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有邯郸之战,长平之战,桂陵马陵之战等。
1、邯郸之战,公元259年,战国后期,赵国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大败秦军。
2、长平之战,秦国白起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的作战方针,最终
有邯郸之战,长平之战,桂陵马陵之战等。
1、邯郸之战,公元259年,战国后期,赵国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大败秦军。
2、长平之战,秦国白起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3、桂陵马陵之战,孙膑引兵攻魏都大梁,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西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
分界线: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
根据《历代战争年表》(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统计,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整个人类古典战争中最集中、最多发的一个时代。整个春秋时代有记载的战争395次。254年的战国时代,有记载的战争达230次。
秦帝国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从秦立诸侯国到帝国二世灭亡,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前207年秦国灭亡,564年),是中国 历史 上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用那个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 春秋战国 孕育 出的时代精神是强力竞争,强势生存。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
春秋三百年左右的纷争组合,就像春水化开了河冰,打碎了古典联邦王国时代的窒息封闭,铁器出现、商业活跃、井田制动摇、天子权威削弱、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整个社会的生命状态**活跃起来。于是,旧制度崩溃了,旧 文化 破坏了,像瓦罐一样卑贱的平民奴隶雷鸣般躁动起来,高高的山陵塌陷了,深深的峡谷竟然崛起为巍巍大山!进入战国,这种纷争终于演变为大争,开始了强势生存的彻底竞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血现实。彻底的变法,彻底的刷新自己,成为每个邦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由此引发的人才竞争**裸白热化。无能的庸才被抛弃,昏聩的国君被杀戮,名士英才成为 天下 争夺的瑰宝,明君英主成为最受拥戴的英雄。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竞争之中!经济、 政治 、 军事 、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最大,经济改革最彻底,权力争夺最残酷,文化争鸣最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最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最多,涌现的伟人最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1,e阏与之战,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秦昭襄王三十七年)
2,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前262年-前260年,秦昭襄王44年)
3,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BC 353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4,阴晋之战,它是指周安王于十三年(这里指的是公元前389年),秦军为夺取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区,而动用大约超过50万的大军攻打魏国,而魏军则在名将吴起的率领下,在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5,马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6,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国郢都。
7,城濮之战: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据记载此战为先轸所谋划。
8,夫椒之战: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在吴楚争霸期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大败越军的一场战争。为父阖闾报仇,俘获越王勾践。
9,长勺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10,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救郑,双方在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分歧、指挥无力等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11,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 决定 性战役。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隘道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歼灭秦穆公3万人。
12,泓水之战: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齐国和鲁国借故未到。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果在会场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袭被擒。楚成王挟之进攻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军坚守,数月未下。不久,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成王于同年冬释放宋襄公。BC 638年宋楚战于泓水,宋国战败,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二流国家,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13,艾陵之战:公元前484年吴国在艾陵地区打败齐国军队的一次著名战役[1] 。周敬王三十六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全歼十万齐军。公元前489年,吴国进攻陈国,次年攻鲁。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联合鲁国进攻齐国,公元前484年5月27日,双方展开大战,大败齐军。吴俘获齐中军将国书及大夫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等,并获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此为“艾陵之战”。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较大、较彻底的围歼战,同时也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使用预备队的战例之一,此后预备队的作用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14,鸡父之战,是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夏季,吴楚争霸战争中,吴国为夺取淮河流域的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大败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于鸡父(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的作战。在战争中,吴军抓住战机,灵活用兵,以情报与谋略配合作战、出奇制胜,夺取州来。
15,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生的战争。在战争中,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长期争霸中原的楚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鄢陵之战是春秋战国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16,之战又名鞍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于前589年六月十七的一场战斗。作战的地点是。这场战争以晋国胜利而告终,但**消耗了交战双方的实力。
17,麻隧之战:是公元前578年(周简王八年)晋秦争霸战争中,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在秦地麻隧(今陕西省泾阳县北)击败秦国的作战。
18,修鱼之战:公元前317年,秦惠文王针对五国合纵攻秦,派樗里疾率秦军迎击。秦军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与魏、赵、韩 三国 联军决战,联军大败,伤亡8.2万余人,韩将申差等被俘。
19,济西之战:是燕国名将乐毅在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与齐国进行的战役。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齐。齐⊥踅景磷允选⑼乎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双方兵力各约20余万在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展开决战。齐军由于连年征战,士气低落。齐⊥跷迫使将士死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更使将士离心,斗志消沉。结果,当联军进攻时,齐军一触即溃,遭到惨败。触子逃亡不知下落,副将达子收拾残兵,退保都城临淄。
20,即墨之战:是中国战国后期,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前284年-前279年
21,肥之战: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率赵军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大败秦军的截击战。面对号称野战天下无敌的秦军,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当敌军识其意图,企图围点打援诱时,李牧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釜底抽薪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全歼秦军。整个战争进程中,李牧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扬长避短,最终大获全胜。这是围魏救赵的典型战役。凭借此战,李牧获封武安君。此战尽歼秦军十余万。桓t畏罪逃往燕国。
22,番吾之战: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大举进攻赵国。此战,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但赵国已无力再战,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攻歼秦军。番吾之战,为赵国赢得喘息时间,获得短暂的稳定。但由于在肥之战及此战中损失惨重,赵国军事实力丧失殆尽,已无力组织远程追击及反攻,仅能退守邯郸,暂时自保。
23,蕞之战: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在合纵攻秦之战,秦丞相吕不韦率军在蕞(今陕西临潼东北)击败赵、燕、魏、韩、楚五国联军进攻的作战。
24,石门之战:秦献公二十一年(前364,魏惠王六年),秦遣章f率军攻魏,大破魏军于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六万余级。赵出师救魏,秦始退兵。是为战国时秦对东方各国的第一次大胜。
25,河西之战: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甘泉南),重用魏人犀首公孙衍,魏防守河西的主将龙贾,集中兵力迎战。经2年激战,至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全歼魏军,斩首4.5万(此据《史记.魏世家》,《秦本纪》为8万),并俘虏了龙贾。魏被迫于次年将河西郡归还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
26,少梁之战 (少梁山地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市)自春秋以来,这里一直就是秦晋、秦魏之间的必争之地。公元前362年(秦献公23年)秦国乘魏国与韩国、赵国作战之机,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大败魏军,俘魏军统帅公孙痤,并占领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
27,zui李之战: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 年)五月,越王允常死去,吴王阖闾积多年的怨愤,乘丧起兵伐越。越嗣王勾践率兵抵御,双方在(zuì,音醉)李(今浙江嘉兴县西)摆开战场。越国胜,越大夫灵姑浮挥戈攻击吴王阖庐,斩落他的脚趾。阖庐身受重伤,在败退途中,死在陉地,距李仅七华里。阖庐临终命其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记越国的仇恨。后引发夫椒之战。
28,湛阪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最后一战),晋平公元年(公元前557年),晋将中行偃率晋军攻楚,楚公子格率楚军迎战,两军战于湛阪(今平顶山市区湛河以北),楚师受挫败退。晋军攻至楚方城(楚长城,今河南方城至泌阳间),取城外诸城邑后,回军攻许,随后撤军。晋胜楚后,又多次同吴国会盟,使楚腹背受敌,再无力与晋扰争。晋也因国内六卿专权,互相争斗,不得已对外罢兵。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宋向戎与晋赵武、楚屈建友好协商后,倡议弭兵,晋、楚、齐、秦等13国响应,在宋会盟。此后5年,中原各国无战争,晋楚争霸也就此结束。晋楚湛阪之战,是春秋时期483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战。晋楚两国从晋文公、楚成王以来,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进行长达80年的争霸战争,可谓战无虚日,给中原各国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万分疾苦。晋楚湛阪之战,楚军大败南逃,晋军乘胜追击,至方城大获全胜。湛阪之战后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晋楚均已疲惫,形成均势,两霸从心理上急于相安,经过两次弭兵大会,形成近半个世纪的相对稳定局面。使中原政治军事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促进春秋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
29,司马错伐蜀: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巴国和蜀国互相攻打,都来向秦国告急求救。秦惠文王想出兵攻打蜀国,但顾虑道路险峻难行,并恐怕韩国可能会前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文王面前争论不休,张仪主张应先攻打韩国,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认为攻打韩国将导致诸侯联合对抗秦国,攻打蜀国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还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打楚国。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决定出兵攻打蜀国。同年秋天,司马错与张仪、都尉墨等率军从石牛道出兵攻打蜀国,与蜀国军队在葭萌(今四川广元)交战,蜀王兵败逃到武阴(今四川彭山东)。同年十月,秦军灭亡蜀国,将蜀王贬号为蜀侯,而任命陈庄出任蜀国相国。秦国吞并蜀国以后,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
30,邯郸之战:又称邯郸保卫战,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秦昭襄王派王陵攻打赵国邯郸。赵国门客毛遂自荐,赴楚国请救兵,魏信陵君魏无忌依靠魏安僖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带勇士朱亥杀晋鄙,夺其兵权,并挑选八万精兵进击秦军。这就是“窃符救赵”。楚春申君黄歇亦率军救赵。秦军作战失利,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领兵攻赵。白起始终托病不出。秦昭襄王罢其官爵,白起被迫在杜邮(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自杀。
31,伊阙之战,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32,垂沙之战:是公元前301年(周赧王十四年),齐将章子(匡章)率齐、韩、魏联军于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的夜间奔袭作战。垂沙之役,既是齐、韩、魏联合起来报复楚国背叛合纵的行动,也是因楚怀王质秦太子横,因械斗逃回楚国,导致秦、楚关系破裂的直接后果。由于楚怀王对外政策举棋不定,终于酿成了孤立无援、被动挨打的局面。
33,蓝田之战:张仪欺诈楚怀王,许割地商与六百里,楚怀王信以为真,与齐国绝交。张仪却说,他答应给楚国的只是六里土地,楚怀王不由得怒火冲天,于是爆发了公元前312年的秦楚丹阳之战。秦楚丹阳,蓝田之战,实是公元前313年秋七月(楚怀王十六年)到公元前312年秋九月(楚怀王十七年),整个战局的一部分。战争前一阶段是秦、魏、韩,联盟对楚齐联盟,战争的后一阶段是齐军反戈,变成楚战六国。蓝田之战,以秦军、楚军两败俱伤,楚军先撤退宣告结束。
34,ru,]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郑国在]葛(今河南葛市北)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东周初期,诸侯国崛起,不听从周天子之命。公元前720年(周平王五十一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对郑庄公(春秋小霸,郑寐生)实行强硬政策,削弱其对王室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职,郑庄公也不再朝见周王。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襦葛,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 。
35,棘蒲之战:发生於前381年,楚国、赵国联军打败魏国的一场战争。赵敬侯四年(前383年),赵国在刚平筑城用以入侵卫国,卫国向魏国求援,魏军在兔台打败赵军 。前382年,魏国联合齐国为卫国报仇,出兵攻打赵国,攻取刚平,兵锋直指中牟。赵国遂向楚国求援。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於州西。楚军穿越魏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城门,驻军林中,兵锋直抵黄河两岸。楚、赵联军大败魏军,赵军乘机攻占魏国棘蒲(山东省魏县南)、黄城(河南省内黄以西)等地。
36,栎之战:前562年,楚共王率军攻打郑国,并派派子囊向秦国求援,秦景公派右大夫詹率军救援,郑简公背弃与晋国的同盟,与楚国结盟。同年,楚国与郑国派兵攻打晋国的盟国宋国,晋国率领诸侯联军救援宋国。秦景公派庶长鲍、庶长武率兵救援郑国。庶长鲍先进入晋国国境,晋军守将士鲂因为秦军人少而放松警惕。庶长武从辅氏(今陕西省大荔县)渡过黄河,同庶长鲍夹击晋军,秦军与晋军在栎地(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交战,晋军大败。晋国将此败视作奇耻大辱,三年后,发兵伐秦,史称“迁延之役”。不过迁延之役没有胜败,反而是晋国六卿之栾氏死了栾针,成为日后栾氏覆灭的隐患。
37,迁延之役:迁延之役是晋国为报复栎之役中败给秦国而发起的伐秦战事。结果晋国不胜,秦国不败。该役,晋国六卿之栾氏的栾针战死,成为日后晋灭栾氏的导火索。前559年,晋悼公派荀偃率领鲁国叔孙豹、齐国崔杼、宋国华阅、仲江、卫国北宫括、郑国公孙虿、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国攻打秦国,诸侯联军到达泾河后却不肯渡河,叔向会见叔孙豹后,鲁国、莒国先率军渡河。在公孙虿和北宫括的劝说下,诸侯联军渡过泾河后驻扎。秦国人在泾河上游放置毒药,诸侯联军死伤惨重。在公孙虿的激励下,晋军主将荀偃下令填平取水的井,拆毁做饭的炉灶,诸侯联军到达Я(今陕西省华县东)后撤军。晋国将领栾针和士鞅冲入秦军营中,栾针战死,栾d因其弟栾针之死迁怒于士鞅,士鞅被迫出奔秦国。秦景公向士鞅询问晋国的大夫谁会先灭亡,士鞅回答说是栾氏。秦景公说:“是因为栾d骄横的缘故吗?”士鞅回答说:“是的,栾d太骄横了,但祸患恐怕要降落在栾盈身上。”秦景公为他为何,士鞅回答说:“栾书的恩德还留在百姓中间,而栾d积累了太多的怨恨。到了栾盈一代,栾盈的恩德还没能积累,栾书一代的恩德早就消耗完了,所以栾氏灭亡应该在栾盈一代。”秦景公认为士鞅说的话很有见地,就让士鞅返回晋国,并请求晋悼公恢复了他原来的职位。
38,王官之战: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4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秦军攻占晋国王官邑(今山西闻喜南)的作战。周襄王二十一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周襄王二十六年,晋为遏制秦军东进中原,两败秦将孟明视所率秦军(参见崤之战、彭衙之战)。秦穆公力排众议,依然对孟明视予以信任和重用。二十九年四月,穆公命孟明视率军再度攻晋。秦军东渡黄河后,孟明视为激发将士斗志,下令将乘船焚毁,以示与晋军决一死战。斗志旺盛的秦军攻占晋邑王官,继而挥师北上攻破郊邑(闻喜西)。晋军鉴于秦军来势凶猛,遂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秦军求战不成,遂转而南下自茅津(又名陕津,大阳津,今山西平陆西南黄河渡口)南渡黄河,进抵崤山,掩埋掉三年前战死于该地的秦军士兵的遗骨,并树立标志,以志纪念。尔后,秦军班师回国。此战是晋秦争霸战争中秦军第一次获胜,使晋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发生动摇。而孟明视在此战中采用的“济河焚舟”的战术法,为后来《孙子兵法》“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战术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
39,韩原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在秦国与晋国之间的战役。公元前645年,秦穆公率军攻打晋国,秦晋两国的军队在韩原(山西河津东)交战,晋军兵败,晋国国君晋惠公被俘。公元前645年十一月,秦国送回晋惠公,晋惠公返回晋国后献出晋国黄河以西的土地。该年,秦国就开始在晋国黄河东部征收赋税,设置官员。当时秦国的地盘向东已经扩展到黄河。
40,彭衙之战:周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625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晋军在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击败秦军的作战。周襄王二十六年,秦国势力东进受挫,孟明视等所率秦军被晋军全歼于崤山(参见崤之战)。二十八年春,秦穆公再命孟明视领兵攻晋,以雪崤山战败之耻。晋襄公率军迎战。两军遇于秦西部的彭衙。双方列阵后,被先轸罢免的车右狼致什肯露百余人首先冲入敌阵,杀的秦军阵脚大乱。晋军主力随之发起攻击。秦军大败,狼终剿馈M年冬,为进一步遏制秦国势力东进,以巩固晋之霸主地位,晋襄公命大夫先且居率军联合宋、陈、郑军再度攻秦,相继攻克秦邑汪(今陕西澄城西)及彭衙后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