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没有第一,按照历史学界的公认,二战是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为起点的1938年1月,德国试图调停中日战争失败后,德国撤出了在华军事顾问团,终止了中德军事合作而且1
没有第一,按照历史学界的公认,二战是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为起点的1938年1月,德国试图调停中日战争失败后,德国撤出了在华军事顾问团,终止了中德军事合作而且1939年,广州沦陷后,中国沿岸港口全部丢失,就算想支援,东西也运不过来第二,中德军事合作是从30年代开始的,小胡子上台后,大家的合作更多,但最终德国选择了日本作为盟友
战前德国政府和国民党关系非常好,后来迫于德国是轴心国断绝了关系
淞沪会战的时候中国有德国顾问?还有德国装备?那时德意日不是法西斯同盟吗?怎么会帮中国打日本?
中德军事合作早在日本侵华以前就开展了。后来,在日本的敦促下,德国最终撤出了顾问,并停止跟军事有关的帮助。
都是利益啊。老将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制造武器的稀土之类的东西,作为回报当然表示表示啦。不过后来都撤走了。。。
纳粹德国为何在中日战争前与中国关系如此密切?甚至在战争中秘密给中国提供帮助?
主要是中国和德国有相互合作的利益关系,德国想要中国的资源并牵制苏联,中国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武器,希望德国的帮助。 德国有求于中国的是稀有战略金属――钨矿砂,它是制造钨合金钢的关键材料,与制造枪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亚洲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0%,中国华南地区的产量又占亚洲第一,中国的钨产量占有世界举足轻重之地位。双方议定用以货易货方式来进行贸易,中德两国通过这样的双边经济往来均深蒙其惠。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德国总理。在中德军事合作领域,阿道夫・希特勒见蒋介石政府驱逐苏联顾问、与苏联交恶、发动四一二事变、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等行动与其坚决反共的立场非常合拍,同时中国蕴藏的丰富自然资源(特别是如钨、锑等战略资源)和广阔的工业品市场,也正是德国复兴的重要便利条件,而且作为苏联的邻国,完全可以作为有效的牵制力量和共同反苏的政治盟友,加之他上台之后废除了凡尔赛条约的种种限制,因此来华德国军事顾问的级别与规模逐渐提高,原先带有遮掩耳目的私人性质而逐渐转为公开的官方援助。 双方签署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德国开始帮助中国建立军事工业,并在中国军事工业尚未建成前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而且第四任德国军事总顾问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上将(他是历任德国军事总顾问中最受蒋介石器重,待遇最高、地位最高的,甚至可以以“委员长委托人”的身份,代表蒋介石向国民党政府各部门首脑下达指令!)在协助中国整军建军方面,提交《陆军改革建议书》,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财力,首先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小型核心示范武装,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国60个师的整编,他认为中国有这样60个师的精锐常备军就足以应付各种状况了,这就是国军30年代60个整编师方案的来源。 7.7事变后,德国顾问没有对华北抗战给予支持,列强及德国都不愿意调停中日战争,只有苏联支持中国,双方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为防止中苏联合,德国被迫参与调停中日战争,在淞沪抗战失利,南京陷落后,日本侵略战争野心膨胀,在德国陶德曼调停中提出中国无法接受的亡国条件,遭到拒绝。德国的调停失败后,1938年初,其国内的亲日的法西斯势力大增,控制了国防和外交,他们认为中国已经失败了,所以亲日的里宾特洛甫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德日关系中的几大障碍――承认满洲国问题、在华军事顾问问题和军火出口问题。1938年2月21日,德国承认满洲国为独立的国家。同年3月3日,德国决定在中日战争结束前不再接收中国军事学员,并遣散现有的中国在德军事学员。4月22日,令在华的德国军事顾问返回德国。可以说随着在东北、山东以及华北有德国利益的中国领土落入日本手中,以及江南富庶地区被攻占,德国法西斯政权认为同中国政治、经济上的往来都是没有价值了,而完全和日本侵略者勾结起来,中德两国关系逐步由合作转为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