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民政府和德国,曾经有过紧密的军事合作。不仅如此,中日战争爆发后,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还曾调停中日战争。这就是抗战初期蒋介石与日本方面的“秘密媾和”。
1
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民政府和德国,曾经有过紧密的军事合作。不仅如此,中日战争爆发后,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还曾调停中日战争。这就是抗战初期蒋介石与日本方面的“秘密媾和”。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讲话,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此时,德国并没有置身事外。由于中德曾有长期的军事合作关系,蒋介石在战争爆发前后就派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和曾留学德国的军事家蒋百里相继访问德国,千方百计地争取德国的明确支持。显然,德国绝对不可能站在中国一边。但是,德国方面又与日本方面有着不同的见解。德国希望中日尽快结束战争。
1937年10月底,根据德国外交部的指示,陶德曼在南京会见了国民政府外交部次长陈介,表示德国政府反对南京当局对苏联实行的友好政策,劝告国民政府与日本讲和,并表示德国愿意居间调停。
11月5日,陶德曼奉命在南京正式向蒋介石通知了日本的七项谈判条件,并表示这些条件可以作为中日开始谈判的基础。蒋介石向德国政府表示感谢,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答应这些条件,日本不仅能够真正巩固已经取得的在华利益,而且还会为下一步的侵略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所以,他向德方表示,如果接受日本的这些条件,国民政府必将垮台,共产党势必当政,这对日本也是不利的,因为共产党是从来不投降的,不可能会与日本议和。这样,第一次调解无果而终。12月南京陷落后,第二次调解也宣告失败。
南京陷落之后不久,陶德曼作为中间人又向蒋介石提交了日本新提出的和谈条件。当时,迫于国内抗日民众的压力,蒋介石不敢轻易答应日本的全部条件,决定采取“鸵鸟政策”。12月31日,在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上,蒋介石辞去行政院长职务,专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并决定对日方的要求暂不给予正式答复。德国的第三次调停又告失败。
1938年,德国在日本的要求之下与中国国民政府断绝了外交关系,转而承认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可见,德国之所以热心于调停中日战争,根本不是在帮助中国。而只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