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二战后期,美国陆军航空队(美国空军前身)曾提出了“穿梭轰炸”概念,利用在英国、意大利的机场为基地,对德国和被德国占领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境内的德军目标实施轰炸,然后飞到阿尔及利
二战后期,美国陆军航空队(美国空军前身)曾提出了“穿梭轰炸”概念,利用在英国、意大利的机场为基地,对德国和被德国占领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境内的德军目标实施轰炸,然后飞到阿尔及利亚或苏联机场着陆,经加油和补充弹药,又在回程中遂行新的战斗任务,最后返回英国或意大利基地。这就是后来被专家们成为“穿梭轰炸”的作战形式。“穿梭”轰炸增大了飞机的作战半径和轰炸行动的突然性,还节约了飞行时间,作战效率获得了有效的提高。
因此从字面理解问题的话,1943-1944年很多美军飞行员都曾飞到苏联。不过题主是想问有没有人叛逃到苏联吧,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之前跟朝鲜是盟国,上世纪我们的飞行员曾有数名叛逃到台湾、韩国却无一人叛逃的朝鲜。恐怕没人会选择叛逃到盟友那里吧,毕竟会被遣送回来。要逃也是逃到敌国不是。
为什么二战美国战斗机是两翼布置机枪机炮,而德国战机多是中轴机枪或机炮?
首先来说轴炮/枪的瞄准效率比翼载来说好的多了去,不用考虑什么弹道交汇距离。
而美帝战斗机绝大多数都是用.50机枪,弹道密,曳光弹也普遍,因此按在机翼,精度不够火力来凑。而且美帝战斗机都是板砖,翼载很高,这让他在机翼上按一堆武器没问题。
而不在发动机轴安武器主要是因为美帝的风冷星型发动机都有增压装置,如果安炮的话空间很尴尬,而且发动机本身功率高,热量大,再按个炮啥的也有过热隐患。最关键还是美帝揍的对象基本都用不上大口径机炮...
当然例外也有,比如V型水冷发动机的P39之类有一门37大diao
反观德棍这边。BF109本身是V型的液冷发动机,而且V排列缸本身就刚好有个位置给你安炮。在退一万步说,BF109机翼很辣鸡,安武器的话翼载大点就容易变形卡壳。
Fw190虽然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他的风冷星型发动机布局因为过热问题也不大好按轴炮,直到D12,面对漫天的盟军炸B。才把Mk108 30mm机炮丢进中轴,因为翼载真的打不准...
更正常的Fw190是将翼炮移的靠翼根的位置获得较好的命中
所以总的来说,机炮本身就不像机枪那样可以靠拉弹幕提高命中,所以最好就是装在轴心以提高命中率。但机炮的主要作用是拆轰炸机,德国人需要机炮。而美国人就没什么拆炸B需求,自然也不需要机炮,更不需要考虑轴炮。
(1)美国二站著名飞行员:
(机枪和螺旋桨的同步调节器实验)
二战期间,德国也有很多在机翼上安装武器的战斗机,但是关于机载武器安装位置的差异也是确实存在的。德国人更热衷于在机身上安装武器,这是因为它的“机枪同步调节器”技术过硬,安装在机身上的机枪和机炮在同步调节器的作用下,可以顺利通过螺旋桨缝隙,同时也能获得更高的射击精度,这是德国人最看重的地方。
德国在一战时期的“福克”E-3战斗机,第一个安装机枪协调器,可以随意的向前方开火,因而给对手带来一场灾难。福克E-3的极限速度仅133km/h、航程300多km,也只有一挺7.9mm机枪。这种机枪与螺旋桨同步调节装置一直被德国设计师推崇。缺点是武器越多需要的同步调节器就越多,重量也就越大!因此二战时期的德国战斗机,但部分型号都只追求2门机炮和2挺机枪。
德国著名的Bf-109战斗机一直保有一门螺旋桨桨桨毂轴炮,它从发动机的曲轴、螺旋桨中心射出子弹精度极高,但同时占用了V型也冷发动机气缸下的宝贵空间,无法再安装涡轮增压设备,即便如此德国工程师也没有放弃桨毂轴炮的精度优势。而将机枪机炮安装在机翼上的设计,会降低射击精度,同时也不方便使用机枪同步调节器,因此不被德国人看好。
英美等国认为,机枪同步设备结构死重,占用了战斗机宝贵的机身重量!同时限制了战机火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它们宁愿将武器安装到战机机翼上。将武器布置在螺旋桨半径之外一样可以向前射击,但是由于武器距离驾驶舱瞄准具较远,射击精度不尽如人意。另一个特征是战斗机的机翼翼展更大,P-51野马的翼展达到了11.3米、喷火战机的翼展最大可达12.19米,前者在机翼上安装了6挺机枪,后者安装了8挺之多,可见火力密度大是机翼武器的一大优势。
而德国的Bf109翼展仅有9.97米,也只有2挺机枪安装在翼根处,方便与发动机通过机枪同步调节器相连。战争后期的高空截击机版Bf-109选择在机翼上加装武器调仓来提高火力,可见英美的选择是很有前瞻性的。美英两国认为战斗机的火力密度是空战胜败的关键,因为格斗中的开火时机稍纵即逝,打得准不如打得密,因此给战斗机全部配备机炮,并布置在精度较差的机翼上。
(注意野马战机的翼炮在螺旋桨之外)
比较例外的是苏联战斗机,由于缺乏航空铝材苏联战斗机大量使用木头生产战斗机,这就造成了它的机翼更加脆弱,因此苏制战斗机几乎不安装机翼武器,直到战争后期铝的产量大幅提高能满足需要后,苏联才开始在机翼上安装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