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坚守和博弈之间,华为选择了联姻。上月,华为与央企中国电子宣布合并鲲鹏生态和PKS生态,共同合作发展双方“鹏腾”生态。 这一突如其来的合作属实让业内大吃一惊。一向高傲
在坚守和博弈之间,华为选择了联姻。上月,华为与央企中国电子宣布合并鲲鹏生态和PKS生态,共同合作发展双方“鹏腾”生态。
这一突如其来的合作属实让业内大吃一惊。一向高傲的华为选择在此时抱团取暖,不免让人感到十分玩味。
虽然就目前情况来说,合大于竞一定是大势所趋。可我们想探究的是,为什么是现在?双方的合并是否有更为直接的引导因素在起作用呢?
今年开年,戴尔就宣布在24年要全面停止使用中国产芯片的消息,这引起了轩然大波,要知道就在两年前,戴尔大中华区董事长还说要扎根中国,“不要把自己当外人”。
可见,服务器国产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ChinaGPT的普及和全球高性能服务器需求的增加,服务器市场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那么市场增长产生的直接成果是什么?那就是印钞机,中国作为最主要的服务器增长市场,对应的服务器公司必然不会放过此次千载难逢时机。
如今,国产服务器CPU正处于奋力追赶的关键期。而在其中,两大代表就是华为鲲鹏和中国电子的飞腾。
作为背靠华为这棵大树鲲鹏,不仅是垂直生态的领导者,也被称为国产服务器CPU的黑马。在通用计算领域,华为鲲鹏早在14 年就发布鲲鹏 912 。19 年也进行更新迭代 ,正式发布了鲲鹏 920 。
按理说,性能强悍的920 本可以拿下一大块Intel服务器芯片的市场,但是在920 推出之际,正值华为开始持续遭遇打压。受限于其工艺,这款处理器处于被动消耗状态。
所以,自20年电信开始招标华为鲲鹏以来,受制于芯片短缺的影响,整体供应处于偏紧状态。
同样受到限制的还有飞腾,作为世界上第一款基于ARM架构研发的64核CPU,15年,飞腾的横空出世也在业内带来了不小的轰动。
然而自华为受到制裁开始,国产CPU命运的齿轮也开始了转动。21年4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国产CPU厂商飞腾等7家中国机构纳入“实体清单”,对其进行出口管控,也让其遭受不小打击。
所以,如今的鲲鹏处理器、飞腾处理器一般只规模应用于政府、运营商、金融、电力等国计民生行业,形成鲲鹏和PKS两大主流生态。
而当下,两个业内主流进行生态的合并,这一举措无疑也被外界视为新格局的原点,那么本次合体究竟真的会互相成全吗?
尽管合并的消息来得有些突然,但仍然可以看出华为对此次联姻的早有预谋和推波助澜。
早在21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就公开表示,希望推动PKS和鲲鹏生态的融合,以实现共同发展并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因此,华为在这场联姻中可能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就像一个细心周到的追求者,经过两年筹划最终迎来了求婚夜的收获。
但是就怕上错花轿嫁错郎,就从这次合作公告的内容来看,一直以来都很强势的华为这次并没有区别对待。在合作后占据了大部分业务板块,可以说掌握了婚后的财政大权。
众所周知,生态就像一道坚固的“护城河”,它可以有效地防止竞争对手侵蚀市场份额,”。微软和Intel在PC时代就是依靠软件生态的巨大优势压倒了IBM、DEC、SGL、SUN等公司。
然而,一旦将软件生态与他人共享,就相当于将自己最宝贵的资产送给了别人,虽然公告中,说明两者将依据“聚焦发展、削弱退出、共同建设”的原则,并集中力量发展鹏腾生态。
但如果我们仔细揣摩,聚焦和削弱,就可以发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大白话:共同发展领先的一方的领域。
其中,谁是领先者一目了然。在基础芯片、数据库、主板、移动终端、云平台、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相对于华为来说,中国电子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并且还让渡大部分权力。
与此同时,在业务大规模裁剪的情况下,如何安置冗余员工和整合过剩资源将成为未来合作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作为央企,中国电子有相关的Plan B吗?
而华为作为受益者,如果不能与中国电子共同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很难不让人怀疑它是在透支中国电子的发展的前提下谋求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对于高精领域来说。
最后,华为的品牌价值和认可度远远超过飞腾。随着贸易战和美国的一系列制裁措施,华为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和人气,这都可以看作是对华为的一种背书。
特别是在中老年和“根正苗红”的群体中,已经形成了“买华为=爱国”的概念。而在二者的共有市场中,拥有决策权的通常是也是这一批人。
虽然他们大多数对半导体的发展不太了解,对于CPU更是缺乏认识,但是就可以凭借,我对你这个品牌的第一印象做最后拍板。
因此,在品牌与业务的前后夹击中,飞腾本就不丰厚的家底,很快也会被华为侵蚀。
不过,尽管受限很大,但是在某些方面。中国电子也并没有完全放弃业务和市场份额。甚至,在某些强势领域仍占有一定份额。
公告上说到,随着"鹏腾"体系的形成,中国电子将更专注于传统计算领域和数据应用领域,而华为则更注重新兴计算领域。很明显,中电还是想保存实力,甚至可能把这看作向优秀民营企业取经的机会
然而真的如愿以偿吗?首先就技术互通而言,华为对中国电子保持了一定保留。尤其在主板合作方面,华为坚持采用成品销售模式,即不直接向下游整机厂商提供鲲鹏芯片,而是提供集成了鲲鹏芯片的鲲鹏主板。
这种做法仍很霸道。因为,对中国电子而言,仅获得鲲鹏主板意味着鲲鹏芯片仍然是一个"黑匣子"。
既然如此,各自单干不好吗?为何宣告生态合并?答案则是,作为产业的两大生态系统,国产化的困局已经卡的双方要窒息了。
虽然,此次合体暴露了华为在合作中强势的作风问题,但在产业整体的高速增长和国产替代性的背景下,合体也是无可奈何的权衡之计。
众所周知,鲲鹏和PKS中的飞腾都采用了ARM路线。ARM最初是英国公司,后被软银收购,软银为了筹集资金,已递交申请,计划让ARM在今年9月重新在纽约上市。
如果上市成功,ARM就有资本进入自己心心念念服务器市场。在这种背景下,ARM在上市消息流出前,就宣布禁止向中国企业出售高性能芯片的IP核。
而目前,鲲鹏和飞腾使用的都是ARM v8版本的授权,其中鲲鹏于11年获得,而飞腾于12年获得。距今已有10多年,尚未确认是否取得了21年发布的ARM v9的授权。
如果不想侵权,就只能继续使用v8版本,而无法享受到v9版本的新特性,这意味着我们永远落后一步。
并且,如果不做改变,本土厂商还面临主流厂商基于ARM v9及更高版本开发的应用生态脱节风险。
因为,当国外的主流厂商都开始支持ARM v9或更高版本的时候,要是国内仍在使用ARM v8架构的产品,这也将导致其在主流软件生态中孤立。
外患之余,我们还有内忧。因为,从过去各家CPU的发展历程来看,国产CPU的迭代速度也相对较慢。
大部分国产ARM CPU在提升CPU性能方面过度依赖台积电的尖端工艺和ARM的授权,而且其自身的前端和后端设计能力连自家兄弟龙芯都比不上。
数据为例:龙芯6000采用12nm工艺,运行频率为2.5GHz。在SPEC06单核测试中,得分约为43分,浮点测试得分约为50分。
而鲲鹏920采用台积电7nm工艺,运行频率为2.6GHz。该处理器在单核测试中的得分仅为28分。
所以,最令人担忧的是内忧外患同时发生。一旦ARM成功上市,ARM将受到更深层次的束缚,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强技术封锁。这将给国内的厂商带来更大的麻烦。
如果由于制裁而无法获得CPU供应,用户系统的升级和业务将受到影响,更进一步甚至会卡产业链的脖子,并且我们的迭代速度还跟不上被卡脖子的进度。
谁有胆量承担这个损失呢?所以这次合并对于产业格局优化来说,虽属无奈,但也刻不容缓。
可合并真的可以拉出水深火热的局面吗?
虽然不能说彻底逆转,但是还是有希望的苗头。首先,重新可以改写产业的市场格局。作为信创产业中最基础的核心组件,CPU对于产业的底层逻辑至关重要。
鲲鹏生态和PKS生态的融合将会产生“马太效应”,结束本土产品之间的激烈竞争,降低内耗。形成市场上的领头羊,甚至可能成为国内行业规则的制定者。
其次,这重新改写算力产业。尤其是通用算力市场的市场格局。目前在通用算力市场上,英特尔仍处于主导地位,其优势来自技术、产品和生态系统的综合实力。
从竞争角度来看,合并后的“鹏腾”将与英特尔形成全方位的竞争关系,并具备相互替代的能力。
第三,合并后新的生态系统将提供更多有价值的选择空间。对于许多下游厂商和开发者而言,选择哪种架构、哪个CPU厂商需要勇气和谨慎考虑。
但“鹏腾”的出现将有效消除厂商的顾虑,因为它成为了大家共同选择的方向,可以使得整个生态系统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并且,华为和中国电子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华为在ICT产业的多个环节都有布局,并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中电生态系统中,具备飞腾CPU、长城服务器和麒麟操作系统等核心组件,并在党政和特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渠道优势。
合并后,中电的央企背景和资源,与华为的技术长板、市场化运作方式可以形成有效互补,尤其是在招投标方面,可以铺上了一层滤镜,能有效地熨平国资和非国资厂商之间横亘的机制鸿沟。
但是,自主创新是久久为功的大工程,虽然目前国产化替代已有像中电、华为这样的领军企业,但是距离真正的关键攻关,仍旧是任重而道远。
“鹏腾”生态的横空出世,证明大家现在被绑在同在一条船上。所以,在共同建设的核心领域中,决不能以透支对方发展潜力为代价只为巩固自身利益。
只有真正秉持秉承“ 优势互补、协同合作、产业共建、繁荣生态”的原则,才能将合并后的“鹏腾”生态抬到更高的效率和更垂直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