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前不久,一张被打得像筛子、浑身弹孔累累却依旧在飞行的战机照片走红网络,凭借“皮糙肉厚”的“硬汉”形象,被网友评价为“最抗揍的飞机”。
照片中的飞机是伊尔-2强击机,是苏联
前不久,一张被打得像筛子、浑身弹孔累累却依旧在飞行的战机照片走红网络,凭借“皮糙肉厚”的“硬汉”形象,被网友评价为“最抗揍的飞机”。
照片中的飞机是伊尔-2强击机,是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功勋战机,总产量高达3.6万架,创下二战期间最高产军机纪录。
而这款战机的厂家伊留申设计局,是一家久负盛名的老牌军工企业。如同这架“千疮百孔”伊尔-2强击机,在近百年的企业发展史上,伊留申设计局走过了一段艰难前行的足迹。这张战机照片,背后折射出伊留申设计局怎样的成功密码?今天,让我们走近这家设计局,探寻它的精神内核。
2个多小时摧毁270多辆坦克,伊尔-2获得“飞行坦克”的美誉
1944年10月,在完成第150次战斗飞行任务后,苏联飞行员霍夫曼和那架被打出约600个弹孔的伊尔-2战机,从战场硝烟中抵达首都莫斯科接受表彰。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霍夫曼“苏联英雄”的称号,以表彰他在卫国战争中抗击侵略者的战斗勇气。
随着英雄事迹的广为人知,那架弹孔累累的伊尔-2战机从此声名鹊起。岁月悠悠,无论是战争年代获得的口碑,还是新世纪一张照片引发的热议,伊留申设计局这款得意之作——伊尔-2强击机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它曾被斯大林评价为“如红军的面包与空气般不可缺少”的飞机。
二战中,强击机主要用于低空突防。然而,当时苏联空军战机并不能满足战场需要,普遍存在飞行速度慢、防护能力弱、生存能力低等诸多短板。研发一款兼具重装甲、高速度和强火力等性能于一体的战机迫在眉睫。
1938年,伊留申设计局临危受命,研制一款新型强击机。起初,伊留申设计局提供的设计方案,在机体设计上有一定的实战考量,如增加飞行座舱、油箱等部位的装甲厚度,并设置后座机枪提高防御能力。然而,这种双座型伊尔-2原型机在问世后,苏联军队高层领导并不“感冒”,要求设计局去掉后座,减轻机身重量,提升飞行速度。几经改进后,最终列装苏联空军的是单座型伊尔-2。
实战是检验武器装备性能的“磨刀石”。投入使用后,伊尔-2的缺陷很快显现出来,尾部机舱和机身下部化油器成了德军战斗机攻击的重点部位。一段时间里,被抓住命门的伊尔-2损失惨重,前线对双座型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一些军队开始自行改装。最终,军方认可了制造双座型的建议,有装甲遮蔽的尾部机枪手再次成为伊尔-2的标配。
改成双座型后,战机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但又一问题紧接出现——缺乏有效攻击战术。双座型伊尔-2投入战场后,发起攻击方式基本上是采取低空扫射并投掷炸弹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战术不仅作战效能低,而且导致飞机战损率高,以至于1架伊尔-2平均出击8.6次就会被击落。
直到1942年7月,在苏联航空军械试验场进行综合研究后,苏联才拿出了俯冲轰炸的战术,即在攻击坦克、卡车等小型目标时,以20至30度方位角,在500-700米的距离开火最为有效。
熬过诸多考验,迎来“高光时刻”。1943年夏,库尔茨克会战爆发,满载新型炸弹的伊尔-2强击机机群飞赴战场,发挥出巨大作用。曾有史料记载,战机在2个多小时内摧毁270多辆坦克,伊尔-2因此获得“飞行坦克”的美誉。
此后,凭借“抗揍”的优势,伊尔-2在战争中一次次经受考验,为苏联取得最终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英雄自古多磨难。”当硝烟散尽,伊尔-2那张伤痕累累的照片呈现在世人面前,依旧让人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