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英国A20夜间战斗机)
自一战期间,为了达成作战目标,出现了战斗机这一新兴兵器,并在战争后期,早期战斗机细分成白天战机和夜间战机。顾名思义,白天战斗机就是在白天进行战斗、护航
(英国A20夜间战斗机)
自一战期间,为了达成作战目标,出现了战斗机这一新兴兵器,并在战争后期,早期战斗机细分成白天战机和夜间战机。顾名思义,白天战斗机就是在白天进行战斗、护航、驱逐的作战飞机,夜间战斗机,就是在夜晚完成白天战斗机作战任务的飞机,在一战中,夜间战斗机为英国首创。
(BF110G4夜间战机)
一战中的夜间战斗机是没有雷达。电探等装备,所以,早期夜间战斗机只能通过地面探照灯,照明灯引导,依靠飞行员通过肉眼,耳朵来辨别攻击敌机,因此,作战效率聊胜于无。时间来到二战,纳粹德国为了达成作战目标,完善了夜间战斗机,这就是在不列颠上空大名鼎鼎的BF—110G4型战斗机。使用了笨重的空用雷达和八木式天线,是款相当笨拙的飞机,但是它确实是一款性能相当优秀的夜间战斗机,这是因为二战中的夜间战斗机不像白天战斗机那样追求速度和运动性,而是追求续航,火力,所以二战中的夜间战斗机都是双发重型战斗机,这些在白天笨拙的飞机在装载雷达,电探后,就能较好的在夜间完成作战任务。又因为早期的雷达使用上相当复杂,判读目标资讯全靠人工,只有一名飞行员要同时进行两项工作非常困难,雷达操作员是提高夜间战斗机效率相当重要的一项职务。所以夜间战斗机通常由两名飞行员组成机组,双人机组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在漫长的航行时间中,双人机组可以通过聊天来减少疲劳度,可以在抵达战场后更好的完成任务。
战争中后期德国夜间空战英雄海因茨·沃夫冈·葹瑙佛驾驶BF—110G 4型飞机参予了164次空战并击落了121架敌机,丰硕的战果让该飞机获得了一个让盟军胆寒的称号“夜魔”。
(P61黑寡妇夜间战机)
但是,在不久的将来,盟军迎来了能够全面压制夜魔的新飞机—夜寡妇。1944年3月,盟军登陆诺曼底,随之而来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夜寡妇p—61战斗机,此时,攻击者已经变成拦截者,盟军飞机不再扮演护航拦截的角色。黑寡妇常常深入德国领空进行轰炸,而BF—110G 4不敌黑寡妇无力进行夜间拦截,因此纳粹德国也品尝到42年英国皇家空军的无奈的滋味了。1944年6月30日,黑寡妇抵达太平洋,一架三菱BETTY型飞机很快成为它的战果之一,盟军四架夜寡妇P—61夜间战斗机升空拦截,捕获了日军轰炸机,取得了击落一架日军轰炸机的战果,并且,由于日后日军连续夜袭失利,只好在同年12月19日后,中止了夜间行动。直到战争结束,夜寡妇在欧洲战场,亚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所向披靡。
(探照灯也可以为战机提供目标指引)
综上所述,二战中的夜间战斗机是依靠雷达,电探来寻找目标进行作战的。在对付没有护航,笨拙的轰炸机时,夜间战斗机的机动性能差问题完全得以掩盖,而在攻击时先通过雷达探测到目标大致方位,赶到后利用探照灯指引,或者自己投掷高空照明弹照亮目标,然后利用凶猛的火力将轰炸机击毁。
原创不易,军情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求各位老爷点波关注
(装备了机载雷达的Bf110C夜间战斗机拦截作战图)
(JU88C夜间重型战斗机)
(Do17 Z夜间战斗机早期型)
二战时期德国夜间空战第一王牌施特莱伯(左)与德国“夜间空战之父”的沃尔夫冈.法尔克(右)
(约瑟夫.卡姆胡贝尔上校)
(乌兹堡雷达)
谢邀,今天就来讲讲二战当中英德之间长达五年的惨烈夜间空战,顺带讲一下二战中夜间空战相关技术的发展。
早在1939年9月3日,二战爆发的第三天夜间,英国皇家空军第51,58轰炸机中队的10架威特利双发轰炸机就对德国汉堡,不莱梅和鲁尔进行了第一次夜间“轰炸”,散发了数百万份心理战传单。此时,德国空军对战争开始后,盟国进行夜间空袭的可能性已经做了研究,并有初步的应对——德国空军在战前就组织了3个夜间战斗机中队,分别是第26战斗机联队第10夜战中队,第72战斗机联队第10夜战中队,第2战斗机联队第10夜战中队。,在1940年冬天,这三个中队被合并成为一个大队:第2战斗机联队第4夜战大队,后更改番号为第1夜间战斗机联队第2大队,装备Bf109D-1型战斗机。
由于此时关于夜间空战的战术尚不成熟,一切都在摸索推敲之中,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直到1940年4月21日才获得第一个战果,由于夜间空战的目标是相对缓慢笨重的轰炸机,不需要进行复杂的缠斗,德国空军也尝试启用BF110重型双发战斗机参与夜间拦截作战。这时,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迎来了一位重要人物,被誉为德国“夜间空战之父”的沃尔夫冈.法尔克上尉,他是最早提出关于地面雷达站-战斗机部队协同作战的德国空军指挥官之一。根据研究他发现,布置在海岸线上的佛雷亚型雷达(代号fuMG,天线工作频率125MHZ,最大可以探测到20公里外以50公尺高度飞行的飞行器,以及120公里外以8000公尺高度飞行的飞行器),可以发现100公里外,3000公尺左右高度飞行的敌机,这意味着如果此时雷达站立刻用电话通知夜间战斗机部队驻地,那么德国夜间战斗机就拥有15分钟左右的预警时间,同时,在拦截空域,探照灯和防空高炮部队也应该组织起来,和战斗机协同作战。法尔克推敲说,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将拦截空域划分成几个方块空间,每个方块空间用两个字母作为标示代号。如果战斗机部队飞到预定空域后,没有发现敌机,那么就让战斗机爬升到一定高度,同时指示雷达地面站继续搜索,有新的发现后,雷达站再告知战斗机部队敌军轰炸机此时所处的空域代号。另外,在实战中,法尔克还发现一个定律,就是飞行员在夜间非常容易发现空域北部飞行高度高于自己的敌机,而盟国轰炸机却由于地面黑暗的影响,很难发现从自己下方从南部接近的战斗机。所以德军夜间战斗机部队就形成了一个有效战术:由南向北,由低空向高空,向盟国轰炸机编队靠近。
1940年4月30日深夜至5月1日凌晨,皇家空军50架威特利,汉普顿和威灵顿轰炸机试图轰炸挪威境内的德军机场,法尔克率队出击,以自己试验的战术击落了三架轰炸机,而自身无一损失。法尔克随即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第1夜间战斗机联队的指挥官,他的大队则改编为这个新联队的第1大队。
此时,夜间战斗机采用的是探照灯支援下的自由猎杀战术,但如何和地面探照灯部队协调,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德军夜间战斗机已经做出了独特的涂装,但在夜间地面高炮部队依旧很难识别敌我。当时的战术是:夜间战斗机起飞后,以略高于英军轰炸机可能飞行高度的高度,在探照灯光带后方巡航待机,一旦发现了目标,就进行俯冲,飞到轰炸机后部下方位置,然后再拉起机头开火。
1940年7月8日深夜,法尔克的大队获得了第一个战果,施特莱伯上尉在德国北部沿海上空击落了一架威特利轰炸机,这也是他夜间空战生涯中65个击坠记录的第一个,9月30日,他更是以32分钟内击落3架的惊人效率,成为了战绩达到5架的王牌飞行员。此时,第1夜间战斗机联队的总部设在杜塞尔多夫。
随着盟国夜间空袭规模和频率的上升,夜间战斗机部队的重要性也逐步上升。戈林空军元帅任命卓越的组织专家卡姆胡贝尔上校,让他组建夜间防空系统。此时,法尔克的联队又迎来了两个新的大队,第四第五大队,分别装备由轰炸机改装的JU88C和 Do17重型夜间战斗机。很快,JU88C和Do17开始主动出击,这些远程夜间战斗机开始主动进攻英国皇家空军南部沿岸的机场,尾随执行完攻击任务的英国空军轰炸机进行攻击,顺带对机场基础设施进行攻击。从1940年10月到1941年10月,德国远程夜间战斗机以自身被击落26架的代价,击落英国皇家空军各型飞机130多架。
随着对欧洲德占区和德国本土夜间规模轰炸的扩大,双方的斗法不断升级。首先,英国皇家空军对德国防空组织设置的探照灯光带采取“识别和规避”策略,由于暂时无法采取其他措施,卡姆胡贝尔上校唯一的应对就是不断扩大这条光带,然后争取将地面雷达,防空预警,战斗机指挥机构和探照灯,高炮部队加以深度整合。此时德军开始装备更先进的“乌兹堡”雷达,由于采用了碟型天线,可以在垂直方向上下转动,于是可以进一步探测近距离空中目标的飞行高度,所以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的战术也进化成了“远距离雷达预警-近距离雷达引导”——1940年10月2日,迪尔少尉驾驶Do17重型夜间战斗机,在地面雷达站的不断引导下修正飞行高度和方向,最终成功追踪英国轰炸机至目视距离,击落了一架威灵顿轰炸机。于是卡姆胡贝尔很快在荷兰和北德沿岸,布置了一条由新型雷达组成的“暗夜拦截”区,分成六个区域,代号分别是仓鼠,咸鱼,老虎,狮子,龙虾和狼。另外,由于和雷达部队进行了更好的信息互换,探照灯部队也减少了混淆敌我飞机的误差,同月,夜间战斗机第2,3联队先后成立,使用的都是在不列颠之战的昼间空战中表现不佳的Bf110重型战斗机。到了1941年4月,德军夜间战斗机部队已经累计击落了110架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
另外,德国本土的探照灯光带也进一步扩大,分为6个区域,每个大区有3个探照灯营,每个营有九具150公分直径探照灯。其中1具为搜索探照灯,当它锁定目标后,其余8座探照灯一起向它靠近,形成一个巨大的锥形光束,每具探照灯都通过一部乌兹堡雷达指引。这一阶段,德国空军的联合夜间战斗拦截模式为:各个探照灯大区的指挥官是最高负责人,与该地区夜间战斗机部队和高炮部队的指挥官联合指挥作战,夜间战斗机和高射炮攻击高度分界是4000公尺,所有敌情通报都以电话形式汇集到卡姆胡贝尔的作战指挥部,在地图上做出实时标记。
在雷达监控方面,一具佛雷亚型雷达负责早期预警,两具乌兹堡雷达分工,分别跟踪目标轰炸机和己方夜间战斗机(代号红色巨人和蓝色巨人),每具雷达负责覆盖半径60公里的圆形空域,由地面的战斗机引导军官和助手,在一张透明塑胶版地图上不断进行位置标注,同时引导战斗机飞行员接近目标,直到目视可见距离。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天气和云层对作战效果的影响。
然而,由于秋冬季夜间观测效果极端恶劣,即使有时雷达信号在透明地图上显示战斗机和轰炸机已经接近到了“重合”的地步,飞行员也无法发现目标,所以,必须在夜间战斗机上加装夜间红外线瞄准装置,1941年,德国夜战战斗机上先后安装被称为Spanner,以及SpannerII的主动/被动红外线探测装置,但是效果不佳。为此,英德两国都开始研发机载雷达装备,1941年夏天,部分德国夜间战斗机终于装上被称为“光石BC”的机载雷达探测装置,虽然有效探测距离只有2,3公里,但比肉眼能够达到的200米左右距离已经是个很大的进步。
1941年8月9日凌晨,贝克尔亲自驾驶装备了光石BC的 BF110重型战斗机起飞,击落了一架前往轰炸汉堡的威灵顿轰炸机,然后接连在19日,23日,9月10日,10月2日取得了战绩。然而,由于德国战争工业生产能力的瓶颈,光石BC机载雷达,直到当年年底,才陆续装备到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的所有飞机上。此时,三个夜间战斗机联队已经被整编成夜间第一战斗机师,再被扩编为第12航空军,专门负责夜间拦截作战,其他所有德国境内的2个探照灯师和3个航空通讯团也被划归在它编制内,截止当年年底,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已经击落了超过400架轰炸机,如果加上地面高炮部队的战绩,那么执行夜间轰炸的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已经在欧洲和德国上空损失了700多架轰炸机,战损率是2.6%,不可谓不重。
当然,英国轰炸机部队也在试图减少自己的损失,第一个变化就是逐步换装更加坚固,载弹量更大,自卫火力更强的兰开斯特,以及哈利法克斯两种重型轰炸机,装备的炸弹也升级为500,860,乃至906,1812公斤级重型炸弹,以及23,113公斤级燃烧弹,在导航系统方面,英国轰炸机装备了更为精确的Gee系统。到了1941年8月,英国战略轰炸机部队已经有力量深入德国,德国本土死于轰炸的平民也突破了4000大关。1941年11月7日夜间,英国出动392架轰炸机轰炸柏林,科隆和曼海姆,在高炮和夜间战斗机的阻击下,伤亡惨重,最终有37架没有返航,战损率高达9.4%.
到了1942年,德国上空的夜间攻防作战烈度抵达了新高度,英国皇家轰炸机部队迎来了一位“轰炸制胜论”的强烈拥护者哈里斯空军上将,不断出动更大规模的机群,对德国主要城市和工业中心进行轰炸,3月27日,德国第一夜间战斗机联队第一大队的威尔海姆.尤纳恩少尉驾驶BF110C,在一次出动之内,就击落了三架英国轰炸机,其中最后一架是4发重型轰炸机,他回忆说:
在击落两架英国轰炸机后,我的后座无线电报务员李绍普大喊“上面还有一架”,这是一架巨型4发重型轰炸机,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从下往上攻击,我钻到了他的机腹下方,瞄准,开始射击,长点射,我看着子弹如同火线一样钻进了它的机腹,也许是携带了大量燃烧弹,它开始在空中解体,剧烈爆炸,强光让我暂时失去了视觉,同时,它的自卫机枪也击中了我们,座舱罩被掀掉,我发现自己忠实的伙伴李绍普一动不动伏倒在面前的通讯设备前,机枪子弹已经夺去了他的生命,我努力用手抬起了我受伤的左大腿,跨出了驾驶舱,跳伞!随后,我看到自己的飞机已经急剧呈螺旋曲线下坠,降落伞展开了,我得以保住了性命.....听地勤人员说,我的降落伞上也被英国轰炸机的机枪打出了几个窟窿...
由于双方投入的飞机数量越来越多,在雷达屏幕上分辨敌我变得越来越难,于是德军开始使用一种电子敌我分辨装置FuG25”。同时,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也开始面临飞机不足的苦恼,由于东线战事吃紧,以及资源紧张,航空工业必须优先保证昼间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的生产,这也使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迟迟不能扩大规模,理论上应该配属至少360架战斗机,但此刻只有265架。
转折点,发生在1943年5月,哈里斯积攒了足够的轰炸机和人员物资储备,将轰炸规模提升到了“千机轰炸”的惊人规模。30日夜晚,皇家空军1,3,4,5四个大队全部出动,1047架飞机,包括602架威灵顿,131架哈利法克斯,73架兰开斯特,目标是科隆。总共有868架飞机成功飞到了目标去,投下了1455吨炸弹和燃烧弹,科隆12840座房屋受损,其中3300座完全被摧毁,469人丧生,超过5000人受伤,45000人无家可归。然而英军的损失比起以前,却有下降,战损率3.9%,在科隆上空损失41架,110架受伤,其中50多架在返航途中坠毁,机组人员损失超过280人。在空中的损失主要由德国高射炮部队和科隆附近的第1夜间战斗机联队第2大队造成。2天以后,哈里斯又组织了自己的千机编队,轰炸克虏伯军工厂所在地埃森。
对于这种局面,传统的德国夜间阻击战术已经不合适,因为传统战术中,一架战斗机负责某个小空域,这对于一百架,几十架敌机来说是可以应付的,但现在盟军的千机编队,使得传统指挥系统和战斗机部队陷入了“过载”状态。另外,由于德国各大城市越来越频繁地在夜间被空袭,迫于压力,卡尔胡贝尔正式解散了存在2年的“探照灯带”,将探照灯分散到各个大中城市,取而代之的是“天床”防御战法,即在原本的“光带区域”中,密集部署乌兹堡雷达,使得皇家空军轰炸机编队无缝可钻,另外,他又优化了乌兹堡雷达的布置方法,每三座乌兹堡雷达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个单元的探测空域都和相邻两个单元的防区重叠,这样可以在三个探测空域的“交际重叠部”内,同时指挥调动3个区域的作战部队,1942年8月到1943年底,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的战损率一度突破5%。已经跌到了皇家空军后勤补充的极限值——根据计算,在保证战斗力的前提下,后勤和人员补充能接受损失的上限是5%到6%,因为在5%的战损率下,轰炸机机组要想完成自己额定的30次作战任务,其概率甚至已经接近0.........士气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溃散。所以从1942年冬天,到1943年春,英国对德国本土的轰炸呈现了暂时的低潮
同时,英国皇家空军也力图对自己的技术进行再次升级,包括装备H2S机载地形雷达,以及装备刺”干扰装置来干扰德国部署在德国北部海岸和荷兰的雷达,另外,英国轰炸机还装备了代号为“金银丝带”的机载干扰装置,来干扰地面雷达引导站对德国夜间战斗机的引导。
更重要的是,卡萨布兰卡会议之后,英美苏三国共同制定了利用战略轰炸彻底摧毁德国军事工业,经济和交通运输和能源工业的决定,装备了B17 重型轰炸机的美国第八航空队也进驻英国,开始对欧洲德占区和德国本土进行空袭,德国上空的夜间空战,进入了一个更加惨烈的新阶段,以后有时间,再向各位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