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航空新闻

2020航天科技大事件(2020年航天科技大事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2023-04-19 03:32:08

简介:】一、航天科技集团2020产值?航天科技(000901)近日发布2020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49,571,693.67元,同比下滑9.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4,444,008.41元,上年

一、航天科技集团2020产值?

航天科技(000901)近日发布2020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49,571,693.67元,同比下滑9.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4,444,008.41元,上年同期160,644,301.59元,由盈转亏。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公司重要下属境外子公司及其主要客户停工或减产,严重影响公司报告期业绩。而境外公司停工或减产期间仍需承担人工成本、折旧、摊销等固定成本费用,加重业绩的负面影响。此外,受外汇市场波动影响,墨西哥比索兑欧元大幅贬值,IEE公司下属墨西哥子公司产生较大汇兑损失。另一方面,为保持客户黏性,保证未来产品先进性及市场竞争力,公司按照既定研发计划进行研发投入。综合上述影响,公司报告期内业绩大幅下滑。

二、航天科技?

航天科技集团主要从事民用航天产业,即通常意义上的航天工程,包括我国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军用方面包括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远程导弹)。所熟知的神舟飞船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空间站、北斗导航卫星等都是航天科技集团的领域。

三、2020世界航天科技成就?

2020年,人类面临了众多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超难模式下,中国航天不断创造奇迹,又迎来了厚积薄发的一年,在新型火箭首飞、卫星导航系统、月球与深空探测与商业航天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今年是中国航天的超级2020,这些高光时刻值得铭记。

一、嫦娥五号,完美完成中国航天史上最复杂任务

2004年,嫦娥探月工程正式启动,计划通过“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全方位研究月球。目前已有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鹊桥号、五号T1试验器等完成任务,完整突破了环绕和着陆两大月球探索使命,实现了人类首次软着陆月球背后和巡视的壮举。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发射成功,挑战月球采样返回,时隔44年(1976年苏联月球24号),它将为人类再次带回月球样品。嫦娥五号的任务流程高度复杂,是无人探月的极致,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总重达8.2吨,采用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联合的方式探测月球,是人类无人探月史上最复杂最重的探测器。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成功返回,最终收获了1731克样本,超过了苏联三次无人采样任务采样总重量(301克)。在经历了11个重大阶段和关键步骤后,中国终于告别了仅有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赠送的1克月球样本的历史,并全面掌握了无人地月往返系列技术。

不仅如此,嫦娥五号实现了中国航天五大首次技术突破:

1.地外天体自动采样封装;

2.地外天体起飞并精准入轨;

3.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

4.携带月球样本高速(近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5.建立中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二、北斗系统全面建成,精准时空尽在手中

2020年6月2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北斗系统,历时26年研发,经历了三代系统、共计发射了59颗卫星,终于完成全部组网星座发射任务,正式建成!

在理论上,卫星导航系统能无限量为用户提供全球覆盖、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与授时服务,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重要领域,是任何一个大国必须掌握的核心竞争力。

北斗系统采用三种轨道,重点服务亚太地区

整个北斗建设过程分成了三步走策略,对应北斗一号、二号和三号系统。其中,一号主要为试验系统;二号为区域服务系统;三号为最终定型的全球服务并带有区域增强的系统。

北斗三号系统的30颗卫星包括3颗为GEO(静止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颗为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24颗为MEO(中远地球轨道)卫星,是人类现有导航卫星系统中最独特创新的设计,能通过高轨卫星导航和短报文功能重点为亚太地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三、天问一号,下一站火星!

屈原曾在长诗《天问》中发出了“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和“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旷世之问,其中“荧惑”(火星)始终是中国古人们最关心的行星之一。历时走入现代,火星不仅是人类研究行星科学和太阳系演化史的核心参照,也是人类未来走向深空的突破目标。

为此,中国航天正式启动了行星探测计划——“天问”。执行第一站任务的就是去往火星的天问一号。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遥四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开启前往火星数亿千米的旅行

它将在这次任务中挑战在火星“绕”(环绕)、“着”(降落软着陆)、“巡”(移动巡视)三大工程目标。组合体携带13项科学仪器,计划对火星进行全方位研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火星探测技术复杂度之最,将打破人类探测火星新纪录。

目前,天问一号已经完成了多次轨道修正、深空机动、星上载荷和仪器测试、太空自拍等复杂操作,预计在2月10日抵达火星附近开始制动,将在2021年农历新年为14亿中国人献上超级新年礼物。

四、高分专项建设收官,观天测地明察秋毫

地球原本仅有一颗天然卫星,进入航天时代后,人类发射了上万颗人造卫星,并通过这些卫星来了解地球的方方面面。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是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专项之一,主要依靠卫星系统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的对地

2020年12月6日,中国发射高分十四号卫星,从2013年4月26日发射高分一号至今,中国在7年内发射了十四个系列、二十余颗卫星组成高分卫星网络,它们分别分布在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

历时七年,高分卫星专项系统建设成功收官,它们几乎覆盖了航天领域所有对地观测方式,如可见光、红外、雷达等,为我国长期稳定地获得高分辨率全球遥感信息提供重要保障,战略意义明显。

五、长征五号B火箭,重载力士托起天上宫阙

运载火箭是航天事业的基石,决定了一国航天发展的能力上限,长征五号是我国目前最强大的重型任务运载火箭。它将长征火箭家族近地轨道运力上限从8吨级提到25吨以上,能将东方红五号平台这类大型载荷发射到高轨,能执行大型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任务等,是一个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大型运载火箭平台。

中国最重要的航天工程之一,载人航天,起步于1992年,2021年将迎来最为关键的时刻——全面建造天宫空间站。为此,长征五号要专门定制一个型号,负责实施近地轨道20-25吨级重载任务,这就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相较于长征五号,它采取一级半的“矮胖紧实”布局,采用更大的整流罩,重点服务于天宫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为2021年全面开启天宫空间站建设创造了条件。

六、新载人飞船,突破天宫走入深空

神舟飞船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功勋飞船,采用三舱式(推进舱、轨道舱和返回舱)构型。中国航天人通过11次任务成功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各项核心技术。然而,面对未来“星辰大海”的载人探测梦想,它的不足也愈发明显,例如仅能运送3名航天员、货运能力有限、一次性使用、寿命较短、功能和拓展性有限,极有必要研究下一代载人飞船。

2020年5月5日,新载人飞船试验船随着长征五号B火箭成功首飞。它采用最新的两舱式(推进舱、返回舱)布局,效率更高,技术更先进,容量更大、最多能搭载7名航天员、拥有较强载货能力,在太空中使用寿命更长。

通过模块化和通用化设计,它可以通过更换隔热模块实现多次低成本重复使用。群伞气囊缓冲设计,也使得回收过程舒适性和安全性大幅提升。为适应不同任务需求,新载人飞船试验船设计了大、小两个版本。

飞船整体隔热能力大幅提升,足以适应包括载人登月在内的载人深空探测计划。这些优势远远超过了神舟飞船的核心指标,也使得新载人飞船成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新一代载人飞船之一。

七、长征八号火箭,弥补空白期待回收

我国长征火箭家族目前处在从传统的二/三/四系列火箭逐渐更新为五/六/七/八/十一等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之一是在太阳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的运输能力和性价比较低:一方面,主要负责的长征二/四很难实现中型以上(3吨)载荷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需要大幅改进(2020年首次通过改型突破了这种轨道)且未来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用重载的长征五/七等发射成本过高,亦需要改型。

而国际同行已经开始布局使用火箭回收等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并且计划占领商业发射市场份额。这两种轨道事关核心的遥感、资源、气象、科研、低轨通信等卫星类型,任务众多业务量大,我国亟需对应火箭弥补这些空白。

2020年12 月 22 日,长征八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它主要依托长征七号和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技术,取长补短,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使用更加环保高效的液氧液氢和液氧煤油推进剂组合,定位于中型载荷发射。在运力方面,重点针对这两种轨道实现不低于4.5吨的发射能力。

与此同时,长征八号将在未来逐渐验证火箭可回收技术,并通过高可靠性、通用化、准备周期短、发射频率高等设计,集中于高性价比的商业载荷发射任务,是长征火箭家族图谱的重要支撑力量。

八、长征十一号火箭,海上发射再创辉煌

长征系列火箭主要依托于各类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氧液氢、液氧煤油等纯液体推进剂,固体推进剂的应用还有待开发。由于储存时间长、准备周期极短,固体推进剂火箭主要在特殊情况时做应急使用。

从发射场的角度,海上发射无火箭残骸落区问题、可移动、可靠近赤道,能最大限度利用地球自转惯性,是各大国都会储备的重要火箭发射技术。

长征十一号会采取先冷发射弹出再点火的方式,从海上平台发射

纯固体推进剂的长征十一号火箭填补了上述空白。乍一看它是个“小不点”,火箭长21米、直径2米、重58吨,运力在0.5-0.7吨级别(太阳同步/低轨轨道),但它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它的绝活在于能以很低成本执行小型载荷的一箭多星任务,并能够适用于各种陆地固定发射场、移动发射场和海上发射场等环境。2020年,长征十一号在酒泉、西昌、黄海(移动平台)均进行了发射,其中依托海上平台为第二次发射,实现了一箭九星的壮举。目前,长征十一号火箭共计发射十一次,成功了十一次!

九、嫦娥玉兔鹊桥,持续突破探月记录

嫦娥系列月球任务,不仅以非常浪漫的“嫦娥”(轨道器和着陆器)、“玉兔”(巡视器)、“鹊桥”(嫦娥四号中继星)和“广寒宫”(嫦娥三号着陆地)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而著名,还以它们不断实现的新纪录而广受国际科研界关注。

其中,嫦娥三号在2013年着陆月球,至今保持一定程度的工作状态。2019年初,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着陆月球背面,一直正常工作至今,完成了超过25个月球日夜(月球的一天约为地球上的28天)的工作。不仅如此,她们是人类唯一着陆月球背后的着陆器和巡视器。玉兔二号行驶距离超过600米,服务于它们的中继卫星——鹊桥号也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最新发射的嫦娥五号任务轨道器,在完成运送返回器和月球样本到地球附近的任务后,又利用剩余推进剂,继续前往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点。

嫦娥探月工程,取得了人类航天众多新纪录,而这些记录每天都在更新。2020年的嫦娥探月,是人类航天近些年载入史册的亮点之一。

十、商业航天,高歌猛进前途可期

进入21世纪后,商业航天开始崛起,成为60多年人类航天事业高速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以Space X和蓝色起源为代表的新秀甚至成为能搅动整个航天事业的“超级鲶鱼”。中国作为航天大国,也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商业航天企业。

2020年,依然是中国商业航天不断突破的一年。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九天微星等企业获得了数亿乃至十余亿人民币的巨额融资,不断突破纪录。

在业务领域,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卫星首飞成功,且进入太阳同步轨道,长光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星座进展迅速,银河航天5G通信低轨卫星成功测试,天仪研究院等进入民用SAR卫星领域……更多的探索取得新进展。

在发展潜力方面,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公司在不断突破液氧甲烷火箭可复用发动机的试车进展,将于2021年首次发射液体推进剂火箭,也将是中国商业航天的重大进展。

总体看来,这是中国航天最好的一年,未来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2020年,有辉煌的成功,也有包括长征七号甲火箭首飞、长三乙火箭、快舟商业火箭发射失利等的不幸。航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正是因为困难重重,我们才要更努力发展航天。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这是悲喜交加的一年,但喜远大于悲。2021年,天问一号将抵达火星、天宫空间站将全面开建、长征火箭家族将继续扩容(长六甲等)、数型民营火箭和卫星也将有新突破,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航天超级2021!

四、2021载人航天大事件?

2021年是科学技术场景化应用取得巨大突破的一年,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甚至是充满了想象空间,但还需要更多技术创新性突破的元宇宙。

2021年10月1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与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组合体。11月7日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

2021年4月29日,我非常有幸前往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内,通过微博为大家现场直播了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随着天和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神州十二号、神州十三号的顺利发射及对接,中国人自主设计、制造并实现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在未来,国际空间站即将达到设计使用寿命周期,中国空间站,会承载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探索星辰,傲游宇宙,向人类认知的边界,持续前进!

五、上世纪航天大事件?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钱学森在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举办讲座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

1981年9月20日,中国第一次用一枚火箭成功发射一组三颗卫星。一箭三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

1981年9月20日,中国第一次一枚火箭成功发射一组三颗卫星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1988年9月7日,中国启用长征四号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航天发射市场。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完成空间飞行试验之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实验成功。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又3次成功发射神舟二号三号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六、航天科技母公司?

上市公司航天科技,全称: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其控股股东为: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七、航天科技小知识?

有许多,例举几个:

1、宇航员在太空中饮水的方法是装水的瓶子带有一根导管和一个橡皮嘴,水从橡皮嘴直接挤到嘴里。

 2、运载火箭主要是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箭体结构系统三大系统组成的。

 3、人类用空间探测器进行地外探测的'第一个天体目标是月球。

 4、发射火箭要朝顺地球自转的方向。

 

八、航天科技退休待遇?

退休待遇好。航天科技作为国企,退休后拥有丰厚退休工资,享受高级员工待遇,出行免费

九、航天科技真实待遇?

真实待遇很好,来自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总部以及旗下的研究院、设计所、还有分公司等,最高年薪能够达到30万元,还有六险一金,额外的补贴等。

十、航天科技的作用?

1970年,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我国正式踏入航天领域的大门。在此之后,我国一直在航天技术方面持续投入,也取得了众多惊人的成就。比如2003年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进行了载人航天任务;2008年我国神舟七号首次完成太空行走的壮举;2019年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

我国载人航天标志

而近年来我国科技力量不断提高,开始有人认为探索太空完全是为了军事争霸,是一种浪费金钱的行为,有这些钱不如多帮助一下贫穷困苦的人们。其实说这话的人完全没有意识到,其实现代科技有许多都是航天技术提供的。

一、导航定位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设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制造精准弹药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也开始规划发展属于我国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目前已基本建成。卫星定位系统除了在测量、勘探、救援等领域拥有着重要作用外,在军事领域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比如原先洲际弹道导弹只能依靠激光陀螺仪和地形匹配系统进行目标定位,数百米的误差对其来说就已经算是较为精准了。但是拥有了卫星定位之后,可以将导弹误差控制在米级别,提升不是一点点。

GPS卫星

二、数字影像处理

在上个世纪中叶,美国国家航天局为了将月球表面照得更加清晰,研发出了一种名为“数字影像处理”的技术,这种技术除了在航天领域起到了关键作用外,对绘制地图、科研勘探等方面也有所增益。但最大的作用还是在医学方面,现在医院当中使用的CT、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就是这种技术的衍生品,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太空影像技术衍生出了许多医疗设备

三、电子科技

航天科技当中衍生出来了许多高端技术,微型计算机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人们上网用的手机、电脑等设备就是从航天科技剥离出来的。因为要将载具发射到太空中,需要严格计算每一份重量,并尽量减小,所以当时的电子设备就成为了减重对象。在航天技术发展的同时,这些电子设备的技术层次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国芯片已经在路上

在航天方面带来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洲际导弹的整流罩就是从航天火箭当中改造而来,火箭发动机、燃料、新型材料等科技大部分也都是来自于航天技术。除了这些军用领域以外,在农业防灾、资源勘探、气象预报等方面航天科技带来的便利也无处不在。

看待航天事业的发展不能只看直接效益,有许多新出现的技术和产品,深究下来其实都来自于航天。航天事业带来的不是面子上的虚荣,而是实打实的好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知道航天技术对我们生活和国防带来的巨大好处。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