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的民用航空工业为什么这么弱
2、我国航空航天业的优势和劣势有哪些?
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的民用航空工业为什么这么弱
这很正常,
1、欧美航空工业都发展了100年了,中国仅仅发展了50年。
2、在这50年中,还有若干年的政治因素干扰。中国甚至开放前就没有合格的民用航空。
3、欧美国家航空产业干不好倒闭、合并的比比皆是,例如为二战美国历下汗马功劳的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干得不好,被麦克唐纳吞并,称为麦道,而后麦道又被波音吞并。中国航空企业,干不好领导走人,换地方继续当领导。
4、中国基础工业历来非常差,尤其是精密制造、特殊材料,这些的具体体现就是发动机不过关。因为中国企业领导都是上级任命的,你材料技术搞得再好,不如组装一个相当于世界一流水平的机械、设备、汽车能在领导心里留下印象。
5、西方教育往往学生小学毕业后,往往就分为文科、理科,理科就向制造业发展,而中国是最好的学生留学外国,然后回来当海归。二流学生当公务员、白领,三流学生学习技术,当技术工人,而中国的精密制造、超精密加工技术、制造自动化就是由这些人制造的。
6、中国作为后发的工业国家,和一流水准差了很多年,中国以前是硬件条件跟不上。搞发动机离不开高空试验台,可中国那一年才有的高空试车台?是1995年。
中航工业涡轮院101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经过30多年的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设计、制造、安装、总体调试,1995年12月通过了国家验收,使我国成为继美、英、俄、法之后,第五个拥有这类先进航空发动机研发设备系统和技术手段的国家。
7、民用航空比军用航空更难制造,世界上能研发军用大推的有中美俄,但是能研发制造大涵道大推力高性能民用涡扇发动机的国家则就只剩2个了(美英:GE(通用) 罗罗 普惠
我国航空航天业的优势和劣势有哪些?
2004珠海航展高峰论坛主题演讲——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两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第五次迎来了各方宾朋。首先,我代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对各位出席本次高峰论坛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在此,我愿就中国航空航天业的发展作一个简要的介绍和展望。
一
新中国成立55年来,在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中国航空航天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航空工业研制生产了数十型、万余架各类飞机,并出口了数百架飞机和众多配套的发动机、机载设备及生产线;一个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科研、试验、生产手段基本配套的航空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以新支线飞机为突破口,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等研制生产迈出了新步伐。中国航天工业成功研制开发了包括科学试验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在内的多种应用卫星,成功研制了12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81次发射,将中国的61颗卫星、5艘飞船和30颗国外卫星送入了太空;特别是去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独立掌握空间技术的大国之一,在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领域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人类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培养造就了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敢打硬仗的科技人才队伍,在长时期不懈奋斗中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作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进入新世纪,中国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左右——这对有着十几亿人口且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将是一个既雄伟壮观又切实可行的重要跨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航空航天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政府始终把航空航天科技作为带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技术之一,始终把航空航天产业作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产业之一。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二十年,中国的航空航天业必将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插上更加有力的翅膀,必将为中华民族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更加强劲的助推器。
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中国航空工业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我们将继续实施以支线飞机起步的发展规划,按照国际标准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努力推进支线飞机形成支柱产品;适应社会对通用航空的需求和空管改革的需要,加快推进通用飞机、轻型民用直升机的产业化步伐,加快新机型、新技术开发;进一步扩大民用飞机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鼓励企业按专业化、规模化方向不断扩大国外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和风险承包业务,积极融入国际航空工业大循环;我们还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积极开展大型飞机工程的论证工作。
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中国航天事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应用卫星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形成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等应用卫星系列,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以“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为依托,研制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音频/视频直播卫星。研制“无毒、无污染、高可靠、大推力”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继续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支持建立空间科学探测卫星系列和空间环境保障体系。我们将按计划完成世人瞩目的绕月探测工程,同时开展月球探测二、三期工程论证,积极推进载人航天的后续工作。
中国航空航天业将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开阔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立足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统筹考虑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发展,统筹考虑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发展,推动航空航天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强化基础,自主创新。重视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重视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和制造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航空航天业建设;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航空航天人才,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投身航空航天事业,使中国航空航天业成为英才荟萃、人才辈出的行业,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
中国航空航天业取得的成就,是中国航空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也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中国航空航天业开创新的辉煌,需要依靠中国航空航天人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也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当今世界,是充满竞争的时代,更是需要合作、讲求共赢的时代。中国将始终奉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在遵守国家外交政策和已签署的国际条约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航空航天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和企业与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之间在航空航天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通过合作,彼此之间增进了了解,加强了联系,建立了友谊,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有的项目被誉为国际合作的范例。我们将一如既往,积极推动航空航天业的国际合作,为航空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为航空航天技术造福人类而不懈努力。
女士们,先生们:在航空航天人的眼里,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只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我们有着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联系与交流,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让我们共同携手,抓住机遇,积极开展航空航天业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共同推进世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不断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中国飞机制造工业的弱项是什么?
到处都是弱项。发动机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不要以为有了发动机我们的问题就全部解决了。从设计开始一直到试验,从个别零部件,到航点飞行控制系统等都需要补课。原因很简单,就是
综合国力
弱,科技水平弱的表现。
中国为何造不出航空发动机?
您所说的应该是指航空发动机吧,中国是有能力造出汽车发动机的,虽然性能较其他强国有一定差距。那么我就浅谈一下中国为何造不出航空发动机吧: 中国航空动力工业的发展实在是纠结了太多的辛酸和遗憾,起初我国航空工业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有力支持,当时苏联对于中国全方位的工业支持使我国航空工业迎来了第一次春天。在老大哥的帮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一个能够和世界一流水平比肩的航空工业体系,基本上苏联的新型飞机型号和新型动力系统一旦确定引进就能够在几年的时间中仿制定型。但是我国并没有为航空工业以及航空动力工业制定一个从仿制到研制的长远发展规划,而是将航空工业本身的任务局限于仿制、生产和修理。
中国和苏联往往是有了具体工程发展型号的时候,才去搞基础研究、探索发展(应用研究)、预先发展,打算通过一个型号带动整个航空动力产业的进步。而大家都知道这条道路是不符合航空动力型号研制的客观规律的。而欧美等航空强国极其注重基础研究和预研,笔者将其强大的法宝总结成为三个关键词:预研工程,核心机计划,发动机系列化。事实上,这三个关键的概念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构成了发达国家在航空动力发展上的整个思路体系的主干。
在我国,一个发动机型号真正开始着手相关的实质技术工作是从立项开始的。如果不立项,就没有发动机研究发展的所需的大量经费。说白了就是如果军方不立项发动机型号,与这个型号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就基本无法开展。
而国外发达国家航空动力研制秉承着“预研优先”的发展方针,也就是在军方提出发动机研制需求之前,航空工业部门就已经按照自己的研制流程,进行超前的技术探索研究。当军方提出下一代发动机研制需求的时候,航空工业部门已经将相关的技术在验证机上都玩得相当纯熟了,自然发动机型号研制周期就会大大缩短、研制风险也极大地降低。
这一点在美国F119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在F-22“猛禽”飞机研制过程中,飞机重量与阻力均增加较多,为此,军方要求发动机的推力相应提高近17%,即最大推力(加力推力)要求为156KN。中间推力(不开加力时最大状态下的推力)为105KN。而此项重大改动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其研制周期,因为普惠一直开展超前的发动机预研计划。在接到发动机性能提升的需求以后,普惠公司直接从自身预研研究发展技术中拿出已经验证成熟的部件技术应用于F119改进上,很快满足了军方要求。此类事情如果发生在预研工作不足的国家足以对航空发动机研制造成5年以上的拖延,并且有可能直接导致发动机研制失败。
研制经费不及给朝鲜的一个零头
我国由于长期处于航空发动机仿制生产状态,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客观规律的掌握严重不足,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没有清晰认识。这样造成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投资强度远远低于研制实际需要。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涡扇6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根据606所资料统计,20年研制经费共计只有1.5亿元,平均每年750万元。当研制进入关键阶段,需要高投资强度时,竟然有两年每年只给200万元,以这样投资总额和投资强度来研制先进大型航空动力系统简直是难以置信,但历史事实就是如此。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儿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不及给朝鲜援助的零头,甚至不及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而同一时期,我国引进斯贝MK202发动机进行仿制,却花费了13亿元人民币。
根据国外经验,典型的发动机研制周期约为8~14年,整个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期约为30年。研制经费在历年增长,根据发动机大小型号不同、研制条件不同,研制经费在5亿~20亿美元不等。如果投资强度不能保证,发动机就不可能按期保质研制出来,其后果只能是研制失败,型号下马。
我国航空动力工业长期发展不良的根本原因更多是决策不当。当然,我国在建国之初将发展航天和导弹核武器作为特定时期的重点绝无不妥,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核武器和美国苏联的霸权阴影长期笼罩在新中国上空,我国要实现突破核霸权的威胁就必须在战略火箭和导弹工业上进行大力投入。
但是由此就认为航空工业不是高科技,航空工业则是简单的生产工业就是相当大的认识谬误。直到我国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航空都未列入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中。虽然“航空强国”的口号终究还是响彻中华大地,但是错过的发展机遇和耽误的时间又如何偿还,如何追溯?损失的人才又由谁来挽回?在历史的追思中,往往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关于《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