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航空新闻

从古至今,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科学家是谁?

作者:Anita 发布时间: 2022-04-21 23:30:12

简介:】我认为他们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科学家。
两弹元勋

1.钱三强(1913-1992)
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
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

我认为他们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科学家。

两弹元勋

1.钱三强(1913-1992)

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

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

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

要贡献。

2.钱骥 (1917-1983)

1965年提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

报告。组织编写《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

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方案的总体负责人。

3.姚桐斌 (1922-1968)

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

4.赵九章 (1907-1968)

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

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

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

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

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

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

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5.邓稼先 (1924-1986)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

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6.王淦昌 (1907-1998)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

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

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

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

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

7.彭桓武 (1915-2007 )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

8.程开甲 (1918-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第

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

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

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

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

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

转变。创立中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

9.黄纬禄 (1916- )

在中国涉及火箭技术相当多的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改型设计难关,进而通过自行设计相继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没有任何外国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个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并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射击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及冷发射、高

海情下导弹出水大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10.屠守锷 (1917- )

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技术总顾问和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从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中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先后担任中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圆满完成。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钱学森 (1911-2009 )

1956年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

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

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

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

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2.周光召 (1929- )

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量子场论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

13.杨嘉墀 (1919-2006 )

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

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

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中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

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

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

重大科研项目。

14.陈能宽 (1923- )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

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

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较

短的时间内,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预期结果。

15.陈芳允 (1916-2000 )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 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

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

数,该方法成为以后中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1963年研制出

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5年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中国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加了中国回收型遥感卫星的测

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为中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相继

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

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他直接参与指导研制成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在中国同步通信卫

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

16.吴自良 (1917- 2008)

1954年领导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种电阻丝研制任务,获得奖

励。50年代,用国内富产元素锰、铝等代替短缺的铬,研制苏联40X低合金钢的代用钢取得成功,对建立中国合金钢系统起了开创作用。60年代,在困难的条件下,冶金所承担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与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组成第十研究室,他兼任该室主任,主持这项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和反复试验,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17.任新民 (1915- )

1964年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保证了东风2号导弹飞行实验取得圆满成功。他相继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的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工作1980年5月在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试验中,作为首区总指挥,协助领导和指挥了这一重大的飞行试验任务。组织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保证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获得成功。领导组织了氢氧发动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地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发射服务零的突破。

18.孙家栋 (1929- )

1967年以前,先后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地地导弹与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1967年后,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朱光亚(1924-2011

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验,跨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1962年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争取在两年内实现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起了重要作用。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以来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80年代后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

20.王希季 (1921- )

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 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我 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 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 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大了功 能,延长了寿命,使中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 一。

21.王大珩 (1915-2011 )

中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他领导下,开拓与发展了靶场光学测试技术、激光技术及太阳地面模拟等国防光学技术领域。为配合中国中程地地导弹发射实验,中国科学院承担研制大型精密靶场光测设备的任务,他任总工程师,提出工程总体方案,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一次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当时同类仪器的国际水平,满足了国防尖端武器试验的急需。继而在G179、718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170跟踪望远镜,331电影经纬仪等研制任务中,对总体方案和技术路线进行指导,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他对国家光学技术领域的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研究方向、研制任务的确定,技术基础的建议等方面,做了大量筹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工作,并积极倡导建立研究——发展——小批量生产一体化的体制。

22.于敏 (1926- )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郭永怀 (1909-1968)

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国际地位不会那么稳固,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国家不会有那么多国家尊敬。因为他们,我们才可以在美苏夹缝中生存,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对着美苏拍桌子。在和平发展的年代永远不要忘记有那么一群人抛下妻子,在祖国的一纸号令下胸怀壮志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