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眼镜蛇机动在有意的宣传下可谓是被国人所熟知,而且在国人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对这个机动动作的误解也较多,就像今天题目所提及的那样,实际上眼镜蛇机动并不是空战王牌技术。
这和
眼镜蛇机动在有意的宣传下可谓是被国人所熟知,而且在国人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对这个机动动作的误解也较多,就像今天题目所提及的那样,实际上眼镜蛇机动并不是空战王牌技术。
这和目前的空战形势没有什么关系,不论是WVR,BVR还是近距离格斗,飞机使用眼镜蛇机动去作战的可能性极低。
国人对眼镜蛇机动的误解有很多,包括苏联人第一次使用眼镜蛇机动,用眼镜蛇机动来衡量机动能力。其实第一次做眼镜蛇机动的是瑞典人的龙式战斗机,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图中的飞机。其次除了传统的鸭翼机,大部分的飞机都能够使用眼镜蛇机动,用眼镜蛇机动去衡量机动能力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眼镜蛇机动可以调整双方的位置,利用自身的人为失速,让紧追自身的飞机瞬间冲到前方,从而达到两者换位的目的,在实战中不是应该很实用吗?是的,眼镜蛇机动的效果这样来看的确在格斗中对飞行员是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清使用眼镜蛇机动所付出的代价。
飞机在做眼镜蛇机动时会损失大量的能量,我们知道一架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总机械能总体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重力势能和动能。这两种能量对应过来就是飞机所处的高度与速度。
第四代战斗机的核心指导内容是能量机动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空战中SEP值较高的一方始终占据优势。(这里的空战指的是格斗,WVR也可以算作在内)这也是四代机普遍看中机动能力的主要原因。
当然,SEP并不是能量单位,但能量的总和在这个理论中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眼镜蛇机动损失的正是大量的能量,
这个图就能比较明显的看出来,图中的苏-30在眼镜蛇机动之后,损失了大量的能量,一个是动能,速度变慢了很多,一个是重力势能,飞机通过下降高度减少重力势能来获取动能
不止是眼镜蛇,大部分的过失速能力都是没有实战作用的,正是因为其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损耗大量能量,反而得不偿失,这就是武术和舞术的区别。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绝对,部分过失速机动能力还是有很强的实战效果,比如J-TURN+90度离轴角的导弹,可以起到特别良好的效果。
(1)著名飞行员代号:
正相反,是属于找死型空战技术,眼镜蛇机动原本属于测试飞机的机动动作。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是前苏联/俄罗斯功勋试飞员普加乔夫在1989年巴黎航展上,驾驶苏-27战斗机进行的机动表演动作。这次飞行表演是苏-27战斗机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和公开飞行表演,之前1987年在巴伦支海上空,前苏联的苏-27战斗机刚进行了场震惊世界的“巴伦支海空中手术刀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而这次飞行表演也成功的把苏-27出色机动性能展现的淋漓尽致。苏-30进行的眼镜蛇机动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是飞机在低速平飞机动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将飞机拉起到110度左右,整个飞机实际上短时间内变成竖立姿态往前飞,之后再快速压低将飞机拉回平飞状态。进行这种机动飞行非常危险,首先对战机低速性能要求非常高,飞机做这机动时最大仰角已经超过失速仰角,飞行速度也极低,整体处于失速状态。另一方面,这种飞行姿态,飞机发动机和进气口一定程度上是在倒着往前飞,对进气稳定性和发动机工作稳定性要求非常高。这方面苏-27整体设计非常出色,AL-31发动机虽然性能比不过美国同等级发动机,但毛子货相当耐艹泼辣,工作稳定性非常好。歼-10BTVC矢量验证机在航展中表演的眼镜蛇机动
实际上眼镜蛇机动并非战术机动动作,普加乔夫本人在后来接受采访时,提到这个机动动作灵感来自于试飞过程中检验飞机仰角性能的测试。其在试飞中发现苏-27战机拉起角度超过90度情况下,依旧有回复的机动能力。
维克多尔•普加乔夫,他还是第一个驾驶苏-33从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起降的人
在后来航空迷们根据影像资料,发现F-15、F-14在试飞过程中也都有类似的机动动作出现,甚至最早进行过这类机动动作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瑞典萨博35龙式战斗机。从而可以证实眼镜蛇机动应该属于一种测试飞机性能的机动动作,而非战机空战机动动作。Saab 35 龙式战斗机和他的“眼镜蛇机动”
并且从空战战术角度来讲,眼镜蛇机动的意义不大。进行这种机动时速度相当慢,进入时速度仅为400-600公里/小时一带,速度太快,拉起时机首和机身链接部位受力太大,容易发生意外。而完成时速度更是跌倒100-200公里/小时,整机的速度能量太低,能量损失太大,非常不利于下一步空中较量。
唯一理论上战术价值,就是眼镜蛇机动可以快速实现减速,让尾追攻击的战机猝不及防冲到前面。但实现这个动作要求太极端,特别是动作前初始速度要求太低了,战机在格斗中都很少会将到这个速度。而完成后时速降低到200公里内更是能量损失太大,能量跌成肉鸡,下个环节太吃亏。游戏中展示的眼镜蛇机动作用
最后,空战中已经有个姿态跟其类似,并且战术价值更大的战术机动动作,那就是德国著名飞行员殷麦曼在1915年发明的殷麦曼翻转机动,又称半筋斗翻转机动,这种机动至今还是基础空战机动动作,并且简单安全可靠,战术效果远比眼镜蛇机动好的多。
殷麦曼翻转,飞机拉起并最终向后倒飞,再滚转180度恢复平飞。
殷麦曼翻转机动爬升过程中,
结合机身滚转可以控制翻转后机头朝向,向不同方向飞行。
反向殷麦曼机动并向下做机动,又称为“破S机动”,这种机动动作在二战时就已经是基础防御机动动作,也被认为最佳机炮战防御机动。这种机动,让战机在三维方向剧烈变化,但通过损失一定高度,速度损失极小,能量依旧保持在相当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