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地中海东岸绵延120公里的黎以边境“蓝线”地域,埋藏着数以十万计的地雷和未爆弹。受联黎司令部命令,近日,中国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在异常困难的作业条件下,成
地中海东岸绵延120公里的黎以边境“蓝线”地域,埋藏着数以十万计的地雷和未爆弹。受联黎司令部命令,近日,中国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在异常困难的作业条件下,成功在这片“死亡地带”的一处山崖构筑了一个扶梯,为后续的维和作业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自2006年组建以来,已发现并清除地雷与未爆物9275枚。
“蓝线”是联合国为黎巴嫩和以色列划定的临时停火线,每年联黎部队都要对黎以边界的蓝桶进行维护保养。而“蓝线”的第11任务点,位于山崖底部,四周被雷区环绕。为了打通抵达崖底这个“蓝点”的通道,中国第16批赴黎维和建筑工兵分队的官兵们要在7米高的山崖坡壁上构筑扶梯。
建筑工兵分队平面建筑连连长 张锐:这片地域周围不仅埋藏着许多地雷,而且非常敏感,虽然10多年过去了,但是我们也不能有丝毫放松。
通往山崖只有一条不足2米宽、用简易铁丝网隔出的崎岖山道,而山道两侧就是危险的雷区,车辆机械无法通行,官兵们只能通过肩挑背扛的方式,将沙石、水泥等施工材料搬运到作业点。
建筑工兵分队平面建筑连指导员 谢震海:我们每天要背着30公斤重的东西,在这500多米的崎岖小道上往返10多趟,一个月下来,肩膀和背上也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
由于发电机的轰鸣声可能引爆地雷,官兵们只能在雷场外将需要用电的工序完成后,再转运到山崖作业点。拼接好的扶梯长约7米,重达600多斤,8名官兵密切配合,小心翼翼通过狭长的崎岖山道,一步步将将扶梯搬运到山崖作业点。经过官兵一个月的连续奋战,严格按照联黎工程部门要求施工的扶梯顺利架设完毕,为后续的维和作业和附近村民通过雷区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
2018年相关报道:直击黎巴嫩维和官兵排雷现场
中国第16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连官兵,赴“蓝线”6-50点位执行联黎直升机停机坪附近的雷场清排任务已经有3个月。这既是赴黎维和部队自2006年部署到黎巴嫩后,首次执行大面积清排雷场任务,也是联黎部队(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近几年最大的扫雷任务,清排雷场面积、清排地雷总数、任务时间都创历史新高。
清排雷场和开辟作业通道不同,意味着官兵要不留死角地把这片10000多平方米内,“沉睡”了30多年的1000多枚地雷全部销毁干净。
近三个多月来,每个工作日,一群带着五星红旗臂章的中国军人,身着十几斤重的防护服和防护头盔,在这片地雷遍布、荆棘丛生、蚁蝎横行的“死亡地带”里清除雷患。他们是如此的小心谨慎,因为迈出的每一步都事关生死;他们又是如此的坚毅果敢,因为走过的每一个足迹都描绘安宁。
这些地雷埋设于1980年,性能很不稳定,地雷周边的石头稍有松动或碰触到地雷,都有可能引发爆炸。
作业手邓文屹标定信号源后,开始在地雷后方20厘米处用小铲子进行挖掘。前进了不足10厘米宽,一个坚硬的大石块就挡住了去路,在确定石块扎地很深不能移动后,他只能用小铲子配合毛刷一点点从石头缝里面抠土,就像考古工作一样精细。邓文屹边挖掘边用探雷器反复探测,越接近地雷的位置,他就越小心谨慎。连续的阴雨天气,使得土壤的粘度变大,挖掘时必须让土壤或小石子自然脱落,无疑让这项工作更加复杂。在扫雷小组长的帮助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邓文屹终于让这枚埋于地下30多年的地雷重见天日。
邓文屹说,在石头缝里挖地雷,危险系数很高,因为挖掘的过程中,要拿锹和毛刷在石头缝中抠土壤,这个过程很漫长,这个很考验作业手的耐心。一不注意的话,上面的(松动)石头会落下来压到地雷,(可能)会产生爆炸。
这片雷场山石遍地,像这种埋在石头缝中的地雷,官兵每天都要销毁好几颗。有一种石头雷,就是把地雷伪装在类似石头的外壳内。判定有无石头雷,也为挖掘作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每天挖掘时,遇到直径超过5厘米的石块官兵都要仔细探测,边挖掘边把石头收集到安全区域。除了石头雷,雷场内诡计雷、遗失地雷、未爆物等各种复杂情况,时刻考验着官兵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
“我们每销毁一颗地雷,就会在这个位置(地雷销毁的位置)标识一根小黄桩。”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三组副组长李江介绍说,这是他参加第四次维和,以前是开辟安全通道,一般只穿越四条雷带,基本上是排十几颗地雷。“这是首次大规模的清排雷场,我每天面临着都要清排地雷,遇到的危险很多。比如,地雷(雷体分位的)、雷体移位的、引信朝上的、雷壳分开的等等,还有很多未知的危险,所以挖的地雷越多,感觉心里越害怕。”
这片正面约350米、纵深约40米的雷场区域,埋设着近1000多枚地雷。雷场内复杂的地形、茂密的植被、遍地的遗留金属物,给作业增加了很大的风险。除此之外,雷场的一侧是几十米高的陡坡,官兵只能从巡逻路一侧为突破口开辟扫雷通道,但是地雷的引信就是朝着公路的方向。尽管黎巴嫩已经进入冬季,寒风凛冽,但走出雷场的每名官兵,无不汗流浃背。
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副指挥长罗强介绍说,他们根据雷场的历史背景还有现地的作业条件,采取仪器探测定位和人工挖掘确认的方法,主要是将整个雷场进行分区划片,进行作业编号。同时每个作业区块里面投入一个作业小组,这样既保证了每个作业小组之间绝对的安全距离,又保证了我们兵力和装备的最大化投入,确保了我们作业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