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一、爱国官兵的抗争——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一)禁烟运动:
1839,林则徐,邓廷桢等领导,高潮是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
厦门,闽浙总督邓迁桢率军击退英军。虎门
一、爱国官兵的抗争——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一)禁烟运动:
1839,林则徐,邓廷桢等领导,高潮是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
厦门,闽浙总督邓迁桢率军击退英军。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与将士壮烈牺牲,定海,清军总兵葛云飞中炮牺牲。
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坚守炮台,英勇牺牲镇江,清军爱国守军顽强抵抗。
(三)边疆地区新危机:
1874年台湾军民抵抗日军侵略台湾;1878年左宗棠率清军收复新疆。
(四)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四)中法战争:
马尾战役,福星,杨武,振威等舰奋起抗击法舰侵略;台北之战,刘铭传率清军抵抗法军侵略;镇南关之战,老将军冯子材指挥大败法军
(五)中日战争:
平壤战役,总兵左宝贵英勇指挥抗击日军。黄海战役,丁汝昌受伤,刘步蟾督战;邓世昌与致远舰将士殉国;林永升及经远舰将士全部牺牲。
辽东之战,旅顺总兵徐邦道率军抵抗。威海卫战役,海军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自杀殉国。
(六)抗击八国联军:
清军在天津保卫战中与义和团联合作战。聂士成
二、现代史上的革新者和民主运动领袖
(一)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
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更是提出了与之相近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为之鞠躬尽瘁,竞相折腰。
近代思想家康有为专门写了一本著作——《大同书》,来诠释《礼记·礼运》中孔子的“大同”思想。在康有为看来,《礼运》中的大同世界,就是《春秋》中的太平世界。
他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欧洲的新思潮杂糅在一起,为人们勾画了一幅人类“万年乐土”的“大同之世”美景。这是一个“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极乐世界”,在那里面没有国界,没有私有财产,农工商各业都是公有的,人们共同劳动,共享财富;在那里面没有君主、贵族的压迫,没有军队和刑罚,男女平等,人人独立,对老人实行“公养”、“公教”、“公恤”。
这种为了摆脱现实苦难的理想,简直就是《礼运》大同之世的现代版,反映了仁人志士对于“大同”的渴望。
(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也把“天下为公”、“大同”作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他所创建的中华民国,在国歌当中高唱“已经民国,已经大同”。以后的历史表明,虽然并没有真正实现“大同”,但是创建民国的衮衮诸公确实把“大同”作为目标,是毫无异议的。
以下文件有较多介绍:。
联合国维和部队职责是什?
顾名思义,维和部队都是由各国军方派遣的,主要任务是制止冲突,恢复和平;而维和警察则由各国警方派遣,执行民事任务,履行警察职能。相对来说,维和警察的职能范围较广,所受限制较少。最近我国向苏丹和黎巴嫩派驻的就是维和部队。2001年,中国应联合国要求,第一次向东帝汶派遣维和警察。
之后又向海地等国派遣了维和警察。
自1988年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以来,中国先后参加过联合国十多项维和行动,派出了4000多人次的维和人员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是根据有关联合国决议建立的一支跨国界的特种部队,成立于1956年苏伊士危机之际。
它受联合国大会或安全理事会的委派,活跃于国际上有冲突的地区。维和部队士兵头戴天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凡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人员,必须被送到设于北欧4国的训练中心接受特种训练,以熟悉维和部队的职能、宗旨、任务和进行特种军事训练。
联合国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跟各国特种部队不同,它必须公开自己的存在,必须行进在最引人注目的公路、广场、热闹地段等公开场合。联合国维和部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一种形式,其另两种形式是军事观察团和多国部队。
(1)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作用是阻止局部冲突扩大化,或防止冲突再起,并帮助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百姓,为最终政治解决冲突创造条件。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非强制性。它的进驻与活动,需由安理会或大会决定,并征得有关各方同意(其中15个联合国成员国中,最少有9个国家赞成,而且中、美、英、俄、法5个常任理事国没有投反对票),然后授权联合国秘书长组织;进驻后,一旦该国政府提出撤军要求,必须立即撤出。
二、它具有鲜明的中立性,其成员必须来自与冲突双方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国家。它不同于一支真正的军队,它没有战场,没有敌人,是一支政治外交部队。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在执行任务时,除进行自卫外,不得擅自使用武力。必须严守中立,不得卷入冲突任何一方,更不能干涉所在国内政。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总司令是联合国秘书长。部队的人员由联合国成员国自愿提供。维持和平部队是由武装部队的分遣队组成,士兵可以配备轻型防御性武器,因该支军队必须统一着蓝色盔帽或蓝色贝雷帽,所以亦称“蓝盔”部队(蓝色象征和平)。
(2)派遣军事观察团是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另一种形式。
联 合国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观察组,需由安理会或大会决定,并征得有关各方同意,授权联合国秘书长组织。观察组的人员由联合国成员国提供,由非武装的军官组成。它的使命是维持和平行动。在执行任务时,观察员不能携带武器,必须严守中立,不得卷入冲突的任何一方,更不能干涉所在国的内政。
它的具体职责视情况和需要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监督停战或停火、撤军;观察、报告冲突地区的局势;执行脱离接触协议;防止非法越界或渗透;以及联合国决议赋予的其他使命。派遣军事观察组是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临时措施,均有一定的期限,视情况需要由安理会决定可延期。
(3)冷战后,随着地区冲突的增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次数增多,规模扩大,维和行动的性质和作用也往往超出传统的职责范围,造成联合国经费严重不足。为此,除维持和平部队以外国联合国也借助成员国自愿组成的多国部队参与维和行动。多国部队的费用一般由参加国支付。
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多国部队士兵身着自己国家的军装,主要标记是联合国的旗帜以及联合国徽章。
维和行动主要分为两类:由秘书长直接领导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有军事观察团和维和部队两种形式)和由安理会批准、秘书长授权、由地区组织或大国参与指挥的维和行动(有多国部队和“人道主义干预部队”两种形式)。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00年5月,联合国已组织68次维持和平行动,共投入了75万多军人、警察和民政人员。其目的已从传统的监督停火、居中斡旋,扩大到开展预防性外交、维持和平与重建和平。其任务包括监督停火、停战、撤军;使冲突双方脱离接触;观察、报告局势;帮助执行和平协议;防止非法越界或渗透以及维持冲突地区的治安等。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维和行动的任务范围也逐渐扩大,涉及到监督选举、全民公决、保护和分发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帮助扫雷和难民重返家园等许多非传统性的工作。参与维和队伍的人员除了军事人员以外,还有民事警察和文职人员。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在维护和恢复地区和平和帮助解决地区冲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它的职能和作用也越来越为世人瞩目。
1988年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这支头戴蓝色贝雷帽的部队。
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军人和警察)总数至1996年9月12日为3万人。1986—1991年期间,维和费用平均每年约3.8亿美元,1992年猛增至17.3亿美元,1993年又增至约36亿美元。
1995年联合国的维和经费为28亿美元,其中波黑维和一项就占了一半。1996年的维和经费为16亿美元。从1948年联合国派出第一支维持和平部队到1998年10月,已有1500多名联合国人员在执行任务时丧生。其中,牺牲最多的是加拿大士兵,然后依次是印度、法国、英国和加纳。
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起,共有110个国家派出过维和人员。至1996年9月1日,5个出兵最多的国家为:巴基斯坦(1719人)、俄罗斯(1177人)、孟加拉国(1184人)、印度(1203人)和巴西(1203人)。1994年11月,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设立联合国扫雷基金,从而为联合国的扫雷计划建立了专门的资金来源。
1995年7月5-7日,联合国人道事务署主持的国际扫雷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目的是为联合国在世界各地的扫雷活动征集资金。会议共筹集资金2000万美元。
1998年10月29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会员国向联合国提供维和人员的最低年龄作了规定:会员国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的民事警察和观察员的最低年龄应不小于25岁。
中国从八十年代后开始对维和行动采取区别对等积极支持的态度。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1989年,中国首次派人参加了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帮助纳米比亚实现从南非独立的进程。1992年4月,中国正式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是根据有关联合国决议建立的一支跨国界的特种部队,成立于1956年苏伊士危机之际。它受联合国大会或安全理事会的委派,活跃于国际上有冲突的地区。维和部队士兵头戴天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凡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人员,必须被送到设于北欧4国的训练中心接受特种训练,以熟悉维和部队的职能、宗旨、任务和进行特种军事训练。联合国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跟各国特种部队不同,它必须公开自己的存在,必须行进在最引人注目的公路、广场、热闹地段等公开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