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淮河阻击战:安徽境内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
“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沪宁相继失陷。此时,日军希望连接华北与华中战场,向纵深扩大侵略,地处铁路津浦线与陇海
淮河阻击战:安徽境内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
“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沪宁相继失陷。此时,日军希望连接华北与华中战场,向纵深扩大侵略,地处铁路津浦线与陇海线交叉点的徐州成为了焦点。
从1938年1月至5月,一场大规模的防御战役——徐州会战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其中的台儿庄大捷,围歼日军一万余人,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5月28日,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来到徐州,穿越时光,倾听当年中国军队冲锋的号角。
山雨欲来,李宗仁故作悠闲
如今的徐州文亭街北侧仍然保留着一处文物古迹——徐海道署。它是明清时期徐海地区的最高行政机关驻地,也是抗战初期国民党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当时李宗仁就在这里坐镇指挥徐州会战,其中包括著名的台儿庄大捷。
时光回到70多年前。自七七事变后,平津、沪宁相继失陷,日军欲连接华北与华中战场,从南北两路夹击徐州。“当时徐州城内人心惶惶,市面萧条。为了安定人心,李宗仁每天都要骑马从第五战区司令部出来,到文亭街、大同路等城内主要街道巡视。”当地一位史学专家介绍说。
但是李宗仁的内心并不轻松,因为日军已经开始在津浦线南北两端发起攻击。
阻敌北上,誓把淮河变天堑
在津浦南线,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后,第13师团北渡长江,进至安徽池河东岸的藕塘、明光一线。1938年1月,又向安徽凤阳、蚌埠进攻,欲攻破淮河防线,越河北上。当时布防于淮河北岸的是第五十一军于学忠部。为了守住防线,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又令张自忠将军率领五十九军增援。
“淮河阻击战是在安徽境内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地点就位于蚌埠淮上区小蚌埠镇。”马祖培退休前为蚌埠市政协研究室主任,长期致力于蚌埠历史文化研究,“这场战争双方集合兵力7万多人,从2月3日到20日,双方展开的战斗有几十次。最终收复了淮河北岸的防御要地,将日军迟滞于淮河一线,为台儿庄大捷打下了重要基础。”
浴血奋战,歼灭日军万余人
而在津浦北线,拥兵8万的韩复榘不战而退,致使津浦线北大门敞开。华北的日军长驱直入,企图会师台儿庄,打开进入徐州门户。
台儿庄地处苏鲁交界,为山东南大门,也是南下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李宗仁紧密部署,调集军队保卫台儿庄。从1938年3月开始,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歼灭日军一万余人,对日军给予了巨大打击。
进攻台儿庄受挫,东京大本营大为震惊,重新调整军事部署,企图对徐州进行大包抄,一举歼灭第五战区的中国军队主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自1938年5月15日起,第五战区主力部队以刘汝明之第六十八军为掩护,其余各部分五路突围,向豫、皖边界山区转移。
对徐州人来说,5月19日是一个不能忘却的日子。因为在77年前的这一天,徐州沦陷。在徐州史志办,一段触目惊心的文字记载了这座古城经历的炮火和血泪:1938年1月15日到5月18日,日军出动飞机200余架(次),先后14次空袭徐州,投掷炸弹、燃烧弹、毒气弹1300多枚,炸死炸伤无辜民众2400余人。
硝烟远去,战争遗址将重修
徐州沦陷7年,大量房屋被毁,如今矗立在徐州大同街的钟鼓楼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遗迹。自1931年底建成后,它在烽火砥砺中目睹了日军侵华的滔天罪恶,也见证着徐州的历史变迁。
记者在徐州采访时也获悉了一个好消息。当时李宗仁坐镇指挥徐州会战的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遗址,如今已经破败不堪,这种状况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目前已经启动了对它的修缮工作。徐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赵玉会告诉记者,目前维修方案确实已报江苏省文物局审批,待通过审批、资金到位后,由管理单位负责维修。
“以前在蚌埠小南山公园有一块纪念这场战争的纪念碑,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蚌埠历史文化研究者马祖培说,目前蚌埠市有关部门正在着手重建纪念设施,地址就选在小蚌埠镇淮河堤上。蚌埠市史志办副主任郭照东告诉记者,原计划建淮河阻击战纪念碑,现改为建设以阻击战为重点的抗战纪念设施,形式为一组纪念墙,目前还处在设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