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航空新闻

当年美国人不想让钱学森回国,为什么不找机会干掉他,很难么?

作者:Anita 发布时间: 2022-02-04 03:19:01

简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中国科技界的“三钱”,分别是指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三钱”的称呼最早来源于毛主席,后来在国家《科学技术规划》中被周总理屡屡提及,从此才渐渐流传开来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中国科技界的“三钱”,分别是指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三钱”的称呼最早来源于毛主席,后来在国家《科学技术规划》中被周总理屡屡提及,从此才渐渐流传开来。

其中,钱学森是“三钱”当中最著名的一位,他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更是著名的爱国者。在美国留学期间,联邦调查局为了阻挠他回国,甚至不惜使用非法手段限制其人生自由。

回国后,钱学森将所有精力都全部用在了中国的科技事业上,尤其是国防军事工业上,成为了“两弹一星”的功勋。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核工业和航天导弹工业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至少向前推进了二十年的时间。

为了抵制令人厌恶的原文抄袭现象,本人只得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标识。同时声明,“文史不假”的所有原创文章只发表于“百家号”和“头条号”这两个平台,其余账号或者平台皆属于无耻的抄袭!

钱学森(1911年12月——2009年10月),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物理学家和爱国者。作为中国空气动力和航空航天的奠基人,他被誉为是“中国航天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中国导弹之父”。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父亲钱均夫早年曾就读于杭州求是书院,后来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从小就谦虚好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的前身)。

在大学期间,钱学森的专业并非是空气动力学,而是机械工程专业。到了1934年,终于获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机会,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专业。很快,他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天赋,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获得了该专业的硕士学位。

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钱学森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学习,并在那里认识了自己的学术导师冯·卡门教授。在师生二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创立了“卡门——钱学森”公式,令他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空气动力学家。

由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美国政府和军方对于“空气动力学”这个极其敏感的领域高度重视,将相关的实习和工作机会都只留给美国人。不得已,钱学森只能改变了自己的专业和学术方向,转而投入到了航空理论的研究当中。

现在看来,航空理论属于高精尖的科学研究范畴,而且对于军事领域极为重要。不过,这种理论在当年看来还显得非常超前和大胆,甚至被认为是近乎于科幻的推测。

凭借钱学森等人的努力攻关,航空理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了出来。受此影响,美国军方也意识到了这一领域的重要性,想把钱学森这个华人排除在研究之外,可在很多方面都离不开他。

经过白宫特批,钱学森不仅参与了当时最机密、最核心的“曼哈顿计划”,而且还被准许自由出入五角大楼。到了1944年,美国政府正式任命他担任了火箭研究理论组组长,积极为美国研发火箭和导弹而努力。

1949年10月1日,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引得全世界都为之瞩目。听到这个消息后,钱学森由衷的高兴,他与妻子蒋英商量后决定乘船回国,尽早为国家建设而增添自己的力量。

不过,当时的杜鲁门政府非常敌视中国,自然不会允许钱学森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科学家回到中国。对此,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更是说出了一句经典名言: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 个师的兵力。

1950年,当钱学森准备就绪即将登船之时,却被美国政府有意阻拦,先是被拘留了14天,后又将其关押进了监狱。经过冯·卡门教授的帮助,钱学森最终被释放了出来,但美国政府还是对他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每天都要求汇报行程。

就这样,钱学森开始了在美国长达五年的“监视居住”生活。而且,他还被严格限制工作和学习,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任何工作。

当时,中国政府虽然多次谴责美国政府的这种霸道和强权,但美国方面却始终不为所动。直至1954年时,这件事情才终于迎来了重大转机。

1954年,钱学森历经万难才向父亲的好友陈叔通寄出了一封信件,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回国的迫切愿望。在同年,美国、英国、法国、中国和苏联五国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周总理代表我国政府与美国方面展开了外交谈判,最终才达成了协议。

问题来了,谁都知道钱学森在军事领域的价值连城,为何美国会同意放他回国呢?原来,除了中国日益增强的国力以外,我方还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令美国人无法拒绝。

在抗美援朝期间,我国俘虏了大量的美军士兵,其中还包括一些美军飞行员。为了换取钱学森回国,中方同意释放11名美军飞行员。这些飞行员都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同时,钱学森在美国被禁足的五年中没有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或许已经同最前沿的科学脱节了。

在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钱学森终于被获准回国探亲。请记住,就在他毅然回国报效之际,同样身为中国人的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却选择继续留在美国效力,人与人之间的爱国主义情怀高下立现。笔者个人认为,如果当年钱学森也选择留在美国,那他才会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经停日本后才抵达了香港,全程耗时21天。出于安全考虑,我国特意以钱学森父亲的名义向他发出了一封电报:

沿岸切勿下船。

经过海上的漂泊,钱学森一家终于在广东的深圳入境,短暂休整后就来到上海拜见了阔别多年的父亲钱均夫。

抵达北京后,钱学森立即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他马不停蹄开始了科研工作,在国家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航空和军事工业。

1956年2月,周总理就《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向钱学森当面征求意见。钱学森坦诚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还很有信心地提出了“尽快发展火箭喷气技术的意见”。

对于这个意见,周总理相当的重视,不仅亲自送交毛主席审阅,还专门召集了国防部长彭德怀和在京的几位元帅一同商讨。最终,我国政府做出了火箭研究和导弹研发的战略部署。

为了加快研发工作的进程,中国政府积极寻求苏联的支持,还专门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原子核物理研究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协定”。甚至于,毛主席还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明确表示:

我们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1956年7月,中央军委秘密成立了负责火箭技术研究的国防部第五局,也称为“导弹管理局”,全面负责导弹的一切研发事宜。在钱学森等人的刻苦攻关下,我国的导弹开始从无到有,开始逐步积累。

到了1958年,听闻导弹研发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毛主席在欣喜之余还公开表示:

我们还要搞人造卫星!

1962年,中国终于成功发射了中近程火箭,钱学森又提出“为发展人造卫星和远程导弹技术做一些先期的准备工作”,得到了周总理的批准。之后,他相继吸收了朱毅麟、孔祥言、李颐黎和褚桂柏这四位年轻人进入研发小组,成为了他著名的“四大弟子”。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取得成功。至此,中国成为同时拥有原子弹和氢弹的有核国家。

紧接着,一个最迫切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只研发出了“两弹”却没有远程运载和投射技术,依然无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核威胁。为此,钱学森不辞辛苦就导弹技术和卫星技术进行最后的冲刺。

1970年4月24日,中国终于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彻底完成了“两弹一星”的伟业。

钱学森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同时,党和政府从来没有忘记他的功绩。1969年,他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之后接连当选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国党代表和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1991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表彰大会,特意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的奖章,再次肯定他在“两弹一星”方面的卓越贡献。对此,钱学森却在发言中表示:

我得到这个荣誉并不是最激动的,真正激动的是前段时间王任重同志为《史来贺传》写的序:“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5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

当时,我的心情激动极了,因为自己终于是劳动人民的一份子了。而且,还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份子在一起。

在接见“两弹一星”功勋时,邓小平同志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再次隆重表彰23位“两弹一星”的功勋。无疑,钱学森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位,可惜他年事已高且卧病在床,只能在家接受了这份荣誉。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同志在北京不幸病逝,享年98岁。党和政府为他举行了最高规格的国葬,以纪念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突出贡献。

中央决定,由隶属于北京卫戍部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仪仗队为钱学森同志抬棺。在去世之后,能获得三军仪仗队抬棺礼遇的科学家,钱学森是中国第一人。

在钱学森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习近平、李克强等人都亲临送别。此外,每天都有社会各界的群众络绎不绝前来,向这位有大功于国家的英烈致敬。@文史不假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