就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了。
(二)将制
负责指挥军队的将领是如何提拔的,这对于整个军队的战斗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古代的军官选拔制度也是有着严重的缺陷的,并且也是导致军队逐渐衰败没落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早期的王朝,一般都是由贵族充当军队的将领。但是贵族这个阶层并不能保证总是能够涌现出军事人才。因此,历代王朝为了战争的需要,都不得不从普通士兵中选拔将领。
在战争的条件下,这样选拔将领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一个王朝出现了长期和平的环境,这种选拔制度就弊端丛生了。
由于没有实战锻炼,同时也没有严格的选拔标准,所以被提拔的将领往往都严重不称职。有的将领只会耍花架子,有的将领完全靠着花钱买官,这样的人很快就会将整个军队的素质拉下来,让军队的战斗力快速流失。
另外,普通士兵中那些在战争中脱颖而出的将领虽然很能打仗,但是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低,没有受过系统的封建礼教教育,所以对于王朝的忠心程度很不够。一旦有机会,这些将领就会变成军阀,反过来威胁到王朝的生存。所以宋朝以后,开始文官掌军,解决了军队的忠诚问题,但是战斗力下降的问题却始终都没有能够得到解决。
其实,要想在和平的时期维持军队的战斗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普及军校教育。军校可以把普通的平民变成专业的军事人才,还可以让毕业生们都树立起忠诚的观念。是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也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然而,在中国古代由于重文轻武习气一直绵延不绝,所以千百年来竟然无人想出设立军校这样的办法,北宋时期曾经昙花一现地设立过“武学”,但是存在的时间很短,这项制度很快就消失了。直到十九世纪末,满清当局才在西方的影响下设立了“武备学堂”。而这时距离世界上最早的英国桑德赫斯特陆军学校建立已经超过一百五十多年了。
(三)理论
按理说,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是很丰富的,历代的军事理论家、军事实战家都层出不穷。但是中国古代在军事理论研究、军事知识的普及与传承方面也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同样也是军队衰败的因素。
仔细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的兵法,我们就可以发现,包括《孙子兵法》在内,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家们大多研究的都是战略层面高大上的东西,而对于战术层面,具体应该如何作战、如何训练、如何保证后勤,如何进行军队的日常管理等等,研究的就很少,也很肤浅。
中国古代虽然也有关于战术层面的兵书,比如宋朝的《武经总要》,明代的《武备志》等等。但是这些书,只能算是文献汇编一类的著作,只是曾公亮、茅元仪这些文人把他们能够搜集到的军事方面的文献都汇总到了一起而已。
这样的类书由于其内容未经选裁,杂芜不精,所以只具有文献价值,没有军事上的实用价值。像《武经总要》里记载了大量封建迷信的东西,像这样的书当然是不能直接拿来指导军事实践的。
真正有价值的、包括战术层面研究的古代兵书是很少的,只有像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还有曾国藩在军事方面的诸多论述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军事理论著作,可惜他们两个人的著作并没有被当做正规的军事教材使用,而像戚、曾这样的既会实践,又善总结的卓越人物实在是太少了。
中国古代军事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有文化的人基本不打仗,打仗的人基本没文化。
文人们由于缺乏实践,所以只会空谈。谈起战略问题头头是道,但是如何把这些高明的战略落实,他们却束手无策。
军人们由于没有文化,所以尽管有些人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是却总结不出来,无法形成理论的东西。如果有经验的将领一直领兵倒还好些,可是一旦他退位而去,整个军队的战斗力便会瞬间下降。
以上这些原因综合起来,便是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军队总是无法保证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这其中既有封建王朝自身的经济、政治规律的限制,也有传统上封建统治者重文抑武的文化因素在起作用。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会使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兴衰无常、更替频仍的复杂景象。
七、健身器械有哪些,有氧器械,无器械和有器械?
一、有氧器械1、跑步机2、动感单车3、磁控动敢单车4、立式磁控健身车5、卧式磁控健身车6、椭圆机7、登山机8、水阻划船器二、力量器械1、坐式双向推胸训练器2、坐式肩搏后展训练器3、坐式高拉训练器4、45°三头屈伸训练器5、腿部推瞪训练器6、背肌训练器7、腿部内弯训练器8、仰卧举肩训练器9、肩部训练器10、旋转训练器11、坐式换船训练器三、多功能训练器1、史密斯训练器2、飞鸟训练器3、360多功能训练器四、自由力量器械1、划船机、哑铃平凳、可调亚玲平凳、推肩椅、二头机架、手把架2、深蹲架、健腹肌、拉筋机、杠铃杆架、杠铃片架、可调腹肌板、罗马凳、哑铃架、举重架
八、古代军事科技书籍?
《间谍与战争》,《中国古代的军事》等
九、军事报纸有哪些?
我看得比较多的是《国防时报》和《中国国防报》,有时也看《参考消息》的一份内刊,见得多的一些报纸经常都是内容很水,很多内容就跟一些论坛内容一样没什么值得参考的。
《中国国防报》可以说是《解放军报》的民用版,内容好,《国防时报》原本内容挺好来,有一段时间广告太多,后来少了,不知道现在怎样
十、军事图书有哪些?
期刊杂志就不说了
1.战略基础方面,建议以下几本:《易经》、《孙子》、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马汉的《海权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李德哈特的《间接路线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与毛泽东军事思想》
2.战争史方面,国内的主要靠几部史书,像二十四史。国外的推荐:阿彻琼斯的《西方战争艺术》、凯撒的《高卢战记》、李德哈特整理的《隆美尔战时文件》、曼斯坦因的《失去的胜利》、还有个《外国著名战争战役》作者忘了,像是俄国人写的
3.其他的,推荐:杜普伊的《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国内某个出版社的《现代兵器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