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航空新闻

亚洲北欧航线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9-22 06:34:27

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亚洲北欧航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北欧鹰狮—JAS—39战斗机?


2、实验证明,时光也可以倒流?


3、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几个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亚洲北欧航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北欧鹰狮—JAS—39战斗机?

JAS-39“鹰狮”是瑞典萨伯公司研制的单座全天候全高度战斗/攻击/侦察机,用以在90年代取代瑞典空军的Saab-37“雷”式战斗机。

瑞典是小国,其战斗机设计极力追求配合本国作战需求。瑞典人充分利用了“拿来主义”,发动机是美国产品,辅助发动机是英国产品,机关 炮是德、法产品,火控系统是自家的。翼尖上的AIM-9“响尾蛇”来自美国,翼下的“天空闪光”来自英国(实际上是美国AIM-7“麻雀”的英国版本)。甚至根据国内公路条件优良的特点,JAS-39设计为可以在高级公路上起降。瑞典的经验值得参考。

JAS-39“鹰狮”是西欧“三代半”战斗机中重量最轻、尺寸最小、最早投入实用的飞机。该机总订购数为204架,现已交付的数量超过50架。JAS.39“鹰狮”是该机按“一机多用”的原则设计,通过改变数字式机载设备和计算机的程序,同一架飞机可以执行几种不同的任务。该机采用与Saab-37类似的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结构上广泛采用复合材料,主翼为切尖三角翼带前缘襟翼和前缘锯齿,全动前翼位于矩形进气道的两侧,无水平尾翼。机翼和前翼的前缘后掠角分别为45°和43°。该机能在所有高度上实现超音速飞行,维护简单,并可在普通道路上起降。可收放前三点式的主起落架为单轮式,向前收入机舱;可转向前起落架为双轮式,向后并旋转90°平放入机身下部。机轮和轮胎由古德伊尔公司制造,有碳圆盘刹车及防滑装置。采用带有附面层隔板的楔形进气道。机身内装自封式主油箱和集油油箱,采用燃油综合管理系统控制。

JAS-39采用马丁·贝克公司的S10LS零零弹射座椅。座椅向后倾斜28°,类似F-16,使驾驶员可承受更大过载。卢卡斯航空航天公司提供水滴状座舱盖及单片式曲面风挡玻璃。主要机载设备有埃利克森/费伦第公司的PS-50/A多功能脉冲多普勤雷达,具有目标搜索/截获和下视/下射能力。埃利克森公司的D80中心计算机系统,3条STD1553B数据总线,霍尼韦尔公司的激 光惯性导航系统和雷达高度表,EP17座舱电子显示系统,以及先进的电子对抗系统等。EP17包括一台休斯飞机公司衍射光学平视显示器、三台埃利克森公司仪表显示器、一台费伦第公司FD5040录像摄像机,以及少量备用常规仪表组成。

动力装置为一台GE通用电气公司和活尔伏航空发动机公司联合研制的RM12(F404J)涡扇发动机,静推力为54千牛,加力推为为80.5千牛。武器包括内置的1门27毫米“毛瑟”自动式 机 炮。机上共有7个外挂点,翼尖2个可挂AIM-9L“响尾蛇”,每个翼下的2个挂架和机身中线上的1个挂架可挂装短矩和中距 空 空 导 弹,如Rb47、“米卡”以及AIM-120等。

瑞典地处北欧,与北冰洋、北海、波罗的海比邻,冷战时期承受了很大的 苏 联 军事威胁,尤其是海空方面。为此瑞典战斗机一直有较好的对舰攻击能力。JAS-39继承了这一传统,装备了多种瑞典空对舰导 弹,如RB-75、“萨伯”RBS-15F和美国“小牛”空对地导 弹等,以及各种传统或延迟炸 弹和火 箭、副油箱等。

瑞典自称JAS-39是世界上第一种第四代战斗机,并相信该机将具有较强的出口潜力。为此萨伯公司和英国宇航公司(BAe)还专门成立了萨伯-BAE“鹰狮”合资公司,专事该机的国际市场业务。该公司瞄准的是米格-21、米格-23、“幻影”F1、F-5和“龙”等第二代战斗机更新换代时的市场,并为此在出口型上采用了第三批次C/D型上的许多改进,包括:新型座舱(采用彩色多功能显示器)、改进的发动机和雷达以及可选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另外,出口型上还将选装空中加油探管、北约式武器挂架及英语指令系统等。

实验证明,时光也可以倒流?

在现代物理学中,有一条核心原则,那就是光线只能以一种方向前进,即只能是过去影响着未来,而未来不可能影响过去。但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家近日通过实验发现,在量子能级,这一核心原则可能会不起作用。研究人员认为,这意味着未来的事件可以影响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即时光可以前进,也可以倒流。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对量子力学中粒子的奇怪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量子世界,一个移动的物体可能同时以两种状态存在,即粒子和波。但是,我们不可能同时看到两种状态下的它们。这是因为当科学家试图观测可见光子或快速移动的原子时,它们或以粒子、或以波的形式出现。

不过,在研究团队最近实施的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他们试图观测一个原子以确定他们看到的究竟是以波的形式存在还是以粒子的形式存在时,奇怪的现象发生了。研究团队负责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物理学家安德鲁-特鲁斯特科特介绍说,“在量子能级,如果你没有在看它,实体并不存在。这些原子并没有从A处移到B处。只有在旅程结束对它们进行观测时,它们的波状或粒子状行为才会出现。”

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物理学》期刊之上。他们的实验是建立于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约翰-惠勒于1978年提出的理论思想之上,即“延迟选择思想实验”。“延迟选择思想实验”其实是“双缝实验”的改进版,即光线穿过幕墙上的狭缝。当一束光线穿过一条狭缝照射到后面的墙壁上时,光子似乎显现出粒子行为。当引入第二条狭缝时,就会显现出干涉光带,光子似乎又呈现波动性质。约翰-惠勒建议在第一面幕墙后面增加第二面带有狭缝的幕墙,目的是想看一看光线穿过两个幕墙时状态是否能够保持稳定。但是,到目前为止,这项实验似乎不太可能完成。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对约翰-惠勒的思想稍加改动,让实验成为可能。他们没有利用光子,而是采用氦原子,让其穿过由激光束形成的光栅,而不是穿过物理幕墙。这样,当高速飞行的原子穿过第二道关时,研究人员就可以精准地观测到它究竟发生了什么。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没有第二道光栅,原子就沿着一条单一线路前进,行为与粒子一样。但当两道光栅都存在时,原子就会沿多条线路前进,有些像波的行为方式。

在第二道光栅引入之前,研究人员对氦原子穿越第一道光栅的线路进行了测量。实验发现,尚未引入但有可能引入的第二道光栅对粒子的状态产生了影响。安德鲁解释说,“这表明,如果氦原子真的沿着一条特定的路线,接下来未来的测量结果就会影响原子的线路。”研究人员认为,这表明未来事件正在影响着原子的过去。

(编译:彬彬)

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几个里程碑是什么?

35年前的昨天,即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共进行了5次“阿波罗”飞行,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这一系列“访问”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阿波罗”登月计划只是一个起点,它留下了许多未竟的事业 。许多宏伟设想还有待实现,许多突破还有待完成。 登月35年后的美国载人航天35年前的今天,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功登上了月球。35年过去了,美国虽然没有再登上其他星球,但仍保持了世界载人航天和宇宙探索强国的地位。它不仅建立了实验型空间站,研制出航天飞机,而且制定了重返月球并从月球出发,将人类送上火星的庞大载人航天计划。建立国际空间站让人成为太空居民1972年12月阿波罗进行最后一次登月飞行后,美国开始将航天重点转向建立太空据点———“天空实验室”。“天空实验室”原称阿波罗应用计划,其目的是用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开展实验性航天站活动。在随后的两年中,美国利用阿波罗号飞船将3批宇航员送入“天空实验室”,让他们在上面开展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完成实验270项。“天空实验室”的建立使人类第一次成为可数月生活在太空中的居民。“天空实验室”创下了连续载人航天84天的纪录。但美国在建立国际空间站方面的努力,很快被欧洲和当时的苏联超过。它们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纪录。美国于1993年提出,将“自由”号空间站计划由美国自己建造改为国际合作建造,以吸收西欧和俄罗斯的技术并分担成本。国际空间站工程于1998年底正式启动,目前参与建设国际空间站的国家有16个,来自北美、欧洲和日本。最终建成的国际空间站,将包括6个实验舱和1个居住舱,可供7名宇航员长期居住,最多时可容纳15人从事考察活动。美国目前的目标是在2010年建成国际空间站。发射航天飞机激发太空探索幻想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一项新的重大突破,研制成一种可重复使用,从而可望大幅度降低往返太空成本的航天器———航天飞机。航天飞机的发明极大地激发了人类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和期望。其实美国早在1972年就开始研制航天飞机。1981年4月对航天飞机进行了首次试验,次年11月投入使用。虽然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激发了无限的想象,但20多年来,航天飞机从未证明自己是最省钱的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发射费用一直高于传统的火箭。航天飞机宇航员的太空行走曾引起过美国媒体的普遍喝彩,但作用仅限于对航天器进行小型维修。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后爆炸,包括1名教师在内的7名美国宇航员丧生。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地球途中失事,7名宇航员罹难。高成本加高风险,终于使美国人开始进行反省,对航天飞机是否是一种像自己所宣称的那样理想的航天器产生怀疑。目前,美国准备在年底前恢复航天飞机的飞行。在今后几年中,航天飞机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完成国际空间站的组装工作。但在2010年国际空间站建成后,航天飞机将退出历史舞台。宣布返月计划要将人类送上火星美国总统布什在今年1月推出一项新的载人太空探索计划,计划分为四步。第一步,在2010年建成国际空间站。第二步,在2008年前研制出一种新的宇宙飞船,并且在2014年前用这种新型飞船进行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把宇航员送入空间站。第三步,在2020年前重返月球,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基地,作为登上火星的基地。第四步,于2030年将宇航员送上火星甚至更远的星球。布什称,对太空的探索使美国在天气预报、通信、计算机、搜寻营救、机器人和电子等方面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显然,美国通过将人送上火星,不仅将促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还将进一步推动美国高科技的全面发展。新华社记者司久岳(据新华社洛杉矶7月20日电)欧洲为火星登陆“摩拳擦掌”欧洲过去发展航天业一直是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色,比如着重在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方面积聚了较雄厚的实力。但基于整体实力水平的限制,欧洲国家曾一直避免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方面与美国和俄罗斯竞赛。但近两年来,欧洲航天局几乎全面出击,创下了其历史上的许多首次,显示了欧洲目前在太空领域的实力及其希望赶超美俄,实现火星登陆的强烈愿望。就星际探测来说,欧洲在去年和今年集中实施了月球和火星探测计划。2003年9月,欧洲航天局的“SMART-1”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如果顺利,它将在今年年底前后成为欧洲航天局的第一个飞赴月球并围绕其运转的航天器。此外,欧洲“火星快车”探测器在2003年12月已抵达环绕火星的轨道。法国媒体普遍认为,无论探测月球还是火星,这都是欧洲人在补过去的课。在载人航天方面,欧洲航天局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也曾研制过“使神”号小型航天飞机,后因资金和成员国意见不一等原因中途夭折。欧洲航天局后来参加了多国参与的国际空间站计划,想以这种“省力”的方法,提升其载人航天技术水平。然而国际空间站的计划建设规模很可能远远超过600多亿美元的预算,加上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直接影响了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进度,欧洲的部分载人航天活动不能按原计划实施。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欧洲航天局已把未来长期发展的重心再次转向了开发航天飞机。今年5月10日,欧洲航天局位于瑞典北部的北欧航空航天实验中心宣布,该中心于5月8日成功试飞了未来欧洲航天飞机的原型样机,预计首架欧洲航天飞机将于2015年到2020年间诞生。此外,欧洲航天局在今年2月3日正式宣布了其雄心勃勃的“曙光”超大规模星际探索计划的目标:力争在2030年到2035年间向火星发射一艘载人飞船,实现欧洲宇航员登上这颗红色星球的梦想,零距离探索这颗行星,揭示其历史上的沧海桑田。欧洲航天局负责“曙光”计划的主任弗朗克·奥加罗说,在实现火星登陆之前欧洲要先实现月球登陆。为此,欧洲航天局制定了“路线图”:在2007年试验一种飞行速度更快的航天器,这是实现在其他星球登陆所必需的;在2010年,向火星发射无人飞船,获取火星上的物质并运回地球研究;2020年到2025年间,欧洲宇航员将登上月球,为人类在外星球生存积累经验;从2026年开始,欧洲火星登陆的准备工作将陆续完成;2030年至2035年,欧洲宇航员将登上火星。欧洲航天局的官员在宣布上述火星探测计划时称,这个计划与美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时间表相一致。这表明欧洲在探索火星方面不愿落后,希望迎头赶上美国。新华社记者杨骏(据新华社巴黎7月19日电)回首登月前后 话说苏俄航天自从1957年原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原苏联和美国便基于当时的多重时代背景,在航天领域展开竞赛,并都把宇航员送上月球作为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标志。在以后的岁月中,原苏联和俄罗斯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之路上又留下了诸多不可磨灭的印记。为了实现登月,原苏联曾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整个60年代向月球发射了多个无人飞行器,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无人航天器携带动物环月飞行、为月球背面拍照、使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并研制出多辆月球车。但原苏联航天专家在用于发射月球飞船的运载火箭设计上出现分歧:原苏联航天总设计师科罗廖夫主张采用新型火箭“H1”,而航天设计师切洛梅等人主张对“质子”型运载火箭进行改进。对两种火箭的试验均未成功,耽误了原苏联登月的时间。与此同时,美国启动了“阿波罗”计划,发动了约30万工作人员,先后耗资约255亿美元,抢先于1968年实现了载人飞船绕月飞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率先登月,使美国在这一轮竞赛中胜出。经历这一挫折的原苏联,此后又陆续对用于发射月球飞船的“H1”运载火箭进行了4次试验,但均告失败。1976年原苏联终于放弃了月球载人飞行计划。在随后的航天飞机开发方面,原苏联比美国晚了7年半,于1988年发射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但是,原苏联和俄罗斯在轨道空间站建设及其载人飞行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71年,原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至1986年又有6个“礼炮”系列空间站和1个“和平”号空间站先后入轨。特别是“和平”号空间站,在太空连续飞行15年,接待了108名各国宇航员,为人类在近地空间生活积累了大量经验。原苏联解体后,为了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有重点地发展航天业,俄罗斯加入了最早由美国提出的国际空间站计划。自1998年开始空间站的装配以来,俄罗斯利用其“进步”货运飞船和“联盟”载人飞船,与多国一起建设国际空间站。在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美暂停其所有航天飞机飞行之后,依然注重载人航天项目的俄罗斯决定,将2004年航天预算的42%用于保证国际空间站的运转,额外制造为空间站送货的飞船,建议让长期考察组延期半年返回,推迟部分空间站太空舱的发射。与此同时,俄继续向空间站运送欧洲航天局的宇航员,开发太空旅游,以补贴预算,力争在2010年前完成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为了实现火星载人飞行,俄将开发原本为国际空间站设计的新型载人飞船———“快速帆船”。该型号飞船于2000年在俄“联盟”系列飞船的基础上开始研制,预计可载6名乘客。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快速帆船”可在2010年前完成制造。为保证计划的实施,俄还建议同西方国家合作开发“快速帆船”。地球是人类的“摇篮”。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将帮助人类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太空,拓展知识的边界,在新的世界中铸就不断延伸的登天之路。

关于《亚洲北欧航线》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