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37年11月25日,军事委员会军政部次长、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到达皖南宣城,其任务是收容和整理在淞沪会战中溃退下来的部队。此时日军已开始向南京攻击前进,一度反蒋的湘军唐生
1937年11月25日,军事委员会军政部次长、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到达皖南宣城,其任务是收容和整理在淞沪会战中溃退下来的部队。此时日军已开始向南京攻击前进,一度反蒋的湘军唐生智就任南京卫戍总司令,但能够调集起来尚有战斗力的守城部队不超过15万人,由此可见,整顿参加上海作战的其他50万败军是何等重要。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总指挥)
次日凌晨,陈诚的指挥所便遭日机轰炸,当场阵亡三名卫兵和重伤二名参谋,而陈诚本人毫发无伤,因自嘲:“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到1938年1月,南京已经陷落二个月,在徐州会战和兰封会战结束后,侵华日军的下一个目标显然就是“九省通衢”的华中重镇武汉。
日寇“华中派遣军”为实施武汉攻略特别组建了第11军,下辖五个师团和一个支队、两个重炮旅团,从关东军调来冈村宁次中将担任军司令官,负责沿长江两岸向西攻击;同时以第2军从大别山两麓迂回武汉以北,近30万日军自6月11日奔袭安庆开始正式实施战役,扬言在8月15日之前拿下武汉。
(第九战区司令长兼陈诚)
早在南京沦陷之前,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即搬迁至武汉,武汉当时已经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蒋介石当然就在武汉坐镇,因此武汉保卫战真正的战役指挥实际是蒋介石本人。当时云集在武汉外围及内线防御阵地的中国军队高达100万人,必要的指挥层级还是需要健全的,年初蒋介石吸取南京保卫战的教训,决计选派嫡系将领出任“武汉卫戍总司令”,从而顺畅指挥和掌握部队。
按道理这一职务应该归于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当时的军委会“四巨头”分别是: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何应钦、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长白崇禧、军令部长徐永昌、政治部长陈诚,去掉桂系的白崇禧和晋绥军出身的徐永昌,既然放弃黄埔系的何应钦,蒋介石最终还是选择了着力培养的第一心腹陈诚。
(参谋总长何应钦)
陈诚果然是“必有后福”,不仅卸掉了在军政部屈居何应钦之下的次长一职,转任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长”,同时一下子成为了当时中国大部分野战部队的总指挥官,就职后立即任命土木系大将郭忏为“武汉警备司令部司令”,同时着手部署武汉会战的作战计划,很是春风得意。选择陈诚其实也有道理,因为1936年他曾经代理武汉行营主任,对武汉及其周边情况有一定了解。
但是有一个人不干了,那就是桂系老大、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他当时正指挥部队在长江以北且战且退,也将成为保卫武汉的重要力量。李宗仁在北伐期间已经是第七军的军长,而陈诚当时不过是第21师的上校团长,现在要他和桂军接受陈诚的指挥,自然不爽,于是借着生病回到武汉养了起来,白崇禧跟着一起推波助滥,蒋介石知道麻烦来了。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权衡再三,军事委员会终于在1938年6月21日作出决定,武汉会战的作战序列调整为:蒋介石自兼总指挥,新设第九战区,所有野战部队分属第五和第九战区指挥,其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所部,下辖孙连仲第三兵团和李品仙第四兵团,负责在长江北岸的大别山南北两麓抵抗日军东迩久宫第2军和第11军第6师团的进攻,李宗仁“抱病”期间,白崇禧担任第五战区代理司令长官。
长江南岸的防御由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指挥,所部下辖薛岳第一兵团和张发奎第二兵团,负责逐次抵抗日寇冈村宁次第11军的溯江西犯;同时成立武汉卫戍区,以陈诚的铁杆兄弟罗卓英担任卫戍司令。
(武汉警备司令郭忏)
为了安抚陈诚,同时下令其兼任湖北省主席、湖北全省保安司令、湖北军管区司令、军事委员会军官训练团教育长、三青团书记长等职务,以致于日军方面称其为“蒋委员长的后继者”,至此,武汉会战的军事指挥问题告一段落。
武汉会战长江南岸的作战打得还是可以的,期间取得了万家岭大捷等战役的胜利,从6月到10月底与日军展开了一系列英勇的防御作战,使敌在推进中付出重大代价。而武汉的沦陷,也始于北路日军于10月24日窜至黄陂,攻破武胜关后已逼近汉口门户,当天军事委员会决定放弃武汉,总指挥蒋介石离汉赴湘(衡阳),陈诚率第九战区司令部退往长沙。
(武汉军民誓师)
武汉保卫战是八年抗战中日两国军队之间最大规模的一场正面较量,当时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亲自指挥了这场会战。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被日军攻陷。日军的气焰空前嚣张,日本侵略者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日军可以乘胜追击拿下武汉、广州。虽然之前号称的“三个月灭亡中国已经破产”,但在拿下南京之后的半年,要灭亡中国似乎还是有把握的。
当时国民党高层的不少人在南京陷落后对抗战前景感到悲观,在武汉的防守问题上,国民党内也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部分人认为,徐州失守后,武汉失去依托,不如主动放弃武汉,将国军主力撤到长江以南和重庆,在那里构筑防线,以逸待劳阻击日军。
另一种观点认为,武汉九州通衢之地,战略地位重要,如果不战而放弃,势必在战场上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丢弃对国外国内都无法交代,动摇军心、民心,万不可取。所以,为了提振士气,保住武汉交通要道,务必死守武汉。
最后,蒋介石在权衡利弊之后,下决心全力以赴、坚守武汉。蒋介石下令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武汉会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
武汉保卫战的指导思想就是争取以武汉外围为依托,跟日军打消耗战。在外围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挫败敌人攻势,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民心军心,为以后的战略调整赢得时间,一举扭转中国战场敌攻我守的被动局面。
蒋介石作为中华民国的最高指挥者,中国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亲自指挥了武汉保卫战。
(当然,虽然蒋介石亲自指挥很感人,但是他的指挥水平确实不高,倒不如把部队交给更专业的人来领导)
为了打好这场战役,蒋介石决定新编了第九战区,由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全部主力负责守卫武汉。 两个战区总共有14个集团军、50个军的兵力参战。另外空军和海军方面,派遣飞机200架,舰艇30余艘参加战斗,国军方面投入的总兵力达到110多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人组织的航空兵,也以志愿队的形式参加了武汉保卫战。
日军方面,以2军和第11军为主力,投入兵力25万进攻武汉,总指挥是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田俊六。其中日军将领冈村宁次指挥的第11军几个师团担任主攻,另一路由东久迩宫稔彥王指挥第二军主力从大别山北麓侧面进攻武汉。另外,日军海军和航空兵300余架飞机和120艘军舰投入了进攻武汉的战斗。
武汉保卫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波田支队进攻武汉外围城市安庆开始,到10月27日日军攻占武汉全城(武昌、汉口和汉阳)结束,共历时四个半月。
此战,国军阵亡25万人,受伤四十余万人,伤亡超过了半数。而日军方面,国军宣布歼敌25万,日军宣布阵亡3万,显然双方的数字都有很大水份。
但可以肯定的是,日军遭受到了重创。侵华日军在武汉会战中几乎投入了全部机动兵力,在此战之后几年都没有再发动大规模会战,也没有再向西突进,证明经过此战后的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再也没有力量继续向中国内地扩张。
武汉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仓促撤离、损失惨重、全军士气低落不同;武汉保卫战中的国军是主动撤离,并不是南京保卫战中的“溃退”。
同时,由于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结束侵华战争的美梦,彻底改变了战场敌我双方攻守态势。
全军将士因为武汉保卫战士气空前高涨,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武汉保卫战以后,日军再也没能力组织像武汉这样的大规模会战,日本法西斯不得不面做出打持久战的准备,短期内灭亡中国成了无法实现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