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航空新闻

2013中国航空信息化论坛发言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9-25 17:29:25

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013中国航空信息化论坛发言》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通过你对航空航天技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谈谈你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013中国航空信息化论坛发言》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通过你对航空航天技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谈谈你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的看法。

答:从1956年至今,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航空航天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在航天运输领域自行研制了包括一次性运载火箭、轨道转移运输飞行器、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在内的综合航天运输体系,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有12种型号,具有发射低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多种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8次发射;其中对外发射成功22次,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从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6次发射成功。 我国未来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趋势将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现役各系列运载火箭将持续改进,并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中诸多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相当一部分任务都是由现役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来完成的。在新一代系列运载火箭投入使用之前,现役运载火箭至少还有20 年的服役期,因此应该不断改进现役运载火箭,提高其可靠性及任务适应能力,拓宽任务适应范围,满足国内外近期高密度发射任务的需求。 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将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升级产品,旨在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保持我国运载技术在世界航天领域的地位。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采用大直径结构、大推力发动机等先进技术,大幅度提高运载能力,低轨最大运载能力达到20t 级、G T0 最大运载能力达到10t 级;实现型号的“三化”设计,具备低成本、高可靠、测试操作方便的优点。 (2)新概念飞行器有望将得到发展 未来的航天运载技术将更加体现出导弹与运载技术融合、卫星与运载技术融合、航空与航天技术融合发展的趋势。尤其是无人机、空间探测飞行器、载人航天飞行器等,将会在未来20-30年内得到快发展。 (3)载人航天将向民用化方面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载人航天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在商业领域开始发展。未来将有可能向民用化方向取得更大的发展,原因在于:一是技术不断成熟,成本将有所下降;二是为航空航天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2013以后中国在航空航天上的成就有哪些?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任务稳步推进,大幅提升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研制能力稳步提升,研制卫星类型从技术试验逐步向应用卫星转变。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群伞+气囊着陆方式、重复使用等技术飞行验证,飞船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连续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成功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计划在2021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巡视探测。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它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当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高、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卫星主要为亚太区域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天基对地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支持多种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动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图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有序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1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组成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该卫星获取了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实现国内最高水平的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为后续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实践二十卫星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卫星搭载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载荷实现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载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码稳定传输,为牵引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0周年,这些年都取得哪些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0周年这些年都取得这些瞩目的成就:

1、发射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它的升空标志我国成为继美、前苏联、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并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直到今天,东方红一号还在太空中运行,并将长期运行下去。

2、掌握载人航天技术。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3、月球探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中国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活动。之后的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再到今年的“嫦娥四号”世界首个月背软着陆、玉兔二号成功月球表面前行。据悉,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

中国航空航天的发展史?简要的说明就可以了.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扩展资料

嫦娥二号使命

一、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技术;

二、验证距月面1 0 0千米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

三、验证1 0 0千米×15千米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

四、对二期工程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五、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中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试验X频段测控技术;

六、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

(探测使命)

七、获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辨率由嫦娥一号卫星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

八、探测月球物质成分;

九、探测月壤特性;

十、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航天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航天的发展具有多重意义

关于《2013中国航空信息化论坛发言》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