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航空新闻

民航事业的发展过程(民航事业的发展过程包括)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2023-05-15 04:14:36

简介:】一、中国核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核事业“女英雄”王承书:为报国隐姓埋名1964年10月16日,随着罗布泊戈壁传来的一声巨响,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不仅意味着

一、中国核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核事业“女英雄”王承书:为报国隐姓埋名

1964年10月16日,随着罗布泊戈壁传来的一声巨响,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不仅意味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意味着在美苏争霸的格局中,新生的中国拥有了话语权和底气。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64年荒凉的大西北升腾起第一朵蘑菇云,短短15年间,新中国的核事业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名字注定彪炳史册,而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他们的精神随着科研成果流传了下来,但他们的名字却逐渐涅灭在了时间的回廊中。

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王承书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从年少时在燕京大学求学,将物理学作为奋斗一生的事业,到留学美国后即便深受迫害也始终不改其志。

王承书先生将物理学知识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于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绽放出了一朵浸润着血泪和汗水的花。

腹有诗书气自华

1912年,王承书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外公何芷舫是光绪年间的朝廷重臣,辞官归乡后一手建造了扬州著名的私家园林寄啸山庄。王承书的父亲同样是清末进士出身,于是在王承书出生后按照儒家五经的顺序,给二女儿取名为“承书”。

这个略带男气的名字寄托了王家长辈对这个体弱多病的女儿的殷切希望,然而或许他们也没有料到,这个自幼体弱的女孩能依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在男性占主导的领域,上演一场“巾帼不让须眉”的好戏。

在上海生活了没多长时间后,因为工作调动,王家举家北上来到了北京。

而北方干冷的气候却让虚弱的王承书身体每况愈下,从此药不离手。可也正是病痛的折磨磨砺出了王承书坚强的意志,在因病休学的情况下,王承书还是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顺利地升入了高中。

1930年,王承书从贝满女中毕业后考入了燕京大学。按照家中的想法,女孩子学习文学、艺术之类的专业显然是更好的选择,但王承书的选择却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她选择了燕京大学物理系,而她正是当年物理系13位入学新生中唯一的一个女生。

“现在正是物理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物理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是不是发达的标志。我们中国的物理学非常落后,因此,我才要学习物理”。

王承书投身于物理学领域并非全然是兴趣使然,而是已经敏锐地预见了未来学术前沿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出生富裕的王承书虽然醉心于学习,但她同样关注时政、关注家国命运。家中所提供的资源使得她的视野更加开阔,而在慎重考虑后,她决定为长远计,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这样,秉持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济世报国的心,王承书在与同班男同学的竞争中丝毫不落下风。

在大学毕业时,王承书的成绩更是高居榜首,并获得了当年的金钥匙奖。而在这之后,她也选择了继续在大学深造,开始攻读她的物理学硕士学位。

赴美留学,历经苦难

从1930年到1936年,王承书一直在燕京大学求学。从学生到助教,王承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的价值,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王承书遇到了自己的爱情,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知己、爱人——著名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先生。

张文裕和王承书的爱情起始于课堂中的一次偶然的意外,却最终归结于两人的志同道合和相互赏识。与钱钟书、杨绛先生充满浪漫气息的爱情不同,两位物理学家的结合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更多的只是陪伴和关怀。

张文裕先生给予了王承书充分的尊重,这种尊重既包括她作为一个妻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也包括她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在工作上的追求。也正是因为张文裕先生发自内心地对于女性的尊重,王承书才能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下定决心赴美留学,攀登知识的最高峰。

1941年,王承书经过重重波折后终于收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通知书,得以赴美留学。在密歇根大学,王承书师从物理学家乌伦贝尔,主要从事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在这段求学生涯中,王承书与导师乌伦贝尔一起提出了“王承书——乌伦贝尔方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王承书的这些研究成果当时没能冠上她的名字,但不可否认,在理论物理学学界,王承书绝对是位杰出的物理学家。

在密歇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王承书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从1936年离开北京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论是辗转西南还是远赴美国,王承书始终都关心着国内局势的变化。在她的心目中,她所有的知识和研究归根究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报效祖国。

因此,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漂洋过海传到王承书的耳边时,王承书几乎按捺不住自己的思乡之心和报国热情,恨不得立马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

然而,美国当局早已对身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进行了严密的监控,而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正是这份名单上的关键人物。

在那段渴盼归乡的日子里,中国的科学家们在美国遭受了许多的不公和迫害。在最沮丧的时候,就连丈夫张文裕都没有了信心,但王承书依然坚持一定要尽快回到中国去。

1955年,在中国政府同美国的多番交涉下,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一家得以返回中国,这也让身处困境中的王承书信心大增。她开始将自己的学术书刊和资料分批寄给国内的家人。据事后回忆,王承书为躲避美国政府的搜查,陆陆续续地寄出了的包裹多达300多个。

“我要亲自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我的事业在中国”。1956年,王承书一家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在阔别故乡14年后,王承书终于踏上了她牵挂已久的土地。

一生三次“我愿意”

回国后的王承书在北京安了家,在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研究员的同时,王承书还兼任北京大学的教授。

对于国家的安排,王承书甘之如饴。她曾对她的学生说:“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而没过多久,一项艰巨的任务真的找上了王承书。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先生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王承书也被借调到该室从事理论研究。当时国内在这一领域一片空白,钱三强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能专攻这一领域进行研究。

面对陌生的领域、面对已经不算年轻的46岁的年纪,王承书却在坚定地说出“我愿意”后,便带队登上了开往苏联的火车。

仅仅过了两年,王承书就成为了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并实现了我国在该技术上零的突破。也正是在这次研究中的成功转行,让钱三强先生看到了王承书身上无穷的潜力,继而向她提出了新的任务。

1961年,中国原子弹研究进入关键期,而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大量专家却让高浓度铀研究陷入瓶颈。不能分离出高浓度铀,中国的原子弹就不能升空,新生的中国也将时刻处在美苏的威胁之下,因此,研制高浓度铀势在必行。

这一次,钱三强又找到了王承书。核武器研发是机密中的机密,如果王承书接受了这项任务,这不仅意味着她要再一次接受科研转型的考验,还意味着她要离开丈夫和孩子,就此隐姓埋名。钱三强希望王承书慎重考虑,但王承书仍然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

自此之后,那个声名赫赫的物理学家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王承书告别丈夫和孩子,只身一人来到了大西北,她转身的背影依然从容,但那清瘦的身姿却如白杨般挺拔、坚毅。

“我愿意”三个字代表着她放弃了自己多年打拼的事业、放弃了温馨友爱的家庭。她再也看不到丈夫含情脉脉的双眸,也听不到孩子对母亲的想念和呼唤。在这一刻,她不是谁的妻子、谁的母亲,她只是祖国的女儿,是人民的孩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但对于王承书来说,她的事业还未停止。钱三强第三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核研究,而结果也当然还是那三个字——我愿意。

从第一次来到浓缩铀生产工厂到之后继续核研究的许多年里,王承书几乎没有回过家,与丈夫天各一方的悲伤尚且还能忍受,而年幼的孩子却要被迫承受与母亲的分离。王承书与张文裕奋斗在不同的战线上,他们牺牲了小家的和乐换来了大家的安宁。

而当钱三强询问王承书有什么话要带给丈夫和孩子时,王承书也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回道:“没有”。

思念像一道闸门,只要放开便能汹涌成绵绵不绝的痛,王承书宁愿清醒地痛着,也不愿自己产生一丝的退缩情绪。

就这样,经历过人间富贵的“娇花”硬生生地成长为了戈壁滩上的“仙人掌”。王承书先生隐姓埋名30年,终于换来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而由于保密工作的必要性,在王承书先生生前,她的名字鲜为人知,一直到她逝世后,她的事迹才慢慢被发掘出来。也正是在这时,世人才知道,在中国也有这样一位类似于“居里夫人”的人物,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王承书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这样一句感人肺腑的话,字里行间充溢着一位党员对信仰的忠诚,更表达了一名中国人对祖国母亲无言而深沉的爱。

王承书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更是清贫的一生。出生书香门第的她,身上天然地带有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为天地立心”的使命感,而在接受了西式的教育后,她身上又增添了许多现代女性自由开放的精神。

朴素而又坚定的王承书先生才是女权最好的代言人,敢于突破性别的固有偏见、敢于突破传统的女性认知,并能在自己选择的事业上做出一番事业来,王承书先生的故事远非一句“爱国”能够概括,而我们能从她身上学到的还有很多很多。

二、民航考进事业编有哪些科目?

事业单位考试一般采取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的考试。承担职工技能岗位的综合基础知识。教育岗位:包括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卫生岗位:包括综合卫生基础知识和公共卫生基础知识。其他岗位:基础知识全面。

五类笔试公共科目为《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集合的发展过程?

集合论发展历程:

古典集合论

说到古典集合论,我们不得不先介绍一下其背后贡献最大的数学家——康托尔(为数学而“疯”

的数学家),他是古典集合论的创始人,完善了古典集合论的大部分基础理论,对于集合论的产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康托尔于1845年3月3日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从小对数学有着浓厚的乐趣,1863年进入柏林大学,之后取得哈勒大学的教授职位,从此一直从事着集合论的创立工作。

黎曼于1854年在论文《关于用三角级数表示函数的可能性》中提出函数的三角级数表示的唯一性问题,1870年,康托尔受邀海涅解决这一问题,他在1871-1872年间,逐步把三角级数展开的唯一性条件推广到允许例外值成为无穷的情况,认识到了无穷集合

的重要性,这是集合论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

1873年,康托尔在于戴金德的来信中,宣布证明了实数集是不可数的,这一年被称为集合论的诞生年。1874年,康托尔在论文中断言:所有实代数数的集合是可数的,所有实数的集合是不可数的,因此非代数数的超越数是存在的,而且远远多于代数数。康托尔的证明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反驳。但是康托尔冒着被称为“神经病”的称号,依然坚持着自己对于集合论的研究。

1878年,康托尔提出一一对应

的概念,作为判断两个集合对等的充要条件。所谓以一一对应,可以理解为:两个集合的元素通过映射,可以建立满射关系,一一对应包含了集合元素基数(也称势,即元素个数)相等,这是研究无穷集合的一个重要概念。用阿列夫0代表自然数集的势,用c代表实数集的势,运用一一对应比较各种无穷集合的大小,其中,无穷集合与有限集合最大的区别在于:无穷集合可以与其子集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例如整数与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两者的势是相等的。

1883年,康托尔证明了康托尔定理:任何集合的势都小于其幂集(由集合的子集组成的集合)的势,揭示了无穷有无穷多个层次。并且提出了着名的“连续统假设”:可数集的势与不可数集的势之间不存在其他势。因为实数轴上的数都是连续的,因此在实数范围内的集合的势,又称连续势。再来说一下关于可数集与不可数集的区别,可数集(又称可列集),一种最小的无穷集合,与自然数集对等的集合,都是可数集。

不可数集,与实数集对等的集合,都是不可数集,例如实数轴上的区间、无理数集等等。在连续统假设下,实数范围内的不可数集的势,又称连续统基数,(例如实数集的势),因此,连续统基数是最小的不可数基数。

1895—1897年,康托尔发表了题为《关于超穷集合论的基础》,给出了超限基数和序数的定义,定义了基数与序数的加法、乘法和乘方的运算,建立了集合论的基数理论和序数理论

,自此,康托尔关于集合论的建立工作基本完成。

公理集合论:古典集合论建立之后,得到大多数数学家的肯定,从自然数到集合论可以建立起整个数学大厦,集合论成为了现代数学的基石。希尔伯特、庞加莱(当时的两位数学界的大家)曾在1900年的数学大会上高度赞扬(古典)集合论的重大影响,希尔伯特提出的着名的23个问题中,更是把连续统假设作为第一个问题,可见其对集合论的高度认可。读者读到这里,可能就会想了:既然古典集合论已经很完善,并且有着重要的数学地位,为什么还会有公理集合论的产生呢?

在数学的世界里,各种理论都是在不断完善发展的,集合论同样如此。尽管古典集合论解决了当时许多数学问题,但是经过数学家们的研究,古典集合论仍然存在着漏洞。

1903年,英国数学家罗素提出了着名的“理发师悖论”(规定只给不会给自己理发的理发师,到底该不该给自己理发),紧接着,各种悖论扑面而来,数学家们开始认识到古典集合论的巨大漏洞,间接引发了

第三次数学危机

。既然问题已经出现,就需要解决问题,数学家们纷纷需求解决方案,这就促使了数学家们用公理化方法和数理逻辑去重建集合论。1908年,策梅洛建立了第一个公理集合系统,经过弗伦迪克、冯诺依曼等人的补充,得到了策梅洛——弗伦迪克公理系统,简称ZF系统,加上选择公理后,又称ZFC系统,一直沿用至今。从该系统中,可以导出古典集合论中所有的结果,并且排除了罗素悖论等各种已知悖论。

另外,古典集合论中的连续统假设(CH)、选择公理(AC)在20世纪得到重大突破,1940年,哥德尔证明了CH、AC对于ZF系统的相容性。1963年,科恩证明了CH、AC相对于ZF系统的独立性,即连续统假设在该系统中无法证明,与平行公设不可证相同,也就是说,可以同时存在使CH成立与不成立的系统,正如欧式几何与非欧几何一样。哥德尔曾经提出着名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打破了希尔伯特将数学公理化的愿望,任何兼容性的体系,无法用于证明它本身的兼容性。也就是说,在公理集合论中,总会存在属于该系统本身,却又无法用该系统去证明的定理、假设等。

四、沼泽的发展过程?

沼泽是地表及地表下层土壤经常过度湿润,地表生长着湿性植物和沼泽植物,有泥炭累积或虽无泥炭累积但有潜育层存在的土地。

沼泽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地貌条件和水热状况。

地球上除了南极地区还没有发现沼泽外,其余各地都有沼泽分布。总的来说是北半球多于南半球,而且多分布在北半球的亚欧大陆与北美洲的亚北极带、寒带和温带地区。南半球的沼泽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热带和部分温带地区。世界上最大的泥炭沼泽区在西伯利亚西部低地,它南北宽800公里,东西长1800公里,堆积了全球40%的泥炭。我国的沼泽则主要分布在东北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等地。

五、编织的发展过程?

一、原始社会的草编技术

在原始社会,人们之间产生了交流之后就有了羞耻心了,所以说,为了避免暴露他们会用草叶编成简单的衣服覆盖在自己身体上。所以中国最早的编织技艺就是用一些现成的比较大叶脉的叶子,一说是梧桐,一说是芭蕉叶,然后再用一些日常能见到的的藤蔓串在一起做成的衣服开始的。

二、汉唐社会形成了区域化的编织技艺

从我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一开始,编制技艺在不断的发展,但种类更加丰富,并且到了汉唐时期,形成了区域化的特色。那个时候藤编柳编已经不足为奇了,苏州的竹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以苏州制造的竹席竹垫等畅销全国。而在川蜀的一些地方就形成了一种叫做织锦的编制技术,而这个技术在今天的少数民族土家族也是十分常见的。

三、明清时期设立专门的工艺局

在封建社会到了末期也就是明清时期的时候,地方官府和中央开始设立专门的工艺局主要是为了编织技术的传承和发展,这反映出那个时期编织品已经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必需品了。不过专门管理编织的部门早在宋代就已有了原型,那个时候的蜀锦和苏绣在朝堂和海外都大放异彩。最后,无论中国的编织技艺历史多么的悠久,在如今的中国,它依然以他独特的环保理念和对美的诠释,在我们的家家户户都能找到它的存在。

六、词的发展过程?

1、敦煌曲子词

词的产生最早还起于民间。《河传》和《杨柳枝》两调很可能就是隋代的民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给词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敦煌曲子词使我们看到了早在文人词兴起以前词在民间的盛行情况,看到了初期词在民间的发展和当时词体本身的成熟程度。

2、文人词

文人词在初、盛唐时已偶有所作,如沈佺期作《回波乐》,唐玄宗作《好时光》,张志和作《渔歌》,戴叔伦作《转应曲》,韦应物作《调笑》等。但那时词体还初由民间转到文人手中,所以创作极少。

3、五代词

晚唐五代,文人词进一步确立,出现了词的专家与专集。如温庭筠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词人,《花间集》收有他的词六十六首。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词独立成为一体,与诗并行发展。

4、宋词

进入宋代以后,名家辈出,经历了词的繁荣时期,词的创作在苏轼、辛弃疾等大词人手中得到了最大的提高与发展。宋词得与唐诗并称,被后人尊为一代文学之胜。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

七、春联的发展过程?

春联最早叫桃符,起源于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年过春节,他写了一副对联:向阳门第春长在,吉善人家庆有余。这是最早的春联雏形。

八、长度的发展过程?

对时间和空间的测量自人类有文明以来就是一种刚需,不过测量手段和精度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

公元前221年,分裂几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始皇手中被终结,同年,始皇颁布法令:“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其中统一度量衡指的就是把春秋战国以来各地混乱的长度、容量、重量等单位重新统一。

这件事是如此的重要,因为只有使用相同的测量单位,不同地区之间才能实现快速和有效的交流,可以说这是中国能维持长时间大一统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古代的长度测量无论是精度还是标准化都还有很大不足,不同朝代的度量衡有差异,统一朝代不同地区的也有差异。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国家没有能力统一,而是没有那个需求,毕竟还是小农经济,基本能凑合着用,保证大部分地区标准比较一致也就行了。

以上我们可以认为是长度测量的1.0时代,从1.0到2.0,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刚才我们说到,古代的度量衡之所以如此的不靠谱,关键其实是没有现实的需求,那么什么时候我们开始需要更精确更标准的度量衡呢?工业时代!

这很好理解吧,工业时代的产品都是标准化生产,并且精度要求很高,即使只是一毫米的误差都可能导致配件不能用,有了需求才用动力嘛。

18世纪末,法国科学院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作为标准单位,也就是一米。为什么用这么奇怪的标准呢?因为要确保基本单位恒定不变,应以自然的物理量为基础。

为此,法国科学院专门制定了标准米原器,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mm×25mm短形截面的铂质原器——铂杆,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后来又改成铂铱合金米原器。

然而这种米原器还是存在不足,一个是由于刻线工艺、材料变形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复现量值时总有一定误差。此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别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尽管这个误差可能只有0.1mm,但是对于越来越精密的制造业来说,却是个非常大的问题。

随着精度需求的增加,人类科技手段的提升,标准长度单位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次可以叫做长度测量3.0,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改用氪(86Kr)原子的2p10与5d5能级间跃迁辐射在真空中的波长的165,0763.73倍定为标准米。这是一种非实物标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相对误差不超过4×10-9。

之所以这个标准没有一直使用,一来是因为氪并不容易获取,更重要的原因是到了70年代,光速测定已经变得更精确了。

于是,一米最新的定义变成了:光在真空中行进1/299 792 458秒的距离为一标准米。

光可以说随处可见,只要有仪器就能进行标准米的复制;并且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光速是一种绝对速度,不会改变,由此定义的长度也非常稳定。

说到这里基本就把长度测量的历史讲完了,很难说现在的定义就能一直存在下去,毕竟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也会找到更合适的定义。

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测量的历史里学到了什么,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1.任何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公式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刻的本质,总是学会问为什么,你才能看的比别人更多。

2.推动社会进步的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社会发展到某个地步而产生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需求就必然会发展出相应的工具。

3.物理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受限于与之匹配的技术和社会需求。

九、作文的发展过程?

作文什么时候开始的,作文的由来,在过程中的发展趋势

十、ERP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 MIS 系统阶段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记录大量原始数据、支持查询、汇总等方面的工作。

第二阶段: MRP阶段 (Material Require Planning)

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产品构成进行管理,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及系统对客户订单,在库物料,产品构成的管理能力,实现依据客户订单,按照产品结构清单展开并计算物料需求计划。实现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

第三阶段:MRP II 阶段 (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ning)

在 MRP 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系统增加了对企业生产中心、加工工时、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管理,以实现计算机进行生产排程的功能,同时也将财务的功能囊括进来,在企业中形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闭环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已能动态监察到产、供、销的全部生产过程。

第四阶段:ERP 阶段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进入 ERP 阶段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企业级的管理系统更为成熟,系统增加了包括财务预测、生产能力、调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功能。配合企业实现JIT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生产资源调度管理及辅助决策的功能。成为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及决策的平台工具。

第五阶段:电子商务时代的 ERP

Internet 技术的成熟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与客户或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的能力,从而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体现企业为达到生存竞争的供应链管理思想。ERP 系统相应实现这方面的功能,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

目前大部分的企业ERP还是停留在第四阶段,少部分企业在往第五阶段转变。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