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成语】如“围魏救赵”。
【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
【成语】如“围魏救赵”。
【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举例造句】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近义词】声东击西
【反义词】围城打援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一、邯郸之战
公元259年,战国后期,赵国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大败秦军。
长平之战以赵国惨败为结局,赵孝成王一度许割六城与秦议和。但是赵国利用战争间隙,重新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
当秦昭王得知赵国毁约后,不顾白起关于赵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
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坚决抗击秦军。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前往楚国陈说利害。
最终魏国出兵10万救赵,同时楚军也出动救赵。
秦军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这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国灭亡六国的进程因此受阻。
二、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前后耗时三年。秦国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因为这场惨败失去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兵力,直接从一流强国被打成弱国,在失去了争夺天下资格的同时,也失去了阻挡秦国东进统一六国的能力。
长平之战是为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此战后,六国均不再有单独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三、桂陵马陵之战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山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四、长勺之战
春秋初期,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齐国发兵攻鲁,鲁国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 在长勺迎击齐军。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
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齐军疲惫, 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
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